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史 1938-2018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58710445
- 页数:634 页
第一篇 历史沿革 3
第一章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38-1949) 3
第一节 概况 3
第二节 组织机构 4
第三节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4
第二章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0-1958) 7
第一节 概况 7
第二节 组织机构 8
第三节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8
第三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1959-1969) 10
第一节 概况 10
第二节 组织机构 11
第三节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11
第四章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1970-1977) 13
第一节 概况 13
第二节 组织机构 13
第三节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14
第五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78-2018) 15
第一节 概况 15
第二节 组织机构 16
第三节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16
第二篇 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23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研究 23
第一节 引言 23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东亚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大事记 24
第三节 种子植物分类学重点研究领域及项目 30
一、中国植物标本整理和卡片记载 30
二、橡胶宜林地调查 31
三、紫胶及其寄主植物考察 31
四、中、苏联合云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 31
五、经济植物普查 32
六、中草药资源调查 32
七、南水北调滇西北综合考察 32
八、青藏高原综合考察 33
1.1973-1976年对西藏自治区的考察 33
2.1981-1983年横断山脉地区考察 33
3.1987-1991年,对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和可可西里的考察 34
九、“523”任务、“713”任务和军马饲料植物调查 34
十、《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35
十一、《云南植物志》 35
十二、《西藏植物志》 36
十三、《新华本草纲要》 37
十四、《中国植被》 38
十五、《云南植被》 38
十六、《中国经济植物志》 38
十七、参加编纂《中国植物志》 39
十八、参加编纂Flora of China 40
十九、植物形态学研究 41
二十、植物胚胎学研究 41
二十一、植物孢粉学研究 42
1.孢粉学研究 42
2.传粉生态学研究 42
二十二、植物细胞学研究 42
二十三、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学与综合研究 43
1.重楼属植物分类及其综合研究 43
2.天南星科植物研究 44
二十四、重要地区植物调查研究 45
1.高黎贡山地区植物调查研究 45
2.独龙江地区越冬考察 46
3.西藏的植物区系考察 47
4.墨脱大峡谷越冬考察 47
5.无量山地区考察 47
6.永德大雪山考察 48
7.红河河谷大断裂带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区考察 48
8.滇东北巧家药山种子植物名录 48
9.丽江玉龙雪山(丽江高山植物园)名录 49
10.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审核及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 49
第四节 蕨类植物分类研究 50
一、引言 50
二、主要考察、研究工作和项目 50
三、国际合作 50
第五节 真菌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 51
一、主要研究项目 52
1.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研究 52
2.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研究 53
3.有毒真菌研究 53
4.稀缺松茸资源多样性及其持续利用 53
5.羊肚菌栽培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推广 53
6.国产块菌生物多样性与菌根合成及其种植研究 54
7.多汁乳菇(奶浆菌)增产促繁研究 55
二、组建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 55
三、主要获奖成果类 55
四、国际合作 56
五、人才培养 56
第六节 苔藓植物分类研究 56
一、引言 56
二、主要研究工作和项目 57
三、获奖成果 58
第七节 地衣分类和区系地理研究 58
一、引言 58
二、主要研究工作和项目 58
三、成果及获奖 60
第八节 植物科学画 60
第九节 植物标本馆 62
一、引言 62
二、组织及机构 63
三、标本馆管理 63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64
第二章 植物系统学研究 67
第一节 引言 67
第二节 主要研究项目 68
一、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和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 68
二、中国唇形科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和进化 69
三、重楼属系统发育研究 69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71
第一节 引言 71
第二节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教学与培训 72
第三节 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73
第四节 现代植物区系学与古植物学学科交叉研究 76
第五节 科属植物地理学和区域植物地理学研究 77
第六节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与谱系地理研究 78
