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博物馆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09238916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155项,逐项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目录

一、综述篇 1

1.农耕五祖——传说农业 2

2.中华文明之源——原始农业 3

3.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4

4.保持古代世界农业最高水平的秘诀——精耕细作 5

5.利用自然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7

6.我国古代农业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农业中的发明创造 9

7.口口相传的生产技术指南——农谚 11

8.丝国传奇——养蚕技术的外传 12

9.通往富国之路——丝绸之路 13

10.田间使者——作物物种外传 14

11.域外来客——物种引进 16

12.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 17

13.古人耕种的核心观念——“三才”“三宜”理论 18

14.农桑为立国之本——古代重农思想 20

二、种植篇 21

1.民以食为天——五谷 22

2.原始耕作的符号——刀耕火种 23

3.世界粟作农业起源中心——黄河流域 24

4.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中心——长江流域 25

5.奴隶社会主要耕作方式——协田、耦耕 26

6.周代用地制度——菑、新、畬 27

7.奴隶社会农业的主导形式——沟洫农业 28

8.最早的抗旱耕作法——畎亩法 29

9.黄河流域的抗旱栽培技术——代田法 30

10.集中水肥的种植技术——区种法 31

11.抗旱种子处理方法——溲种法 33

12.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铁犁牛耕 34

13.北方旱地抗旱保墒技术体系——耕、耙、耱 35

14.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耕、耙、耖 37

15.提高单产的千古绝技——品种选育 38

16.传统农业增产方式——多熟制种植、间作、套种、轮作 39

17.古代种稻技术要诀——育秧、耘田和烤田 41

18.流传千年的生态养殖方式——稻田养鱼 42

三、养殖篇 45

1.从竭泽而渔到放水养鱼——古代养鱼技术 46

2.野生鱼到观赏鱼的驯化——金鱼的饲养 47

3.水产科技史上的伟大创造——人工育珠技术 48

4.训练有素的渔家宝——鸬鹚捕鱼 49

5.酝酿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人工养蜂技术 50

6.杂交优势的成功运用——家畜杂交技术 51

7.繁育技术的经验之谈——选种 52

8.家禽养殖业的效率革新——人工孵化技术 53

9.畜牧养殖市场化的进步——催肥术 54

10.兽医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去势术 55

11.家畜外形学的高度总结——相畜术 56

12.简单经济的兽医治疗方法——兽医针灸术 57

13.提高用马效能的伟大发明——蹄铁术 58

四、女织篇 61

1.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嫘祖 62

2.从野蚕到家蚕——蚕的驯化 63

3.从野桑到湖桑——桑树的培育 63

4.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一生 65

5.日南蚕八熟——八辈蚕的催青技术 66

6.“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养蚕二十四事 68

7.从野蚕结茧到人工放养——柞蚕饲养 69

8.冷盆热釜——古代缫丝技术 70

9.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弹棉花 71

10.从童养媳到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72

11.棉纺织的活化石——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74

12.国纺源头,万年衣祖——麻纺织的起源 75

13.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的脱胶技术 76

14.绩毛作衣——羊毛的初加工技术 78

15.彰施五彩,印花防染——传统印染技术 79

五、加工篇 81

1.食不厌精——粮食加工技术 82

2.脍不厌细——肉类加工技术 83

3.压榨出油——油料加工技术 84

4.果脯蜜饯——果品加工技术 85

5.日晒盐腌——蔬菜加工技术 86

6.盐腌泥裹——禽蛋加工技术 87

7.奶酪酥油——乳类加工技术 89

8.植物蛋白——豆制品加工 90

9.伏晒抽冰——传统酿醋技艺 91

10.冰鉴冷藏——古代保鲜技术 92

六、饮料篇 95

1.茶树喜阴雨宜短日照——高山出好茶 96

2.直播法与扦插法——茶树繁殖技术 97

3.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绿茶杀青 98

4.最自然的摊晾——白茶萎凋 99

5.茶味花香融一体——花茶窨制工艺 100

6.茶马交易促成的发酵工艺——黑茶渥堆 101

