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方正出版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64642
  • 页数:12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上下册的方式,将我社已出版过的《纪检监察概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教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教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教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教程》、《纠风工作教程》、《执法监察教程》、《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纪检监察审理教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反腐倡廉监督教程》、《国(境)外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考察研究》等13本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合并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学习。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目录

执法监察教程 593

第一章 执法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593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历史发展 593

一、执法监察工作和机构的沿革 593

二、重要会议和解决的问题 594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概念、依据和目的 596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 596

二、执法监察的依据 602

三、执法监察的目的 603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特点 603

一、主动性 603

二、综合性 604

三、权威性 604

四、灵活性 604

第四节 执法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605

一、保证政令畅通 605

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605

三、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服务 606

四、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发挥综合性作用 607

第二章 执法监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608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指导思想 608

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依法依纪开展执法监察 608

二、必须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执法监察,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09

三、必须围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开展执法监察,督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保证政令畅通 610

四、必须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执法监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10

五、必须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开展执法监察,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 611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工作原则 611

一、依法监察的原则 611

二、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事前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611

三、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612

四、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612

第三章 执法监察的主要工作内容 614

第一节 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 614

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614

二、加强对土地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监督检查 615

三、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618

四、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投标执法活动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620

五、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煤矿工作 622

六、其他工作 624

第二节 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628

一、近年执法监察中查办案件工作概况 628

二、当前执法监察中查办案件的主要任务 629

三、严格依法依纪办案,不断提高办案水平 630

第三节 制度建设 632

一、制度建设工作环节的主要任务 632

二、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633

第四节 进一步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633

一、执法监察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633

二、进一步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634

第四章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 641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 641

一、选项、审批、立项 641

二、准备阶段 642

三、实施阶段 642

四、总结、归档 642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方式 643

一、监督检查 643

二、案件检查 643

三、制度建设 643

第五章 执法监察工作的日常管理 644

第一节 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644

一、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 644

二、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 644

第二节 执法监察项目管理 645

一、执法监察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 645

二、执法监察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645

第三节 执法监察案件管理 646

一、执法监察案件管理的主要任务 646

二、执法监察案件管理的基本要求 647

第四节 执法监察公文管理 647

一、执法监察公文管理的基本要求 647

二、执法监察报表管理的基本要求 648

第五节 执法监察信息管理 648

一、执法监察信息的特点 649

二、执法监察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649

第六节 执法监察档案管理 650

一、执法监察工作档案的分类 650

二、执法监察工作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650

第六章 行政效能监察 652

第一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历史发展 652

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和机构沿革情况 652

二、重要会议和解决的问题 655

第二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概念和特点 657

一、行政效能监察的性质 657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概念、依据和目的 657

三、行政效能监察的特点 658

第三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工作原则 659

一、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能相统一的原则 659

二、注重预防和治本的原则 659

三、提高行政管理效益与注重社会效应相统一的原则 660

四、行政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660

第四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主要工作内容 660

一、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环节 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660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机关作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661

三、针对优化发展环境、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663

四、进一步做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 664

第五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 667

一、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 667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方式 668

第七章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 671

第一节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671

一、安全责任事故的概念 671

二、安全责任事故的等级和分类 672

三、安全责任事故的特征 673

四、安全责任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及成员单位职责 673

五、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时限 676

六、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有关规定按发布时间排序 677

第二节 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任务和原则 678

一、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 678

二、监察机关对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管辖 679

三、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职责及任务 680

四、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原则 681

第三节 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一般程序 682

一、组成管理原因或责任调查组管理组 682

二、组织实施调查工作 682

三、形成调查报告 683

四、监察机关对事故责任人员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提出与审批 684

五、特大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案、归档 685

第四节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685

一、对安全责任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应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685

二、加强对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687

三、进一步规范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688

《执法监察教程》后记 691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 695

第一章 案件检查概述 695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695

一、案件检查的概念和特点 695

二、案件检查的地位和作用 696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98

一、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 698

二、案件检查的基本原则 700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任务和要求 705

一、案件检查的任务 705

二、案件检查的要求 706

第四节 案件检查的方式 709

一、自办 709

二、协办 709

三、交办 709

第二章 案件检查的管辖、时限、回避与申辩 711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管辖 711

