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引领风骚  书写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纪念文集
引领风骚  书写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纪念文集

引领风骚 书写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纪念文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0098104
  • 页数:5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的一本纪念文集。
《引领风骚 书写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纪念文集》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由来与发展 3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概况 3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与发展侧记&袁济喜 5

国学教育与研究史上的旷世盛典 57

纪宝成校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5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摘要) 63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66

冯其庸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68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何兹全先生致辞 70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任继愈先生致辞 71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顾问叶嘉莹先生致辞 72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饶宗颐先生委托孙立川先生代宣贺辞 73

著名历史学家、原西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岂之先生致辞 74

山东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展涛先生致辞 75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先生致辞 76

电讯盈科中国区总裁程十庆先生致辞 77

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张家胜先生致辞 78

国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复兴国学的呼唤 81

重估国学的价值&纪宝成 81

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纪宝成 88

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纪宝成 92

国学的当代意义&纪宝成 96

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董宏君 99

今天我们更需要国学&周婷 103

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江渚上 106

重建国学,找回中华民族的根&易水 109

人大国学院成立背景揭秘&覃爱玲 于达维 柴爱新 113

关注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可启迪解决现代社会冲突 117

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袁行霈 119

国学的当代形态&袁行霈 121

成中英:中西哲学相互诠释才能发展&刘晋锋 124

国学与二十一世纪&录音整理:张文瑞 128

国学应成为青年文化母乳&曹奕 134

“国学”界定问题以及媒体聚焦 139

“国学”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诠释论点摘编 139

媒体有关国学问题的采访与报道(节录) 150

国学教育面面观 159

向人生行礼 159

人大女生“笄礼”蕴涵文化韵味 161

人大校园上演古代“射礼” 163

中国人大国学院成立新风雅诗社 168

人大国学院2004级国学班学子游学出征仪式举行 169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剧研究中心&李江涛 郭燕 171

外语专业大学生拜师国学异人 学生先行祭拜孔子 172

长春市图书馆“国学大讲堂”首次开课 173

熟练诵读古诗文 国学渗透使孩子变得自信 174

国学私塾悄现大连 177

沈阳市皇姑区国学进课堂赢得满堂彩 178

孔庙国子监设两间国学教室&刘冕 180

北京开设普及国学知识的国学大讲堂&李江涛 181

四川省首所“国学”学校开学&陈祁 赖永强 182

港城悄然兴起国学启蒙&李永利 马礼 183

台湾学子长乐吴航书院听国学&安梓 184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办起免费国学学堂&李映民 185

