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玫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030573841
  • 页数:589 页
图书介绍:集中对20世纪至今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讨,将各种文论中涉及的论题归纳为九个大问题,其中包含前边提到的四个框架问题以及若干派生出的枝节问题,并逐一分析解说。这个乐学逻辑结构产生与中晚唐,流传至今,正体现了我们高文化的体系化、逻辑化力量,对这个乐学理论的正确解读与确认,是对自20世纪初就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国人的音乐缺少理论化提炼,所以必须借鉴西方乐理来认识中国音乐规律――的有根据批判,我们不必向西方乞灵,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的传统中找出早已存在的逻辑理论。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目录

第一章 《梦溪笔谈》燕乐二十八调文本解读分析 1

第一节 《梦溪笔谈》记述的二十八调内容 1

一、工尺谱字与十二律吕名称的对应关系 1

二、燕乐二十八调各均所用谱字 6

三、对文献讹误的逻辑化分析 16

第二节 各调煞声在综合观念框架内的定位 18

一、对二十八调的完形建构 18

二、《补笔谈》“七羽”类调名中的两个疑问 20

三、分析文本:《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燕乐二十八调》 21

四、燕乐二十八调各均所用煞声 25

五、《笔谈》卷六及《补笔谈》卷二部分文本的校勘记 29

第三节 参照比较杨荫浏先生对《梦溪笔谈》的研究结论 35

小结 39

第二章 唐代燕乐活动的相关文献解读 40

第一节 《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文本的解读分析 41

一、《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文本的点注整理 42

二、《唐会要》著录的十四调 48

三、《唐会要》著录的曲名之用调统计 50

四、犯调的滥觞与发展 55

小结 57

第二节 《乐府杂录》燕乐二十八调文本解读分析 59

一、《乐府杂录》的相关版本 59

二、“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勘误 62

三、对文本的点校、注释整理 70

四、《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内容分析 72

小结 87

第三节 《新唐书·礼乐志》的解读分析 88

一、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乐调系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88

