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兹恒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1141540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立足于信息媒体资源建设,从分析信息和信息媒体的概念、功能出发,探讨了纸质信息媒体、非纸质信息媒体、电子及网络信息媒体的类型、特点和作用;介绍了信息媒体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控制机制;并根据我国信息服务机构的实际,全面论述了信息媒体采集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还对信息媒体自动化采访系统的建立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进行了阐述。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访人员参考。
《信息媒体及其采集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信息、信息媒体和信息资源 1

1.1 信息概述 1

1.1.1 什么是信息 1

1.1.2 信息的特征 2

1.1.3 信息的类型 4

1.1.4 信息的作用 5

1.2 信息媒体 6

1.2.1 信息媒体的含义 6

1.2.2 信息媒体的构成要素 8

1.2.3 信息媒体的种类 10

1.2.4 信息媒体的社会功能 11

1.3 信息资源 12

1.3.1 信息资源的概念 12

1.3.2 信息资源的特性 14

1.3.3 信息资源建设 15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纸质信息媒体 20

2.1 图书 20

2.1.1 图书的定义 20

2.1.2 图书的特征及作用 21

2.1.3 图书的类型 22

2.1.4 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

2.2 期刊 24

2.2.1 期刊的定义 24

2.2.2 期刊的种类 25

2.2.3 期刊的作用 26

2.2.4 报纸 28

2.2.5 核心期刊 28

2.3 特种文献资料 30

2.3.1 专利文献 30

2.3.2 标准文献 32

2.3.3 研究报告 33

2.3.4 会议文献 34

2.3.5 政府出版物 35

2.3.6 学位论文 36

2.3.7 产品资料 37

参考文献 38

第三章 非纸质信息媒体 39

3.1 缩微型信息媒体 39

3.1.1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发展 39

3.1.2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种类 40

3.1.3 缩微型信息媒体的优缺点 41

3.1.4 CAR,COM,CIM 42

3.2 视听型信息媒体 43

3.2.1 视听型信息媒体的类型 44

3.2.2 视听型信息媒体的特点 51

3.3 电子型信息媒体 52

3.3.1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53

3.3.2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种类 54

3.3.3 电子型信息媒体的特点与功能 59

参考文献 61

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 62

4.1 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与发展 62

4.1.1 网络信息资源产生的背景 62

4.1.2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状况 64

4.2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66

4.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划分 66

4.2.2 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 68

4.3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77

参考文献 79

第五章 信息媒体的生产发行机制 80

5.1 信息媒体的生产 80

5.1.1 信息媒体的生产过程 80

5.1.2 信息媒体生产的管理 81

5.2 我国信息媒体的生产机制 82

5.2.1 我国出版事业的体制 82

5.2.2 我国出版社的类型 83

5.2.3 我国重要出版机构简介 84

5.3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机制 88

5.3.1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体制 88

5.3.2 我国信息媒体的发行机构和发行渠道 88

5.3.3 网上书店 92

5.4 国外信息媒体的生产机制 95

5.4.1 国外出版机构的类型和特征 95

5.4.2 国外著名出版机构简介 96

5.5 国外信息媒体的发行机制 101

5.5.1 国外信息媒体的发行渠道和发行方式 101

5.5.2 国外著名信息媒体发行商简介 104

5.6 新兴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105

5.6.1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05

5.6.2 开放存取出版活动的发展现状 106

5.6.3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主要问题 108

参考文献 111

第六章 信息媒体的书目控制 112

6.1 书目工具概述 112

6.1.1 书目工具的类型及作用 112

6.1.2 书目工具的选择 114

6.2 采集国内信息媒体的书目工具 115

6.2.1 征订目录 115

6.2.2 通报目录和回溯性目录 116

6.2.3 参考性书目 117

6.3 采集国(境)外信息媒体的书目工具 119

6.3.1 国内编制的书目工具 119

6.3.2 国外编制的书目工具 120

6.4 整合书目工具的信息媒体采选系统 126

6.4.1 馆藏管理者系统 126

6.4.2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 127

参考文献 129

第七章 信息媒体采集的原则 130

7.1 实用性原则 130

7.1.1 实用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130

7.1.2 实用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30

7.1.3 以实用性原则为依据,提高信息媒体采集的质量 133

7.2 系统性原则 134

7.2.1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 135

7.2.2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 136

7.2.3 正确处理信息媒体采集中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137

7.3 发展与剔除原则 138

7.3.1 发展与剔除的原因 138

7.3.2 信息媒体剔除的理论依据 139

7.3.3 信息媒体剔除的范围和方法 141

7.4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 144

7.4.1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的依据 144

7.4.2 特色化的意义和内容 145

7.4.3 协调性的意义和内容 146

7.4.4 分工协调的形式与方法 147

7.4.5 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149

7.5 “存取”与“拥有”互补原则 149

7.5.1 正确理解“存取”与“拥有”的关系 149

7.5.2 坚持“存取”与“拥有”互补的原则 151

7.5.3 努力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实现“存取”与“拥有”互补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八章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 154

