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湖北改革开放30年
湖北改革开放30年

湖北改革开放30年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6057141
  • 页数:6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总结了湖北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详细介绍了湖北省各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及经验,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湖北改革开放30年》目录

前言 1

综述篇 1

一、湖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4

二、湖北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4

(一)湖北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5

(二)湖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8

(三)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 9

(四)湖北城乡改革中市场取向的探索 10

(五)湖北对外开放的起步 11

(六)湖北政治体制的初步改革 11

(七)湖北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12

三、湖北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4

(一)湖北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确定 15

(二)湖北农村改革的突破 18

(三)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19

(四)湖北对外开放的扩大 27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28

(六)湖北科教体制改革 32

(七)加强党组织的建设 34

(八)湖北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37

四、湖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3

(一)湖北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43

(二)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46

(三)湖北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49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49

(五)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的全面发展 50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 51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3

(八)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56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加强 57

(十)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 64

(十一)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 67

五、湖北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68

(一)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69

(二)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村发展 71

(三)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74

(四)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77

(五)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78

(六)坚持“一主三化”指导方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81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83

(八)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6

(九)扎实推进和谐湖北建设 89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3

六、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96

(一)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96

(二)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102

武汉篇 107

一、武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09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109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111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113

二、武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13

(一)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113

(二)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 117

(三)开放开发的逐步展开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118

(四)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119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 121

三、武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22

(一)邓小平在武昌的重要谈话与武汉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122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23

(三)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26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128

(五)城郊型农业经济的形成 130

(六)实施科教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

(七)1998年的抗洪斗争 134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35

四、武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37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37

(二)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交流 141

(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143

(四)武汉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145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先进文化建设 147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49

五、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151

(一)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151

(二)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158

黄石篇 163

一、黄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65

二、黄石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66

三、黄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68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与部署 169

(二)以多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169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170

(四)将国有企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171

四、黄石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 172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72

(二)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172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72

(四)市场贸易繁荣 173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173

(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73

(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74

五、黄石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174

襄樊篇 177

一、襄樊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80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180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兴起和曲折发展 181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的初步改革 182

(四)加强党的建设 183

(五)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184

二、襄樊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84

(一)地市合并和襄樊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 184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 185

(三)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186

(四)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87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188

(六)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名城建设 189

三、襄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89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189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 191

(三)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 192

(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93

(五)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贯彻和“三讲”教育的开展 194

(六)“九五”计划的完成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绘制 194

四、襄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95

(一)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195

(二)实施四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 196

(三)掀起环境保护整治行动 198

(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199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200

五、襄樊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201

荆州篇 205

一、荆州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07

(一)荆州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207

(二)荆州改革开放的起步 209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214

二、荆州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16

(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展开 216

(二)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220

(三)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223

三、荆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26

(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226

(二)荆州沙市合并,荆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230

(三)荆州人民抵御1998年的大洪水 233

(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 235

四、荆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36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237

(二)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面振兴荆州经济 240

(三)打造文化荆州品牌,建设文化强市 242

(四)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荆州 244

五、荆州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246

宜昌篇 249

一、宜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5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251

(二)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 252

(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252

(四)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 254

(五)对外开放的起步 254

(六)支援和服务葛洲坝工程建设 255

(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255

(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加强 256

二、宜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57

(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定 257

(二)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257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259

(四)对外开放的扩大 261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263

(六)科教体制改革的深入 264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266

(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266

(九)党的建设的加强 267

(十)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69

三、宜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70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贯彻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的兴起 2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71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73

(四)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75

(五)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76

(六)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278

(七)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279

(八)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 281

四、宜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82

(一)宜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82

(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83

(三)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实现第三次振兴 285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加强 286

(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287

(六)和谐宜昌建设的稳步推进 288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90

五、宜昌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291

十堰篇 297

一、十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300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十堰 300

(二)拨乱反正 301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302

二、十堰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03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03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05

三、十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306

(一)调整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措施 306

(二)农业农村扶贫攻坚 309

(三)企业抓大放小 309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311

四、十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312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5

(二)大力实施“五城”战略,着力打造“三张名片” 319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327

五、十堰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330

孝感篇 337

一、孝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339

(一)孝感地区工作重点转移 339

(二)全面拨乱反正 340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340

二、孝感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治理整顿的进行 343

(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343

(二)孝感经济跃上新台阶 347

(三)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349

(四)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352

三、孝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53

(一)孝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353

(二)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 358

(三)第二次创业战略的提出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361

四、孝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365

(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365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 366

五、孝感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369

荆门篇 373

一、荆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376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 376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377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377

(四)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377

二、荆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78

(一)农村改革的突破 378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380

(三)对外开放的扩大 380

(四)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381

(五)科教体制改革 382

(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83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84

(八)加强党的建设 385

(九)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387

三、荆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387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荆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388

(二)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和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 389

(三)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全面发展 391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 393

(五)坚持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94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395

(七)推进党的建设 396

(八)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 397

四、荆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397

(一)工业强市建设 397

(二)农业强市建设 400

(三)积极打造旅游强市,开展旅游设施建设 402

(四)大力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402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403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04