二、文本分析 90

第四节《辽史·乐志》的解读分析 95

小结 102

第五节 参照比较杨荫浏先生对唐代文献的研究结论 103

第三章 《词源》上卷文本解读分析 107

第一节 《词源》上卷显示出的音乐学雏形 109

一、半字谱作为十二律吕的补充性符号 110

二、“律生八十四调”中七阶名之“闰”的含义 112

三、“古今谱字”中三套谱字的整合 113

第二节 对非中管七调域的整理分析 115

一、以律吕相生顺序对非中管七调域核校 116

二、七调域的结构归纳 126

第三节 对中管五调域的整理分析 128

一、以律吕相生顺序对中管调五调域分别核校 128

二、中管五调域的结构归纳 137

第四节《词源》上卷中与犯调有关的文本分析 140

一、“宫调应指谱” 140

二、“律吕四犯” 141

三、“结声正讹” 143

第五节 参照比较杨荫浏对《词源》的研究结论 146

第四章 两宋文献中相关资料分析 150

第一节《景祐乐髓新经》有关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载 151

一、与二十八调相关的七调域整理分析 151

二、对其余五调域的整理分析 161

三、参照比较杨荫浏先生对《景祐乐髓新经》的研究结论 169

小结 172

第二节 陈旸《乐书》中燕乐二十八调资料分析 173

一、《乐书》中的燕乐二十八调叙述 173

二、《乐书》作者不解燕乐二十八调理论 175

第三节 姜夔《大乐议》及《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相关材料 177

一、“大乐议”反映了宋代宫廷乐调实践的侧面 177

二、《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乐调实践 179

第四节 蔡元定《燕乐书》中燕乐二十八调资料分析 182

一、《燕乐书》中律吕谱字对应叙事引出的困惑 182

二、《燕乐书》中的燕乐二十八调叙述 185

三、“变”与“闰”含义考 190

附录1《宋史·乐志》记载曲名录 191

附录2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四《诗乐》风雅十二诗谱 195

第五节 陈元靓《事林广记·乐星图谱》中的四十八调 196

一、文献原文十二律吕按相生关系分组梳理分析 200

二、12幅表格的整合方法及操作程序 217

附录3《愿成双》 221

第五章 唐、宋文献中宫调理论的一致性 222

第一节 叙述体例 222

一、分类方式 222

二、被误解的角调 223

第二节“商角同用,宫逐羽音”隐含着音列模式的转换逻辑 224

第三节 徵调、侧调考 228

一、徵调的实践存在 228

二、犯调之侧犯与侧调 231

三、《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侧弄实践 234

四、徵调的去母原则 237

小结 239

第六章 元明文献中的相关材料 241

第一节 元人的宫调记载 241

第二节 《钟律通考》——头管与二十八调 244

第三节 《雅乐发微》——燕乐制度变迁的历史记录 255

一、卷四《十二宫去其中管为七》 255

二、《卷四·六宫十一调字谱》之对应关系排列 259

三、卷四《古大乐二十八调内用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 265

第四节 《稗编》《乐律纂要》《乐典》和《曲律》中的简略记载 267

一、《稗编》中的材料 267

二、《乐律纂要》——律谱渐失的折射 271

三、《乐典》——典乐故而觅今之由来 272

四、《曲律》中的材料 276

小结 278

第七章 清代文献中的相关资料 280

第一节 《竟山乐录》——记载声律混乱的历史瞬间 280

第二节 《律吕新义》——正宫=四字调和“体用一源” 285

一、燕乐四声二十八调图分析 285

二、“体用一源”观解释下徵调结构 290

三、工尺七调与前世乐调的渊源 293

第三节 《乐律表微》——调名性质的全面变化 298

一、《乐律表微》记录的谱字和调名 298

二、清代笛上承载的调名 300

三、工尺七调以正宫调为准,以新调“五”字孔命名各调 302

第四节 《律吕古谊》——欲复兴燕乐二十八调理论 305

一、同均中的不同宫系 306

二、七笛上的二十八调 312

小结 318

第八章 清代中后期调、谱、器配合关系 320

第一节 《燕乐考原》——“取文献证以器数” 320

第二节 《管色考》——记录小工调系统的定型 324

第三节 《香研居词麈》《古今乐律工尺图》——三套调名整合一体 329

一、《香研居词麈》有关管色音位的记载 329

二、《古今乐律工尺图》有关管色音位的记载 331

第四节 《律话》——求乐诸野 337

一、七调图说 338

二、二十八调别名考 344

第五节 《声律通考》——可动谱字与琵琶 350

一、陈澧对《补笔谈》的理解与继承 351

二、琵琶散声七运音位图 352

第六节 三份补充材料 357

一、《明乐八调研究》提供了日本存留的中国明代乐调信息 357

二、吴梅《顾曲麈谭》“论宫调”之“六宫十一调”和“工尺七调” 359

三、《中乐寻源》中的相关材料 361

小结 365

第九章 琵琶音位的构想 367

第一节 构想各弦音位及其相对弦长、相对波长 368

一、沈括记述的琵琶散声音律 368

二、陈旸《乐书》记载的阮咸琵琶 371

第二节 存于域外汉文音乐文献中的唐琵琶定弦方法 374

一、《三五要录》卷一“调子品上”——《乐书要录》佚文“琵琶旋宫法” 375

二、《三五要录》卷二“调子品下”中的八调定弦法 393

三、以“调子品”文本为根据的各弦音位设想 398

附录 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唐乐苑》中有关五弦琵琶的信息 404

第三节 文献记载中各种定弦法及指位方案构想 406

一、构想指位对于音位的选择方案 406

二、各调域的音位与指位方案 409

小结 429

第四节 两对相同谱字在不同调域中的不同律学本质——“下工”“下五” 431

一、“下工”(?a1或#g1)的律学本质 431

二、“下五”(?d2或#c2)的律学本质 432

三、整合表述 432

第五节 各种文献中的定弦组合方案 435

第十章20世纪以来研究焦点反省 443

第一节 文献学研究方法之得失 443

一、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搜集与目录版本 444

二、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梳理与校勘考订 446

三、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阅读与辨疑注释 447

四、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分析与探求义理 450

第二节 七宫四调与四宫七调之争 455

一、杨荫浏先生引起的论题 455

二、“四宫七调”写进《中国音乐词典》 456

三、西安鼓乐和南音中的四调 458

第三节唐、宋“燕乐调”同异两要素的分辨 466

一、两个不同侧面看唐宋传统的同异 467

二、雅俗律吕对应关系及黄钟音高问题 468

附录1 476

第四节 对“闰”与“变”的解读 477

第五节 角调性质与“商角同用” 482

一、正角与闰角的分辨 482

二、从“商角同用”看徵调是否存在 487

第六节 之调称谓、为调称谓不同引起的疑惑 488

附录2 493

第七节 二十八调系统与丝、竹、笙管的关系 495

第八节 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声的关系 499

一、印度“七调碑”与苏祗婆七调 500

二、两种乐系碰撞中的基本判断 501

三、印度——龟兹乐调与中原乐调的融合 503

第九节 工尺谱从固定到可动的演变以及所引起的调名变化 507

一、从十个谱字的固定律吕对应到七个可动谱字的转化 507

二、把“正宫”称为“五字调”,并为这类称谓寻找理论根据 508

三、小工调系统七调与传统乐调的继承关系 508

四、演奏中的“以上代勾”出于实践原因 510

余论 513

参考文献 515

一、古籍文献 515

二、现代文献 517

附录一 曲名统计 530

附录二 参考译谱说明和参考译谱 541

一、参考译谱说明 541

二、参考译谱 5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