第七节 被子植物区系研究重要论著 79
一、“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79
二、“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79
三、《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 80
四、中国唇形科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和进化 81
五、A PROPOSAL FOR A NEW PLORISTIC KINGDOM(REALM)——THE E.ASIATIC KINGDOM,ITS DELINE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82
六、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 82
七、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 83
八、《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 83
九、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84
十、《中国植物志》第一卷 85
十一、《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 86
十二、《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86
十三、《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 87
十四、横断山高山冰缘带种子植物 88
第四章 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90
第一节 引言 90
第二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事记 91
第三节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94
一、引言 94
二、重点研究领域和重要研究项目 94
1.单萜及香料资源研究 94
2.獐牙菜属植物环烯醚萜成分研究 95
3.油脂及油脂植物资源研究 96
4.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 97
5.香茶菜属植物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97
6.红豆杉属植物的萜类化学成分 100
7.唇形科植物二倍半萜类化学成分 101
8.五味子科植物三萜原创性研究 102
9.楝科植物三萜研究 103
10.鼠尾草属萜类成分研究 103
11.荚蒾属植物萜类成分研究 104
12.人参属植物三萜皂苷成分研究 104
13.葫芦科三萜皂苷 108
14.升麻属植物三萜及皂苷 109
15.重楼属植物甾体皂苷 109
16.丫蕊花属植物甾体皂苷 111
17.薯蓣、番麻甾体皂苷元 112
18.萝藦科甾体皂苷 113
19.乌头生物碱研究 114
20.二萜生物碱及绣线菊复合群探究 115
21.虎皮楠生物碱 116
22.黄杨科三萜生物碱及甾体生物碱 116
23.植物环肽 117
24.高等真菌化学研究 118
25.石松类与蕨类化学成分 120
26.叶下珠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0
27.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 121
28.藤黄科植物苯三酚类化合物研究 122
29.茶植物化学成分和茶资源综合研究 122
30.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4
31.龙血竭及基原植物化学研究 124
32.酚类化合物 125
33.植物化学分类学 126
34.刺桐属植物生物碱的系统研究 127
35.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 127
36.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128
37.中药的再发现与再认识 129
三、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与功能研究 130
1.抗HIV活性成分 130
2.抗HBV活性成分 131
3.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132
4.生态功能分子 133
5.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134
6.代谢系统活性物质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135
7.抗凝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136
8.神经系统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137
9.抗衰老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137
10.溶酶体生成调控机制研究 138
11.绣线菊内酯衍生物S-3作用机制研究 138
四、天然产物化学合成 139
1.铱催化吲哚生物碱不对称全合成研究 139
2.系列石松生物碱合成研究 139
3.二聚吡咯吲哚生物碱合成 139
4.灵芝酚、灵芝内酯全合成研究 140
5.系列松香烷二萜全合成研究 141
6.钯催化的惰性sp3碳-氢键胺化反应构建β-内酰胺 141
五、天然产物生物合成 141
1.细毛樟和香茶菜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 141
2.韧革菌素(Vibralactone)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 142
3.吡啶环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142
4.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及进化研究 143
5.酚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143
六、天然药物及药物原料研发 144
1.昆明山海棠片研制 144
2.天麻素 144
3.山海棠男性避孕有效成分的研发 144
4.蒜头果油制备麝香酮 145
5.宫血宁 145
6.青阳参 145
7.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新药——近视乐眼药水的研发 146
8.S-85生发香露的研发 146
9.抗癌新药威麦宁研发 146
10.咽康舒含片 146
11.草乌甲素 147
12.神衰果素片(豆腐果甙片) 147
13.鞘蕊花 147
14.抗HIV复方SH 148
15.抗HIV“奇士乐”胶囊 148
16.抗抑郁症1类新药“奥生乐赛特”研究 149
