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付开镜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88317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书稿对中国古代的恩仇观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全书分为13块:绪言部分对恩仇观的起源进行的探讨;以下11章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定型、中国古代的恩仇国仇、官恩官仇、亲恩亲仇、非亲恩与非亲仇、少数民族的恩仇观、佛教对恩仇观的影响、恩仇观与精神动力的关系、政府对恩仇观的政策、恩仇观的传播与教育、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国恩与国仇的反思;结语部分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当代借鉴意义进行的论述。通过以上论述,从多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认识。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目录

引言 1

一、恩仇的起源 1

二、恩仇的三要素与恩仇的本质 5

三、恩仇之报的一般性原则 6

四、恩仇观与价值观 8

五、中国古代恩仇观的研究意义 8

六、中国古代恩仇观的研究现状 9

第一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基本定型 24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恩仇行为和恩仇意识述略 24

一、先秦时期恩报述略 24

二、先秦时期复仇述略 26

第二节 先秦时期儒家的恩仇观 31

一、儒家的血缘之恩 32

二、儒家的君主施恩观 32

三、儒家强调君恩与亲恩的结合及其正义性 36

四、儒家的复仇观 37

第三节 先秦时期法家、道家与墨家的恩仇观 41

一、法家的恩仇观 41

二、道家的恩仇观 43

三、墨家的恩仇观 45

第四节 汉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恩仇观的定型 47

一、汉代儒家恩仇观统治地位的确立 47

二、东汉尚名节风气下的恩报行为 50

三、汉朝士人对儒家恩报观的怀疑 5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国恩与国仇(上) 54

第一节 国恩体系的建立 55

一、国恩即君恩 55

二、拟似国恩现象 58

三、国恩赐予的动力与原因 61

四、国恩赐予对象的层次 62

五、君主与官员之间国恩关系的建立 66

六、官员国恩观念的固化 68

七、情感信任与赐予富贵效果的比较——以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施恩为例 74

八、开国君主赐予功臣国恩后的三种表现 77

九、君主加重高官物质型国恩与消减权力型国恩的趋势 79

十、国恩体系下忠孝顺序的矛盾 81

十一、国恩的普及与全民化 84

第二节 国恩全民化的主要措施 85

一、赐爵制度 85

二、赋役减免制度 88

三、社会救济、适时赦宥与天下宴乐制度 89

四、国恩的滥施 90

第三节 国恩体系与人才汇聚 92

一、国恩体系下的人才制度建设 92

二、国恩体系下贤才凝聚与邪才汇集 93

三、少数民族政权中汉族人才的陆沉 94

四、国恩中的情感成分与高级人才的忠诚度 95

第四节 国恩的回报 95

一、报答国恩是臣民理所应当的行为 96

二、报答国恩的三个层次 97

三、国恩感召下顾命大臣的不同行为 100

四、国恩与民族大义的结合 101

五、国恩与士人以道事君 106

六、改朝换代之际报答国恩的体现 108

第五节 国恩国仇为先与私恩私仇为后 109

一、报恩的先君后臣 109

二、国家为先与私仇在后 110

三、大恩为先与小恩为后 113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国恩与国仇(下) 115

第一节 国恩的减等与丧失 115

一、皇亲国戚及功臣后人国恩的减等、失却及其根源 115

二、国恩赐予主体的转移和旧国恩体系的终结 120

三、南朝禅代的残酷与国恩标准的变化趋势 121

四、君臣之间国恩体系的瓦解 122

第二节 国恩失效下的恩将仇报——以司马懿父子的政治行径为例 126

一、司马懿为什么会仇恨曹氏? 126

二、司马懿是如何积聚复仇资本的? 127

三、司马懿如何恩将仇报孤注一掷进行复仇的? 131

四、司马懿之子对其卑劣复仇心理和人格是如何继承的? 133

第三节 国仇的产生 136

一、国仇的分类 137

二、国仇之报——以项羽领导六国人民起而灭秦为例 139

三、汉代以后国仇之报举略 142

四、不以国仇为耻 146

第四节 国恩与国仇的转化 147

一、国恩的淡化与失效 148

二、国仇的淡化——以刘邦抚秦为例 150

三、当朝君主消解前朝退位君主国仇的举措 152

四、私仇与国仇的结合:以王慧龙、王肃、萧宝夤为例 154

五、两国战争而致对方死亡变为家仇现象 156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官恩与官仇 158

