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杨耕作品系列  东方的崛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杨耕作品系列  东方的崛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杨耕作品系列 东方的崛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耕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3225514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杨耕作品系列 东方的崛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目录

上 篇 3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3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3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8

三面向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15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22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客观依据 22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实现进程 27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全面实现 32

第三章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39

一马克思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39

二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44

三毛泽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48

四简短的结论 52

中 篇 57

第四章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57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 58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63

三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 67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评价东方社会的两种尺度 74

第五章 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81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81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86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91

四结语: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95

第六章 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99

一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99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其成功与失误 103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及其时代特征 107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转折 113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3

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8

三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124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改革:“第二次革命” 129

一“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 129

二“第二次革命”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135

三“第二次革命”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138

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开放: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 142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42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47

三从创建开放的基地到建构开放的格局 152

四 在向世界的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0

第十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165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 165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 168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类型 172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 175

一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冲突:两种异质文明冲突 175

二传统与现代性矛盾在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表现 178

三继承优秀传统与弘扬民族精神 181

四超越平均主义价值观与重建社会公平 186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 192

一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192

二 当代中国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 196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200

下 篇 209

第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9

一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 209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12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 216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219

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22

六解答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 225

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精神支柱 227

第十四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232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础 233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237

三邓小平哲学理论观点的特色 241

四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色 246

五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252

第十五章 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 258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 259

二实事求是:完整的有机系统 264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 268

四实事求是:根本的思想方法 272

五生产力: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 277

第十六章 以矛盾运筹为主线的社会活动辩证法 281

一战略设计活动辩证法 281

二矛盾运筹辩证法 287

三社会系统工程辩证法 291

四实践反馈辩证法 297

第十七章 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 302

一 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302

二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协调运行 308

三 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316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辩证法 320

附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326

参考文献 344

后记 3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