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祚继,吴运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461468
  • 页数:7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历史,阐释了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学科性质,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方法,以及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案例等。
上一篇:工程风险管理下一篇:商品学概论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目录

序 1

第一篇 历史篇 3

第1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及其演变 3

1.1 人地关系的产生及其历史分析 3

1.1.1 人地关系的产生 3

1.1.2 人地关系的演变 4

1.1.3 人地关系中衰落文明的启示 7

1.1.4 当代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 9

1.2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9

1.2.1 规划 9

1.2.2 土地与土地利用 17

1.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22

1.3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 39

1.3.1 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39

1.3.2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和特性 41

第2章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溯源 45

2.1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思想起源——古代文明 45

2.1.1 天文 47

2.1.2 礼制 49

2.1.3 自然 50

2.1.4 功能 52

2.2 中国古代规划的理论体系 54

2.2.1 《周礼》 54

2.2.2 《管子》 57

2.2.3 风水 60

2.3 中国古代规划的技术方法 62

2.3.1 建筑技术 62

2.3.2 交通技术 65

2.3.3 水利技术 68

2.3.4 农业技术 69

2.3.5 测量技术 70

2.3.6 制图技术 71

2.4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应用实践 73

2.4.1 江苏苏州:吴阖闾——象天法地的代表 73

2.4.2 山东淄博:齐临淄——管子营国思想的体现 76

2.4.3 北宋汴梁、南宋临安——功能主义规划的典型 78

2.4.4 陕西西安:隋唐长安——礼制精神的发扬 80

2.4.5 明十三陵——风水规划的高峰 82

2.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实践对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85

2.5.1 要振兴中国传统规划文化 85

2.5.2 土地利用规划是系统的规划 86

2.5.3 土地利用规划是公共政策的体现 86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与发展 88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历史回顾 88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分期 88