第一节 官员之间恩报体系的建立 158

一、次等君臣与恩报关系 158

二、官员的报恩行为 161

三、不求恩报的境界 163

第二节 良吏施恩辖区民众的方式 166

一、清正廉洁,修德养民 166

二、惩恶扬善,断案如神 168

三、重视教化,破除陋俗 170

四、劝民返本,兴修水利 171

五、守护边土,安抚夷狄 172

第三节 辖区民众感恩良吏的方式 175

一、乞而留之,泣而送之 175

二、建立庙祠,祭祀如亲 178

三、立碑纪念,昭显嘉行 179

四、歌谣颂赞,或加美称 182

五、官员施恩与民众报恩的社会意义 184

第四节 军官与士卒恩报体系的建立 186

一、军官施恩于士卒是其治军的重要方式 186

二、结为兄弟、收养义儿与国恩官恩的亲恩化 189

三、乐于死战:士卒报恩于军官的主要方式 190

第五节 官场之仇——官员之间的结仇与复仇 191

一、官场结仇之因 191

二、官员个人结仇与睚眦必报 194

三、官员个人结仇与公报私仇 195

四、朋党之争:官员群体结仇的重要形式 197

五、酷吏之酷:官场之仇政治化的初级形态 199

六、特务之酷:官场之仇政治化的高级形态 201

七、官场复仇的常用方式 202

八、君王私仇之报的便易性 205

九、政府对冤者的平反及代之复仇 206

十、官员避免结仇的处世之道 208

第六节 贪残官员与民众的结仇及民众的复仇 211

一、贪残官员与民结仇 211

二、民众向官员复仇的方式 214

三、官民结仇的影响及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216

四、政府惩治殃民之官的法制建设 220

五、殃民之官危害的程度与君主之关系 225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亲恩与亲仇 2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亲恩 227

一、父母之恩高于其他亲恩 227

二、父母之恩施予与报答的无条件性 228

三、父母之恩的小报与大报 231

四、移孝于忠与忠孝一体的政治实践 234

五、其他亲人施恩与报答 235

六、政府对不孝罪的惩治 237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亲仇 239

一、血亲之仇与亲仇必报 239

二、女性复仇与社会影响 242

三、斩首脔肉与复仇惨烈 245

四、父母报子女之仇 247

五、非父母之仇与为之复仇 248

六、向君主复仇的类型 249

七、本人之仇与本人复仇 251

八、移乡制度与避仇现象 253

第六章 中国古代朋友及非亲故之恩仇 257

第一节 朋友之恩 257

一、朋友施恩 258

二、朋友之恩的报答 259

第二节 非亲者之恩 261

一、非亲者的施恩 262

二、非亲之恩的报答 26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非亲之仇 265

一、师友之仇 265

二、出于社会正义下的报仇行为 265

三、侠客之仇 266

第四节 化恩为仇与化仇为恩 267

一、化恩为仇 267

二、化仇为恩 270

第七章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恩仇观 272

第一节 汉人眼中的夷狄与汉人政府的管理政策 273

一、以文化分而不以血缘分的夷夏观 273

二、汉人政府施恩四裔的国策 274

三、少数民族对汉人良吏的恩报观 275

第二节 秦汉魏晋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恩仇观 277

一、匈奴、羯人对汉人的仇恨与仇杀 277

二、氐人苻坚的施恩与慕容垂的报恩 279

三、胡人之间的仇恨与仇杀 280

四、鲜卑拓跋部的汉化与胡汉矛盾的消解 281

五、胡人在唐政府为官及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亲 282

六、少数民族权力交接中的血腥 283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的恩仇观 284

一、女真人统治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 284

二、蒙元政权狭义部族主义的统治政策 285

三、满族部族主义政权的统治政策 286

第八章 佛教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影响 289

第一节 从儒家的天人感应到释家的因果报应 289

一、“余庆”说、“天人感应”说及“承负”说 289

二、佛教“因果报应”说 292

第二节 梁武帝构建儒佛统一恩仇观的实践 294

一、梁武帝对萧齐皇室的政策 295

二、梁武帝对北方胡人来降者的政策 295

三、梁武帝对皇族、官员和其他犯罪者的惩罚措施 296

第三节 佛教机构施恩行为的普及与因果报应文化的昌盛 297

一、佛教机构的施恩行为 298

二、佛教影响下因果报应故事的盛行 299

第九章 中国古代政府对恩仇之报的政策 302

第一节 对个人施恩报恩行为的旌扬 302

一、君主施恩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回报 302

二、对官员施恩与民者的奖掖 303

三、对为国死难者的表彰 307

第二节 防止国仇之报的措施 308

一、国仇产生的三种类型 308

二、法律上的族诛制度 309

三、南朝宋以降和北齐北周政府对前朝皇族的屠杀 311

第三节 防止国恩失效的对策:“预置重罪” 313

一、“预制重罪”与檀道济之死 313

二、“预制重罪”与垣崇祖之死 315

三、“预制重罪”的特点 316

第四节 政府对私人复仇的实际支持与立法禁止 317

一、儒家伦理下社会各阶层对复仇的认可与支持 317

二、国家法律对私人复仇的禁止 319

第十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与精神动力 323

第一节 恩仇观与人心向背 323

一、恩仇观是一种精神动力 323

二、恩仇观是反抗暴政的重要动力 324

三、恩仇观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动力 325

四、恩仇观是爱国的重要原动力 326

五、恩仇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327

第二节 恩仇观与改朝换代 328

一、前朝后期君主树恩不当结仇过多而失去广泛支持 328

二、新兴集团首领广泛树恩而得到广泛支持 330

三、国恩资源的高度集中与社会仇恨心理的强化 332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教育与传播 33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恩仇观教育 334

一、感恩教育 334

二、复仇教育 33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传播 338

一、报恩复仇故事在文献中的记载与传播 338

二、政府和士人在恩仇观传播中的地位 340

三、恩仇观传播的受体 341

四、恩仇观传播的特点 342

第十二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国恩国仇的反思 344

第一节 黄宗羲的国恩观 344

第二节 顾炎武的亡国观 347

第三节 王夫之的国恩观 349

第四节 唐甄的国恩观 351

结语:中国古代恩仇观的主要特征与现代价值 353

征引和参考文献 358

后记 3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