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文龙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513053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别为自己找借口下一篇:庄子
《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

第二节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7

一、奴隶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7

二、封建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9

三、资本主义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3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0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0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7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7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 29

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3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3

一、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33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5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3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39

一、物质的反应特性 40

二、生物的反映形式 41

三、意识的产生 4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5

二、意识是客观的反映 47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49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51

一、意识的能动性和受客观存在的制约性 52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53

三、如何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55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58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8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8

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60

三、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62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4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 65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66

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6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0

一、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70

二、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71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73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76

第一节 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6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76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8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0

第二节 矛盾的特殊性 83

一、矛盾的特殊性 84

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85

三、矛盾斗争方式的特殊性 88

第三节 矛盾问题的精髓 90

一、绝对和相对、共性和个性 90

二、矛盾问题精髓的意义 91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 93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96

第一节 质、量、度 96

一、质 96

二、量 98

三、度 100

第二节 质变和量变 103

一、质变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3

二、质变量变的相互关系 105

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07

第三节 质变量变的多样性 109

一、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 109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10

三、社会主义社会质变量变的特殊性 112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4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14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14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16

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11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20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0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24

三、新生事物 12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多样性 128

一、否定方式的特殊性 128

二、曲折前进的复杂性 130

三、社会主义社会否定的特殊性 131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3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33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3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1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4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48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52

第一节 唯物能动的反映论 152

一、唯物的反映论 152

二、科学的可知论 154

三、能动的反映论 157

第二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9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159

二、实践的特点及形式 161

三、实践决定认识 16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68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8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71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173

第十章 真理 175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75

一、真理的客观性 175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 177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9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82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2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84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186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188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188

二、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190

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94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194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4

一、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 194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96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解决的伟大意义 199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01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01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4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06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08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208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10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反映 211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 213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3

一、生产力 213

二、生产关系 216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1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21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2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24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26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227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2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2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运动的根本特点 229

第十三章 阶级、国家、革命 23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32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232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35

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38

第二节 国家 239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40

二、国家的职能 241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43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46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46

二、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248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49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52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52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52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54

三、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57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形式(一) 26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60

二、道德 261

三、艺术 26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形式(二) 266

四、宗教 266

五、科学 268

六、哲学 269

第十五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71

第一节 科学的特点 271

一、科学的形式和本质 271

二、科学的分类 273

三、科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 275

第二节 科学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277

一、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277

二、科学的生命力是向生产力的转化 279

三、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 281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283

一、社会生产制约着科学的发展 283

二、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85

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88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90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90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92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4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96

二、杰出人物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298

三、无产阶级领袖及其历史作用 301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相互关系 303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03

二、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306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3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