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走进学校3.0时代
走进学校3.0时代

走进学校3.0时代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治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4486231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上海市电教馆馆长张治策划和组织编写的。本书内容主要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对学校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演变过程进行论述,生产力水平落后时期的1.0学校教育,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2.0学校教育特色和目标;进入信息化时期3.0学校的展望,以及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所以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学者阅读的教育教学参考用书。
《走进学校3.0时代》目录

第一章 学校进化的动力 8

一、学校进化简史 8

(一)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诞生 9

(二)学校1.0时代 11

(三)学校2.0时代 13

(四)学校3.0时代 14

二、学校概念的博弈 18

(一)学校是利益分配的地方 18

(二)概念博弈促成学校进化 21

(三)学校概念博弈应不忘初心 23

三、人类未来的战争与合作始于学校 24

(一)学校教育与国家治理具有天然联系 24

(二)战争与合作始于教育 26

四、学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30

(一)当今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30

(二)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31

(三)“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35

第二章 学习本质的演变 40

一、学习天然是快乐的 40

(一)孩子天生爱学习 42

(二)教育就是与人的天性合作 43

二、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46

(一)病灶在学校,病根在社会 47

(二)帮助孩子跨越“动机鸿沟” 49

三、信息社会带来的认知方式变革 50

(一)知识还是力量吗 51

(二)新技术和内隐学习天然有缘 53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 54

四、直面与人工智能的重新分工 55

(一)人机相互学习 57

(二)学习内容的革命 59

五、群智发展将成为常态 61

(一)群智发展是人类的原始生物属性 61

(二)教育底线即群智发展的底线 63

(三)群智时代的核心素养 64

六、学习的本质在于创造 67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69

(二)学习的本质是创造 75

第三章 技术支持的教学 80

一、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80

二、课程分包将成为常态 84

(一)3.0时代的教材:个性化的立体复合型教材 85

(二)课程设计必然走向市场化 88

(三)学校业务正在被技术公司瓜分 91

三、教学流程再造:多样化与适应性 92

(一)翻转课堂 96

(二)游戏化体验式学习 99

(三)个性化混合式学习:学校服务将从“电影院形态”走向“超市形态” 101

(四)自适应学习 104

(五)创客式学习形态 105

四、学生归属感逐渐丧失 110

(一)需要就去学 112

(二)改变知识的命运 114

五、教师会成为下一个消失的职业吗 117

(一)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 117

(二)教师需要完成8个转身动作 119

(三)重塑教师角色:单向灌输时代终结 122

六、知识私有化时代到来 124

(一)人类教学技术变革的历程 124

(二)孔夫子归来——知识回归私有化 126

第四章 基于数据的评价 132

一、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 132

(一)西方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135

(二)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138

(三)高考或将成为鸡肋 140

二、大数据是“看不见的眼” 143

(一)大数据是评估体系提升的关键 143

(二)教育大数据藏在哪里 146

(三)教育大数据能帮到谁 148

三、分类比分层更为重要 153

(一)分层文化与分类文化 153

(二)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内涵 155

(三)目前国内评价体系探索 161

四、大学入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 164

(一)成长记录——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164

(二)双向选择——轻松上大学 168

(三)过程即结果——依据平台纠正成长轨迹 172

(四)相伴终身——大数据支持的终身学习 173

第五章 拥抱学校3.0时代 180

一、提高教育生产力 180

(一)技术提高教育生产力 180

(二)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181

二、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183

(一)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服务 183

(二)治理依据: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数据 185

(三)治理体系:从垂直分工走向扁平化、网络化 186

(四)治理过程:从“静态”走向“动态” 188

三、学校3.0时代的13个场景 189

场景一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数据驱动的学校进化和教学转型 190

场景二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193

场景三 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196

场景四 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学习资源与服务供给更加多元 198

场景五 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实融合的校园无处不在 201

场景六 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屏读成为常态 207

场景七 每个人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如影随形 209

场景八 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学习与工作、就业与创业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212

场景九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会被尊重——不再追求学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214

场景十 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学习将从竞争逐渐转向共生 218

场景十一 每一个家庭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场——家校共育将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220

场景十二 每一种教育装备都趋向智能化——技术和资源将深度嵌入学习系统 222

场景十三 每一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环抱——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展现与互动平台 224

四、未来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上学 229

(一)技术不是万能的 232

(二)学校是走向社会的起点 234

(三)幸福是一门必修课 237

(四)学校的核心是文化 239

(五)学校是人类的灵魂归宿、精神栖所 245

参考文献 251

附录一 与刘德建先生话中国教育未来 253

附录二 “未来学校”的国际探索与实践 280

附录三 AltSchool创始人兼CEO谈教育变革 2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