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6104167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从土地资源和利用角度出发,分为五篇共十三章,对土地资源禀赋、土地资源利用等情况分区域、分专题进行详尽描述,利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图文并茂展现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情况,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之一。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目录

第一篇 背景篇 1

第1章 土地资源禀赋 2

1.1 地形与土地利用 2

1.1.1 宏观地貌格局及其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 2

1.1.2 不同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

1.1.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结构 8

1.2 气候与土地利用 9

1.2.1 气候总体特征 9

1.2.2 气候资源 10

1.2.3 气候带及其植被与土地利用 12

1.2.4 各作物熟制区及其土地利用特征 16

1.3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 22

1.3.1 水资源三要素 22

1.3.2 水资源状况 23

1.3.3 各类水资源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5

1.4 地质与土地利用 29

1.4.1 主要地质构造体系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 29

1.4.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 30

1.4.3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 32

1.4.4 地质要素与我国主要矿产带 33

1.5 土壤与土地利用 34

1.5.1 有效土层厚度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4

1.5.2 土攘质地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6

1.5.3 盐渍化土壤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6

1.5.4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8

1.5.5 土壤酸碱度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9

1.5.6 土壤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40

1.6 植被与土地利用 40

1.6.1 森林植被与土地利用 41

1.6.2 草原与土地利用 43

1.6.3 湿地植被与土地利用 46

1.7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评价与合理利用 47

1.7.1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47

1.7.2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 51

1.7.3 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 52

1.7.4 中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 53

1.7.5 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 54

参考文献 58

第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地资源利用 60

2.1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资源利用 60

2.1.1 土地资源利用及变化 60

2.1.2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63

2.2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资源利用 66

2.2.1 主要土地资源类型的面积变化 66

2.2.2 主要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 70

2.2.3 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 75

2.2.4 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82

2.2.5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84

参考文献 96

第3章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国际比较 98

3.1 全球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利用变化 98

3.1.1 全球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 98

3.1.2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 104

3.2 我国土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与劣势 107

3.2.1 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 107

3.2.2 多样性丰富,但不可利用的荒漠、山地面积大 108

3.2.3 季风气候,雨热同季,但旱涝灾害频繁 109

3.2.4 集约利用历史长,土地的固化资本多,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 109

3.2.5 土地生产力较高,但耕地质量整体偏低 110

3.3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国际比较 111

3.3.1 耕地利用集约度 111

3.3.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 118

参考文献 121

第二篇 现状篇 123

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 124

4.1 总体状况 124

4.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24

4.1.2 土地利用结构 127

4.2 耕地 139

4.2.1 耕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39

4.2.2 水田 143

4.2.3 水浇地 146

4.2.4 旱地 148

4.3 园地 150

4.3.1 园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50

4.3.2 果园 153

4.3.3 茶园 154

4.3.4 其他园地 154

4.4 林地 156

4.4.1 林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56

4.4.2 有林地 159

4.4.3 灌木林地 161

4.4.4 其他林地 161

4.5 草地 162

4.5.1 草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62

4.5.2 天然牧草地 165

4.5.3 人工草地 166

4.5.4 其他草地 166

4.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68

4.6.1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68

4.6.2 城市 171

4.6.3 建制镇 171

4.6.4 村庄 173

4.6.5 采矿用地 173

4.6.6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174

4.7 交通运输用地 175

4.7.1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75

4.7.2 铁路用地 178

4.7.3 公路用地 178

4.7.4 农村道路 178

4.7.5 机场用地 180

4.7.6 港口码头用地 181

4.7.7 管道运输用地 182

4.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82

4.8.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83

4.8.2 河流水面 187

4.8.3 湖泊水面 187

4.8.4 水库水面 188

4.8.5 坑塘水面 188

4.8.6 沿海滩涂 190

4.8.7 内陆滩涂 190

4.8.8 沟渠 191

4.8.9 水工建筑用地 191

4.8.10 冰川及永久积雪 193

4.9 其他土地 193

4.9.1 其他土地面积、构成与分布 193

4.9.2 设施农用地 197

4.9.3 田坎 197

4.9.4 盐碱地 198

4.9.5 沼泽地 198

4.9.6 沙地 200

4.9.7 裸地 200

参考文献 201

第5章 土地权属现状 202

5.1 土地所有权权属结构 202

5.1.1 土地权属结构调查背景 202

5.1.2 土地详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比较 203

5.1.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权属结构 203

5.2 国有土地 206

5.2.1 地类结构及分布特点 206

5.2.2 国有土地的变化特点 212

5.3 集体土地 215

5.3.1 地类结构及分布特点 215

5.3.2 集体土地的变化特点 221

5.4 各地类权属结构 224

5.4.1 三大类土地权属结构 224

5.4.2 八大类土地权属结构 227

第三篇 区域篇 231

第6章 四大经济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 232

6.1 东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 235

6.1.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37

6.1.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38

6.1.3 集约用地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48

6.2 中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 249

6.2.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50

6.2.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51

6.2.3 集约用地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56

6.3 西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 257

6.3.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59

6.3.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60

6.3.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66

6.4 东北区域土地资源利用 267

6.4.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68

6.4.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70

6.4.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74

第7章 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资源利用 276

7.1 京津冀鲁区土地资源利用 279

7.1.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81

7.1.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82

7.1.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84

7.2 苏浙沪区土地资源利用 285

7.2.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86

7.2.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87

7.2.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89

7.3 闽粤琼区土地资源利用 290

7.3.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91

7.3.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93

7.3.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94

7.4 晋豫区土地资源利用 295

7.4.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297

7.4.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298

7.4.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299

7.5 湘鄂皖赣区土地资源利用 301

7.5.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302

7.5.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303