17.芬克罗酮 151
18.灯盏细辛酚 152
19.灯台叶总碱原料及胶囊 152
20.娥眉苷胶囊 153
21.景洪哥纳香甲素 153
22.抗血栓药物FG研发 154
23.东茛菪碱、秋水仙碱、岩白菜素、利血平 154
七、植物农药 154
1.除虫菊 154
2.印楝素 155
八、资源化合物及应用 156
1.β-蜕皮激素 156
2.苏木素 157
3.桑色素 157
4.铝材着色添加剂(1985-1987) 157
第四节 大型测试仪器及其管理 158
一、分析测试中心 158
1.中心建设概况 158
2.平台建设简史 159
二、大型测试仪器管理与共享 162
三、服务平台与支撑系统建设(分析测试中心、筛选中心、天然化合物库) 162
1.植物化学分析测试中心 162
2.活性药物筛选中心 163
3.天然化合物库 166
4.玻璃灯工房 167
第五节 重要国际及地区合作项目与交流活动 167
一、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167
二、重要对外交流活动 170
1.中泰天然产物化学研讨会 170
2.植物配糖体化学国际研讨会 170
3.国际除虫菊产业发展论坛 170
4.中越天然产物和药物化学双边会议 170
5.中德天然产物与传统中药现代化研讨会 171
6.第八届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 171
第六节 国内重要学术活动 171
一、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 171
二、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 172
三、第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 172
四、中国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生物磁共振研讨会 172
五、第四届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年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 172
六、中国第七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 172
七、中国蕨类植物研讨会 173
第七节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73
第五章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技术、民族植物学 177
第一节 引言 177
第二节 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大事记 178
第三节 重点研究领域与重要研究项目 180
一、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研究 180
1.香叶天竺葵的研究 180
2.茶叶制备过程中茶多酚的转化 180
3.金鸡纳树的种植 181
4.三七栽培研究 181
5.多项研究获成果 181
6.蟑螂药用化学成分的研究 181
7.乙烯利合成及其测定方法 182
8.水稻、小麦花粉单倍体育种 182
9.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研究 182
10.高等食用真菌开发利用研究 182
11.竹菌中松胞菌素D的分离和鉴定 183
12.竹红菌药物研究 183
13.工厂废水对黑藻光合色素影响的研究 183
14.水稻缺硫研究 184
15.β—昆虫蜕皮激素对小麦花粉苗形成的影响 184
16.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184
17.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184
18.不同光质对稻苗生长的效应 185
19.冬小麦对不同海拔气候条件的反应 185
20.玉米缺锌病害研究 185
21.黑节草播种繁殖研究 186
22.植物酶研究 186
23.高原水稻高产生理生态规律研究 187
24.马槟榔甜味蛋白研究 187
25.魔芋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188
26.抗烟草花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 188
27.林木菌根研究及应用技术 188
28.杧果保鲜技术及采后生理研究 188
29.马铃薯研究 189
30.抗作物真菌病蛋白和基因分离 189
31.滇重楼快繁与微生物互作及其活性糖的药学研究 190
32.蒙自县万亩吨粮田配套技术研究 190
33.云南室内观赏植物野生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关键生物技术研究 190
34.高山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 191
35.云南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91
36.高山植物适应性研究 191
37.兰科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192
38.花的水分生理研究 193
39.植物气味的多重生态功能研究 193
40.高档特色花卉的培育与开发 194
41.清香型烟叶物质代谢基础研究 194
42.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195
43.秋海棠属植物引种驯化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195
44.根部半寄生植物的根际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研究 196
二、区域发展研究 197
1.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197
2.提出农用林业发展的“适地适树”原则建议 197
3.会吃塑料的真菌:塔宾曲霉菌对聚氨基甲酸酯的生物降解 197
4.产业化珍稀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示范推广 198
三、功能基因组学与种间互作研究 198
1.蓖麻基因组印记研究 198
2.寄生植物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198
3.蓖麻种子DNA甲基化调控研究 198
4.玉米抗虫响应研究 199
5.寄生植物菟丝子在不同寄主间传递系统性信号 199
6.茉莉酸途径调控植物抵御昆虫取食的研究 199
7.大豆CDPK基因家族响应虫害和干旱的研究 200
8.植物通过茉莉酸信号系统激活“化学武器”scopoletin和scopolin的生成 200
9.单细胞绿藻虾青素和油脂的合成研究 200
10.高虾青素含量工程番茄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 201
第四节 民族植物学研究 201
一、引言 201
二、民族植物学研究大事记 202