一、案件检查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711

二、职能管辖 711

三、分级管辖 712

四、特殊管辖 713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时限 714

一、案件检查程序的时限规定 715

二、案件检查措施的时限规定 715

第三节 案件检查中的回避 716

一、回避的对象和情形 716

二、回避的方式和决定 717

第四节 申辩 718

一、申辩的概念和意义 718

二、申辩适用的主要情形和理由 719

三、申辩人的权利与义务 720

第三章 案件受理 721

第一节 受理的范围和受理材料的来源 721

一、受理范围 721

二、受理材料的来源 723

第二节 受理的形式和要求 725

一、受理的形式 725

二、受理的要求 726

三、对检举、控告人的保护 726

第三节 受理的程序 726

一、受理材料的接受 727

二、受理材料的处理 727

第四章 初步核实 728

第一节 初步核实的任务和要求 728

一、初步核实的任务 728

二、初步核实的要求 729

第二节 初步核实的程序 730

一、办理初步核实手续 730

二、成立初步核查组 730

三、制订初步核实方案 731

四、初步核实的实施 732

第三节 对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 734

第五章 立案 736

第一节 立案的条件和要求 736

一、立案的条件 736

二、立案的要求 737

第二节 立案的程序 738

一、撰写《立案呈批报告》 738

二、审查批准立案 739

三、立案决定的通知与通报 739

四、重要、复杂案件的备案 740

第六章 调查 742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742

一、成立调查组 742

二、熟悉案情和相关法规 743

三、制订调查方案 744

第二节 调查实施 746

一、宣布立案决定 746

二、实施调查方案 747

三、实施调查的要求 748

第三节 调查终结 749

一、综合分析案情 750

二、违纪事实材料与本人见面 751

三、提出定性处理意见 752

四、撰写调查报告 753

五、做好调查后的有关工作 754

六、调查工作的中止、终止 756

第七章 移送审理 757

第一节 移送审理的条件和审查 757

一、移送审理的条件 757

二、移送审理的审查 758

第二节 移送审理的材料和手续 759

一、移送审理的材料 759

二、移送审理的手续 760

第八章 证据 761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作用 761

一、证据的概念 761

二、证据的作用 762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762

一、证据的种类 762

二、证据的分类 765

第三节 证据的收集 767

一、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767

二、收集证据的主要方式 768

第四节 证据的鉴别和使用 771

一、鉴别证据 771

二、使用证据 772

第九章 案件检查的措施 774

第一节 组织措施 774

一、停职检查 774

二、暂停执行公务活动 775

第二节 调查措施 776

一、“两规”和“两指”措施 776

二、要求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提供相关情况 777

三、对相关人员和事项进行录音、拍照、摄像 777

四、查阅、复制相关资料 777

五、暂予扣留、封存物品和非法所得 778

六、查询、提请人民法院冻结银行存款 778

七、责令停止侵害行为 778

八、提请鉴定 779

第三节 协调措施 779

一、与公安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79

二、与检察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0

三、与审判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0

四、与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1

五、与审计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1

六、与税务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1

七、与其他相关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 782

第十章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方法 783

第一节 判断线索可查性的主要方法 783

一、判断线索可查性的主要内容 783

二、判断线索可查性的方法 784

第二节 提取外围证据的主要方法 785

一、从主要作案环节 入手寻找外围书证、物证 785

二、从外围知情人中提取证据和证人证言 786

三、从关键证人中提取证人证言 786

第三节 与被调查人正面谈话取证的主要方法 786

一、与被调查人正面谈话取证的准备 786

二、选择谈话突破口的主要方法 789

三、正面谈话取证的策略 791

第四节 做好谈话笔录的主要方法 792

一、制作谈话笔录的基本要求 792

二、制作谈话笔录的步骤 794

第五节 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的主要方法 795

一、防止被调查人逃跑的主要方法 795

二、寻找违纪违法案件证人的主要方法 796

三、解决被调查人串供、翻供问题的主要方法 797

参考文献和书目 799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后记 801

纪检监察审理教程 805

第一部分 总论 805

第一章 审理工作概论 805

第一节 审理工作的概念与特点 805

一、审理工作的概念 805

二、审理工作的特点 805

第二节 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806

一、实事求是原则 806

二、依纪依法原则 807

三、保障权利原则 808

第三节 审理工作的历史发展 809

一、审理机构的沿革 809

二、审理工作的历次会议 810

第二章 审理工作职责 813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职责 813

第二节 申诉复查工作职责 813

第三节 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职责 814

第四节 业务指导工作职责 814

第五节 执行纪律工作职责 815

第六节 组织协调工作职责 816

第七节 监督制约工作职责 817

第八节 制度建设工作职责 818

第九节 调查研究工作职责 819

第十节 教育帮助工作职责 820

第三章 审理工作的组织建设 821

第一节 审理部门 821

一、案件审理部门 821

二、申诉复查部门 822

三、行政复议、行政应诉部门 822

第二节 对审理人员的要求 823

一、对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求 923

二、对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 824

三、对新形势下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825

第二部分 案件审理 827

第四章 案件审理概述 827

第一节 案件审理的概念、作用 827

一、案件审理的概念 827

二、案件审理的作用 827

第二节 案件审理的原则 828

一、教育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828

二、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原则 829

三、寓监督制约于沟通协调服务的原则 829

四、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830

第三节 案件审理的基本要求 830

