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实验动物学教程
实验动物学教程

实验动物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建华,姚明,崔淑芳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2396795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定义、实验动物的分类、常用实验动物及生物学特性等,适合于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培训教材。
《实验动物学教程》目录

第一篇 实验动物学基础知识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3

一、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3

二、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5

三、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意义 5

四、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等各领域中的应用 6

第二节 实验动物学发展概况 9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进程 9

二、国外实验动物学的发展现状 11

三、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14

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18

五、生物信息学与实验动物 19

第二章 实验动物分类 22

第一节 实验动物生物学分类地位 22

第二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 24

一、近交系动物 24

二、突变系动物 31

三、杂交群动物 36

四、封闭群动物 39

第三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42

一、普通级动物 42

二、清洁级动物 43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43

四、悉生动物 44

五、无菌动物 45

第三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47

第一节 小鼠 47

一、动物学分类 47

二、生物学特性 48

三、主要应用领域 50

四、近交系小鼠 51

五、常用封闭群小鼠 63

六、常用突变系小鼠 64

第二节 大鼠 69

一、动物学分类 69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 69

三、主要应用领域 70

四、主要品种及品系 71

第三节 豚鼠 74

一、动物学分类 74

二、生物学特性 74

三、主要应用领域 75

四、主要品种及品系 76

第四节 地鼠 77

一、动物学分类 77

二、生物学特性 78

三、主要应用领域 79

四、主要品种及品系 79

第五节 兔 81

一、动物学分类 81

二、生物学特性 81

三、主要应用领域 82

四、常用品种 83

第六节 特色啮齿类实验动物 87

一、灰仓鼠 87

二、草原兔尾鼠 88

三、子午沙鼠 90

四、长爪沙鼠 91

五、东方田鼠 94

第七节 犬 96

一、生物学特性 96

二、主要应用领域 99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100

四、饲养管理 101

第八节 猫 102

一、生物学特性 102

二、主要应用领域 105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106

四、饲养管理 106

第九节 小型猪 107

一、生物学特性 107

二、主要应用领域 109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110

四、饲养管理 112

第十节 猕猴 113

一、生物学特性 113

二、主要应用领域 115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116

四、饲养管理 117

第四章 实验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 120

第一节 鸡 120

一、生物学特性 120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21

第二节 鸭 122

一、生物学特性 122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23

第三节 羊 123

一、山羊 123

二、绵羊 124

三、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25

第四节 树鼩 125

一、生物学特性 126

二、在医学生物学上的应用 127

第五节 蟾蜍和青蛙 129

一、生物学特性 129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0

第六节 鸽 130

一、生物学特性 130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0

第七节 鼠兔 131

一、生物学特性 131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2

第八节 旱獭 132

一、生物学特性 132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3

第九节 鱼 134

一、生物学特性 134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5

第十节 爬行类动物 136

一、生物学特性 136

二、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137

第五章 动物实验基本知识 138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138

一、基本概念 138

二、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138

三、常用消毒液特点及灭菌方法 143

四、动物实验器械灭菌或消毒方法 144

五、各种区域的消毒、灭菌方法 146

第二节 实验动物抓取与保定方法 148

一、小鼠 148

二、大鼠 149

三、豚鼠 149

四、兔 149

五、犬 150

六、猴 152

七、羊 152

八、猪 152

第三节 实验动物编号标记和被毛去除方法 153

一、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 153

二、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 155

第四节 实验动物常用麻醉方法 156

一、全身麻醉 156

二、局部麻醉 157

第五节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 157

一、动物自动摄入 157

二、消化道给药 158

三、注射给药 159

第六节 实验动物体液采集方法 160

一、血液采集方法 160

二、尿液采集方法 163

三、淋巴液采集方法 164

四、胸、腹腔液采集方法 164

五、消化液采集方法 165

六、脑脊液和骨髓的采集方法 165

七、精液采集方法 166

第六章 动物实验操作、条件控制及“3R”原则 167

第一节 动物实验准备 167

一、动物实验的基本原则 167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168

三、实验动物的订购与运输 168

四、动物实验场所 169

五、实验人员的保护 169

第二节 动物实验室条件控制 170

一、动物实验中环境条件控制的意义 170

二、物理环境条件控制 171

三、有害气体——氨浓度 172

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173

第三节 伦理和安乐死 173

一、动物伦理 173

二、实验动物的安乐死 174

三、实验动物尸体处理 176

第四节 动物实验记录和护理 176

一、动物实验记录 176

二、动物术后护理 177

第五节 动物实验和生物安全防护 178

一、动物实验和生物安全 178

二、病原体分级 178

三、生物安全等级 180

第六节 实验方法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81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181

