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中国地方志论文论著索引  1913-2007  上
中国地方志论文论著索引  1913-2007  上

中国地方志论文论著索引 1913-2007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14413022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正文分为方志学理论、方志工作管理、方志编纂、方志学、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评介、方志人物、方志整理与利用、方志目录及其他、地方年鉴、修志文献、方志理论研究著作目录十二个部分,收录了1913年—2007年方志、年鉴相关的论文论著,所涉猎内容全面,分类清晰,是一部有价值的方志工具书。为社会各界、海内外研究方志工作者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中国地方志论文论著索引 1913-2007 上》目录

上册 3

方志学理论 3

一 方志学 3

(一)综论 3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6

(三)学科体系与建设 6

(四)方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9

1.方志学与历史学 9

2.方志学与地理学 10

3.方志学与地名学 11

4.方志学与社会学 11

5.方志学与文学 11

6.方志学与美学 12

7.方志学与谱牒学 12

8.方志学与档案学 13

9.方志学与软科学、现代科学 14

10.方志学与文化 14

11.方志学与信息 15

二 方志 16

(一)方志的概念 18

(二)方志的特征 20

(三)方志的性质 21

(四)方志的功能 23

1.资治 26

2.教化 26

3.存史 26

4.其他 27

(五)方志的类型 27

(六)方志的改革与发展 28

1.方志的继承与创新 28

2.方志的改革 31

3.方志发展展望 33

三 方志评论 36

方志工作管理 43

一 管理工作 43

(一)行政领导与方志编纂 49

(二)编纂机构 50

(三)主编 51

(四)修志队伍 55

(五)管理工作经验 61

二 法治化建设 64

三 承包、责任制、聘任制 68

四 市场经济与修志工作 69

五 现代技术应用 70

六 方志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71

七 地情库和方志馆建设 73

方志编纂 79

一 综论 79

(一)理论与实践 79

(二)争鸣与讨论 87

(三)建议、设想 93

二 方志编纂目的、标准 97

(一)目的 97

(二)标准 98

三 指导思想 99

(一)修志指导思想 99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1

(三)邓小平理论 102

1.初级阶段理论 10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4

3.四项基本原则 104

(四)江泽民讲话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5

1.江泽民讲话 105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6

(五)胡锦涛讲话与科学发展观 108

1.胡锦涛讲话 108

2.科学发展观 108

(六)中国共产党十二大至十七大会议精神 109

(七)修志观 111

四 编写要求 112

(一)编写内容与相关问题 112

1.编写内容 112

2.史志编写关系 114

3.新志新见 115

(二)质量问题 118

1.政治质量 128

2.质量标准 130

3.质量管理与保障 132

4.硬伤 132

(三)整体性 133

(四)科学性 135

(五)可读性 137

(六)著述性与学术性 138

(七)实事求是和真实性 139

(八)述而不论 142

(九)地方特色 143

(十)民族特色 149

(十一)时代特色 150

(十二)政治性 151

(十三)记述问题 153

1.记述深度 155

2.记述失误 156

3.记述“左”的错误 157

4.反映规律 158

(十四)关于重大历史问题的记述 158

1.抗日战争 158

2.老区、苏区、根据地 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运动 160

4.“土改”“三反”“五反”“大跃进” 162

5.“文化大革命” 163

6.改革开放 165

(十五)生产力 生产关系 167

1.生产力标准 168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69

(十六)标准化 规范化 169

1.语言、文字规范 169

2.人名、地名、学名规范 170

3.称谓规范 171

4.计量、数字规范 171

5.时间、纪年规范 174

6.“建国”“届”“次”等说法使用 174

7.字、词、专业术语使用 175

8.行文规范 176

(十七)写作技巧 177

1.语言 177

2.语法 180

3.修辞 180

4.笔法 181

5.文体 文风 181

(十八)方法 183

1.系统论 184

2.比较法 184

(十九)共性、个性问题 185

(二十)保密问题 185

(二十一)断限问题 186

(二十二)详略问题 187

(二十三)以事系人 189

(二十四)横分竖写 190

(二十五)统计问题 193

(二十六)升格问题 193

(二十七)越境问题 194

(二十八)交叉重复问题 195

(二十九)归类问题 197

五 方志体例体裁 198

(一)体式 202

1.条目体 203

2.纲目体 203

3.章节体 204

(二)体裁 204

1.述体 204

2.概述 205

3.记体 210

4.地图 210

5.图、表、录 211

6.照片 215

7.音像 217

(三)结构 217

(四)篇目设计 219

1.省级志书 222

2.地市级志书 223

3.县级志书 224

4.城市区志 227

5.分(专)志 227

6.续志 230

(五)标题 232

