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根泽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100151870
  • 页数:103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泰戈尔诗选下一篇:家仇
《中国文学批评史》目录

自序 1

第一篇 周秦文学批评史 7

第一章 绪言 7

一 文学界说 7

二 文学批评界说 9

三 文学与文学批评 15

四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 16

五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18

六 文学批评与时代意识 21

七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 23

八 文学批评与文学体类 25

九 史家的责任 27

十 历史的隐藏 29

十一 材料的搜求 30

十二 选叙的标准 31

十三 解释的方法 36

十四 编著的体例 38

第二章 诗说 41

一 诗人的意见 41

二 古诗的编辑 43

三 春秋士大夫的赋诗 44

四 孔子的诗说 45

五 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48

六 荀子所谓“诗言志” 50

七 墨子的用诗 51

八 诗与乐 51

第三章 “文”与“文学” 54

一 古经中的辞令论 54

二 最广义的文学 55

三 孔子及孔门诸子所谓“文”与“文学”及“文章” 56

四 孟子所谓“养气”与“知言” 59

五 荀子的立言论准 60

六 《易传》对于文学的点点滴滴 63

七 墨子的“三表法”及其重质的文学观 66

八 晚出谈辨墨家的论辨文方法 68

九 老子的反对“美言”与提倡“正言若反” 73

十 庄子书中的艺术创造论、写作方法论及书文糟粕论 74

十一 韩非的反对文学及《解老》篇的重质轻文 80

第二篇 两汉文学批评史 85

第一章 诗的崇高与汩没 85

一 诗的崇高 85

二 诗的汩没 87

三 卫宏《毛诗序》 89

四 郑玄《诗谱序》 94

第二章 “文”与“文章”及其批评 98

一 文学文的兴起 98

二 所谓“文” 99

三 所谓“文章” 102

四 扬雄的意见 104

五 王符荀悦的意见 106

第三章 对于辞赋及辞赋作家的评论 109

一 辞人的意见 109

二 刘安司马迁的批评 110

三 司马相如的“赋心”与扬雄的“赋神” 114

四 《汉书·艺文志》的辞赋分类 115

五 “爱美”“尚用”的冲突与融合 117

六 讽谏说 119

七 讽谏说的作用及价值 122

八 讽谏说下的作家批评 124

第四章 王充的文学批评 127

一 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127

二 王充的精神及其背景 128

三 王充所最崇拜的桓谭 131

四 “尚文”与“尚用” 133

五 “作”与“述” 137

六 “实诚”与“虚妄” 140

七 “言文一致”与“文无古今” 142

第三篇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 149

第一章 文学概念 149

一 文学含义的净化 149

二 文学概念的转变 151

三 文学价值的提举 153

四 社会学术的因素 157

五 葛洪的反古与提倡博富艰深的文学 161

六 萧统的摈除子史与提倡翰藻的文学 163

七 裴子野《雕虫论》 166

八 萧纲的鼓吹“郑邦”文学 167

九 徐陵的编辑“丽人”艳歌 169

十 萧绎的兼重华实 170

第二章 文笔之辨 173

一 文笔分别历史 173

二 文笔分别三说 175

三 辞笔之分 178

四 诗笔之分 179

第三章 文体类 181

一 文体二义 181

二 魏晋以前的文体论 184

三 桓范的各体文学方法论 187

四 傅玄的“七”论及连珠论 189

五 陆机的十分法 191

六 挚虞《文章流别志论》 192

七 李充《翰林论》 195

八 左思及皇甫谧的赋论 197

九 颜延之所谓“咏歌之书”与“褒贬之书” 199

十 萧统《文选》的分类 201

十一 旧题任昉《文章缘起》 203

第四章 音律说(上) 206

一 音律说的前驱——文气说 206

二 文气与音律的关系 208

三 范晔的自然音律说 209

四 四声的发明 210

五 音律在文学上的功用 212

六 甄琛沈约的讨论四声 214

七 陆厥沈约的讨论音律 215

八 一般的音律研究 218

九 刘善经《四声指归》 221

第五章 音律说(下) 224

一 沈约八病说蠡测 224