7.5.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305

7.6 西北区土地资源利用 306

7.6.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307

7.6.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308

7.6.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310

7.7 西南区土地资源利用 311

7.7.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313

7.7.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314

7.7.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316

7.8 青藏区土地资源利用 317

7.8.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318

7.8.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320

7.8.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322

7.9 东北区土地资源利用 323

7.9.1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24

7.9.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 325

7.9.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327

参考文献 330

附录1 数据来源 331

附录2 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332

第四篇 专题篇 333

第8章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化 334

8.1 城镇建设用地现状 334

8.1.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334

8.1.2 城镇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 335

8.1.3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336

8.1.4 城镇建设用地与地区GDP 337

8.1.5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与地区GDP 337

8.2 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特征 339

8.2.1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变化 339

8.2.2 城镇工矿用地比例变化 340

8.2.3 城镇工矿用地利用效率变化 342

8.2.4 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351

8.3 主要城市群建设用地现状及变化特征 353

8.3.1 三大城市群概况 354

8.3.2 三大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现状 355

8.3.3 三大城市群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比例变化 356

8.3.4 三大城市群内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57

8.4 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特点 359

8.5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361

8.5.1 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控,优化城镇建设格局与结构 362

8.5.2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促进城镇理性发展 362

8.5.3 强化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62

8.5.4 强化三大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管控,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362

8.5.5 强化耕地保护,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基础 363

参考文献 364

第9章 村庄用地与农村发展 365

9.1 村庄用地规模及分布变化 365

9.1.1 村庄用地总规模及其变化 365

9.1.2 不同地区村庄用地规模及其变化 368

9.1.3 不同尺度的村庄用地规模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371

9.2 人均村庄用地规模及变化 376

9.2.1 人均村庄用地面积的总体情况及其变化 376

9.2.2 不同地区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及其变化 377

9.2.3 不同尺度人均村庄用地面积的空间格局及其特征 380

9.3 社会经济发展与村庄用地变化 382

9.3.1 城镇建设用地与村庄用地变化 383

9.3.2 农村常住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 385

9.3.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村庄用地变化 388

9.4 村庄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91

9.4.1 存在的问题 391

9.4.2 原因分析 392

9.5 加强村庄用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394

9.5.1 严格集体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制度 394

9.5.2 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 394

9.5.3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 395

9.5.4 建立完善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 395

9.5.5 探索村庄用地的多元整治模式和分区整治政策 396

参考文献 397

第10章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398

10.1 耕地资源变化与效应 398

10.1.1 2009年耕地资源现状与分布 398

10.1.2 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变化与驱动力 407

10.1.3 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变化效应 414

10.2 耕地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与新挑战 425

10.2.1 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426

10.2.2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427

10.2.3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428

10.3 耕地保护政策建议 430

10.3.1 创新耕地保护的新内涵、新定位、新任务 430

10.3.2 完善耕地管控性保护 430

10.3.3 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 431

10.3.4 健全耕地激励性保护 431

第11章 生态用地现状与土地生态管护 433

11.1 生态用地内涵与分类 433

11.1.1 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 433

11.1.2 生态用地内涵 434

11.1.3 生态用地分类 435

11.1.4 生态用地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 439

11.2 全国生态用地现状 439

11.2.1 生态用地结构与分布 439

11.2.2 自然/半自然/人工地表现状及分布 448

11.3 全国生态用地时空变化 450

11.3.1 生态用地总体变化趋势 450

11.3.2 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 452

11.3.3 自然/半自然/人工建筑地表时空变化 455

11.4 全国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与时空变化 457

11.4.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457

11.4.2 东部季风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 458

11.4.3 西北干旱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 464

11.4.4 青藏高原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 467

11.4.5 2009—2012年全国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 469

11.5 生态用地保护与可持续协调发展对策和建议 470

11.5.1 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470

11.5.2 生态用地保护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和建议 473

参考文献 478

第五篇 战略篇 481

第12章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与面临的挑战 482

12.1 近年来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 482

12.1.1 1996—2008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 482

12.1.2 2009—2012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 486

12.1.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491

12.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成效 495

12.2.1 土地利用管理与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 495

12.2.2 土地利用与管理取得的成效 498

12.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98

12.3.1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499

12.3.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 502

参考文献 507

第13章 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与对策建议 508

13.1 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的总体思路 508

13.1.1 指导思想 508

13.1.2 基本原则 508

13.1.3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内涵 509

13.2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目标 510

13.2.1 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510

13.2.2 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产能与粮食安全 510

13.2.3 立足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11

13.2.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土地生态安全 511

13.2.5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511

13.3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重点 511

13.3.1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体系 511

13.3.2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512

13.3.3 耕地资源全要素保护战略 514

13.3.4 土地资源综合整治战略 515

13.3.5 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战略 516

13.3.6 农户土地权益保护战略 517

13.3.7 土地科技创新战略 518

13.4 土地资源利用对策与建议 519

13.4.1 建立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城乡建设用地约束机制 519

13.4.2 建立和完善质量、数量并重的耕地保护机制 520

13.4.3 逐步完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 521

13.4.4 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522

13.4.5 建立以土地科技为支撑的土地资源技术支撑体系 522

13.4.6 健全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523

参考文献 525

后记 5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