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黑龙江屯垦史  第4卷
黑龙江屯垦史  第4卷

黑龙江屯垦史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曲伟主编;孙浩进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2011368X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1979-2000年,是黑龙江屯垦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指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进行试验探索,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为加快黑龙江垦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短短20多年间,黑龙江垦区由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落伍者,演变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先者,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世界性国家屯垦之路的成功者,引领黑龙江垦区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本书记述了这一时期的黑龙江屯垦发展史.
《黑龙江屯垦史 第4卷》目录

第一章 拨乱反正与垦区的历史转折(1979年) 1

第一节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

一 解放思想讨论的展开 2

二 工作重点转移的部署 2

三 农场革委会撤销后的双层领导体制 3

第二节 生产经营的战略调整 4

一 “突出总体、加强两翼”发展思路的提出 4

二 多层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6

三 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 7

第三节 发展垦区的重大举措 8

一 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8

二 《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发布实施 10

三 知青大批返城与补充垦区师资力量 13

第四节 历史转折阶段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14

一 垦区准军事化组织的延续和变革 14

二 垦区社会组织的改革与演进 16

三 垦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与发展 17

结语 18

第二章 试验探索阶段的垦区改革(1979~1985年) 20

第一节 垦区改革的发端 20

一 全国农业改革的布局 20

二 全国垦区改革的决策 24

三 黑龙江垦区的改革部署 27

第二节 积极探索承包经营责任制 31

一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责任制 31

二 推广浮动工资和产量工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33

三 试行生产责任与浮动工资相结合的责任制 35

四 试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制 35

五 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36

第三节 摸索推广职工家庭农场 39

一 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提出 39

二 探索“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 40

三 试行小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 41

四 垦区家庭农场改革初见成效 43

结语 44

第三章 垦区的对外开放和生产发展(1979~1985年) 46

第一节 引进利用外资与先进农机设备 46

一 利用外资与引进农机的政策成效 46

二 世行贷款与先进农机装备的应用引进 48

三 利用国外政府贷款购置现代农机装备 51

第二节 建设洪河农场的补偿贸易方式 52

一 垦区补偿贸易试点获得国家批准 52

二 中国洪河农场建设中的日本资金与美国设备 54

三 通过补偿贸易建设洪河农场的主要成就 56

第三节 垦区家庭农场建设的反复与完善 57

一 对应否兴办家庭农场的争论 57

二 铺开兴办家庭农场的实践 59

三 实现兴办家庭农场的突破 61

第四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63

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示范作用 63

二 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推动作用 65

三 农业机械化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 66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69

一 准军事化组织的变革 69

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72

三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74

结语 77

第四章 垦区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1986~1995年) 82

第一节 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83

一 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 83

二 垦区适度规模经营的“三田制”启动 92

三 绥滨农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95

四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条例》的正式颁布施行 99

第二节 家庭农场改革的推进 101

一 “四到户”与垦区家庭农场的建立 101

二 “两自理”与垦区家庭农场的自主经营 102

三 家庭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的显著成效 103

第三节 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 105

一 场(厂)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 106

二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逐步施行 107

三 企业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步推进 108

第四节 垦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111

一 全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全面改革 111

二 统筹统支变为财务包干 112

三 财务收支上划中央财政 114

四 垦区财务包干体制改革的成效 115

第五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改革 117

一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的工业发展改革 117

二 工商运建服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18

结语 120

第五章 深化改革阶段的垦区发展(1986~1995年) 122

第一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粮食产能的贡献 122

一 “以稻治涝”,助推中低产田改造 123

二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26

三 提高科技水平,促使科技垦区粮食大幅增产 128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广 132