二 《文镜秘府论》所列文二十八病 227

三 王斌的病犯说 230

四 刘滔的病犯说 231

五 沈氏的病犯说 233

六 刘善经的病犯说 234

七 元兢的病犯说 235

八 崔融的病犯说 237

九 佚名的《文笔式》——《文笔十病得失》 239

第六章 创作论 242

一 自庄子至曹丕的天才说 242

二 陆机的文学方法论与文学应感说 243

三 葛洪的天才与方法并重说 247

四 颜延年及其他雕章琢句的学说 248

五 萧子显的变化说 249

第七章 鉴赏论 251

一 魏晋以前的鉴赏论 251

二 曹丕所言鉴赏之蔽与曹植所言鉴赏之难 252

三 葛洪的鉴赏论 254

第八章 论文专家之刘勰 258

一 刘勰以前的文学批评家 258

二 作《文心雕龙》的动机 262

三 几个主要的文学观 265

四 文体论 271

五 创作论 279

六 文学与时代 292

七 批评及其原理 294

第九章 论诗专家之锺嵘 298

一 作《诗品》的时代及动机 298

二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 299

三 诗之理论的起源与历史的起源 302

四 诗的滋味 304

五 诗人的品第及流派 305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论 309

一 北朝的风土习性 309

二 苏绰及魏收邢劭的尊古崇理文学观 311

三 颜之推的地位及其兼采古今的文学论 312

四 文人轻薄的指摘 313

五 各体文学的缓急 316

六 创作与评论 318

第十一章 佛经翻译论 320

一 翻译之难 320

二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 322

三 鸠摩罗什的“嚼饭”妙喻 324

四 慧远的折中说 326

五 僧睿的研究译字 327

六 僧祐的讨论汉梵异同 329

七 彦琮的八备说 331

八 玄奘的五种不翻说 333

九 道宣的批评历代译经 334

十 赞宁的六例说 336

第四篇 隋唐文学批评史 343

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上) 343

一 对偶说的兴起 343

二 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 345

三 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 347

四 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 354

五 元兢的六种对 357

六 崔融的三种对 361

七 皎然的八种对 363

八 总不对与首尾不对 365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下) 368

一 元兢的调声三术 368

二 佚名的调声术 370

三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 372

四 李峤《评诗格》 375

五 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 376

六 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 381

七 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 384

八 皎然《诗议》 387

九 皎然《诗式》 390

十 佚名的诗文作法 396

第三章 诗与社会及政治 399

一 陈子昂的提倡风雅诗 399

二 李白的提倡古风 401

三 杜甫的兼取古律及倡导社会诗 404

四 元结的反对声律与提倡规讽诗 409

五 三位选家的意见 411

六 杨绾贾至梁肃及权德舆等的诗教论 416

七 刘峣的先德后艺说与尚衡的文章三等说 422

第四章 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 424

一 原因与动机 424

二 “补察时政”与“泄导人情” 428

三 历代诗的优劣 432

四 乐府论 435

五 通俗与次韵 439

六 触忌与转变 443

七 自我批评与自选诗集 450

第五章 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 454

一 唐初史学之盛 454

二 文学为政治工具说 455

三 艳丽之毒 457

四 折中的文学论 459

五 天才与学力 461

六 文学史观 463

七 史与文 467

八 史传文的批评 469

九 刘知幾的意见 473

第六章 早期的古文论 481

一 古文的兴起 481

