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文明以止  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文明以止  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文明以止 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时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32958
  • 页数:6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认为,中国传统文明观的首要义涵乃在于对古代制度及宇宙观的建立,准确地说,古人定义文明并不特别注重他们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至少不以其作为阐释文明的第一要素。物质文明所展现的技术进步事实上是为政治与宗教服务的,而与物质文明的创造相比,先民早期知识体系、礼仪制度与思想观念的形成则在根本上体现着人类摆脱野蛮状态最重要的标志,成为界定文明诞生的真正标准。很明显,由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是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构成的,因此,以重建古代历史为己任的考古学研究不可能也不应该忽略对古代制度与形上思想的探索。
《文明以止 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目录

自 序 1

第一章 观象授时以文治化 1

第一节 文明与文化 1

一 文明考 2

二 文化考 7

三 中国原始文明的基本内涵 10

第二节 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宗教遗存研究 13

一 天文观测与天官的规划 15

二 盖天理论的建立 24

三 灵魂升天的宗教观念 28

四 敬授人时与王权的诞生 32

五分至四神与创世神话 34

六 西水坡宗教遗存的文明史意义 43

第二章 奉时圭臬经纬天人 46

第一节 空间体系的建立 46

一二绳四方考 46

二 五位考 58

三八方九宫考 65

四 方位的起点 72

五 空间的表现 73

六八方与八卦 75

第二节 时空关系 78

第三节 传统时空观的文化影响 81

一 辨方正位的用事制度 82

二从亚形到方形的大地观 87

三 亚次与宗法 89

四 十二州与九州 90

第四节 早期圭表研究 93

一 陶寺圭表考 94

二商代槷表钩沉 125

三 卜辞“立中”与《大司徒》之关系 127

第五节 两周祖槷研究 132

一祖槷考 133

二两周祖槷 142

三 实用祖槷与以器喻德 153

第六节 西周芮伯尊盖的天学意义 156

第七节 圭表致日与执中思想 159

第三章 居中而治自邑告命 168

第一节 《保训》故事与地中之变迁 168

一《保训》释文 168

二竹书之“埶”与测阴阳 169

三舜求地中的故事 174

四 微变地中的故事 180

五地中变迁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证据 190

六周人居中而治思想的传承 198

七地中变迁与夏商王邑的关系 201

八地中变迁对殷商文化的影响 205

第二节 文邑研究 209

一 陶寺文字考证 210

二 早期都邑制度 223

三 夏王朝的证认 231

第三节 亳中邑研究 240

第四节 内服与外服 247

一 邑制考 249

二 内服考 265

三 外服考 266

四 都制考 273

五方伯考 275

六 附庸考 278

第五节 邦家考 280

第四章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285

第一节 龙的来源 285

一龙的形象源于星象 285

二 龙星行天与龙星阴阳 290

三 从观象授时到自然崇拜 299

四“龙”字的音读与义涵 301

第二节 《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 302

一 龙星阴阳观的考古学研究 302

二《乾》卦卦爻辞研究 314

三 《坤》卦卦爻辞研究 324

四 乾坤名义 350

五 易卦第三爻的意义 355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常旜与上古舆服研究 357

一 升龙考 359

二 大常考 369

三 旗铃考 372

四 旗旜考 375

五 旜色考 388

六旗旜变制考 390

七 常旜移用铭旌考 396

八铭旌变制考 400

九 墓主身份考 409

第五章 以祖配天其严在上 425

第一节 中国上古宗教的本质 425

一 帝与嫡 425

二 眼目通神与三星堆觋像 426

第二节 红山文化巫祝研究 428

一 红陶人像的性别 428

二 红陶人像与女祝 440

第三节 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锺离君柏墓研究 443

一 五色土遗迹与月令思想 451

二 圆璧遗迹与盖天观念 460

三 放射遗迹与星象之象征 464

四 土丘遗迹与形埒观念 471

五 山缘遗迹与八极观念 482

六“亚”形墓室所见之宇宙观 487

七 以祖配天与昆仑升仙观念 492

八墓葬所见宇宙观之地域传统及其影响 501

第四节 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星象图研究 507

第六章 天地交合阴阳刑德 534

第一节 帝宰万物与天极阴阳 534

一 阴阳思辨及其表现形式 534

二冬至阳生与夏至阴生 537

三 以猪比附北斗的传统 538

四 北斗阴阳与猪的象征义涵 548

第二节 天地交泰观的考古学研究 553

一 交泰本义 553

二 红山文化交泰遗存 556

三交泰与堪舆 563

四 交祀与郊祀 566

第三节 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 573

一 颜色的自然属性与哲学属性 573

二 中国传统方色理论的内涵 576

三 方色理论的文化影响 579

四 方色理论的起源 584

五 殷墟五色石的方色义涵 589

第四节 咸池研究 596

一传统之任德远刑观念 597

二任德远刑观念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证据 601

三 咸池古义及四象表现形式的转变 610

第五节 参天两地与奇阳偶阴 615

第六节 战国《筮法》卦位图研究 624

一 战国《筮法》卦位图之特点 625

二 五行与方位阴阳的关系 628

三 南北方位阴阳的差异与调整 633

第七节 《月令》五藏祭与五行的关系 640

引用文献简称 6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