3.1.2 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9

3.2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演进 103

3.2.1 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 103

3.2.2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 104

3.3 对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和反思 109

3.3.1 近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效 109

3.3.2 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1

3.4 转变规划观念和方法的哲学思考 116

3.4.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16

3.4.2 改进规划的思想方法 123

第4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国际和地区比较 128

4.1 规划体系 128

4.2 规划目标 134

4.3 规划程序 137

4.4 规划方法 141

4.5 规划管理 144

4.6 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简评 147

4.7 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150

第二篇 理论篇 157

第5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基础 157

5.1 理想主义 157

5.1.1 理想主义及其发展历程 157

5.1.2 规划理论中的理想主义 158

5.1.3 理想主义指导下的土地利用规划 160

5.2 理性主义 160

5.2.1 理性主义的由来 160

5.2.2 理性规划理论的产生和完善 161

5.2.3 理性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未来 161

5.2.4 理性主义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 162

5.3 生态思想 163

5.3.1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63

5.3.2 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64

5.4 人本主义 165

5.4.1 土地利用规划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 166

5.4.2 土地利用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167

5.5 可持续观念 168

5.5.1 可持续性的内涵 168

5.5.2 土地可持续利用 170

5.6 权威主义 171

5.6.1 权威主义的内涵 171

5.6.2 权威主义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72

5.7 实用主义 173

5.7.1 实用主义的内涵 173

5.7.2 实用主义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74

第6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175

6.1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 175

6.1.1 系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土地利用上的实践 175

6.1.2 土地利用系统观 179

6.1.3 土地利用系统模型 185

6.1.4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 188

6.2 土地利用国家(政府)干预论 202

6.2.1 国家干预的理论渊源 203

6.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05

6.2.3 土地市场配置和国家干预的利弊 208

6.2.4 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和手段 214

6.3 非均衡经济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7

6.3.1 均衡与非均衡 217

6.3.2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其状态 219

6.3.3 现行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局限 220

6.3.4 经济体制与土地资源配置 224

6.3.5 非均衡经济运行中的土地利用规划 226

6.4 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其他理论 229

6.4.1 人地关系理论 229

6.4.2 人类生态学理论 231

6.4.3 公共管理理论 233

第7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 236

7.1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 236

7.1.1 国内外有关规划理论构成的代表性观点 236

7.1.2 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构成的前提 237

7.1.3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构成 238

7.2 土地利用演化理论(本来怎样) 239

7.2.1 土地利用自然演变理论 239

7.2.2 土地利用价值规律理论 245

7.2.3 土地利用社会、政治理论 252

7.3 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应该怎样) 253

7.3.1 人地和谐论 254

7.3.2 城乡统筹论 256

7.3.3 区域协调论 258

7.4 土地利用运行理论(怎样实现) 260

7.4.1 规划程序理论 260

7.4.2 自组织理论 264

7.4.3 物质环境论 267

7.4.4 社会文化论 268

7.4.5 适应性管理 269

第三篇 方法篇 275

第8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275

8.1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 275

8.2 土地利用规划过程 279

8.3 分析方法 280

8.3.1 统计分析方法 280

8.3.2 结构分析法 284

8.3.3 相关分析法 284

8.3.4 聚类分析法 285

8.3.5 层次分析法 286

8.3.6 关联分析法 286

8.3.7 弹性分析法 287

8.3.8 空间模型分析法 287

8.4 预测方法 288

8.4.1 情景分析法 288

8.4.2 模型方法 290

8.4.3 其他方法 294

8.5 评价方法 295

8.5.1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295

8.5.2 单指标评价法 296

8.5.3 空间统计法 297

8.6 信息方法 297

8.7 公众参与方法 299

第9章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前期研究 301

9.1 问题界定 301

9.1.1 问题的性质、类型和特征 301

9.1.2 界定问题的视角 304

9.1.3 界定问题的途径 306

9.1.4 界定问题的方法 307

9.1.5 问题的评价与选择 308

9.2 规划目标和指标的拟定 308

9.2.1 规划目标 309

9.2.2 规划指标 310

9.3 前期研究的工作组织方法 315

9.3.1 政府组织 315

9.3.2 专家领衔 315

9.3.3 部门合作 316

9.3.4 公众参与 316

9.3.5 科学决策 316

9.4 前期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316

9.4.1 文献法 316

9.4.2 访谈法 317

9.4.3 问卷法 319

9.5 专题研究 322

9.5.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2

9.5.2 土地需求量预测 323

9.5.3 土地适宜性评价 324

9.5.4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326

9.5.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27

9.6 规划大纲编制 328

第10章 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合法化——规划制定 329

10.1 编制规划供选方案 329

10.1.1 编制供选方案的必要性与依据 329

10.1.2 编制供选方案的步骤 329

10.1.3 编制供选方案的基本方法 330

10.2 预测 337

10.2.1 预测与编制规划方案的关系 337

10.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37

10.2.3 土地需求量预测 347

10.2.4 土地供给潜力预测 352

10.2.5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65

10.2.6 空间区位分析预测 365

10.3 方案比较与择优 373

10.3.1 方案比较 373

10.3.2 方案优化 378

10.3.3 方案抉择 381

10.4 规划的合法化 382

10.4.1 合法化的含义 382

10.4.2 合法化的程序 382

10.4.3 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383

第11章 规划的执行与监测——规划实施 385

11.1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385

11.1.1 政策工具的概念和分类 385

11.1.2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中的工具选择 386

11.1.3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工具的回顾与评价 391

11.1.4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工具选择的建议 393

11.2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模式 395

11.2.1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模式分类 395

11.2.2 基层官员行为 397

11.2.3 规划执行的利益主体与博弈机制 398

11.2.4 规划有效执行的理想条件 401

11.3 土地利用规划监测体系 401

11.3.1 城市土地动态监测 402

11.3.2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402

11.3.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 403

11.4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监测中的应用 403

11.4.1 土地利用规划核查系统 403

11.4.2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404

第12章 规划的评估与调整——规划修改 406

12.1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 406

12.1.1 规划评估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406

12.1.2 国内外规划评估的现状及经验 408

12.1.3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内容 409

12.1.4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程序 412

12.1.5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标准 413

12.1.6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方法 414

12.2 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 414

12.2.1 规划调整的概念 414

12.2.2 规划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416

12.2.3 规划调整的原则 417

12.2.4 规划调整的程序 418

第四篇 实践篇 421

第13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421

13.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现状 421

13.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内涵 421

13.1.2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现状 422

13.1.3 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

13.2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 425

13.2.1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概况 425

13.2.2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启示 426

13.3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趋势 427

13.3.1 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27

13.3.2 积极探索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428

13.3.3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428

13.4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429

13.4.1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29

13.4.2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 430

13.4.3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 430

13.4.4 土地利用规划与江河湖泊开发治理规划 431

13.4.5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农业发展规划 431

13.5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 432

13.5.1 “两规”相同之处 432

13.5.2 “两规”相异之处 433

13.5.3 “两规”协调宏观层面:健全空间规划体系 434

13.5.4 “两规”协调微观层面: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436