(六)篇幅 233

(七)署名 235

(八)凡例 235

(九)题词 序跋 236

(十)目录 索引 237

(十一)附录 239

(十二)注释 240

(十三)编纂始末 240

六 编纂流程 241

(一)准备工作 242

(二)资料工作 242

1.资料收集 248

2.资料整理、管理 254

3.资料长编 257

4.档案、文献资料 259

5.口述史资料 262

6.碑刻、谱牒资料 262

7.实地考察资料 263

8.资料的鉴别、考证 264

9.资料的准确性 266

10.资料的选用 267

11.资料的利用 269

12.资料的出处 270

(三)编写 270

(四)进度 272

(五)总纂 273

1.省级志书 278

2.地市级志书 278

3.县(区)级志书 278

4.专业志、部门志 280

(六)评审 281

1.校对 285

2.修改 286

3.评稿会 288

(七)出版发行 289

1.装帧 289

2.出版 289

3.发行 290

(八)志稿 291

(九)志书出版后的工作 292

七 各类方志编纂 295

(一)省级志书 295

(二)地市级志书 297

1.地区(州、盟)志 297

2.城市志 298

3.市志与市辖县 301

(三)县级志书 303

(四)城市区志 306

(五)乡镇、街道志 310

(六)村志 312

(七)专业志 部门志 312

(八)山水志 316

(九)简志 316

(十)其他 317

八分(专)志编纂 318

(一)大事记 318

1.大事记的编写 318

2.大事记的体例 324

(二)地理 地名 325

1.自然地理 327

2.土地 328

3.地名 329

4.地名考 329

(三)建置沿革 330

(四)人口 姓氏 家谱 331

1.人口 331

2.姓氏 家谱 334

(五)城建 334

(六)口岸 边关 335

(七)政治 335

1.政治部类 335

2.政治综述 338

3.政治志 政权志 338

4.党政群团 339

5.政党 340

(1)共产党 340

(2)国民党 342

(3)其他 343

6.统一战线 343

7.工会 343

8.青年、妇女 343

(八)人大 344

(九)政府 344

(十)政务 345

(十一)政协 346

(十二)侨务 346

(十三)民族 346

1.民族志 347

2.民族关系 350

3.民族风俗习惯 351

4.土司问题 351

(十四)政法 351

(十五)公安 351

(十六)司法 352

(十七)检察 353

(十八)审判 353

(十九)法院 353

(二十)劳动人事 353

(二十一)社会 354

1.社会志(篇) 354

2.民政 356

3.人民生活 356

4.帮会 357

5.社会现象 358

(二十二)外事 358

(二十三)军事 358

(二十四)宗教 363

(二十五)经济 364

1.经济部类 366

2.经济综述 368

3.经济体制改革 369

4.宏观经济 370

5.综合经济 370

6.综合经济管理 371

(二十六)财政 372

(二十七)金融 373

(二十八)税务 375

(二十九)审计 375

(三十)物价 375

(三十一)商业 376

(三十二)贸易 377

(三十三)供销合作 378

(三十四)工业 378

1.省志工业志 380

2.市志工业志 380

3.县志工业志 380

4.厂矿志 381

(三十五)乡镇企业 382

(三十六)交通运输 384

(三十七)邮电 385

(三十八)地矿 386

(三十九)统计 386

(四十)标准计量 测绘 386

(四十一)农业 387

1.畜牧 水产 390

2.土特产 390

(四十二)林业 390

(四十三)农场 391

(四十四)水利 391

(四十五)粮油 393

(四十六)动植物 393

(四十七)环境 394

(四十八)地震 394

(四十九)气象 395

1.物候 395

2.自然灾害 395

(五十)科学技术 396

(五十一)教育 398

1.教育志编写 398

2.学校志编写 400

(五十二)广播电视 401

(五十三)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401

1.新闻出版志 403

2.图书馆志 档案志 403

(五十四)医药卫生 404

(五十五)体育 404

(五十六)文物 405

(五十七)旅游 406

(五十八)风俗 民俗 407

1.风俗 407

2.民俗 409

(五十九)方言 411

(六十)人物 414

1.立传、入志标准 424

2.生不立传 425

3.传记编写 426

(1)历史人物编写 429

(2)人物传取材 430

(3)以原籍为主说 430

(4)写活人物 431

(5)突出个性特点 431

(6)借鉴《史记》人物传写法 432

4.人物简介 432

5.人物表、录 432

6.人物排序 432

(六十一)艺文 民谣 433

1.艺文 433

2.诗文、词、对联 433

3.谣、谚、传说 434

(六十二)精神文明 435

(六十三)方志编纂入志 436

九 续修工作 436

(一)续志编纂 436

(二)续志与前志关系及续志的“补、纠、创” 449

十 修志经验交流 452

(一)北京 453

1.省级志书编纂 453

2.区县级志书编纂 454

(二)天津 454

1.省级志书编纂 454

2.区县级志书编纂 455

(三)河北 455

1.省级志书编纂 455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56

3.县级志书编纂 456

(四)山西 458

1.省级志书编纂 458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59

3.县级志书编纂 459

(五)内蒙古 460

1.省级志书编纂 460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60

3.县级志书编纂 461

(六)辽宁 462

1.省级志书编纂 462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62

3.县级志书编纂 462

(七)吉林 462

1.省级志书编纂 462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63