三、重点研究领域与重要研究项目 203
1.云南高原民族植物学研究 203
2.滇南热带森林区域民族植物学研究 203
3.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204
4.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4
5.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试验示范 204
6.民族植物学与社区生计扶贫开发 205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05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206
第五节 生物技术实验中心 206
一、引言 206
二、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建设及其仪器装备 206
1.组建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12月) 206
2.发展阶段(2015-2016年) 207
三、支撑保障作用 207
四、实验中心管理人员 208
第六章 植物园建设、引种驯化及品种选育研究 210
第一节 引言 210
第二节 昆明植物园大事记 211
第三节 专类园区建设 216
一、茶花专类园 216
二、系统树木园 217
1.木兰分园建设 219
三、单子叶植物区(水生植物区) 220
四、百草园(药用植物园) 221
五、苗圃 222
六、展览温室 224
七、花卉工厂(鲜切花卉工厂化生产试验示范) 226
八、岩石植物园 226
九、观叶观果园 227
十、秋海棠专类园 228
十一、羽西杜鹃园 228
十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区 229
第四节 丽江高山植物园、元江引种站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30
一、丽江高山植物园 230
二、丽江山植物园开展相关技术推广及示范项目 236
三、丽江高山植物园(含生态站)阶段性成果 240
1.数据收集(以长期监测仪器设备为主) 240
2.取得实用技术专利: 241
四、元江引种站 241
五、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42
第五节 植物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研究 243
一、烟草引种栽培研究 243
二、云南造林及绿化树种研究 247
三、桉树引种栽培及推广研究 248
四、西藏柏木的引种及推广研究 249
五、云南山茶花及山茶科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 249
1.云南山茶品种收集、资源调查及品种选育 249
2.新品种选育 250
3.山茶属资源调查及引种 251
4.茶花繁育基地建设 251
5.云南山茶综合研究 251
6.茶花国内及国际交流合作 252
六、云南杜鹃花资源考察及引种栽培研究 255
七、滇越边境区主要植物区系成分引种驯化的研究 256
八、薯蓣植物资源调查、人工栽培及其利用研究 256
九、油橄榄的引种栽培研究 257
十、天麻生活史、有性繁殖及人工栽培研究 257
十一、阿托品原料植物的引种研究 258
十二、葫芦科雪胆属的引种及其分类研究 258
十三、油料植物小葵子引种栽培及推广研究 259
十四、蜕皮激素原料植物露水草的引种栽培研究 259
十五、西蒙得木引种栽培研究 259
十六、兰科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260
十七、重楼属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260
十八、西洋参引种栽培研究 261
十九、云南松地理种源选择及种源区划研究 261
二十、除虫菊优良品种选育 262
二十一、日本富山植物建园合作 262
二十二、山嵛菜引种驯化和产业化栽培研究 265
二十三、秋海棠属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育种研究 265
二十四、灯盏细辛家化栽培研究 266
二十五、蕨类植物引种驯化与保育 267
二十六、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编撰 267
二十七、三棱栎(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A.Camus)Forman)濒危机理和回归自然的研究 267
二十八、植物染色体及其原位杂交研究 268
二十九、亚洲醉鱼草属综合研究 269
三十、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建设 269
三十一、木兰科植物杂交育种与新品种选育研究 269
三十二、苏铁属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270
三十三、香石竹引种栽培和推广应用 270
三十四、三色马先蒿、龙胆等高山花卉引种驯化 270
三十五、杜鹃花属植物的综合研究 271
三十六、报春花属植物的综合研究 271
三十七、苏铁及木兰植物保育综合研究 271
三十八、根部半寄生植物的根际过程及其调控研究 272
三十九、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 272
四十、与日本富山合作的云南植物引种驯种项目 272
四十一、百部科传统药用植物的收集保存与研究 274
四十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基地建设 274
第六节 园区开放和科普教育 274
一、园区开放 274
二、科普教育 275
三、昆明植物园数字化建设 278
四、园区环境数据收集 279
第七章 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研究 283
第一节 引言 283
第二节 种质资源库建设历史 284
第三节 重点研究领域和重要研究项目 292
一、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和利用 292
1.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 292
2.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298
3.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利用 300
二、植物基因组学研究 301
1.植物种质资源、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01
2.首次发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可以全部转录的新机制 303
3.解析冬虫夏草菌的真菌致病性及其高海拔生态适应性取得重要进展 304
4.发现大理茶独特茶叶风味和抗性的基因组学数据 304
5.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研究获新进展 305