一 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与生产 132

二 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136

三 农业机械动力的全面提升 139

第三节 提升粮食产能的规划与实施 141

一 靠政策支撑黑龙江国营农场综合发展 141

二 垦区100亿斤商品粮目标的谋划立项 145

三 粮食产能突破100亿斤的战略意义 149

第四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152

一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152

二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提速 157

三 垦区多元产业发展的倍增 160

结语 161

第六章 垦区的改革深化与结构调整(1996~2000年) 163

第一节 垦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163

一 调增水稻种植面积 165

二 调增玉米种植面积 168

三 调减大豆种植面积 171

四 调减小麦种植面积 173

第二节 垦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174

一 奶牛养殖业的萎缩 176

二 牛奶产量的减少 177

三 扩大肉牛生产 177

四 扩大生猪生产 178

五 扩大禽类生产 179

第三节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180

一 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扩大 181

二 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值的提高 183

三 绿色有机食品农牧企业的增加 183

四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的培育 184

第四节 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187

一 国企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实现 188

二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到位 189

三 全面实施农场内部政企改革 191

四 深入推进多项体制配套改革 191

五 垦区推进改革的三种实验模式 193

结语 199

第七章 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及其成就(1996~2000年) 200

第一节 北大荒农垦集团的组建 200

一 企业集团化改革的国家决策 201

二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谋划建立 204

三 集团化龙头发展的多元举措 206

第二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发展 209

一 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 209

二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214

三 成为农业的领军龙头 216

第三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业绩的提升 217

一 提升绿色品牌的影响力 218

二 进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219

三 集团综合硬实力的跨越 220

第四节 垦区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222

一 加快集团化发展 222

二 加快工业化步伐 224

三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226

四 规模化集聚的加快 228

第五节 产业化集团带动下的家庭农场 229

一 企业与农场利益关联机制的建立 229

二 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反哺 232

三 家庭农场成为企业原料的基地 234

结语 236

第八章 垦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1996~2000年) 237

第一节 垦区职工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237

一 “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237

二 农垦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推进 240

三 家庭农场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 243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现代化大农业改革试验区 246

一 垦区成为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46

二 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248

三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试验区 252

第三节 新一轮农垦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254

一 “整体政企合一、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 254

二 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257

三 农垦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258

四 垦区推进改革的主要成就 260

第四节 垦区扩大对外开放 265

一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扩大 265

二 新一轮垦区流通体制改革 268

三 域外垦区农业开发取得的进展 270

四 垦区外资企业发展与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应用 271

结语 273

第九章 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996~2000年) 275

第一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建设 276

一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的启动 277

二 垦区机械化与空地立体化作业的实现 282

三 农机管理体制的改革 283

四 综合机械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84

第二节 垦区科技建设 285

一 自主创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86

二 农机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89

三 畜牧新技术的推广 292

四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293

第三节 垦区水利化建设 296

一 水利建设投资增加 297

二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 297

三 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易旱易涝面积减少 312

四 垦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13

第四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4

一 粮食产量实现历史跨越 314

二 垦区纯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315

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316

四 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317

结语 324

第十章 垦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1996~2000年) 325

第一节 垦区的生态建设 325

一 保护生态的举措 325

二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327

三 节水垦区的兴建 330

四 生态旅游的发展 332

第二节 垦区的城镇化建设 333

一 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决策 333

二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举措 335

三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成效 336

第三节 垦区社会发展的成果 338

一 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339

二 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340

三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343

四 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344

第四节 垦区屯垦戍边的职责 347

一 垦区军事组织的历史演进 347

二 戍边维稳的重要力量 351

结语 353

第十一章 垦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北大荒精神 354

第一节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354

一 第一阶段(1947~1985年):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准备 354

二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从理论创立到总体形成 356

三 第三阶段(1994~1999年):从理论形成到系统成熟 359

四 第四阶段(2000之后):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361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 362

一 北大荒精神主要内涵的阐释 362

二 丰富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364

三 繁荣北大荒文化的硕果 366

四 出彩北大荒人物的典型 368

第三节 北大荒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370

一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者 371

二 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374

三 屯垦戍边的守护者 376

四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378

五 北大荒文化的传承者 382

结语 385

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后记 3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