(七)扎实推进和谐荆门建设 405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406

五、荆门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408

鄂州篇 411

一、鄂州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414

(一)拨乱反正 414

(二)调整国民经济 414

(三)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15

(四)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和改革派购制度 416

(五)打造外向型经济的基础 416

二、鄂州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417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417

(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418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419

(四)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 421

(五)对外开放的扩大 422

(六)治理整顿与制订十年发展规划 423

(七)科教体制改革 425

(八)城市文明建设 426

(九)民主法制建设 427

(十)加强党的建设 427

三、鄂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28

(一)调整发展规划,加大改革力度 429

(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外向型经济 430

(三)改革城镇住房制度 430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31

(五)“八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431

(六)确立工业立市战略 432

(七)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433

(八)“三讲”与“三个代表”教育工作 434

(九)“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 435

四、鄂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435

(一)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435

(二)不断推进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 436

(三)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36

(四)国有企业“两改”的全面实施 437

(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8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融入武汉城市圈 439

(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439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440

五、鄂州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基本经验 440

(一)改革开放的成就 440

(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441

黄冈篇 445

一、黄冈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447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工作重点的转移 447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449

(三)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450

(四)包产到户的兴起和农村改革的突破 451

(五)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初步探索与调整 452

二、黄冈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453

(一)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制订与确立 454

(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 454

(三)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456

(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 457

(五)在国家支持下搞好扶贫开发 458

(六)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459

三、黄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60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与黄冈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461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 462

(三)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 464

(四)扶贫攻坚与整体脱贫 465

(五)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466

四、黄冈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468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468

(二)招商引资,兴工强市 470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黄冈建设 472

(四)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 474

五、黄冈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475

咸宁篇 477

一、咸宁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480

(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 480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481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时期 483

(四)建市十年的大发展时期 485

二、咸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489

三、咸宁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492

随州篇 495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497

二、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498

三、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503

四、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发展战略不断深化 505

五、坚持以优势优先为主线,区域发展初显特色 509

六、坚持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514

七、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516

恩施篇 519

一、恩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52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521

(二)农村改革,探索山区发展之路 524

(三)狠抓特色工业,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525

二、恩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26

(一)推进民族自治,鄂西自治州的成立 526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526

(三)扩大宣传,推进全州对外开放 528

(四)整党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528

(五)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529

(六)扶贫工作的开展 530

三、恩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531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531

(二)大力推进“二次创业” 532

(三)个私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534

(四)恩施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535

(五)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536

四、恩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537

(一)新农村建设的“恩施模式” 537

(二)“三大建设”战略的实施 538

(三)和谐恩施建设 540

(四)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 541

五、恩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542

仙桃篇 545

一、仙桃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547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547

(二)农村改革的起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548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549

(四)对外开放的起步 549

(五)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549

(六)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550

二、仙桃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50

(一)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制定 550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 551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 552

(四)行政体制改革和撤县设市 554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554

(六)科教体制改革 555

(七)“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555

(八)开放强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556

三、仙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557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仙桃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557

(二)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558

(三)加快城市改革步伐 559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 561

(五)深化党政机关改革和仙桃列为省直管市 561

(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561

(七)仙桃成为湖北首强县市,提前成为小康县市 562

四、仙桃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562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 562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564

(三)城市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65

(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稳妥推进 567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68

五、仙桃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569

潜江篇 571

一、潜江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573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573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初步改革 574

(三)新时期之初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76

二、潜江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76

(一)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制定 576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 577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577

(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578

(五)政治体制改革 579

(六)精神文明建设 579

(七)“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580

(八)改革进程中的波折 580

(九)经受1991年特大洪灾的考验 581

(十)抓紧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 581

三、潜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582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新思路的确立 582

(二)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 583

(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和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 585

(四)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586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 587

(六)坚持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87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88

(八)机构改革 588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 588

四、潜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589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90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91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92

(四)塑造文明城市新形象 592

(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593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94

五、潜江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594

天门篇 599

一、天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60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601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和乡镇企业的崛起 602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工交商贸企业的改革起步 603

(四)文化教育出现崭新局面 604

二、天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604

(一)开展农村第二步改革 605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605

(三)行政体制改革与天门撤县建市 606

(四)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保持政治稳定 607

三、天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607

(一)江泽民视察天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607

(二)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609

(三)开放开发与第二次创业的提出 610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611

(五)治理经济环境,减轻农民负担 612

四、天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614

(一)深入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614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17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 620

(四)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和谐建设 622

五、天门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624

神农架篇 627

一、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起步 629

(一)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629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631

二、神农架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632

(一)神农架林区建设方针的调整 632

(二)神农架林区农村改革的发展 633

(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634

(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637

(五)旅游业的正式起步 638

(六)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展开 638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 638

(八)加强党的建设 639

三、神农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641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 641

(二)二次创业的起步 641

(三)抢抓机遇带来的加速发展 643

(四)党的建设和纪检工作的全面加强 645

(五)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648

(六)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648

四、神农架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649

(一)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地位不断提升 649

(二)结构调整稳步实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 650

(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650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651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652

五、神农架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653

后记 6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