6.利用转录组测序发掘云南山茶分子标记和优异基因资源取得新进展 305
7.揭示了LTR逆转录转座子家族近期快速进化推动了稻属AA基因组的进化与物种形成 306
三、植物生理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307
1.种子的吸胀分子机理研究取得突破 307
2.种子顽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突破 307
3.植物响应温度变化的机制取得系列进展 308
四、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309
1.控制竹类植物成花转变的分子机理取得重要进展 309
2.在竹类植物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上开创新思路 310
五、植物分子系统与进化研究 311
1.植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311
2.植物多样化形成和维持机制 312
3.智能植物志“iFlora” 313
六、植物DNA条形码研究 313
1.项目研究历史 313
2.重点研究项目及学术交流活动 314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 318
1.引言 318
2.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筹建与管理历史沿革 318
3.DNA库 319
4.离体库 320
5.公共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运行 322
6.实验技术体系 322
7.平台主持与参与项目 323
8.授权专利 324
9.出版专著 325
第四节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325
一、引言 325
二、发展历程 325
三、承担的重要研究项目 326
四、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研究领域 327
1.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327
2.主要研究领域 327
第三篇 所务管理 333
第一章 党组织建设与党群工作 333
第一节 引言 333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333
一、中国共产党昆明工作站党小组 333
二、中国共产党昆明植物研究所党支部 334
三、“文革”期间整党建党领导小组 334
四、“文革”后的党组织建设 334
第三节 党的纪检监察 336
一、纪检监察 336
第四节 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离退休工作 337
一、引言 337
二、历次职代会和工会 338
1.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和恢复工会(1986.4—1991.4) 338
2.第二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1991.5—1995.11) 338
3.第三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1995.11—1998.5) 339
4.第四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1998.5—2002.6) 339
5.第五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2002.7—2006.11) 340
6.第六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2006.11—2010.5) 341
7.第七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2010.5—2015.4) 342
8.第八届昆明植物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2015.4—) 342
三、职工业余文体活动 343
1.每年组织的常规活动 343
2.结合纪念日和特殊节假日开展活动 344
3.积极组织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 345
4.积极推优,倡导先锋模范示范作用 346
5.积极探索,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346
四、离退休职工工作 346
1.组织建设 346
2.已经开展的重大活动 346
五、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互助制度 348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348
2.职工医疗互助活动 348
第五节 民主党派及其活动 348
第六节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级以上) 350
第七节 共青团组织 350
第二章 科学研究发展战略和科研体系建设 352
第一节 引言 352
第二节 科学体系建设史略 35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计划和历次五年科学发展规划简述 353
一、所务扩大会议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353
二、1973—1980年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发展规划 353
三、云南省植物研究所1978—1985年规划纲要 354
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六五”发展规划 354
五、知识创新深化改革试点方案(1997—2000) 355
六、二期创新工程试点方案(2001—2005) 355
七、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方案(2005—2010) 356
八、创新2020组织实施方案(2011—2014) 357
九、“率先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2015—) 357
第四节 研究室建制与调整 358
一、1938—1949年 358
二、1950—1956年 358
三、1957—1965年 359
四、1966—1976年 359
五、1977—1997年 359
六、1998—2008年 360
七、2009—2017年 360
第五节 科研仪器设备和物质器材 361
一、科研仪器、物资器材管理 361
二、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 362
第六节 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 362
一、引言 362
二、获国家级奖励成果 363
1.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363
