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审计问责  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
审计问责  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

审计问责 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均科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5882331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了审计问责的模式,并对审计问责制度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我国审计制度建设应当选择三种形式的依次渐进的制度构架等8个观点。
《审计问责 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国家审计的国家化差异: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分析 18

一、国家的起源与国家的性质 18

(一)历史上的国家 18

(二)当代的国家 20

(三)国家性质的分析 22

二、基于国家的政府功能与责任的分析 23

(一)政府功能的设定 23

(二)政府责任的分析 26

三、国家中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构造 29

(一)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分析 29

(二)议行合一制度下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分析 32

四、国家审计在经济国际化中“国家化”特征的剖析 36

(一)体制特征:复杂的博弈结局 36

(二)经济特征:重要的环境基础 39

(三)需求特征:永远的动因差异 41

第二章 问责现实基础:国家审计在不同领导体制下的差异分析 48

一、制度结构的分析 48

(一)对立法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49

(二)对行政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53

(三)对司法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56

二、权责体系的分析 59

(一)立法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60

(二)行政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66

(三)司法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72

三、功能设置的分析 74

(一)国家审计的建设功能 75

(二)国家审计的防护功能 77

(三)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 80

四、问责机制的分析 82

(一)分权的问责流程 82

(二)明晰的问责规则 85

(三)透明的问责过程 86

(四)畅通的信息沟通 87

第三章 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理论构架设计 92

一、关于国家审计问责制度内涵的分析 92

(一)“问责”与“问责制度”辨析 92

(二)国家审计问责功能的解析 95

(三)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诠释 98

二、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设定的分析 101

(一)中性目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101

(二)消极性目标: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失职行为 104

(三)积极性目标: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106

(四)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的共融 107

三、国家审计问责主体的剖析 109

(一)“狭义问责主体论”:国家审计机关充当问责主体 109

(二)“广义问责主体论”:多元主体参与问责 111

(三)国家审计问责主体的构架 115

四、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探讨 116

(一)确定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依据分析 116

(二)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设定范围 117

(三)国家审计问责客体扩展到自然人的探索 121

五、基于国际视角的审计问责规范体系分析 124

(一)《利马宣言》:一项高水平的国际标准 124

(二)法律:审计问责的强制性要求 127

(三)准则:审计问责的技术性要求 128

六、国家审计问责流程的探讨 129

(一)责任认定阶段 130

(二)处理处罚阶段 132

(三)改进建议阶段 133

(四)审计问责三个阶段的关系剖析 135

第四章 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构架设计 138

一、社会环境的基础建设 138

(一)现实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138

(二)理想化环境的建设 144

(三)审计问责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148

二、审计问责制度的设置 152

(一)最优的制度构架:基于政治改革预期的设计 152

(二)改良的制度构架:基于现实条件改革的设计 163

(三)变通的制度构架:基于现实条件微调的设计 168

三、审计问责制度运行的保证系统分析 176

(一)内部协调机制的分析 176

(二)外部支持体系的分析 178

第五章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问责制度的评价 183

一、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183

(一)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183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85

二、审计机关领导访谈情况及点评 236

(一)访谈调查方案的设计 236

(二)访谈调查结果及点评 237

第六章 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评价 275

一、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275

(一)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275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77

二、访谈调查结果及其分析评价 305

(一)调查方案设计 305

(二)访谈调研结果及评价 306

第七章 来自外界的反应:国家审计问责的功过评价 316

一、人大的反应 316

(一)前“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316

(二)“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321

(三)后“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326

(四)审计问责:人大应当承担什么角色? 327

二、媒体的反应 329

(一)李金华现象:人民支持负责任的政府官员 329

(二)媒体对审计问责的赞誉 330

(三)媒体对审计问责的担忧 336

第八章 完善我国审计问责制度的政策建议 347

一、审计问责:立法应当先行 347

(一)法律建设的设想 347

(二)行政规章的完善 354

(三)道德约束的补充 358

二、改革审计制度的建议 362

(一)审计体制目标模式的设计 362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突破 366

(三)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 369

三、完善问责环境的建议 373

(一)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 373

(二)分权管理制度的重建 377

(三)舆论监督层次的提高 381

第九章 结论 386

附件1 396

附件2 403

附件3 407

附件4 409

致谢 4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