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新全著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4638320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和介绍了分布在徐州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56种,并根据濒危程度,科学价值和经济用途等指标,建议列为三个保护级别,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19种,二级保护的有18种,三级保护的存19种。书中对每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地理分布、濒危的原因、保护价值和保护对策等进行7论述,并附有每种植物的形态图。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目录

导论 1

一、立论缘起 2

二、文献综述 4

(一)国外研究综述 4

(二)国内研究综述 9

三、研究意义 16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9

(一)研究思路 19

(二)研究方法 19

五、创新与不足 23

(一)创新之处 23

(二)研究缺陷与不足 24

第一章 立论基础与知识依据 25

一、立论基础 25

(一)“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 26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 29

(三)现实生存的“现代”境遇及其对接受主体与接受行为的规定 3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41

(一)生活决定意识 41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4

(三)需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 47

(四)“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54

(五)“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合力 57

三、相关学科知识借鉴 60

(一)特殊的“受众”: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契合 61

(二)主客体双重建构:接受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契合 64

(三)框架约束:行为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规定 68

(四)本质一致性:社会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的启示 71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内涵界定与发生机制 78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涵界定 78

(一)行为与接受行为 7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依据 80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定义 83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特征 84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发生的行为机制 87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部发生机制 8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外部机制 97

(三)互相依存、协同影响:内外部机制的辩证关系 103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及其评估 106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 106

(一)有效前提:需要与诱因的契合 106

(二)有效发动:生成接受动机 111

(三)有效衍化:从认知、情感到意志、信仰 113

(四)有效调整:结果回馈与行为反应 125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行为—过程”评估方法 127

(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评估方法的评析 128

(二)接受行为的过程性与“行为—过程”评估方法 132

三、“行为—过程”评估方法下的接受有效性评估结果 136

(一)前提:内在需要旺盛与有效诱因不足 136

(二)动机:求成求才中的功利色彩 138

(三)认知:丰富的知识性认知与相对模糊的价值性认知 141

(四)情感:感性认同正向与理性基础不足 143

(五)意志—践行:有效转化不足 145

(六)结果:信以为“真”与信以为“值”的纠结 147

四、症结与致因分析 150

(一)症结所在 150

(二)致因判断 151

第四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分析 155

一、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155

(一)环境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155

(二)教育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157

二、社会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162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162

(二)政治环境因素 168

(三)文化环境分析 174

三、教育因素影响的具体分析 187

(一)教育者因素 191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分析 203

第五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内部因素分析 212

一、接受者主体性发展 212

(一)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 212

(二)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214

(三)主体性的阶段性转化不畅甚至断裂 220

二、接受主体之需要:现实性与功利性 222

(一)接受主体需要的现实性 222

(二)满足需要途径的功利性 224

三、接受主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226

(一)情感:旺盛与敏感并存 226

(二)意志:低自觉与高依赖 228

(三)价值取向的偏移 229

四、接受主体的能力 232

(一)求知欲强,有敏锐的认知能力,然分析鉴别能力弱 232

(二)获取与验证信息能力强大,但过度依赖即时搜索与网络 234

(三)实践能力不足 235

结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探索 237

一、主体自觉:接受主体的自为与超越 238

(一)思想政治素质“状态差距”及其影响的自我确认 23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价值的自我确认 239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定向 241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监控 243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超越 244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与功能提升 245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 245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 251

三、社会环境优化 255

(一)增强人民获得感的经济环境 256

(二)廉洁与回应性的政治环境 258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63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