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6136502
  • 页数:457 页
图书介绍:中国域地理是研究中国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空间规律,为中国区域开发服务的一门学科。
《中国区域地理》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1

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1

一、区域地理位置 1

二、中国的疆域 3

三、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化 5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7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8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 10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13

第二章 中国区域特征 16

第一节 拥有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多山国家 17

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17

二、自青藏高原逐级下降的三大阶梯地势 22

三、与高原隆起同时发生的差异运动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24

第二节 强盛季风环流与亚热带、温带自然环境 27

一、强盛而完整的季风环流 28

二、水热同期而复杂多变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41

三、夏涨冬枯且多沙善变的河川 48

四、古老错杂的亚热带性自然景观成分 57

第三节 通用汉文、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64

一、通用汉文的人口大国 6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65

三、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67

第三章 中国区域演化 71

第一节 中国地体形成 71

一、古老陆核 71

二、古生代我国北部区域构造演化 72

三、古生代我国南北陆体的拼接 74

四、我国西南区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77

五、中新生代我国东部沿海的构造演化 80

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化 86

一、新生代初的环境背景和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86

二、第四纪中国自然带的变化 95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与新石器文化 106

一、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后的变化 106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 109

第四章 中国区域划分 113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113

一、中国自然区划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113

二、中国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大势 115

三、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16

四、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120

五、任美锷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125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129

一、中国农业区划的意义和研究过程 129

二、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大势 130

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农业地理区划》方案 131

四、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134

第五章 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 139

第一节 中国人口 139

一、中国人口的发展 139

二、中国人口区域分布 141

三、中国人口的构成 144

第二节 中国民族 152

一、中国的民族组成 152

二、民族风俗的区域特征 160

第三节 中国汉语与汉字 182

一、汉语的特点 182

二、汉字 184

第四节 中国区域文化 188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区域格局 188

二、北方区域文化 192

三、南方区域文化 200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213

第六章 中国地表资源与开发 215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15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丰度 215

二、耕地资源 217

三、林地和草地资源 221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 223

一、淡水资源 223

二、水能资源 227

第三节 气候资源 229

一、气温资源 229

二、大气降水与干湿资源 238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245

第四节 生物资源 248

一、植物资源 248

二、动物资源 252

第五节 地表资源的农业开发 253

一、地表资源农业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53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变化 255

三、种植业区域开发 257

四、林业开发 264

五、畜牧业开发 266

六、淡水水产的开发 267

第六节 地表资源的工业开发 269

一、食品和卷烟工业 269

二、纺织工业 270

三、服装、家具、造纸等工业 272

第七节 地表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272

一、地表资源的旅游价值 272

二、地表资源的旅游开发 274

第七章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 282

第一节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成因的区域特性 282

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的区域特征 282

二、中国若干重要的成矿区域类型 286

三、中国若干重要成矿带 292

四、中国若干典型超大型矿床 295

第二节 地下矿产的工业开发 298

一、钢铁工业 298

二、有色金属工业 301

三、煤炭工业 304

四、石油工业 307

五、建筑材料工业 313

第三节 地下资源的深加工 315

一、电力工业 316

二、化学工业 319

三、机械电子工业 322

第八章 中国海洋资源 326

第一节 中国海洋区域 326

一、海域大势 326

二、海洋区域 327

第二节 海水性质及其开发 329

一、海水的温度及温差发电 329

二、海水的盐度及化学资源开发 331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334

第三节 海水运动及海面能源 335

一、海流 335

二、潮汐 337

三、波浪能 340

四、海面能源 340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341

一、我国海洋鱼类资源 341

二、虾蟹贝藻类资源 345

三、渔场和养殖海域 349

四、近年海洋水产业水平与构成 352

第五节 海陆交接带资源与开发 353

一、滩涂资源 353

二、海湾旅游 354

三、海上运输与港口 354

第六节 海洋矿产资源 357

一、石油和天然气 357

二、滨海砂矿 359

第九章 中国区域联系与流通 362

第一节 区域交通联系构成 362

一、交通结构 362

二、铁路 365

三、公路 369

四、内河航运 374

五、航空 375

六、管道 375

第二节 交通综合网络 378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和成就 378

二、网络通达度 379

三、网络骨架干线 381

四、网络枢纽 382

第三节 区域流通 384

一、信息流通 384

二、商品流通 387

三、区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390

第四节 区域交通发展前景 391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交通的需求 391

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 393

三、沿海港口建设 394

四、区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396

第十章 中国城市区域分析 399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 399

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分布 399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 402

第二节 中国城市分布与职能 404

一、城市等级规模与分布环境 404

二、城市密度与集聚区 407

三、城市形态区域类型 410

四、城市设施水平与职能组合 412

五、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区域中心意义 417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420

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420

二、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422

三、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 425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发展 429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429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42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 431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作发展趋势 433

一、中国区域协作发展的必然性 433

二、国家行政部门提出的经济协作区 433

三、地方行政部门及企业自动组合的经济协作区 435

四、从西南四省区五方的经济技术协作看区域性协调发展 436

第三节 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439

一、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439

二、近2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方案 441

三、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期望 4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