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胡塞尔著;李幼燕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0253527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第二卷第二部分的内容为“第六研究 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包括“第一篇 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以及综合的各个阶段”;“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第三篇 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三部分。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目录

第五逻辑研究 关于意向性体验及其“内容” 3

导言 3

第一章 意识作为自我之现象学内容及意识作为内知觉 5

1 “意识”一词的多义性 5

2 第一义: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在现象学统一体。体验的概念 6

3 现象学的与通俗的体验概念 9

4 体验的意识与被体验的内容的关系不是现象学特有的那种关系 10

5 第二义:作为内知觉的“内”意识 11

6 第一意识概念起源于第二意识概念 12

8 纯粹自我和意识 14

第二章 作为意向性体验的意识 18

9 布伦塔诺的“心理现象”界定之意义 18

10 作为“意向性”体验的描述性特征说明 19

11 避免术语联想引起的误解:a)“心的”或“内在的”客体 23

12 b)行为以及意识或自我与对象的关系 26

13 确定我们所用的术语 28

14 慎重对待关于行为作为一种描述上有根基之体验类的假定 29

15 同一现象学属(尤其是情感属)的体验是否能够由行为及非行为二者组成 34

16 描述性内容与意向性内容的区别 41

17 在意向性对象意义上的意向性内容 43

18 简单行为与复合行为,根基性行为与有根基行为 45

19 复合行为中的注意功能。字词与意义的现象学关系之例子 47

20 一种行为的性质与质料之间的区别 51

21 意向性本质与意义性本质 55

第三章 行为的质料与其基础性的观念呈现 62

22 关于行为的质料与性质的关系问题 62

23 质料被理解作“纯观念呈现”行为的一种根基性行为 63

24 难点:性质种类的区分化问题 65

25 两种解决可能性的进一步分析 67

26 对所提出的理解的思考与否定 70

27 直接直观的证实。知觉观念与知觉 71

28 在判断中事态的特殊研究 75

29 继续:对事态的纯观念呈现的“确认”或“认同” 77

30 作为“纯观念呈现”的语词与句子之同一性理解 81

31 对于我们的理解的一种最终反对。纯观念呈现与分离的质料 82

第四章 特别相关于判断理论的根基性观念呈现之研究 85

32 “观念呈现”一词的歧义性,以及每一行为均以一观念呈现行为为根基之命题的假定明证性 85

33 根据一新的观念呈现概念来重立该命题。命名与陈述 86

34 难点:名称概念。设定的与非设定的名字 89

35 名词的设定与判断。一般而言,判断能否成为名词行为的部分 92

36 继续:陈述能否起到完全名词的作用 95

第五章 关于判断理论的进一步讨论。“观念呈现”作为名词行为与命题行为的统一性质属 100

37 以下研究的目的。客观化行为的概念 100

38 客观化行为按照性质及按照质料的区分 102

39 客观化行为意义上的观念呈现与其性质变样 106

40 继续:性质变样与想象变样 109

41 关于观念呈现作为一切行为基础之原则的新解释。客观化行为作为质料的首要载体 111

42 进一步论述:复合行为的基本原则 112

43 对以上论述原则解释之回顾 115

第六章 有关观念呈现与内容二术语之最重要歧义性的综述 116

44 “观念呈现”〈Vorstellung〉 116

45 “观念呈现的内容” 121

第六逻辑研究 认知现象学阐释原理 127

前言 127

导论 131

第一部分 客观化的意向及充实化。作为充实化与其层级之综合的认知 137

第一章 意义意向与意义充实化 139

1可作为意义载者的是一切种类的行为还只是某些种类的行为 139

2一切行为的可表达性并不具决定性。一种行为表达的词语具有两种意义 140

3关于一行为表达之词语的第三种意义。我们的论题的表达 142

4知觉的表达(“知觉判断”)。其意义不可能存在于知觉之内,而必须存于特殊的表达行为之内 143

5继续:知觉作为确定意义的行为,而非作为持有意义的行为 145

6表达性思想与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静态统一体。认知 150

7作为行为特性的认知以及“语词的一般性” 152

8表达与被表达的直观间的动态统一体。充实意识与同一性意识 156

9在充实统一体之内的与之外的意向的不同特性 159

10更广泛的充实体验类。直观作为须待充实之意向 160

11预期证误(Enttauschung)与冲突。区分之综合 162

12整体的与部分的同一化与区分化,作为述谓性的表达形式与限定性的表达形式之共同现象学基础 164

第二章 客体化意向的间接特性说明与其按照“充实综合”区分所获得的本质子类 168