二、实验操作 183

三、实验季节 184

四、昼夜影响 184

第七节 “3R”原则基本概念 185

一、替代 185

二、减少 186

三、优化 187

第七章 实验动物管理和标准化控制 189

第一节 国外实验动物管理 189

一、概述 189

二、国外实验动物法规 189

第二节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 193

一、我国实验动物法制管理概况 194

二、我国实验动物法制管理发展趋势 195

三、实验动物信息计算机管理 196

四、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概况 198

第三节 国外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198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性 198

二、实验动物标准化内容 199

三、国外实验动物标准化现状 199

第四节 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现状及控制 201

一、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概况 201

二、实验动物相关的国家标准 203

第五节 上海市实验动物标准化现状 206

一、概述 206

二、近期的发展趋势 206

第二篇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211

第八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211

第一节 实验动物饲育环境 211

第二节 实验动物环境要素 211

一、空气 211

二、温度 212

三、湿度 213

四、压差 213

五、换气次数与气流速度 213

六、噪声 214

七、照度 214

八、氨气 215

九、饮水 215

第三节 洁净技术在实验动物环境中的应用 215

一、我国的洁净室标准 216

二、空气净化 216

三、空气过滤器 218

四、空气调节处理过程 219

第四节 实验动物设施 220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选址 220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工艺布置 221