首府乌鲁木齐流行“国学童子功”&金少兵 186

哈市“少儿快乐学国学”引起轰动&马晓雪 188

国学列为廊坊一小学必修课&庞永力 189

国学与少年 190

第一家中学国学教育研究室在苏州成立 专家预言国学教育将渐入佳境 194

兰州:国学教育在质疑声中实验&张鹏 狄多华 196

浙江兰溪长乐村再现古代私塾 198

国学学习研究热起来 武大明年首设国学博士点&瞿凌云 王怀民 199

学科级别与“国学学位问题”&王泉根 200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概况 207

大中小学今后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刘声 209

清华国学班抢滩上海&张骞 210

国学给莱西的孩子带来什么&柳霞 213

2006年部分高校国学方阵 218

成立国学院及围绕“国学”引发的社会关注与争论 229

学界研讨“国学热”&许家星 229

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王杰 231

现在还不能说是“国学热”&许嘉璐 237

国学恢复需要五十年 239

杜维明:“国学热”不会是一阵风&佘峥 王瑛慧 240

回到未来,循本开弘:我看国学热&秋风 243

谨防“国学热”变味&袁跃兴 247

“国学”盲热令人忧&周洁 萧颢 彭涛 249

“国学热”是对国学研究的新考验&陈来 254

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许颖 256

“国学虚热”误导了什么&邢兆良 259

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反思&苏双碧 262

国学热:尚古还是媚俗&卜昌炯 266

国学热亦需冷思考&王杰 270

国学热:“乍暖”是否“还寒”?&尽心 274

国学的冷热之争&么振华 278

何为“国学”&任继昉 283

国学为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吴根友 张三夕 钱建强 284

国学提供“支援意识”&吴根友 张三夕 287

国学中的公正价值观&赵馥洁 289

当前国学研究的一个焦点&贾松青 292

国学:民族自信力的试金石&王锟 296

弘扬国学从重温原典开始&仲伟民 299

国学入门&李学瑾 302

“国学”质疑&舒芜 304

质疑《“国学”质疑》&牟钟鉴 308

舒芜先生《“国学”质疑》之质疑&邵建 311

对“国学质疑论”的质疑&裴毅然 314

为“国学”正名&蒋国保 317

“国学”概念再检讨&刘梦溪 320

“国学”这顶高帽子&吴非 332

国学:这个熙熙攘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刘士林 335

“国学”究竟是什么&顾晓鸣 339

棒喝时代:老老实实做学问 国学不要“大跃进” 343

冰点时评:国学研究院能否修复历史记忆&涂涂 345

是谁“遗弃”了国学?&李泓冰 347

袁伟时:评纪宝成校长的“重振国学”论(摘编)&袁伟时 349

中国文化的边界&薛涌 355

重建国学有点不合时宜 可能会造成封建思想复辟&王伟 360

国学院:大山生个小耗子?&王晓渔 362

期待与疑虑:从清华国学院看人大国学院&陈明 364

国学不是猛兽,也不是灵药&童大焕 367

还是让“国学”回到书斋去吧&徐来 369

弘扬“国学”要弘扬什么?&吴亚生 371

把握传统和“本土”在当下中国的取舍&程亚文 374

关于国学:超越1840年以来的集体无意识&石勇 377

国学,研究则可,弘扬不必&林扶叠 379

国学,既需研究,更需弘扬&刘永华 382

不能对国学“无用论”等闲视之&郭立场 384

国学是另一场文化启蒙&郑茜 386

国学:只有不懂的人,才敢嗤之以鼻&马峰山 388

兴我国学,塑我国魂(摘编)&王达三 391

也要学会“以本土解释本土”&程亚文 395

我们该怎样对待“国学”&陆彩鸣 398

反省国学研究的缺失&刘长林 400

国学学位遭遇尴尬&崔雪芹 404

设立“国学学位”当慎行&李清 410

设“国学学位”有必要吗?&于立生 412

“设国学学位”应注意哪些问题?&张贵峰 413

“设立国学学位”值得一试&刘培 415

“国学”也需避免快餐化阅读&虞云国 417

国学热度升温,谁在“趁火打劫”?&徐友渔 419

国学不是一个“圈”&魏英杰 423

国学圈:自闭或开放的选择&王晓熊 425

国学教育靠什么力量推广&褚清源 427

“私塾”重出江湖:复兴国学还是炒作教育&左玮娜 429

《三字经》进幼儿园,好不好?&王绍雄 433

“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郭齐勇 435

“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高华平 439

“四书”进语文教材不容置疑&陈国良 441

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马智强 443

复兴国学,应该复兴什么&赖少芬 卢迎新 444

国学精华应走进中小学教育&张蕾 446

国学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王培军 450

不能把国学当“稀有资源”兜售&邵龙宝 453

国学“快餐化”是时代必然&张敬伟 455

国学不是表演闹剧的道具&知白 457

“国学管理”值得期待吗?&岳占仁 459

国学传播要少点浮躁&张岂之 462

国学“白菜”为何卖出“鲍鱼”价?&韩浩月 464

社会各界对成立国学院给纪宝成校长的来信选编 469

张顺元来信 469

蔡镇楚来信 470

李玉山来信 474

曹取吴来信 476

邹甸来信 477

祈建中等来信 478

施志伟来信 480

库流正来信 484

戴菊英来信 486

秦维聪来信 488

郭东辉来信 489

宁德禹来信 491

李瑚来信 493

王金玉来信 495

吕去病来信 496

颜景松来信 497

杜丕模来信 499

芰座诗奴来信 500

刘孔伏来信 502

何初光来信 503

胡宝元来信 504

邓德宗来信 505

陈军田来信 507

袁立来信 509

车海生来信 510

吴亮来信 511

谢仁贵来信 512

赵岩来信 513

蒋奇来信 514

张书文来信 516

方守度来信 518

周祖庠来信 519

毛谷风来信(两封) 521

蒋小仲来信 524

张以文来信 525

丁润生来信 526

李峤来信 527

寿思华来信 528

姜厚粤来信 529

李开拓来信 530

孙刚来信 531

张鹏来信 532

刘树成来信 533

马荣春来信 534

潘豪来信 535

李树森来信 537

戴德普来信 538

邓均田来信(两封) 539

龚天任来信 541

刘履康来信 542

后记 5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