2.全国薯蓣资源调查及利用 363
3.天麻野生变家栽的研究 363
4.昆虫蜕皮激素,新植物——C.C.A及其制造工艺 364
5.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 364
6.植物资源的化学基础研究 364
7.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364
8.中国植被 365
9.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 365
10.中国唇形科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与进化 365
11.中国西南地区高等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与新化学成分研究 366
12.吴征镒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66
13.中国苔藓植物研究 367
14.《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368
15.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 369
三、获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成果奖(二等奖以上) 369
四、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获成果(二等奖以上) 371
五、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81
1.技术、专利成果转让 381
2.技术参股,创办企业 383
六、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长远发展着眼合作 387
七、专利和新品种 387
八、学术论文 388
九、学术专著 389
第七节 学术委员会 389
一、引言 389
二、学术委员会 390
1.历届学术委员会组成 390
2.国家重点实验室、院级实验室及省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392
3.云南省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396
4.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科技委员会 396
第八节 云南省植物学会 397
一、引言 397
二、云南省植物学会发展历程 397
第九节 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400
一、引言 400
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400
1.1938—1949年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400
2.1950—1976年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400
3.1977—2007年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401
4.2008—2017年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406
三、重要国际科学考察 408
四、重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10
五、重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414
1.国际茶花研讨会 414
2.第二届国际民族生物学大会 415
3.中泰天然产物化学研讨会 415
4.传统土地利用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415
5.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及其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415
6.植物配糖体化学国际研讨会 415
7.国际除虫菊产业发展论坛 416
8.中英植物保护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416
9.首届玉龙国际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416
10.松茸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研讨会 417
11.东亚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417
12.中国西南药用和香料植物项目合作网络启动会 417
13.第七届中国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 418
14.东亚植物园网络第一次会议 418
15.滇西北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18
16.中越天然产物和药物化学双边会议 419
17.中国/印度/英国喜马拉雅药用植物保护对话会 419
18.第一届中国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 419
19.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 420
20.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子项目”2006年度研讨会 420
21.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计划会议 421
22.中德“中国多用途森林动态与功能”学术研讨会 421
23.第三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 421
24.2009瑞典亚洲环境秘书处年会 422
25.中德天然产物与传统中药现代化研讨会 422
26.第二届东亚植物资源研讨会 422
27.种子保存技术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 422
28.朝鲜坡地管理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 422
29.中英联合共建十周年丽江高山植物园 423
30.2012年生态健康国际研讨会 423
31.民族植物学在植物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培训班 423
32.第五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 423
33.中印传统知识和医药研究学术会议 424
34.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国际论坛 424