3.县级志书编纂 463

(八)黑龙江 463

1.省级志书编纂 463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64

3.县级志书编纂 465

(九)上海 466

1.省级志书编纂 466

2.区县级志书编纂 468

(十)江苏 469

1.省级志书编纂 469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70

3.县级志书编纂 471

(十一)浙江 473

1.省级志书编纂 473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73

3.县级志书编纂 474

(十二)安徽 476

1.省级志书编纂 476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76

3.县级志书编纂 476

(十三)福建 477

1.省级志书编纂 477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78

3.县级志书编纂 478

(十四)江西 479

1.省级志书编纂 479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80

3.县级志书编纂 480

(十五)山东 482

1.省级志书编纂 482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83

3.县级志书编纂 483

(十六)河南 484

1.省级志书编纂 484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85

3.县级志书编纂 488

(十七)湖北 490

1.省级志书编纂 490

2.地市级志书编纂 491

3.县级志书编纂 496

(十八)湖南 499

1.省级志书编纂 499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00

3.县级志书编纂 500

(十九)广东 501

1.省级志书编纂 501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01

3.县级志书编纂 503

(二十)广西 504

1.省级志书编纂 504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05

3.县级志书编纂 506

(二十一)海南 508

1.省级志书编纂 508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08

3.县级志书编纂 508

(二十二)重庆 508

1.省级志书编纂 508

2.县级志书编纂 508

(二十三)四川 509

1.省级志书编纂 509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10

3.县级志书编纂 511

(二十四)贵州 513

1.省级志书编纂 514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14

3.县级志书编纂 515

(二十五)云南 517

1.省级志书编纂 517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18

3.县级志书编纂 519

(二十六)西藏 520

1.省级志书编纂 520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0

3.县级志书编纂 520

(二十七)陕西 520

1.省级志书编纂 520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1

3.县级志书编纂 521

(二十八)甘肃 522

1.省级志书编纂 522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3

3.县级志书编纂 523

(二十九)青海 524

1.省级志书编纂 524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4

3.县级志书编纂 524

(三十)宁夏 524

1.省级志书编纂 524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5

3.县级志书编纂 526

(三十一)新疆 526

1.省级志书编纂 526

2.地市级志书编纂 527

3.县级志书编纂 528

(三十二)乡镇、街道、村志书编纂 529

(三十三)其他志书编纂 530

(三十四)修志札记、随笔、诗词 531

方志史与方志学史 540

一 方志起源、演变与发展 540

二 各代方志史与方志学史 542

(一)秦汉 543

(二)魏晋南北朝 543

(三)隋唐五代 543

(四)宋辽金 543

(五)元 544

(六)明 544

(七)清 545

(八)民国时期 546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47

三 地域方志史 548

(一)北京 548

(二)天津 548

(三)河北 548

(四)山西 548

(五)内蒙古 549

(六)辽宁 549

(七)吉林 549

(八)黑龙江 550

(九)上海 550

(十)江苏 550

(十一)浙江 552

(十二)安徽 552

(十三)福建 553

(十四)江西 553

(十五)山东 554

(十六)河南 554

(十七)湖北 554

(十八)湖南 555

(十九)广东 555

(二十)广西 556

(二十一)海南 557

(二十二)重庆 557

(二十三)四川 557

(二十四)贵州 557

(二十五)云南 558

(二十六)西藏 559

(二十七)陕西 559

(二十八)甘肃 559

(二十九)青海 560

(三十)宁夏 560

(三十一)新疆 560

(三十二)港澳 561

(三十三)台湾 561

四 乡土志 562

五 专志史 563

六 港台地区及国外方志学研究 564

七 方志学著作研究 565

(一)通论 565

(二)论文集 568

(三)目录索引 570

(四)提要考略 572

(五)其他 5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