二 李谔王通的攻击六朝文 482

三 唐初四杰的反对淫巧文 486

四 陈子昂与卢藏用的提出载道说 490

五 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尚简说 492

六 两个胡人——独孤及元结——的意见 496

七 梁肃的提出文气与李观的重视文辞 499

八 古文理论家之柳冕的文论 502

九 权德舆的二尚二有说 506

十 吕温独孤郁等的天文说及人文说 508

第七章 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 514

一 韩愈的贡献 514

二 道与文的关系 517

三 古文方法 519

四 “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 522

五 柳宗元的地位及其所言道之二病 524

六 学文的步骤与作文的态度 526

七 “得之难”及“知之难” 528

八 诗与文 531

九 刘禹锡的诗文分论 532

十 时人的见解与李翱的批评 533

十一 裴度对李翱重文说的抗议 538

十二 皇甫湜孙樵的怪奇主义 541

十三 沈亚之的改创主义 545

十四 李德裕的自然灵气说 546

第五篇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551

第一章 文学论 551

一 自唐代社会变迁说起 551

二 李商隐的反道缘情文学说 552

三 杜牧的事功文学说 554

四 皮日休陆龟蒙的隐逸文学说 557

五 刘蜕罗隐的文章丧亡论 561

六 韩偓欧阳炯的香艳说 563

七 韦庄韦縠的清丽说 565

八 黄滔吴融等的反艳丽说 567

九 刘昫徐铉的折中说 570

第二章 诗格(上) 574

一 诗格的两个时代 574

二 五代试士的注重诗格及赋格 575

三 材料的获得 576

四 王睿《炙毂子诗格》 578

五 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 579

六 齐己《风骚旨格》 580

七 虚中《流类手鉴》 583

八 徐衍《风骚要式》 584

九 徐寅《雅道机要》 585

十 王玄《诗中旨格》 587

十一 王梦简《诗要格律》 588

十二 桂林淳大师《诗评》 589

十三 文彧《诗格》 591

十四 保暹《处囊诀》 592

第三章 诗格(下) 594

一 旧题魏文帝《诗格》 594

二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 596

三 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及梅尧臣《续金针诗格》 598

四 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 601

五 旧题梅尧臣《梅氏诗评》 601

六 惠洪《天厨禁脔》及林越《少陵诗格》 602

七 已佚的诗格书 603

八 诗格总集——李淑《诗苑类格》 606

九 诗格丛书——蔡传《吟窗杂录》 607

十 赋格及文格 610

十一 反诗格的言论 612

第四章 诗句图 614

一 诗句图的渊源 614

二 李商隐《梁词人丽句》 615

三 张为《诗人主客图》 617

四 李洞《集贾岛诗句图》 618

五 宋太宗真宗《御选句图》 619

六 惠崇《句图》 621

七 已佚的诗句图 622

八 蔡传《句图》、《续句图》及陈应行《续句图》 623

九 高似孙《选诗句图》 625

十 诗句图的评价 626

第五章 《诗品》及《本事诗》 627

一 司空图的救世与避世 627

二 诗境的建立 629

三 《二十四诗品》 630

四 比喻的品题及其来源 634

五 文字以外的风格 637

六 文人之诗与诗人之文 639

七 孟棨《本事诗》 640

八 《续本事诗》三种 642

第六篇 两宋文学批评史 647

序&郭绍虞 647

第一章 宋初的诗文复古革新论 649

一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649

二 宋初的文体——时文 651

三 古文家对时文的攻击 656

四 柳开的古文定义 661

五 王禹偁的易道易晓说 664

六 赵湘尹洙的文心说 667

七 石介的宗经新说 671

八 孙复的文教方案 673

九 智圆的仁义五常古文说和善善恶恶古诗说 676

十 苏舜钦梅尧臣的诗教说及古淡说 682

第二章 宋初对李杜韩柳集的甄理与鼓吹 686

一 五代前后的沈埋 686

二 乐史宋敏求等的补缀李集 690

三 刘敞王禹偁等的搜辑杜诗 692

四 孙仅孙何等的推崇李杜 696

五 柳开的始得韩柳文 697

六 智圆的始见韩柳集 699

七 穆修的搜刻韩柳集 701

八 石介的尊韩道 703