三、洁净室(动物室)的气流组织 223

四、紫外线杀菌灯的应用 224

五、屏障设施的维护管理 226

第九章 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的质量控制 229

第一节 营养素对实验动物的作用 229

一、水 230

二、蛋白质 231

三、脂类 237

四、碳水化合物 241

五、维生素 243

六、无机盐(常量元素) 254

七、微量元素 260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标准 269

一、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270

二、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 272

三、实验动物饲养标准及其应用 273

第三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 274

一、饲料的采购与保存 274

二、配合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75

三、饲料的消毒 276

四、实验动物垫料 276

第十章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常见疾病 278

第一节 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性 278

第二节 实验动物疾病的观察 279

一、健康动物的肉眼观察、描述和记录 279

二、患病动物的行为观察、描述和记录 279

三、动物死亡观察、描述和记录 280

四、动物死亡原因综合分析 281

第三节 病毒性疾病 281

一、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281

二、汉坦病毒 282

三、鼠痘病毒 282

四、小鼠肝炎病毒 283

五、仙台病毒 283

六、小鼠肺炎病毒 284

七、呼肠孤病毒Ⅲ型 284

八、小鼠细小病毒 285

九、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285

十、小鼠腺病毒 285

十一、多瘤病毒 285

十二、大鼠细小病毒 286

十三、大鼠冠状病毒/大鼠涎泪腺炎病毒 286

十四、狂犬病毒 287

十五、犬细小病毒 287

十六、犬瘟热病毒 287

十七、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288

十八、猕猴疱疹病毒Ⅰ型(B病毒) 288

十九、猴逆转D型病毒 289

二十、猴免疫缺陷病毒 289

二十一、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 289

二十二、猴痘病毒 289

第四节 细菌性疾病 290

一、沙门菌感染 290

二、耶尔森菌病 290

三、多杀巴斯德杆菌感染 291

四、嗜肺巴斯德杆菌感染 291

五、支气管鲍特杆菌感染 292

六、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292

七、棒状杆菌感染 293

八、泰泽病 294

九、支原体感染 295

十、念珠状链杆菌感染 296

十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97

十二、链球菌感染 297

十三、绿脓杆菌感染 299

十四、志贺菌性痢疾 299

十五、皮肤病原真菌感染 300

十六、空肠弯曲菌感染 301

十七、布鲁杆菌病 302

十八、钩端螺旋体病 303

十九、结核病 303

二十、柠檬酸杆菌感染 304

二十一、CAR杆菌感染 305

第五节 寄生虫性疾病 305

一、体外寄生虫 306

二、弓形虫 307

三、兔脑原虫 307

四、卡氏肺孢子虫 308

五、蠕虫 308

六、鞭毛虫 309

七、纤毛虫 309

八、爱美耳球虫 310

九、溶组织内阿米巴 310

十、疟原虫 311

第六节 实验用猪疾病 312

一、实验用猪疾病的危害性 312

二、实验用猪疾病观察 312

三、猪主要病毒性疾病 313

四、猪主要细菌性疾病 318

五、猪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321

第七节 实验用禽疾病 322

一、实验用禽疾病的危害性 322

二、实验用禽疾病的观察 322

三、实验用禽主要疾病 325

第八节 实验用羊疾病 346

一、实验用羊疾病的危害性 346

二、实验用羊的疾病观察 347

三、羊的主要病毒性疾病 348

四、羊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351

五、羊的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355

第九节 实验用猫疾病 356

一、实验用猫疾病的观察 356

二、猫的主要病毒性疾病 357

三、猫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360

四、猫主要寄生虫疾病 362

第十节 人兽共患病 365

一、人兽共患病的概念和分类 365

二、人兽共患病的特征 365

三、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特征 365

四、与实验动物有关的人兽共患病 366

五、人兽共患病的防制措施 369

第三篇 实验动物应用 373

第十一章 实验动物选择及课题设计 373

第一节 实验动物选择的一般原则 373

一、动物品种和品系 373

二、年龄与体重 374

三、性别 375

四、生理与健康状况 375

五、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376

第二节 选择实验动物的基本原则 377

一、相似性原则 377

二、可靠性原则 378

三、重复性原则 379

四、可控性原则 379

五、经济性原则 379

第三节 特殊动物实验的动物选择 379

一、药效学实验动物选择 379

二、毒理学实验动物选择 381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中的选择 382

四、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的选择 383

五、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选择 384

六、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选择 384

七、微循环实验研究中的选择 384

八、其他实验研究的选择 385

第十二章 影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 386

第一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因素 386

一、温度 386

二、湿度 387

三、空气的流速及清洁度 387

四、光照 387

五、噪声 387

六、动物饲养密度 388

七、动物营养因素 388

第二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实验技术环节因素 388

一、动物选择 388

二、实验季节 388

三、昼夜过程 389

四、麻醉浓度 389

五、手术技巧 389

六、实验药物 390

七、对照问题 390

第十三章 实验动物病理学 392

第一节 病理学基本概念 392

第二节 实验动物病理学研究内容 395

一、尸体解剖病理学 395

二、活检病理学 395

三、实验病理学 395

四、比较病理学 395

第三节 实验动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395

一、肉眼观察 395

二、组织切片检查 398

三、超微结构检查 402

第四节 实验动物病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03

一、动物实验过程中病理学检查的意义 403

二、动物实验结束时病理学检查的意义 404

三、动物实验结果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405

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解剖生理学 40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06

一、解剖学名词和方位术语 406

二、生理学名词和术语 407

第二节 小鼠 409

一、骨骼系统 409

二、肌肉系统 409

三、消化系统 410

四、呼吸系统 410

五、泌尿系统 411

六、生殖系统 411

七、内分泌系统 412

第三节 大鼠 412

一、骨骼系统 412

二、肌肉系统 414

三、内脏 414

四、循环系统 416

五、神经系统 420

第四节 豚鼠 421

一、骨骼系统 421

二、肌肉系统 422

三、消化系统 424

四、呼吸系统 427

五、泌尿系统 428

六、生殖系统 429

七、内分泌系统 431

八、循环系统 432

九、神经系统 441

第五节 兔 443

一、骨骼系统 443

二、肌肉系统 444

三、消化系统 444

四、呼吸系统 445

五、泌尿系统 446

六、生殖系统 446

七、内分泌系统 447

八、循环系统 448

九、神经系统 449

第六节 犬 450

一、主要骨骼的解剖特征 450

二、主要脏器的解剖特征 451

三、主要腺体的解剖特征 452

四、主要生理功能特点 453

第七节 猕猴 454

一、主要骨骼的解剖特征 454

二、主要脏器的解剖特征 454

三、主要腺体的解剖特征 456

四、主要生理功能特点 457

第八节 猫 458

一、主要骨骼的解剖特征 458

二、主要脏器的解剖特征 458

三、主要腺体的解剖特征 460

四、主要生理功能特点 460

第九节 猪 461

一、主要骨骼的解剖特征 461

二、主要脏器的解剖特征 461

三、主要腺体的解剖特征 463

四、主要生理功能特点 463

第十五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465

第一节 概述 465

一、定义 465

二、使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意义 466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评价原则 466

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分类 467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68

一、心肌炎动物模型 468

二、心包炎动物模型 468

三、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469

四、心肌病动物模型 471

五、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471

六、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472

七、高血压动物模型 472

八、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474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76

一、食管疾病动物模型 476

二、胃疾病动物模型 477

三、肠疾病动物模型 480

四、肝疾病动物模型 481

五、胆囊疾病动物模型 484

六、胰腺疾病动物模型 484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85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型 485

