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爱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9943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所处的历史境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观、历史观等理论问题。对于当时来说,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问题的阐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但其中存在的缺陷也为第二国际内部的少数理论家以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的批判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境遇 6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情境 6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的相对平稳 6

二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生存境遇的改善 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境遇 18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18

二 马克思主义遭遇的挑战 21

第二章 晚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现象的理性审视与回应 36

第一节 恩格斯在实践层面对斗争策略的调整与完善 36

一 对资本主义新现实的理性审视 38

二 对斗争策略和革命方式的深刻反思 40

三 晚年恩格斯对斗争策略的调整 44

第二节 恩格斯在理论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与发展 50

一 批判经济决定论 50

二 重释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53

第三节 恩格斯之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争论与困惑 62

一 背离还是发展:如何评价晚年恩格斯的思想变化 63

二 阐释与发展: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再审视 67

三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困惑 71

第三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新形势下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向度 75

第一节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重构 75

一 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 76

二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79

三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 83

第二节 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 88

一 左派对资本主义新形势的理解及其策略主张 88

二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及政治主张的批判 90

三 卢森堡等左派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 95

第三节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 101

一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和政治主张的批判 101

二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 107

三 考茨基的中派立场及其局限 113

第四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路径 118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119

一 考茨基和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阐释 120

二 拉法格对马克思历史方法的解释 131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康德主义阐释 136

一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阐释 137

二 麦克斯·阿德勒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康德主义阐释 147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155

一 约瑟夫·狄慈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155

二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160

第五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76

第一节 考茨基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77

一 自然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177

二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180

三 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能动作用 185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87

一 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 187

二 对自然之于社会意义的阐释 190

第三节 拉法格和梅林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95

一 拉法格:“人为环境消灭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多样性” 196

二 梅林:“进入生产中的自然才是与人有关的自然” 202

第六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主体能动作用的阐释 208

第一节 梅林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阐释 209

一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10

二 观念因素对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能动作用 215

三 梅林的局限及恩格斯的批判 216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阐释 218

一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依赖于物质生活过程 218

二 历史中观念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221

三 传统观念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25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对主体能动性的阐释 227

一 “五层次论”的提出及社会心理的内涵 227

二 社会心理、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 230

三 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42

第四节 考茨基对意志及其与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阐释 246

一 意志的内涵及其作用 246

二 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253

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256

第七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与建构 260

第一节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 261

一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 262

二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 266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 275

一 道德原则的相对性 275

二 道德的阶级性 280

三 马克思与康德在伦理问题上的本质区分 283

第八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及其超越 291

第一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及缺陷 291

一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 292

二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缺陷 298

第二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内部的自我超越 308

一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阐释 308

二 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阐释 319

第三节 列宁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331

一 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332

二 以国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339

三 列宁批判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与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344

第四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与重释 347

一 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347

二 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356

三 葛兰西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362

四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367

结语 374

参考文献 3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