8.1 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 154

8.1.1 信息服务机构的类型和任务 154

8.1.2 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 155

8.1.3 信息服务机构现有的信息资源基础 156

8.1.4 信息媒体的来源情况 157

8.1.5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组织 159

8.2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编制 160

8.2.1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种类 161

8.2.2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编制 161

8.3 信息资源结构规范 163

8.3.1 信息资源结构分析 163

8.3.2 信息资源结构规范 168

8.4 信息媒体采集计划的经费与组织保障 169

8.4.1 信息媒体采集的经费保障 169

8.4.2 信息媒体采集的组织保障 170

参考文献 171

第九章 信息媒体的选择 172

9.1 信息媒体选择的意义与作用 172

9.1.1 信息媒体选择的必然性 173

9.1.2 信息媒体选择决定信息服务的质量 173

9.1.3 信息媒体选择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 174

9.2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 174

9.2.1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萌芽 174

9.2.2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形成 175

9.2.3 信息媒体选择理论的发展 177

9.3 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 178

9.3.1 传统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 179

9.3.2 数字型信息媒体的选择依据 181

9.3.3 传统信息媒体和数字信息媒体的关系 184

9.4 信息媒体选择中的复本问题 185

9.4.1 复本的含义 186

9.4.2 影响复本量的因素 186

9.4.3 确定复本量的方法 187

9.4.4 信息媒体品种与复本的关系 190

9.5 信息媒体选择人员的素质要求 190

9.5.1 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 190

9.5.2 知识水平方面的要求 191

9.5.3 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十章 信息媒体采集的方法 193

10.1 信息媒体采集的购入方式 193

10.1.1 订购 193

10.1.2 现场采购 195

10.1.3 邮购和代购 195

10.1.4 复制 196

10.1.5 租借 197

10.2 信息媒体采集的非购入方式 198

10.2.1 呈缴 198

10.2.2 调拨 199

10.2.3 征集 200

10.2.4 交换 200

10.2.5 捐赠 203

10.3 信息媒体采集的新模式 204

10.3.1 网上采购 204

10.3.2 捆绑采集 205

10.3.3 集团采购 206

10.4 信息媒体采集的工作流程 208

10.4.1 选择阶段 208

10.4.2 采集阶段 209

10.4.3 验收登记阶段 210

10.5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211

10.5.1 付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212

10.5.2 免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214

参考文献 217

第十一章 信息媒体采集自动化 218

11.1 信息媒体采集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218

11.1.1 采用单元记录设备系统时期 218

11.1.2 脱机采访系统时期 219

11.1.3 联机采访系统时期 219

11.1.4 网络联机系统时期 220

11.2 自动采访系统及其功能分析 221

11.2.1 信息媒体采访过程分析 221

11.2.2 自动采访系统功能分析 222

11.2.3 网络联机采访系统功能分析 225

11.3 自动采访系统的数据与文档组织 226

11.3.1 自动采访系统的数据准备 226

11.3.2 自动采访系统的文档组织 227

11.3.3 自动采访系统工作流程 228

11.4 我国自行开发的几个自动采访系统 230

11.4.1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 230

11.4.2 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 231

11.4.3 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232

11.4.4 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系统 233

11.4.5 文献管理集成系统 233

11.5 自动采访系统的发展趋势 234

参考文献 236

第十二章 信息资源的评价 237

12.1 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 237

12.1.1 信息资源评价的含义 237

12.1.2 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 238

12.1.3 高质量信息资源的标志 239

12.2 信息资源评价的传统标准 240

12.2.1 信息媒体数量 240

12.2.2 信息资源中的知识信息含量 241

12.2.3 信息资源结构 242

12.2.4 信息资源利用情况 243

12.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评价 244

12.3.1 对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评价 244

12.3.2 对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 245

12.3.3 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能力与成本的评价 246

12.4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247

12.4.1 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的评价 248

12.4.2 对网络信息资源形式的评价 248

12.4.3 对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成本的评价 249

12.5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创建与评价方法 249

12.5.1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创建 249

12.5.2 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 250

参考文献 252

第十三章 信息资源共享 254

13.1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与意义 254

13.1.1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 254

13.1.2 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256

13.2 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 257

13.2.1 信息资源共建 257

13.2.2 信息资源共知 259

13.2.3 信息资源共享 261

13.3 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262

13.3.1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262

13.3.2 结成联盟是目前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263

13.4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264

13.4.1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264

13.4.2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267

13.4.3 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270

13.5 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272

参考文献 2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