一、基本要求的提出 830

二、基本要求的内容 830

第五章 案件审理程序 838

第一节 自办案件的受理、审核 838

一、自办案件的受理 838

二、自办案件的审核 839

第二节 自办案件的审议、执行 844

一、审议的作用 844

二、审议的程序 844

三、审议的结果和处理 844

四、自办案件审理的特殊程序—提前介入 845

五、自办案件的执行 846

第三节 报批案件的审理程序 847

一、报批案件的受理 848

二、报批案件的审核 848

三、报批案件的审议 849

四、报批案件的执行 849

第四节 征求意见案件的审理程序 849

一、征求意见案件的概念 849

二、征求意见案件的受理范围和审理程序 849

三、办理征求意见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850

第五节 备案案件的审理程序 851

一、备案制度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851

二、备案案件的受理范围 851

三、备案案件的呈报 852

四、备案案件的审核 853

五、备案案件的处理和批准 853

第六章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和行政处分权限 854

第一节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 854

一、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 854

二、划分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原则 854

三、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具体范围 857

第二节 行政处分权限 859

一、行政处分权限的概念和划分原则 859

二、行政处分权的内容 860

三、行政处分权限的具体规定 860

第三部分 申诉复查 863

第七章 申诉复查工作概述 863

第一节 申诉复查工作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863

一、申诉复查工作的概念 863

二、申诉复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864

第二节 申诉复查工作的原则 865

一、客观公正原则 865

二、首诉必办原则 866

三、申诉不加重处分原则 866

四、分级办理原则 866

五、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处分基本恰当原则 867

六、有错必纠原则 867

第八章 申诉信件、申诉案件的办理程序 868

第一节 申诉信件的办理程序 868

一、申诉信件办理程序的概念 868

二、处理申诉信件的基本方式 868

三、处理申诉信件的程序 869

第二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办理程序 869

一、党纪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 869

二、申诉的提起 870

三、受理 870

四、审理 871

五、批准 873

六、执行 873

七、审查决定 874

第三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 874

一、复审复查程序 874

二、复核程序 879

第九章 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 881

第一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 881

一、党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 881

二、党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 881

第二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 882

一、政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 882

二、政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 883

第四部分 行政复议、行政应诉 884

第十章 行政争议 884

第一节 行政争议概述 884

一、行政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884

二、行政争议产生的原因和行政争议的种类 884

第二节 行政争议的预防 885

一、预防行政争议的主要措施 885

二、监察机关预防行政争议的主要措施 887

第十一章 行政复议 889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889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 889

二、行政复议的原则和基本制度 890

第二节 行政复议程序 890

一、行政复议范围 890

二、行政复议管辖 891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 892

四、行政复议程序 892

第三节 监察机关在行政复议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895

一、关于监察机关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895

二、关于监察机关的内设机构以及特邀监察员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895

三、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895

四、作为被申请人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依法接受行政复议审查 896

五、作为监督机关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依法监督 897

第十二章 行政应诉 898

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述 898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 898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898

第二节 行政诉讼程序 899

一、起诉 899

二、受理 900

三、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900

四、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 901

五、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902

第三节 监察机关在行政应诉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902

一、监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902

二、监察机关应当做好行政应诉的准备工作 903

三、监察机关应当做好行政应诉的出庭工作 905

四、监察机关在行政应诉中应当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 905

《纪检监察审理教程》后记 907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 911

第一章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地位、作用与基本任务 911

第一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11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性质 911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地位 912