九 宋祁的尊韩文 705

第三章 欧阳修的复古革新意见 708

一 学韩与辟佛 708

二 黜时文与复古文 710

三 “道胜文至”与“事信言文” 713

四 诗穷益工 716

五 韩柳李杜优劣说 717

六 苏梅评赞 721

七 杂文琐谈 723

第四章 二程及其他道学派的道文分合说 727

一 学术文章的分成三派 727

二 邵雍的诗以垂训说 733

三 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 736

四 二程的道为文心说 737

五 杨时的诗可兴善说 739

六 司马光的文止通意说 742

第五章 王安石及其他经术派的政教文学说 744

一 范仲淹的崇经术与黜诗赋 744

二 李觏的治物说 745

三 祖无择的礼乐文学说 748

四 曾巩的道法事理说 749

五 史铭同异说 753

六 王安石的罢诗赋与试经义 756

七 治教政令说 759

八 刘弇的“变”说及“气”说 762

第六章 苏轼及其他议论派的述意达辞说 766

一 贾陆议论与佛老思想 766

二 苏洵的文章四用说 773

三 苏轼的述意达辞说 775

四 诗论及词论 784

五 鉴赏、批评、文学价值 787

六 苏辙的养气说 788

七 秦观的事理说 791

八 张耒的脉理说及至诚说 794

九 晁补之的事文无关说 798

十 李廌的文章四要说 800

十一 李之仪的才性说及方法说 802

十二 三孔的怨刺说及文难说 804

十三 黄裳的性理说 807

第七章 江西派的诗文方法 812

一 黄庭坚的反讪谤与重法度 812

二 陶杜诗的规摹 816

三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821

四 陈师道的诗文方法 824

五 韩驹的禅悟说 828

六 范温的诗眼说 830

七 吕本中的活法与悟入 832

八 杨万里的风味说 834

九 作诗三等——兴、赋、赓和 838

十 作文五譬 840

十一 陆游的诗外工夫 842

十二 诗文非小技 846

十三 姜夔的《诗说》 848

十四 刘克庄的变体法 851

十五 序诗论文之难 854

十六 戴复古的诗家小学须知 856

第八章 浙东派的事功文学说 859

一 北宋三派的揉合 859

二 王十朋的论赞韩柳欧苏 861

三 吕祖谦的看史方法 864

四 陈傅良的批评经生文士 865

五 陈亮的文章责任说 869

六 叶适的教事说 873

七 文肆诗切说 876

八 楼钥的和平正直说 879

九 四灵的论诗碎唾 882

十 陈耆卿吴子良的文学三要 883

第九章 理学派的诗文道流说 887

一 朱熹的家学——朱松的诗文轨道说 887

二 朱熹的贡献——道文一贯说 889

三 说出的诗文与做出的诗文 891

四 反对摹拟与提倡摹拟 893

五 遵守旧格与反对新格 895

六 天生腔子与稳当底字 898

七 文三世与诗三等 899

八 张栻魏了翁的学文合一说 901

九 真德秀的理用并重说 906

十 吴泳的理文难好华词易工说 908

十一 王柏的正气说 910

第十章 心学派的诗文心发说 914

一 陆九渊的前驱——胡铨的诗文心发说 914

二 陆九渊的理会本心说 916

三 江西诗赞 919

四 袁燮包恢家铉翁的言志新说 920

五 包恢的自然新说 924

第十一章 诗话、词话、文话、诗文评点 928

一 何谓诗话 928

二 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930

三 许彦周诗话 947

四 张戒《岁寒堂诗话》 949

五 严羽《沧浪诗话》 952

六 词论 956

七 词话 961

八 文话 966

九 四六话 970

十 诗文评点 972

附录 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978

一 东坡诗话 978

二 纪诗 979

三 蔡宽夫诗话 980

四 西清诗话 981

五 陈辅之诗话 983

六 王直方诗话 984

七 洪驹父诗话 985

八 潘子真诗话 986

九 李希声诗话 987

十 潜溪诗眼 987

十一 古今诗话 988

十二 高斋诗话 989

十三 蔡宽夫诗史 989

十四 艺苑雌黄 990

十五 漫叟诗话 992

十六 诗说隽永 993

十七 瑶溪集 993

十八 汉皋诗话 994

十九 桐江诗话 995

二十 休斋诗话 995

二十一 玉林中兴诗话补遗 996

二十二 余记 997

罗根泽先生学术年表&王波 1000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方法、体例与文学观念&张海明 王波 10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