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景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31180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本书为院得奖图书重印版。书稿原在重庆出版社出版,2008年,社科院建院30周年时因为是院获奖图书重印过一次。此次加入社科学术文库,由院科研局资助出版。是作者多年前就已经研究很深入的图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是一本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具有双重品格的书:它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辅导读物,因为它力求正确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意;又可以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员学习哲学、理解和把握重大现实问题的辅导读物,因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理论,对当今世界和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专题的分析论述。
上一篇:阴阳的哲学下一篇:李侗 朱熹师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目录

导言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主体哲学 1

二现时代哲学面临的课题 6

三加强学科建设,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0

唯物论篇 29

第一章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命运 29

一本体论:“智慧学”的开端 30

二哲学本体的转换和沉浮 37

三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应有位置 54

第二章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65

一自在自然:万物之源 65

二人化自然及其本质 72

三人化自然的发展和自在自然的优先地位 76

第三章 时空的本质、特性与时空范畴 82

一恩格斯对时空本质的揭示 82

二20世纪自然科学在时空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 88

三 自然科学的时空理论对哲学时空观的证实和发展 96

四时空观念和时空范畴的认识论意义 101

第四章 辩证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108

一形而上学决定论与神学目的论的对立 108

二从机械决定论到唯物和辩证的决定论 113

三对当代非决定论思想的评析 117

辩证法篇 127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 127

一如何看待系统科学的挑战 127

二系统科学理论和唯物辩证法 130

三系统科学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148

四系统工程和唯物辩证法 150

主客体篇 157

第六章 研究主体和客体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157

一 研究主客体问题要坚持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 157

二研究主客体问题要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61

三关于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理解问题 166

第七章 主客体问题的哲学史考察 171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主客体观 171

二近代西欧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 173

三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 17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概念 186

一关于主体问题 186

二关于客体问题 200

第九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08

一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内容 208

二主客体关系的基本方面 221

实践篇 239

第十章 关于实践的发生学考察 239

一实践发生的生物学前提 239

二实践意识的形成和实践的原始发生 241

第十一章 哲学史上的实践概念及其变革 247

一西方哲学史中的实践概念 247

二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知行观 252

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本质含义 254

第十二章 实践结构的总体考察 260

一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实践要素 260

二实践观念模型的构成要素 266

三实践活动的控制系统 272

第十三章 实践活动的基本尺度 282

一利的尺度 282

二真的尺度 287

三善的尺度 290

四美的尺度 294

第十四章 实践活动的负态效应及根源 298

一实践结果和实践效应 298

二负态效应的主要表现 301

三负态效应产生和存在的根据 305

第十五章 当代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实践论探讨 314

一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与“发展困境” 314

二当代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实质 315

三 当代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实践论启示 318

认 识 篇 327

第十六章 认识的本质 327

一反映与信息 327

二反映与选择 337

三反映与建构 340

第十七章 符号与认识 347

一符号的指称与意义 349

二认识客体的符号化 356

三符号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360

四符号与认识成果的表达 364

第十八章 认识与图式 369

一主体认识图式的一般规定 369

二主体认识图式的本质 374

三主体认识图式的功能 382

四认识图式和认识的客观性 387

第十九章 认识与真理 393

一真理的属性 394

二真理是过程 406

三真理和谬误 411

第二十章 人类的非理性与认识 419

一非理性因素及其研究的方法论 419

二非理性与理性、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 422

三直觉与认识 427

四情感与认识 436

唯物史观篇 447

第二十一章 历史唯物论中的人的问题 447

一人的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447

二关于人性、人的本质 450

三关于人的个性 459

第二十二章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性 471

一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471

二社会活动的主体性 479

第二十三章 社会进步及其尺度 486

一评价问题与生产力标准 486

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490

三对生产力标准的科学理解与人的全面发展 491

第二十四章 社会意识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496

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96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50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505

附录:关于列宁“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同一”思想的两个问题 507

一列宁的“三者同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 508

二对“三者同一”命题的哲学意义的评估问题 519

编后记 5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