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研究
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研究

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春江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8176668
  • 页数:1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协商类电视问政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杭州市民主民生媒体互动平台《我们圆桌会》、中国新闻名专栏《民声》、浙江新闻名专栏《政情民意中间站》,以及部分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访谈类获奖节目。作者运用协商民主理论工具分析了协商类电视问政节目的现状、社会功能、价值追求及其面临的挑战,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协商民主的话语建构方式。
《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研究》目录

第一章 基于社会协商的电视问政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对象 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一、关于社会协商的理论研究 5

二、关于电视问政的理论研究 8

三、关于媒体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一、本研究的理论工具 11

二、研究方法 14

三、内容架构 15

第二章 协商类电视问政的发展:从政治协商到社会协商 16

第一节 电视问政的发展历程 16

一、电视问政活动的诞生 16

二、电视问政活动的勃兴 17

第二节 协商类电视问政的兴起 22

一、政协工作创新与协商类电视问政 23

二、顺应时代需求的协商类电视问政 24

三、两类电视问政并存现象 26

第三节 协商类电视问政的特点 28

一、两类电视问政的区别 28

二、协商类电视问政的四个特征 30

第三章 协商类电视问政节目的主要栏目 32

第一节 《我们圆桌会》: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 32

一、栏目概况 32

二、栏目定位 33

三、运作方式 34

四、社会影响 36

案例 湖滨降噪“拉锯战”如何终结? 37

第二节《政情民意中间站》: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42

一、栏目概况 42

二、栏目定位 42

三、运作方式 44

四、社会影响 47

案 例 关注“四小车”整治 48

第三节 《民声》:关注民情,尊重民意,倾听民声 50

一、栏目概况 50

二、栏目定位 50

三、运作方式 51

四、社会影响 53

案 例 城管:如何走出执法困境? 54

附 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创办电视栏目〈我们圆桌会〉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57

第四章 协商类电视问政功能研究:对话推动进步 66

第一节 化解社会矛盾 66

一、说服理论与电视问政 66

二、传播过程分析 67

三、传播效果分析 69

第二节 倡导公共理性 71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公众表达 72

二、非理性社会舆论的形成 74

三、电视问政与公共理性 75

案例《失控的公交与失控的理性》现场片段 79

第三节 促进协商交流 80

一、城市治理呼唤多方互动 80

二、以协商交流推动城市治理 81

三、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 83

案例《错峰通行,利弊几何?》现场片段 85

第五章 协商平台上的官员:从“干了再说”到“边干边说” 88

第一节 官媒互动与电视问政 88

一、相关研究综述 88

二、官员参与协商类电视问政交流现状 89

三、官员参与协商类电视问政的意义 93

第二节 观点面对面:是碰出“火花”,还是累积“怨气”? 94

一、事件缘起:办好事却领来罚单 94

二、现场对话:局长直面各方质疑 95

三、协商成果:“公开应对”赢来舆论逆转 97

四、对官员参与协商类电视问政交流的思考 98

第三节 电视问政协商中官员参与的难度及对策 99

一、制约官员参与电视问政交流协商的因素 99

二、官员参与电视问政交流协商的动因 101

三、电视问政交流协商谈话氛围的营造 103

四、推动电视问政官民互动的路径设置 106

附1温州台《政情民意中间站》2014年播出目录 108

附2杭州台《我们圆桌会》栏目2014年播出目录 110

第六章 协商平台上的市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114

第一节 公众参与电视问政的意愿调查 114

一、研究方法与实施 11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16

第二节 影响公众参与电视问政的因素分析 120

一、认知分析 121

二、动机分析 121

三、行为分析 122

第三节 推动公众参与电视问政的对策建议 123

一、党政:应注重参与方式的引导 123

二、媒体:应注重协商功能的发挥 124

三、市民:应注重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 124

附“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研究”调查问卷 124

第七章 协商平台上的媒体:从“语态转变”到“角色转换” 128

第一节 语态转变:曝光之外的选择 128

一、案例:盛夏环卫工人该几点上班 129

二、协商何以会更高效 131

第二节 角色转换:社会协商治理中的电视 132

一、平台搭建者 132

二、协商组织者 133

三、内容点评者 134

第八章 协商类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有效协商的催化剂 136

第一节 协商类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的特殊性 136

一、角色定位的群众性 137

二、语言表达的思辨性 137

三、既定议题的政治性 138

四、进程把控的专业性 138

第二节 对话进程:“雷区”与对策 139

一、影响对话进程的四种情形 139

二、影响对话进程的因素分析 142

三、把控对话进程的路径选择 142

第三节 语言分析:嘉宾激励与现场控制 145

一、协商类电视问政对主持人的语言要求 146

二、协商类电视问政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148

三、协商类电视问政主持人非语言符号运用 150

第九章 互联网十电视问政,一种可能的协商民主实现方式 152

第一节 新媒体发展给协商类电视问政带来挑战 152

一、渠道碎片化影响社会协商的有效实施 153

二、社会心态失衡影响社会协商的共识形成 154

三、新媒体表达对社会协商的影响 157

四、新闻媒体参与推动协商民主面对的难题 158

第二节 线上线下、体制内外的路径整合 160

一、案例分析:G20杭州峰会城市环境改造提升工程 160

二、实施路径:重大城市治理事件中的社会协商 162

三、制度设计:依托电视问政推动基层协商民主 168

第三节 关于构建多层次社会对话平台的思考 171

一、协商渠道:以媒介融合为方向的路径整合 171

二、协商领域:“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空间营造 173

三、协商平台:思路、原则与运作机制 174

附1中国电视:娱乐和理性的纠结(演讲) 177

附2部分专家学者对协商类电视问政的思考 184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1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