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乐泉,杨向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192674
  • 页数:3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实践和体育思想史的介绍。
《中国体育思想史 近代卷》目录

引论 3

第一编 晚清时期的体育思想(1840~1911年) 3

第一章 强兵、御侮体育思想 3

第一节 别树一帜 改弦更张:曾国藩的体育思想 3

一、曾国藩的养生体育思想 4

二、曾国藩的练武体育思想 12

第二节 师其所能 夺其所恃: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18

一、李鸿章的养生体育思想 19

二、李鸿章的军事体育思想 25

三、李鸿章的体育教育思想 31

第三节 既重海防 也重塞防:左宗棠的体育思想 33

一、左宗棠养生体育思想 34

二、左宗棠军事体育思想 39

第四节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张之洞的体育思想 48

一、张之洞的体育教育思想 49

二、张之洞的军事体育思想 54

第五节 太平天国领袖的强兵、御侮体育思想 62

一、亦军亦教 亦兵亦农:洪秀全的体育思想 62

二、新天新地 新人新世界:洪仁玕的体育思想 67

第二章 强种强国体育思想 72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体育思想 72

一、德教智教体教:康有为的体育思想 72

二、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严复的体育思想 77

三、倡导三育并重: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81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思想 85

一、强种保国 强民自卫:孙中山的体育思想 85

二、不习兵操 无以强身有为:黄兴的体育思想 90

三、身体运动多健壮:秋瑾的体育思想 93

第三节 强种强国体育思想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96

一、妇女体育的兴起 96

二、学校体育的确立 101

第二编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思想(1912~1949年) 109

第三章 军国民体育思想 109

第一节 筋骨也 用以自卫:蔡元培的体育思想 109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 110

二、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 112

三、运动会具有独到的教育作用 116

第二节 不武者不足以为国民:范源濂的体育思想 119

第三节 强国之道 体育为先:徐一冰的体育思想 121

一、把体育与救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121

二、提出对体育的改良 122

三、对军国民体育思潮的反思 124

第四节 军国民体育思想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125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125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改造 127

第四章 民主与科学体育思想 131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早期体育思想 132

一、德智皆寄于体: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 132

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思想 133

三、保学生健康:恽代英的体育思想 136

四、造就完全之人格:杨贤江的体育思想 137

第二节 中国早期体育领袖人物的体育思想 146

一、强我种族 体育为先:张伯苓的体育思想 146

二、体育兴 则国必兴:王正廷的体育思想 154

第五章 实用主义体育思想 158

第一节 培养健全之国民:张謇的体育思想 158

一、“三育并重”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之国民” 159

二、普及学校体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 161

三、倡导国民体育锻炼 162

四、张謇体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162

第二节 胜可喜 败亦然:胡适的体育思想 163

一、“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体育伦理观 163

二、参与体育没有年龄界限之分 165

三、团队精神是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 166

四、胡适体育思想的影响 167

第三节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陶行知的体育思想 168

一、体育之目的是民族的健康 169

二、民族的体育健康之方法 172

三、发展学校体育是体育整体发展的前提 175

四、陶行知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 176

第四节 体育教育化:郝更生的体育思想 177

一、郝更生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78

二、教育化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179

三、体育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 181

四、郝更生体育思想的影响 183

第五节 乐事运动:梅贻琦的体育思想 184

一、倡导体育,重视体育,躬身力行 184

二、乐事运动,人人讲求 186

三、体育的目的不在胜负荣辱,而在品格精神 188

四、梅贻琦体育思想的爱国情怀 189

第六节 课程中国化:蒋梦麟的体育思想 191

一、蒋梦麟体育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91

二、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互相交融 192

三、发展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并存 193

四、蒋梦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195

第七节 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196

第六章 自然体育思想 199

第一节 身心统一 德技相长:吴蕴瑞的体育思想 199

一、吴蕴瑞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200

二、身心一统,身心一元的体育思想 201

三、德育为先,德技相长的体育思想 202

四、体育应以传达文化与创造文化为目的 203

五、体育是促进教育社会化最为典型的代表 204

第二节 体育为一种生活方式:袁敦礼的体育思想 205

一、对体育意义和功能的重新认识是袁敦礼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205

二、身心一元论的体育思想 207

三、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方式 208

四、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 211

第三节 机会均等:方万邦的体育思想 211

一、方万邦体育思想的历史基础 212

二、“六化主义”体育思想 213

三、重视青年体育 217

四、健康教育是复兴民族健康的救世主 218

五、方万邦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219

第四节 以学生身心健康与需要为中心:董守义的体育思想 221

一、董守义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221

二、以竞技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24

三、竞技运动是工具,身心健康是目的 226

四、强调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 228

五、运动竞赛必须提升裁判的职能 230

六、董守义体育思想的影响 231

第五节 普及体育以女子为先:张汇兰的体育思想 232

一、张汇兰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232

二、身心合一是发展女子体育的基础 233

三、欲普及教育当以普及体育为先途 235

四、张汇兰体育思想的影响 237

第六节 自然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238

一、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影响 238

二、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241

第七章 国粹主义体育思想 242

第一节 国粹主义体育思想影响下的“土洋体育”之争 242

一、对国粹主义体育思想的批判 243

二、从“形式体育”与“实质体育”之辩到“土体育”和“洋体育”之争 244

第二节 马良与蒋维乔的体育思想 249

一、倡导新武术:马良的国粹体育思想 249

二、主张静坐法:蒋维乔的国粹体育思想 252

第三节 身强种强国强:张之江的体育思想 253

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254

二、术德并重,文武双修 255

三、武术走向国际是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 257

四、张之江体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259

第四节 不费时不费钱不费力:褚民谊的体育思想 259

一、普及全民健康为民富之本 260

二、全民健康为国强之本 262

三、体育宜分为普通体育和专门体育 264

四、竞赛比武,不利健康 266

五、褚民谊体育思想的影响 268

第五节 批判传统:鲁迅的体育思想 269

一、呼唤、弘扬个体生命的意志和力量,是鲁迅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270

二、儿童要成为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的现代人 271

三、改造国民性的基础就是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273

四、主张用近代科学态度继承传统体育运动 274

五、鲁迅体育思想影响及其启示 276

第六节 国粹文化思潮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277

一、武术走进学校课堂 277

二、加快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与改造 280

三、中国传统体育走进奥运会 281

第八章 民族体育思想 284

第一节 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84

一、内忧外患的中国是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 285

二、国际青年训练潮流的兴起是民族体育思想产生的鼓动因素 286

三、国内青年训练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体育思想的产生 288

四、国民政府的倡导为民族体育思想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290

第二节 军事化的体育方式:程登科的民族体育观 294

一、民族体育的目的是复兴民族之魂 295

二、全民体育化是民众体育之真义 299

三、强种必先体育军事化 301

四、强国必先军事体育化 303

第三节 民族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306

第九章 刘长春和李惠堂的体育思想 310

第一节 毋忘国耻:刘长春的体育思想 310

一、爱乡爱国的体育思想 310

二、民族利益至上的体育思想 314

三、刘长春体育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316

第二节 道德之本技术之未:李惠堂的体育思想 317

一、生活与成长的环境造就了李惠堂爱国的体育思想 318

二、道德之本 技术之末 319

三、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是体育竞技的美德 321

四、胜固足喜,败亦欣然 322

五、忠勇机智、团结有恒是体育道德的重要内容 323

六、李惠堂体育思想的启示及历史意义 324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