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644907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以中原经济区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标志,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河南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建设是关系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河南省创新现状,本书提出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高地,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并从完善共生秩序、强化共生环境建设、培育平等共生单元等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目录

第1章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意义 5

1.2.1 理论意义 5

1.2.2 实践意义 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1.3.1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研究 7

1.3.2 关于创新的研究 8

1.3.3 关于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 14

1.3.4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研究 20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3

第2章 区域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27

2.1 共生理论 27

2.1.1 共生的概念 27

2.1.2 共生的三要素 27

2.1.3 共生的特征 31

2.2 系统论 33

2.2.1 对系统论的理解 33

2.2.2 系统论的基本特征 34

2.3 分工理论 36

2.3.1 经济学界对分工理论的阐释 36

2.3.2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特征 39

第3章 中原经济区的概况、战略定位及技术创新现状 45

3.1 中原经济区概况 45

3.2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47

3.2.1 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定位 47

3.2.2 经济区的创新发展战略定位 49

3.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现状 50

3.3.1 技术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50

3.3.2 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空间分布不均衡 53

3.3.3 创新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产学研合作有了新突破 54

3.3.4 创新活动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56

3.3.5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较低 58

3.3.6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59

3.3.7 区域文化基因中创新思想相对缺乏 59

第4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63

4.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 63

4.1.1 客观性原则 63

4.1.2 地域性原则 64

4.1.3 空间邻近性原则 65

4.1.4 共生性原则 66

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 67

4.2.1 企业 67

4.2.2 政府 68

4.2.3 高校和科研机构 69

4.2.4 中介机构 70

4.2.5 供应商 70

4.2.6 用户 71

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传统结构 72

4.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 73

4.4.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对比分析 73

4.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结构 76

4.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整体运行规律 78

4.4.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存在的条件分析 82

第5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机制 89

5.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动力机制 89

5.1.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内部动力机制 90

5.1.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外部动力机制 93

5.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学习机制 97

5.2.1 学习的主体 99

5.2.2 学习的网络结构 100

5.2.3 学习的知识转化过程 101

5.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扩散机制 104

5.3.1 技术扩散的原因 105

5.3.2 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107

5.3.3 技术扩散的类型 110

5.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调节机制 112

5.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信任机制 113

5.5.1 信任机制的功能 113

5.5.2 信任机制的模式 116

5.5.3 信任机制的构建 119

5.6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各机制的耦合 121

第6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度、共生界面及共生演化分析 125

6.1 质参量兼容原理及共生度模型 125

6.1.1 质参量兼容原理 125

6.1.2 共生度模型 127

6.1.3 无量纲化处理 127

6.1.4 数据来源 128

6.2 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共生度分析 128

6.2.1 指标设计 128

6.2.2 描述性统计 129

6.2.3 多元回归分析 130

6.2.4 共生度测算 132

6.3 创新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共生度分析 134

6.3.1 指标设计 134

6.3.2 共生度测算 134

6.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界面 139

6.4.1 共生界面的内涵和分类 139

6.4.2 共生界面的基本功能 141

6.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演化 143

6.5.1 区域技术创新共生关系的演化阶段 143

6.5.2 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150

第7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模式和共生能量 158

7.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组织模式 158

7.1.1 点共生模式 158

7.1.2 间歇共生模式 158

7.1.3 连续共生模式 159

7.1.4 一体化共生模式 160

7.1.5 各种共生组织模式的比较 162

7.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行为模式 163

7.2.1 寄生模式 163

7.2.2 偏利共生模式 164

7.2.3 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165

7.2.4 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166

7.3 企业与科研机构共生的目标模式:连续互惠共生 167

7.4 模型分析 169

7.4.1 Logistic模型设定 170

7.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型 171

7.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型 176

7.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能量的生成与分配 179

7.5.1 共生能量的生成 179

7.5.2 共生能量的分配 181

第8章 促进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建议 191

8.1 优化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环境、增强共生适宜度 191

8.1.1 优化金融环境 192

8.1.2 创造适宜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 196

8.1.3 建设和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200

8.2 培育优秀的共生单元 202

8.2.1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202

8.2.2 培育优秀的共生企业 209

8.2.3 培育优秀的学研机构 211

8.2.4 引导共生单元合理分工与差异化、协调化发展 212

8.2.5 积极推进产学研共生合作 213

8.3 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14

8.3.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 214

8.3.2 企业孵化平台建设 218

8.3.3 研发平台建设 220

8.3.4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22

8.3.5 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 223

8.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发挥政府职能 225

8.4.1 市场能够发挥对区域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促进作用 225

8.4.2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发挥 226

第9章 研究结论 233

9.1 主要研究结论 233

9.2 研究不足 235

9.3 未来研究方向 236

参考文献 237

重要术语索引 2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