13认知综合作为客观化行为特有的充实化形式。意义行为包含在客观化行为类之下 168

14 通过充实化特殊性对符号意向与直观意向的区分进行现象学的特性说明 171

15 意义功能之外的符号性意向 175

第三章 论认知层阶的现象学 179

16 单纯同一化与充实化 179

17 充实与直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182

18 间接性充实化的层阶系列。间接性观念呈现 183

19 间接性观念呈现与“观念呈现之观念呈现”间的区分 184

20 在每一充实化内的真正直观化。真正的与非真正的直观化 185

21 观念呈现之“充实性” 187

22 充实性与“直观的内容” 189

23 同一行为之直观性内容与符号性内容间的分量比较。纯粹直观与纯粹意指。知觉内容与图像内容,纯粹知觉与纯粹想象。充实性之等级化 190

24 充实化的增大系列 194

25 充实性与意向性质料 195

26 继续:再现或统握。质料作为统握意义、统握形式与被统握的内容。直观性统握与意指性统握的不同特性说明 198

27 再现作用作为一切行为内必要的观念呈现基础。对于“意识与一对象关系的不同方式”语词的最终阐释 201

28 意向性本质与充实化的意义。认知的本质。作为种〈specie〉的直观 202

29 完全的与缺漏的直观。充分相应的与客观上完全的直观化。本质 203

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207

30 在可能的(真实的)意义与不可能的(想象的)意义之间的观念区别 207

31 一致性或相容性作为一般内容最广范围内的一种观念性关系。作为意义的“概念”之一致性 209

32 一般内容的不一致性(冲突性) 211

33 冲突性如何也能作为统一性的基础。关于一致性与冲突性语词的相对性 212

34 若干公理 214

35 作为意义的诸概念间的不可一致性 215

第五章 充分适当性的理想。明证性与真理内容及意识作为内知觉 218

36 引言 218

37 知觉的充实化功能。最终充实化的理想 219

38 充实化功能中的设定性行为。在宽松和严格意义上的明证性 222

39 明证性与真理 223

第二部分 感性与理解 231

第六章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 231

40 范畴意义形式的充实化问题及其解决的主导性思考 231

41 继续:例示范围的扩大 234

42 在客观化行为全部范围内的感性素材与范畴形式间的区别 236

43 范畴形式的客观相关项不是“现实的”〈reale〉因素 237

44 存在概念与其他范畴并非起源于内知觉区 239

45 直观概念的扩大,特别是知觉概念与想象概念的扩大。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 241

46 对感性知觉与范畴知觉之间区别进行的现象学分析 243

47 继续。作为“简单”知觉的感性知觉之特性说明 245

48 作为有根基的行为的范畴行为之特性说明 248

49 有关名词性形成方式的补充说明 251

50 在范畴性把握中的而非在名词性功能中的感性形式 253

51 汇集形式[Kollektiva]与析取形式[Disjunktiva] 253

52 一般对象构成于一般直观内 255

第七章 关于范畴性再现的研究 258

53 对第一部分研究的回顾 258

54 关于范畴形式的再现者问题 259

55 关于特有范畴再现者假设的论据 261

56 继续:被连接行为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体之心理连接 263

57 根基性直观的再现者并非直接由综合形式的再现者加以连接 264

58 两种区别之间的关系: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以及范畴之感觉 267

第八章 真正的与非真正的思想的先天性法则 270

59 形式不断更新的复杂化。可能直观的纯粹形式理论 270

60 在质料与形式之间的相对性的或功能性的区分。纯粹理智行为与混合有感性的理智行为。感性概念及范畴 271

61 范畴的形成方式并非对象的真正改变 273

62 前所与素材的范畴形成方式中的自由性及其限度:纯粹范畴的法则(“真正的”思想的法则) 274

63 符号性的与混合有符号性的行为之新的有效性法则(非真正的思想法则) 277

64 纯粹逻辑-语法的法则,作为一切理智的法则而非仅作为一般人的理智法则。它们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关于非充分适当思想的正常功能 281

65 逻辑学的现实意义之谬误问题 283

66 在“直观”与“思想”之间通常对立中所混入的最重要差别之区分 285

第三部分 引导性问题的阐明 289

第九章 非客观化行为作为意义的看似充实化 289

67 并非一切意指行为都包含一种认知行为 289

68 有关非客观化行为之表达的特殊语法形式解释的争论 291

69 赞成和反对亚里士多德理解的论点 294

70 决定 300

附录 外知觉与内知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303

中译本附录 回忆我与《逻辑研究》的一段“书缘” 318

德、法、英、中现象学用语对照表 3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