35.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第四十六届理事会及伙伴日 424
36.传统民族药开发与保护国际培训班 424
37.山地与人类纪国际会议 425
38.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培训班 425
第十节 科技管理和后勤体系建设 425
一、引言 425
二、科技管理的发展历程 425
1.1938—1949年期间科技管理 425
2.1950—1976年期间的科技管理制度 426
3.1977—2008年期间的科技管理制度和后勤服务体系建设 426
4.2009—2017年期间的科技管理制度和后勤服务体系建设 428
三、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 429
1.数据库服务平台 429
2.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430
第十一节 科技扶贫 432
一、派任科技副县长 432
二、科技扶贫项目 432
第十二节 科技信息中心 433
一、引言 433
二、图书馆 434
1.图书馆历史沿革 434
2.图书馆服务项目 434
3.机构知识库(KIB-IR) 435
二、网络中心 435
1.基础网络环境 435
2.门户网站 436
3.科学数据库平台 436
4.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438
5.内网办公平台 438
三、学术期刊 439
1.Plant Diversity 439
2.Fungal Diversity 440
3.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440
第十三节 挂靠学会及协会 441
一、吴征镒科学基金会暨吴征镒研究中心 441
二、云南省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昆明植物研究所分会 442
三、云南省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会 443
第三章 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 444
第一节 引言 444
第二节 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445
一、1938—1949年人才队伍 445
二、1950—1976年人才队伍 445
三、1977—1996年人才队伍 446
四、1997年至今人才队伍 447
第三节 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449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人事管理工作 449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人事管理工作 449
第四章 行政管理 451
第一节 引言 451
第二节 综合办公室历史沿革 451
第三节 政务管理 452
一、政务信息 452
二、网络宣传 454
三、新闻宣传 455
四、档案管理 456
1.档案工作概况 456
2.档案“贯标” 456
3.档案进馆 456
4.档案存档情况 457
五、保密工作 457
1.保密体系建设 457
2.保密检查及获奖情况 458
六、后勤管理 458
1.早期的后勤服务 459
2.四勤公司 459
3.物业中心 459
4.昆植园林公司 459
5.后勤保障中心 459
第四节 科学普及 460
一、早期科普教育与教学实习活动 460
二、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 460
1.科普工作概况 460
2.科普基地建设 461
3.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 463
4.科普基地荣誉 463
三、科普活动 464
1.参观游览 464
2.科普展览 464
3.科普服务 464
4.科普讲座类 464
5.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大型科普活动 465
6.参与体验 465
7.特色科普活动 465
8.探究研学 466
9.技能培训 466
四、收获与体会 467
五、加强科普平台建设 468
七、推动业务融合 468
第五节 创新文化建设 468
一、所训“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的核心理念 468
二、园区生态文明建设 470
三、创新文化建设 470
1.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边疆的精神,开启研究所的精神文化 470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研究所的和谐文化 471
3.重视能力建设,提升研究所的管理文化 471
第六节 基本建设管理 472
一、引言 472
二、园区建设 472
1.创业阶段(1938—1978年) 472
2.发展阶段(1978—1998年) 472
3.提升阶段(1998—2008年) 473
4.跨越发展阶段(2008—2018年) 474
第七节 领导关怀 476
第五章 研究生管理与教育 483
第一节 引言 483
第二节 学科建设 484
一、学科建设 484
二、导师队伍建设 484
第三节 招生与学位 485
一、招生 485
二、毕业与学位 486
三、留学生与国际交流 486
四、研究生会 489
第六章 资产财务管理 491
第一节 引言 491
第二节 资产财务的管理历史 491
一、资产管理沿革 491
二、资产管理 492
1.大型仪器设备: 492
2.野外装备和设备 494
3.资产、物资管理制度建设 495
三、财务发展历史沿革 496
四、财务发展历史 496
1.资金体量 496
2.财务管理 497
3.财务制度建设 498
第七章 人物 500
第一节 引言 500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 500
吴征镒 500
周俊 504
孙汉董 507
第三节 建所先驱 510
第四节 研究员(2018年已退休的研究员) 522
第四篇 大事要览(1937-2017) 54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浙江海岛植物原色图谱》蒋明,柯世省主编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云南西双版纳》邓晓保·唐建维 2010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葛树蓉,吴世平著 2018
- 《科技语篇翻译教程》雷晓峰,李静主编 2020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云南一周游》《亲历者》编辑部编著 2019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生物科技、医学与法律》齐延平,安·玛丽·杜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