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当代高等教育学
当代高等教育学

当代高等教育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秋凤,徐建华,吕彬江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1647818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是对当代高等教育学的深入研究,对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有积极意义。
《当代高等教育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 1

一、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1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 2

第二节 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3

一、概述 3

二、几个主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4

第三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 13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3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6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7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24

一、学科建立前的高等教育研究 24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25

三、当代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趋势 27

第二章 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9

第一节 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29

一、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29

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29

三、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30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1

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31

二、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33

三、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35

四、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37

五、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40

六、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42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4

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44

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8

第三章 现代大学的职能和主要特征 54

第一节 现代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 55

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 55

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 55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本质与社会职能 56

一、现代大学社会职能的产生 57

二、现代大学社会职能的新发展 58

第三节 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 60

一、坚持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为主 60

二、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 61

三、坚持学术自由 61

四、坚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62

第四章 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65

第一节 现代大学理念 65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5

二、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有机统 66

三、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发展 67

四、国际化、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 68

第二节 现代大学精神 69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69

二、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 71

三、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构 72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 75

第一节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划分 75

一、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 75

二、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划分 77

第二节 国外高等学校办学类型与办学特点 86

一、英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86

二、美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91

三、法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99

四、德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102

五、俄罗斯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105

六、日本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 109

第三节 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改革与发展 112

一、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沿革 112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 11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转换 115

四、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政策和策略 119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128

第一节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概念 128

一、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概念的界定 128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影响因素 128

三、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 129

第二节 国外当代高等教育宏观结构 132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变革的必然性 133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变革与调节 133

第三节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及调整 135

一、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 135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38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原则 139

第四节 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141

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141

二、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历史与现状 146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设想 148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154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专业 154

一、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 154

二、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 155

三、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 157

四、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 158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 160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160

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 161

第三节 课程编制的基本结构 162

一、课程编制的一般概念 163

二、课程编制的总体结构和步骤 164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64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164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166

第五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72

一、课程的实施 172

二、课程评价 173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75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75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要素 175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76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发展 179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81

一、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181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182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89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模式 189

一、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 189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190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191

四、国外高等教育主要教学模式 192

五、国内高等教育常用教学模式 194

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195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97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98

二、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 200

三、高等学校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 205

四、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介绍 212

第三节 当代世界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发展与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215

一、教学模式发展的最新流派 215

二、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22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223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227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劳动特点 227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结构 227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236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240

一、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40

二、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 241

三、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 243

四、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24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49

一、高等学校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249

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50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社会角色 257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德育 259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260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 260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 262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 273

一、高等学校的德育过程 273

二、德育过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工作过程的关系 274

三、高等学校德育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 275

四、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27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280

一、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一般特点 280

二、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功能 280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280

四、有效运用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一般要求 287

第四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287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 287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296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 300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观 300

一、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 300

二、高等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01

三、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及其协调 302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 304

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 304

二、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 305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 30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内外部的教学质量保障 306

一、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 306

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 308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选优评价 309

一、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 309

二、优秀教学成果评价 309

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及其质量评价 310

四、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排序评价 311

第五节 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311

一、以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高等教育评价目标系统 311

二、发挥高等教育评价专家队伍的重要作用 311

三、建立高等教育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 311

四、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312

第十三章 高等教育管理 314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314

一、管理、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314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317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征 31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319

一、一般管理的原则 320

二、学校管理的原则 320

三、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325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方法 326

一、高等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 326

二、高等学校管理的经济方法 329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法律方法 330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教育方法 332

五、高等学校管理的学术方法 333

六、高等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334

七、高等学校管理的自我控制法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36

后记 3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