三、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作用 913

第二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职责 914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任务 914

二、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 914

第三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 917

一、信访业务的职能性 917

二、反映问题的集中性 917

三、处理程序的法制性 917

第二章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 918

第一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原则 918

一、以党章 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918

二、以事实为依据 919

三、处理重要信访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或行政首长负责制 919

四、维护信访举报当事人的民主权利 919

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921

六、解决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相结合 921

第二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一般程序 922

一、受理范围 922

二、分级管理 923

三、处理过程 925

第三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方法 927

一、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方法 927

二、特殊信访举报的处理方法 929

三、提倡、鼓励署实名举报 930

第三章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工作 932

第一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特点和作用 932

一、纪检监察信访信息 932

二、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特点 933

三、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作用 934

四、影响和制约信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935

第二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筛选与加工 936

一、畅通和拓宽渠道,全方位收集信息 936

二、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筛选信息 937

三、综合分析,严密加工 938

第三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时效和质量 940

一、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时效 940

二、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质量 941

三、提高信访信息时效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941

第四章 纪检监察信访案件的办理 944

第一节 信访举报件与信访案件 944

一、信访举报件 944

二、信访案件 944

三、信访举报件与信访案件的关系 945

第二节 查报结果的确定及督办 945

一、查报结果的确定 945

二、信访案件的督办 946

第三节 信访案件的直接查办 948

一、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基本含义 948

二、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范围 948

三、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程序和方法 949

四、信访案件直接查办与查处违纪案件的联系与区别 949

第四节 信访案件的审核 950

一、信访案件审核的作用 950

二、信访案件审核的任务和范围 951

三、信访案件审核的程序 951

四、信访案件审核与违纪案件审理的联系与区别 953

第五章 信访监督 954

第一节 信访监督概述 954

一、信访监督的基本含义 954

二、实施信访监督的意义 955

三、信访监督的作用 956

第二节 实施信访监督的范围、方法及办理程序 957

一、实施信访监督的范围 957

二、信访监督的主要方法 958

三、信访监督的办理程序 958

第三节 实施信访监督的基本要求 959

一、分级负责 959

二、确保案件线索不流失 959

三、教育为主 959

四、积极审慎 960

五、严格保密 960

第四节 提高信访监督质量的措施 961

一、实施信访监督与加强思想教育相结合 961

二、实施信访监督与干部管理工作相结合 961

三、实施信访监督与查处案件相结合 961

四、实施信访监督与健全规章制度相结合 961

五、实施信访监督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相结合 962

第六章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 963

第一节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和特点 963

一、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 963

二、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 965

第二节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总体要求 966

一、坚持多办少转 966

二、就地解决问题 967

三、实行综合治理 968

第三节 加强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措施 968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 968

二、整合基层信访资源 969

三、加强预测、预防 970

四、加强信访协调 970

五、推行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 971

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网络建设 973

七、加强业务指导 973

第七章 集体访的处理 975

第一节 处理好集体访的重要意义 975

一、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975

二、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党和政府完善政策,促进科学决策 975

三、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 976

四、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纪检监察干部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976

第二节 处理集体访的基本要求 976

一、坚持领导负责制和各部门齐抓共管 976

二、坚持把群众稳定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977

三、坚持说服疏导,保持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 978

四、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978

第三节 处理集体访的主要做法 979

一、认真分析成因,制订应急预案 979

二、建立健全集体访处理机制 979

三、超前防范,把集体访解决在初发阶段 979

四、认真查处集体访反映的问题 980

五、认真做好回访工作 980

六、严肃查处集体访活动中的违纪违法人员 980

第八章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公文 981

第一节 信访信息公文 981

一、信访简报 981

二、信访举报专题报告 982

三、来信来访摘报 983

四、信访举报情况分析 983

五、信访举报工作调研报告 984

第二节 信访举报办理公文 984

一、信访举报件受理和呈批类公文 984

二、信访监督类公文 986

三、信访案件类公文 988

第三节 信访举报管理公文 991

一、信访举报件登记一览表 991

二、信访案件情况登记表 991

三、信访举报转办跟踪表 991

四、信访案件办理情况通报表 992

五、信访举报情况统计表 992

六、信访举报情况对比分析表 992

七、集体访办理情况表 992

八、纪检监察对象信访举报情况记录 993

第九章 信访举报工作规范化建设 994

第一节 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 994

一、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一贯坚持的发展方向 994

二、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995

三、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提升信访举报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995