13.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 436

13.6.1 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436

13.6.2 21世纪初期我国土地供需的总体态势 438

13.6.3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要求 442

13.6.4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443

第14章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47

14.1 全国规划前期研究的六大重点问题 447

14.1.1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447

14.1.2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448

14.1.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 448

14.1.4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 449

14.1.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450

14.1.6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50

14.2 规划期间(2006~2020年)土地利用形势分析 451

14.2.1 土地利用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451

14.2.2 主要用地需要量预测 453

14.2.3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463

14.3 规划期间(2006~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选择 466

14.3.1 土地利用的宏观统筹战略 466

14.3.2 重大问题导向的土地利用倾斜战略 468

14.3.3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 472

14.4 《纲要》提出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482

14.4.1 指导原则 482

14.4.2 规划目标 483

14.4.3 主要任务 485

14.5 《纲要》提出的土地利用重大安排 485

14.5.1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485

14.5.2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87

14.5.3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91

14.5.4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492

14.6 《纲要》提出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6

14.6.1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496

14.6.2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97

14.6.3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498

14.6.4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498

14.6.5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499

第15章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00

15.1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500

15.1.1 总体要求 500

15.1.2 编制程序 502

15.1.3 主要工作内容 503

15.1.4 规划成果 504

15.2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505

15.2.1 总则 506

15.2.2 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07

15.2.3 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510

15.2.4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512

15.2.5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14

15.2.6 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517

15.2.7 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 518

15.2.8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520

15.2.9 附表 523

第16章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26

16.1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526

16.1.1 总体要求 526

16.1.2 改进方向 527

16.2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大纲 528

16.2.1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528

16.2.2 成都市概况 530

16.2.3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价 533

16.2.4 成都市战略地位分析 537

16.2.5 成都市的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演变趋势 539

16.2.6 建设用地预测 544

16.2.7 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析 550

16.2.8 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和目标 553

16.2.9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56

16.2.10 土地利用分区 558

16.2.11 环境影响评价 559

16.2.12 实施规划的措施 560

16.3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 561

16.3.1 成都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562

16.3.2 成都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65

第17章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75

17.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575

17.1.1 基本要求 575

17.1.2 改进方向 576

17.2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前期研究 579

17.2.1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579

17.2.2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583

17.2.3 土地利用战略构想 584

17.2.4 重点问题的解决思路 585

17.2.5 土地利用分区及管理保障措施 608

第18章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13

18.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613

18.1.1 成效与问题 613

18.1.2 改进方向 614

18.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616

18.2.1 总则 616

18.2.2 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用途分区 617

18.2.3 规划步骤与方法 622

18.2.4 规划成果 624

18.3 上海市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点 625

18.3.1 修编原则 626

18.3.2 主要内容 626

18.3.3 修编期限 626

18.3.4 土地利用分类及统计 626

18.3.5 土地利用分区 626

18.3.6 修编的程序 626

18.3.7 成果要求 627

18.3.8 规划的局部调整或修改 628

第19章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 629

19.1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概述 629

19.1.1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629

19.1.2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内容 630

19.1.3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程序 632

19.1.4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效益分析 633

19.1.5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成果要求 634

19.2 全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 635

19.2.1 土地整理开发的基本状况与面临的形势 635

19.2.2 土地整理开发目标与基本方针 637

19.2.3 土地整理开发重点区域 640

19.2.4 土地整理开发重大工程 640

19.2.5 投资测算与筹资分析 642

19.2.6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43

19.3 北京市延庆县土地整理开发规划 644

19.3.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 645

19.3.2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方案 645

19.3.3 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 648

第20章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649

20.1 基本农田的概念发展与规划编制 649

20.1.1 基本农田的功能 649

20.1.2 基本农田的地类 651

20.1.3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653

20.1.4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改进方向 654

20.2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划 655

20.2.1 示范区规划编制任务和主要内容 655

20.2.2 编制程序 656

20.3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研究框架 659

20.3.1 北京市基本农田格局的确立思路 659

20.3.2 北京市基本农田的功能定位 660

20.3.3 北京市基本农田现状及特征 665

20.3.4 北京市基本农田划定标准 665

20.3.5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保护机制 668

第21章 土地储备规划 671

21.1 土地储备规划概述 671

21.1.1 土地资产价值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应用 671

21.1.2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必要性 673

21.1.3 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内容 674

21.1.4 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675

21.2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资产储备导向 676

21.2.1 通州新城规划及土地资产价值分析 676

21.2.2 通州土地资产储备导向 677

21.3 海口市土地储备规划 679

21.3.1 总则 679

21.3.2 规划目标 679

21.3.3 土地储备原则 679

21.3.4 储备库现状 680

21.3.5 土地储备资源 682

21.3.6 规划期间储备规模与布局 683

21.3.7 土地储备时序 684

21.3.8 政策保障 685

第22章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686

22.1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概述 686

22.1.1 控制性详细规划 686

22.1.2 修建性详细规划 687

22.1.3 我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现状 688

22.2 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 689

22.2.1 村庄规划编制概况 689

22.2.2 村庄规划依据和原则 690

22.2.3 村庄规划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 690

22.3 海南省海口市永德新村建设规划 694

22.3.1 规划背景和前期研究 694

22.3.2 永德新村现状和主要问题 696

22.3.3 规划设想 697

22.3.4 用地功能结构 699

22.3.5 集中居住区用地布局 700

22.3.6 生态休闲区用地布局 701

22.3.7 交通、市政、景观规划 703

22.3.8 建筑设计规划 704

22.4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徐辛庄村整理规划 704

22.4.1 项目现状 704

22.4.2 项目规划 705

22.4.3 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708

22.4.4 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 711

22.5 四川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实施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712

22.5.1 挂钩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712

22.5.2 挂钩规划主要内容 713

主要参考文献 716

跋 7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