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绍伟,于可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40240009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学校体育学(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学校体育学(第2版)》关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书始终贯穿着思考与实践活动的论述,将学习该部分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陶冶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及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校体育学(第2版)》能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和体育专业工作者自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学》目录

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3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3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5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5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6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0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12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 14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15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16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16

二、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17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19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6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26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28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29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30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30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31

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33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34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34

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35

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6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38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40

一、运动教育 40

二、健康教育 41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42

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43

一、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43

二、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 44

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45

一、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45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47

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49

第四节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49

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 49

二、学校体育目标 50

第五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52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52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53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教学 61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61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 63

一、课程的含义 63

二、体育课程的概念 64

三、体育课程的特点 64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65

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65

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66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67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67

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68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 68

一、体育课程设计阶段 68

二、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69

三、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69

第四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69

一、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70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71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 76

第一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79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79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79

第二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 80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80

二、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81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82

第三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83

一、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 83

二、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 85

第六章 体育教学 88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90

一、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 90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90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 92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92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92

第三节 体育教学内容 96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 96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97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 99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99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00

三、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102

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107

第五节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113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13

二、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114

三、体育课组织与管理 115

第六节 体育教学设计 118

一、体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 118

二、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 120

三、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122

四、体育课教案设计 124

第七节 体育学习评价 129

一、体育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 129

二、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31

三、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实施 134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138

第一节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141

一、学习的含义 141

二、体育学习的含义 141

三、体育学习的特征 141

四、体育学习的过程 143

第二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146

一、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 146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149

第三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50

一、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50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52

第八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55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158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58

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159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61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161

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 162

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163

第三节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64

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64

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65

第四节 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66

一、体育教师 166

二、学生 166

三、其他人力资源 167

第三篇 课外体育 171

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171

第一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73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173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75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76

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176

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176

三、俱乐部活动 177

四、小团体活动 177

五、个人锻炼活动 177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178

一、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 178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180

第十章 学校课佘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183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185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 185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87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189

一、学校运动队 189

二、基层训练点 190

三、体育特长班 190

四、体育俱乐部 191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191

一、运动队的组建 191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194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200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204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207

第十一章 课佘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211

第一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13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213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13

第二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215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215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217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218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218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224

第四篇 体育教师 231

第十二章 理想的体育教师 231

第一节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233

一、性格 233

二、专业知识 236

三、专业能力 238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240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 240

二、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 245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250

一、体育教师的工作 250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254

第十三章 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257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259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 259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特点 260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意义 261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261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 261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 262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267

一、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必要性 267

二、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 268

三、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机构 268

四、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 269

五、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课程设置 270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271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271

二、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72

三、体育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2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