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崇兰,黄志宏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705025
  • 页数:838 页
图书介绍: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城市是中华文化体系最重要的存在实体。中国城市历史文化,把天文、地文与人文联系在一起,涉及范围大到国家行政、官制、城乡、建筑,小到诗歌、书画,几乎所有中国文化形态。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天人合一”是中华独特文明。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战争中忽视对自然的保护,滥耗资源,污染环境,造成严重后果。今天的城市与历史上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城市需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带动中华文明繁荣和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史》目录

引论 中国城市史与中华文明 1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城市史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1

(二)中国城市历史演变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2

(三)对影响中国城市形成、发展的几个重大因素的探索 21

(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8

(五)《中国城市发展史》研究的框架 33

第一编 中国城市演变史 34

一 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 34

(一)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34

(二)黄河孕育出华夏早期城市 37

二 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 39

(一)铜器文化时代的城市 39

(二)殷墟与甲骨文 40

(三)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艺术 41

三 西周城市发展与“封邦建国”之制 43

(一)周代城市史概论 43

(二)沣水岸边建丰、镐二京 44

(三)雒邑与雒水 45

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47

(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史概论 47

(二)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 50

五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国家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 53

(一)秦代城市史概论 53

(二)秦代咸阳城市 55

六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57

(一)汉代城市史概论 57

(二)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59

(三)长安的手工业、商业 60

(四)长安的文化 62

七 雒阳的演变 63

(一)雒阳城规模 63

(二)雒阳的商业、文化 64

八“三国”都城与山水 66

(一)吴国都城建业与长江 66

(二)蜀汉成都与“巴山蜀水” 67

(三)成都的手工业 68

(四)魏国洛阳与洛水 69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晋南北朝城市 70

(一)魏晋南北朝城市史概论 70

(二)晋都洛阳 74

(三)遭受战乱破坏的周边城市 75

(四)东晋和南朝建康城的变化与科学文化成就 76

(五)大兴安岭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阳建都 80

十 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大兴城 84

(一)隋代城市史概论 84

(二)大兴城建设背景 85

(三)大兴城的兴建 85

(四)大兴城是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 86

十一 长安与舟载盛唐帝国的运河 87

(一)唐代城市史概论 87

(二)长安城市的发展 92

十二 五代十国城市与中国城市历史的转折点 98

(一)五代十国城市史概论 98

(二)五代时期的开封——中国城市区域转移的新起点 99

(三)十国城市与江南经济崛起 101

十三 北宋开封府城的繁荣与汴河 104

(一)北宋城市史概论 104

(二)开封 105

(三)五河会聚之都 107

(四)开封府城的经济 108

(五)开封府城的文化 110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临安 112

(一)南宋城市史概论 112

(二)“以湖山胜”的临安城市 115

(三)临安城市手工业、经营类型、行业类型及其发展 118

(四)临安城市商业行铺及其特色 119

(五)临安的教育文化 120

十五 辽、金、西夏城市崛起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的转化 120

(一)辽、金、西夏城市史概论 121

(二)上京临潢府经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124

(三)金上京会宁府城与移民 126

(四)金中都大兴府城 128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发展 129

(一)元代城市史概论 130

(二)元大都 135

(三)大都城的经济与文化 137

十七 明代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 138

(一)明代城市史概论 138

(二)明代应天府城 152

(三)顺天府城与大运河 154

(四)北京的经济、文化 156

十八 清代中国城市的变革 157

(一)清代城市发展与变革概论 157

(二)北京城规模 173

(三)北京的经济和文化 175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变 179

(一)近代城市史概论 179

(二)近代中国城市遭受严重破坏 181

(三)城市类型分化和建设 183

第二编 城市居住史 186

一 城市居住的肇始 186

(一)传说中的城市居住地 186

(二)原始居住方式的变化 188

(三)原始居民点社会差异性的形成 190

(四)原始聚落发展的文化性 192

二 奴隶社会的城市居住 194

(一)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选址 194

(二)“茅茨土阶”与“有城无郭”——夏商时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征 196

(三)从“监顽殷”到“卫小城”——“郭”区的起源与功能演变 199

(四)春秋时期都城居住的礼仪思想 200

三 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居住 202

(一)战国、秦汉时期“以西为贵”文化传统的延续 202

(二)秦汉时期的“多宫制” 205

(三)汉魏时期居住空间礼仪的演变 206

(四)汉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变化 207