二、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 485

三、肺气肿动物模型 485

四、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 486

五、支气管扩张动物模型 486

六、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 487

七、矽肺动物模型 487

八、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487

九、肺水肿动物模型 488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88

一、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 488

二、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 489

三、肾小管损害动物模型 490

四、肾盂疾病动物模型 490

五、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 491

六、肾代谢紊乱动物模型 492

七、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493

八、膀胱疾病动物模型 494

九、尿道疾病动物模型 495

十、肾脏结石动物模型 496

第六节 生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96

一、产科疾病动物模型 496

二、妇科疾病动物模型 498

三、雄性生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500

第七节 内分泌疾病动物模型 502

一、糖尿病动物模型 502

二、甲状腺疾病动物模型 504

三、银屑病动物模型 504

第八节 眼耳鼻喉科疾病动物模型 504

一、近视眼动物模型 504

二、白内障动物模型 505

三、角膜炎动物模型 505

四、表层角膜镜片术动物模型 506

五、大泡性角膜病变动物模型 506

六、角膜瘢痕动物模型 506

七、角膜内皮损伤动物模型 507

八、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507

九、变应性结膜炎动物模型 507

十、高眼压动物模型 508

十一、低眼压动物模型 508

十二、中耳炎动物模型 509

十三、鼻窦炎动物模型 509

十四、上颌窦炎动物模型 510

十五、咽炎动物模型 510

第九节 口腔疾病动物模型 511

一、口腔溃疡动物模型 511

二、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 511

三、牙龈增生动物模型 512

四、牙髓炎动物模型 512

五、牙周炎动物模型 512

六、尖周病动物模型 513

七、氟斑牙动物模型 513

第十节 骨骼疾病动物模型 514

一、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514

二、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514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514

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 515

五、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 515

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 515

七、颈椎病动物模型 516

第十一节 皮肤疾病动物模型 517

一、烫伤动物模型 517

二、冻伤动物模型 517

三、肌炎动物模型 518

四、瘙痒动物模型 518

五、皮肤过敏动物模型 518

第十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519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519

二、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519

三、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520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 520

五、急性白血病动物模型 520

六、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 521

七、高黏血症动物模型 521

八、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 521

九、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522

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 522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523

一、脑卒中动物模型 523

二、腔隙性脑梗死动物模型 524

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524

四、脑血肿动物模型 525

五、脑积水动物模型 525

六、颅内高压动物模型 526

七、迟发性脑病动物模型 527

八、精神抑郁症动物模型 527

九、老年痴呆症动物模型 528

十、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530

十一、癫痫动物模型 531

第十四节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532

一、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532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模型 533

三、汉坦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533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533

五、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534

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534

七、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534

八、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535

九、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535

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模型 535

十一、白色念球菌疾病动物模型 537

十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537

十三、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动物模型 537

十四、猪囊尾蚴感染动物模型 538

十五、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 538

十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动物模型 539

十七、弓形虫感染动物模型 539

十八、疟原虫感染动物模型 539

第十五节 肿瘤动物模型 540

一、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540

二、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541

三、肿瘤动物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544

第十六节 中医脏腑辨证动物模型 544

一、心气虚证动物模型 544

二、心阳虚证动物模型 545

三、心血瘀阻证动物模型 545

四、肝气郁结证动物模型 545

五、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 546

六、脾气虚证动物模型 546

七、脾胃虚寒动物模型 546

八、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 546

九、肺气虚证动物模型 547

十、肺阴虚证动物模型 547

十一、肺热证动物模型 547

十二、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 548

十三、肾阴虚证动物模型 548

十四、肾阳虚证动物模型 548

十五、血瘀症动物模型 548

第十六章 免疫缺陷动物及其应用 550

第一节 概述 550

一、简介 550

二、分类 550

第二节 常见免疫缺陷动物的生物学特点 550

一、裸小鼠 550

二、XID小鼠 551

三、Beige小鼠 551

四、SCID小鼠 552

五、BNX小鼠 552

六、NOD-SCID小鼠 553

七、裸大鼠 553

第三节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554

一、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特点 554

二、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 558

第四节 免疫缺陷动物的应用 563

一、肿瘤学研究 563

二、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 564

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研究 564

四、干细胞研究 565

五、组织工程研究 565

六、其他领域的研究 565

第十七章 实验动物胚胎工程及基因工程动物 567

第一节 胚胎工程的基础知识 567

一、胚胎工程的概念 567

二、超数排卵与影响因素 568

三、卵细胞和受精卵的采集 570

四、精子的采集与活力检查 572

五、体外受精和显微授精 574

六、卵子的激活和单性发育 577

七、精子获能、顶体反应及检查 579

八、胚胎分割 581

九、胚胎培养 581

十、胚胎移植 582

第二节 胚胎冷冻保存技术 583

一、胚胎、胚子和卵巢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583

二、冷冻损伤和冷冻保护剂 585

三、小鼠的冷冻保存技术 586

四、冷冻保存在实验动物中的应用 589

第三节 胞质内单精注射技术 592

一、小鼠单精注射的基本原理 593

二、影响ICSI受精率的相关因素 596

第四节 基因工程动物技术 598

一、转基因小鼠的制作 598

二、DNA的显微注射 602

三、注射DNA受精卵的移植 603

四、导入外源基因的鉴定 603

五、转基因小鼠的建系 606

附录 608

附录一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608

附录二 《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610

附录三 《上海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申领管理办法(试行)》 611

附录四 ICLAS实验动物技术标准和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之比较 613

参考文献 6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