第二节 加强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996

一、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法规制度建设 996

二、正确把握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围 997

三、严格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 998

四、切实维护信访举报当事人的民主权利 999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信访秩序 1000

六、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1001

第三节 把握信访举报工作条规 1002

一、信访举报工作常用条规 1002

二、信访举报工作条规涉及的主要内容 1004

第四节 熟知内部工作制度 1008

一、内部工作制度的种类 1008

二、内部工作常用制度 1009

第十章 信访管理 1012

第一节 信访案件管理 1012

一、信访案件管理的主要任务 1012

二、对要求查报结果的信访案件的管理 1012

三、对直接查办案件的管理 1014

四、检举控告案件属实程度的计算 1014

第二节 信访举报统计 1014

一、信访举报统计的内容 1014

二、信访举报统计的形式与方法 1015

三、信访举报统计的基本要求 1016

四、信访举报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 1016

第三节 档案管理 1017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档案的范围 1017

二、信访举报立卷归档的原则和要求 1018

三、立卷归档的程序和方法 1018

四、信访举报档案的利用 1020

第四节 目标管理 1021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含义 1021

二、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的制定 1021

三、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管理的实施 1023

四、信访举报工作目标考评 1024

第五节 信访举报办公自动化 1025

一、传统的信访举报工作方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1025

二、办公自动化是提高信访举报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1025

三、办公自动化主要内容 1026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后记 1029

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 1033

第一章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 1033

第一节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发展 1033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创立与重建 1033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和恢复 1034

三、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103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 1036

一、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 1036

二、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 1036

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 1037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 1039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1039

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 1041

三、派出、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 1044

四、巡视机构 1046

第二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 1049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1049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后领导体制的变化 1049

二、纪检监察机关现行领导体制及其基本涵义 1050

第二节 干部双重管理体制 1051

一、干部双重管理的一般涵义 1051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双重管理 1052

第三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职务设置 1054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4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4

二、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5

三、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6

四、机关纪委和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6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非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7

一、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序列和配备比例 1057

二、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任职条件 1058

第四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上) 1059

第一节 录用 1059

一、录用的概念 1059

二、适用的职位范围 1059

三、考试录用程序 1060

第二节 考核与考察 1064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考核 1064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考察 1068

第五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下) 1077

第一节 职务任免 1077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任职 1077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免职 1080

三、纪检监察干部任免制度 1081

四、竞争上岗与公开选拔 1083

五、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1084

第二节 交流与回避 1086

一、干部交流 1086

二、干部回避 1087

第三节 监督与奖惩 1088

一、干部监督工作 1088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奖励 1091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惩戒 1093

第四节 纪检监察干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094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来干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简要情况 1095

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 1095

第六章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1100

第一节 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 1100

一、思想政治素质 1101

二、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1101

三、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1103

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 1106

第二节 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建设 1108

一、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及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1108

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 1109

三、领导班子组织建设 1111

四、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措施 1114

《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后记 1123

反腐倡廉监督教程 1127

第一章 监督工作绪论 1127

第一节 监督的含义与追求目标 1127

一、广义的监督工作含义 1127

二、制约和监督的联系与区别 1127

三、我国监督工作追求的目标 1128

第二节 加强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1129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 1129

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1130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 1130

第三节 必须突出监督工作的重点 1131

一、突出监督重点是有效防止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需要 1131

二、突出监督重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1132

三、突出监督重点是对领导干部关怀和爱护的需要 1132

第四节 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 1133

一、政党监督 1133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1134

三、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 1134

四、司法监督 1135

五、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1135

六、社会监督 113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监督理论与实践 113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37

一、防止权力异化、防止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 1137

二、创立党内监督的一些基本原则 1138

第二节 列宁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40

一、依据人民监督、民主监督的思想,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内外的监督体制 1140

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监督、民主监督、防止腐败的思想和做法 114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中央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43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44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47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 1150

第四节 党的十六大以来监督工作的新发展 1152

一、坚持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1152

二、坚持扩大公开的范围和群众的知情权,推动民主监督 1153

三、坚持进一步落实“五项制度”,深入开展巡视工作、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1154