(五)“单宫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的重要变革 209

(六)战国至南北朝城市里坊制的变化 211

四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居住 213

(一)“单宫制”的最后确立与宫城的进一步封闭 213

(二)隋唐时期封闭的城市里坊 215

(三)北宋时期的城市居住区基本特征 217

(四)地方城市特色建筑 219

五 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居住 221

(一)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 221

(二)“胡同”与“四合院” 224

(三)清朝都市居住区的“满汉分隔”制度 230

(四)几种特色居住区空间类型 233

六 近代城市居住区特征 235

(一)“满汉分隔”制度的瓦解 235

(二)租界居住建筑与难民“贫民窟”的形成 235

(三)“里弄”建筑的演变 237

(四)民国时期的“骑楼” 239

七 1949年后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 240

(一)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240

(二)三个层次的“复合型”城市居住区 242

(三)城市居住流动性小,居住功能与其他功能混合 243

(四)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基本形式 245

八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工业城市居住环境 250

(一)工人新村建设概况 250

(二)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上海普陀区工人新村建设 254

(三)新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261

九“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区现象 265

第三编 城市建筑史 267

一 文化背景 267

(一)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267

(二)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271

二 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 275

(一)原始的天地宇宙观 276

(二)建筑就是宇宙 281

(三)传统星象观 289

(四)“中国”观 295

三 山水有灵:居住与风水选择 305

(一)中国人的起源 305

(二)适应自然的原始聚落 310

(三)融于自然的传统村落 321

(四)传统民居 333

(五)阳宅相法 356

(六)陵寝的选择 369

四 象天设都:都城与宫殿 390

(一)都城 390

(二)宫殿 408

(三)作为象征的都城与宫殿 421

五 人间天上:明堂、坛庙与宗教建筑 423

(一)敬天尊祖的明堂 425

(二)尊天亲地的坛庙 430

(三)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筑 440

六 天人合德:中国园林 460

(一)道家美学思想 461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 463

(三)园林之“道” 468

(四)天人合一: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质 471

(五)园林的艺术特征 478

七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间:建筑与建筑群 488

(一)中国建筑文化象征观念之源 490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城市设计 493

(三)建筑群体组合 502

(四)作为象征的建筑 511

(五)空间的“生理根源” 518

八 礼乐和谐与建筑文化符号 522

(一)礼乐和谐 523

(二)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 532

九 中西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 548

(一)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 548

(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传统哲学观比较 551

(三)中西传统建筑观 556

十 中西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564

(一)中西建筑时空观 565

(二)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572

(三)传统建筑色彩比较 598

(四)传统建筑材料比较 601

十一 对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615

(一)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生态建筑 616

(二)全球化、文化趋同与建筑的发展 626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实与出路 642

第四编 中国城市广场史 663

一 城市广场与社会的公共生活 663

(一)公共活动场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663

(二)公共活动场所在中国城市中的历史发展概观 664

(三)中国城市广场的文献与学术思想 668

(四)研究广场史的理论、方法探讨 671

二 中国传统广场:最长寿的广场体系 673

(一)原始广场:随先民的脚步走来 673

(二)坛庙广场:中国本土的宗教活动场所 677

(三)殿堂广场:世俗权利的展示场与和合百族的磁力场 681

(四)寺庙广场:喧嚣的世俗活动与虔诚的宗教活动并存交映 692

(五)娱乐厂场: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的孽生地 705

(六)市场性广场:市场功能激发着广场的繁盛 711

(七)阅武场广场: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714

(八)中国传统广场的人文内涵 717

三 传统广场的断裂与新型广场的兴起 729

(一)西方广场伴随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国城市 730

(二)新型广场高歌猛进 732

(三)传统广场在批判、改造中断裂 739

(四)新型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743

四 城市广场的勃兴与探索 751

(一)1978~1995年间城市广场建设波澜不惊 752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96年后城市广场遍地花开 756

(三)泥沙俱下:城市广场大发展中的诸多误区 764

(四)激浊扬清:中国广场在探索中进步 773

(五)当代城市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783

五 中西广场的文化对照 807

(一)中西广场的“同归” 808

(二)中西广场的“殊途” 809

图表来源 819

参考文献 827

后记 8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