7.无意中的发现——黄茶闷黄 102

8.身披朱色的秘密——红茶“发汗” 103

9.绿叶镶红边——乌龙茶发酵 104

10.香飘四海——茶叶及种茶、制茶技术的传播 105

11.对自然发酵的模仿——人工酿造果酒和乳酒 106

12.微生物酿造的伟大发现——曲蘖酿酒 107

13.烧酒初开琥珀香——蒸馏酿造 108

14.中国传统酿造工艺的代表——黄酒 109

15.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酒酿造 110

16.曹操精心酿制的贡品——九酝春酒 111

七、生产条件篇 113

1.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114

2.大自然的语言——七十二候 116

3.古代三大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 118

4.与水争田——圩田、垛田、架田、涂田 120

5.与山争地——梯田 121

6.不见田土之地——砂田 122

7.历时千年的土地保卫战——古代盐碱地治理 123

8.中国原始的微生物学知识——有机肥料的积制与利用 124

9.生物相生相克规律的巧妙应用——生物防治 127

八、园艺篇 129

1.植物的人工“木连理”——嫁接技术 130

2.始于公元前的反季节栽培——温室栽培技术 131

3.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盆景制作 132

4.花卉四君子之一——菊 134

5.花中之王——牡丹 135

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 136

7.干果和中药材中的珍品——香榧子 137

8.中国“五果”之一——红枣 139

9.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中之王”——白菜 140

10.中国人最常用的养生食材——枸杞 142

11.“水果之王”——中华猕猴桃的驯化 143

12.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西瓜 145

13.世界最早的食用菌栽培方法——唐代种菌法 146

九、水利篇 149

1.生命之源泉,农业之命脉——古代水利 150

2.继承父志,成就大业——大禹治水 151

3.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152

4.秦兵攻克岭南的法宝——灵渠 153

5.韩国的疲秦之计——郑国渠 154

6.军事家西门豹兴修的西门渠——引漳十二渠 155

7.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杰作——四川都江堰 157

8.为淹城而修筑的战渠——白起渠 158

9.中国第一条地下水渠——龙首渠 159

10.近代关中三大“惠渠”——泾惠、洛惠、渭惠 160

11.世界塘中之冠——安丰塘 161

12.沙漠绿洲的秘诀——坎儿井 162

13.发端于巾帼女杰的创举——木兰陂 163

14.鱼米之乡的载体——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 164

15.捍海长城——钱塘江海塘 166

十、农具篇 167

1.历史的符号——传统农具 168

2.神农执耒耜俾民稼穑——耒耜 169

3.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犁 170

4.足抵两牛的人力耕地机——代耕架 171

5.2200年前的播种机——耧车 172

6.从戽斗到翻车——古代提水工具 173

7.村村寨寨都有的水龙——龙骨水车 175

8.人状如骑马,雀跃于泥中——秧马 176

9.一孔漏碎土,锄草还保墒——漏锄 177

10.最古老的脱粒机——碌碡 179

11.现代双节棍之母——连枷 180

12.一打三抖,谷粒入桶——稻桶 181

13.现代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旋转式扬谷扇车 182

14.粒食到面食的推手——石磨 184

15.云碓无人水自舂——水碓 185

十一、农书篇 187

1.古代农业的重要文化遗产——农书 188

2.最早的星象物候历、农事历——《夏小正》 189

3.千古奇人吕不韦编纂的不朽典籍——《吕氏春秋》 190

4.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氾胜之书》 191

5.东汉地主庄园农事书——《四民月令》 192

6.世界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193

7.在日本发现的唐代农家杂录——《四时纂要》 194

8.世界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195

9.首部南方水田农业专著——《陈旉农书》 196

10.千古流芳的千字文——《秦观蚕书》 197

11.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耕织图》 198

12.忽必烈政府编纂修订的农书——《农桑辑要》 200

13.古代农书的双璧之一——《王祯农书》 201

14.兽医学鼻祖的杰作——《元亨疗马集》 202

15.古代农家宝典——《便民图纂》 203

16.宰相遗珍——《农政全书》 204

17.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天工开物》 205

18.集古代农书之大成的官修著作——《授时通考》 2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