四、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监督的作用 1154

第三章 中国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变化 1156

第一节 古代监督体制的演进与特点 1156

一、古代监督体制的沿革 1156

二、古代谏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157

三、古代监督体制的特点 1158

第二节 近代监督体制的演变 1159

一、变革后的清末监督体制 1159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监督体制 1160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监督体制 1160

四、革命根据地的监督体制 11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沿革及特点 1162

一、监督体制的建立与沿革 116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特点 1165

第四章 西方国家的权力制衡学说与监督体制 1168

第一节 西方国家权力制衡学说 1168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衡学说的产生 1168

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衡学说的发展 1170

第二节 西方国家监督体制的演进 1173

一、古希腊的监督体制 1174

二、古罗马共和政体的监督体制 1175

三、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监督体制的形成 1176

四、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监督体制的现状 1177

第三节 西方国家现行的一些权力监督制约方式 1180

一、政党监督 1180

二、议会监督 1182

三、行政监察 1183

四、审计监督 1184

五、法律监督 1185

六、社会监督 1186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1187

第一节 党内监督概述 1187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极端重要性 1187

二、认真把握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 1188

三、突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 1189

第二节 党内监督的职责 1192

一、党的各级委员会的监督职责 1192

二、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责任 1193

三、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责 1194

四、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职责 1196

五、党员的监督责任与权利 1196

六、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责任 1197

第三节 党内监督的主要制度 1197

一、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 1197

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 1199

三、述职述廉 1200

四、民主生活会 1201

五、信访处理 1203

六、巡视 1204

七、谈话和诫勉 1206

八、舆论监督 1207

九、询问和质询 1209

十、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 1210

第四节 党内监督的保障 1211

一、加强责任制和政治思想工作,防范违纪问题的发生 1211

二、鼓励、支持和保护党组织与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作用 1212

三、认真查处违反《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行为 1213

四、保障党员和党组织的申诉权 1213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1215

第一节 人大监督的主体、职权与地位 1215

一、人大监督的主体 1215

二、人大监督的性质、职权与地位 1216

第二节 人大监督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217

一、依法行使监督权原则 1217

二、集体行使监督权原则 1218

三、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原则 1218

四、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原则 1218

五、公开原则 1218

第三节 人大监督的方式 1218

一、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题工作报告 1219

二、审议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1219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1220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1220

五、询问和质询 1221

六、特定问题调查 1221

七、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1222

第七章 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 1224

第一节 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性质及监察原则 1224

一、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1224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性质及监察对象 1226

三、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 1226

第二节 行政监察的职责、职能、任务及权限 1228

一、行政监察机关职责 1228

二、监察机关的职能 1230

三、行政监察的任务与作用 1231

四、监察机关的权限 1231

第三节 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与作用 1234

一、国家审计主体及机构设置 1234

二、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 1235

三、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1236

第四节 审计工作的实施 1237

一、审计程序 1237

二、审计机关的权限 1238

三、审计工作的法律保障 1240

第八章 司法监督 1241

第一节 司法监督制度概述 1241

一、司法监督的含义 1241

二、司法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1242

三、司法监督的方式和特点 1242

第二节 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 1243

一、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司法监督 1243

二、人民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 1244

三、人民法院内部监察部门的监督 1245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 1246

一、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司法监督 1246

二、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 1248

三、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司法监督 1249

四、人民检察院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司法监督 1250

五、人民检察院的内部监督 1250

第九章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1252

第一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 1252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 1252

二、政党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监督 1253

第二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与形式 1254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与职能 1254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形式 1254

第三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 1255

一、监督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1255

二、监督的鲜明政治性和党派性 1256

三、监督的超脱性和权威性 1256

第十章 社会监督 1258

第一节 社会监督概述 1258

一、社会监督的内涵 1258

二、社会监督的特点 1258

三、加强社会监督是人民政权的本质要求 1259

第二节 公民监督 1260

一、通过选举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1260

二、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进行监督 1261

三、通过评议和“三公开”的形式进行监督 1262

第三节 社会团体监督 1262

一、工会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 1262

二、共青团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 1263

三、妇联进行监督的内容和形式 1263

四、群众自治组织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 1263

第四节 舆论监督 1264

一、舆论监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1264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内容和形式 1265

三、舆论监督的功能与作用 1266

《反腐倡廉监督教程》后记 12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