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明儒学案  研究
明儒学案  研究

明儒学案 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文会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207113467
  • 页数:7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明儒学案》的作者、书名、性质、成书时间,版本刊刻异同、历代著录情况以及该书的成书背景、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传主的人数、地域分布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并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一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明清思想史著作。
《明儒学案 研究》目录
标签:儒学 研究

绪论 1

一、对象与意义 1

二、现状与创新 5

三、方法与思路 18

第一章 《明儒学案》的成书时间、版本、著录及校勘 21

第一节 作者、书名与性质、主要内容 21

一、作者 21

二、书名与性质 21

三、主要内容 24

第二节 成书时间 25

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说 25

二、成书于康熙十六年说 27

三、成书于康熙十七年说 27

四、成书于康熙十七、十八年说 28

五、成书于康熙二十四年说 29

第三节 版本 34

一、刊刻过程 34

二、版本源流 35

三、主要版本异同之比较 39

第四节 著录 151

一、清代书目的著录 151

二、民国书目的著录 156

三、当代书目的著录 159

第五节 紫筠斋刻本、二老阁刻本、教忠堂刻本异文 162

一、卷一至卷九 162

二、卷十至卷四二 172

三、卷四三至卷六二 198

第六节 八种版本内容勘误三十四则 208

一、音近而误 209

二、形近而误 212

三、衍文 225

四、倒文 226

五、引《诗经》《尚书》《周易》《史记》之误 227

六、校勘记位置颠倒 232

七、标点断句之误 232

八、致误原因分析 233

第二章 “学案体”的历史衍进 238

第一节 “学案体”内涵辨析及“序”“传”“录”的历史渊源 239

一、“学案体”内涵辨析 239

二、“序”体与《尚书序》《诗经大小序》《易序卦传》《春秋序》 244

三、“传”体与《史记·儒林列传》 250

四、“语录”体与《论语》《国语》《孔子家语》 251

第二节 宋明时期“学案体”的滥觞 254

一、《伊洛渊源录》的“行状”与“遗事” 255

二、《圣学宗传》的“蠡测曰” 263

三、《理学宗传》的“眉批”“总评”“内外传” 269

第三节 清代前期“学案体”的成熟 275

一、《明儒学案》的“序、传、录”结构 275

二、《宋元学案》的“序录”“附录”“学案表” 280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学案体”的进一步发展 288

一、《两汉三国学案》的“分经立纲”与“以人附经” 288

二、《清儒学案》的“总论”与“附录” 291

第三章 《明儒学案》的概况 298

第一节 成书背景、史料来源、编纂体例 298

一、黄宗羲的生平及学行 298

二、成书背景 300

三、史料来源 303

四、编纂体例 309

第二节 传主的人数、地域分布及科举出身 311

一、传主的人数 311

二、传主的地域分布 318

三、传主的科举出身 320

第三节 《明儒学案》中的书院文化与讲会活动 327

一、书院文化 327

二、讲会活动 333

三、书院、讲会与心学的传播 339

第四章 黄宗羲对《明儒学案·师说》思想观点的取与舍 341

第一节 《皇明道统录》与《师说》关系之探讨 341

一、刘宗周及其《皇明道统录》 341

二、《刘子年谱》所载《皇明道统录》与《师说》之比较 345

第二节 《师说·罗汝芳》中“邓先生”“罗先生”考辨 347

一、“邓先生”“罗先生”之传目 347

二、非指邓以赞、罗洪先 349

三、指邓元锡、罗汝芳 350

四、《师说·罗汝芳》能够独立成篇 355

第三节 《师说》与《明儒学案》思想观点之比较 355

一、《师说》与《明儒学案》观点相同处之比较 356

二、《师说》与《明儒学案》观点不同处之比较 361

第五章 王阳明《姚江学案》解析 364

第一节 《姚江学案》与《王阳明全集》《刘宗周全集》文本差异 365

一、《阳明传信录》校读 367

二、《语录》校读 368

三、《传习录》校读 383

第二节 《明儒学案》的线索及其对明代理学历史分期的影响 411

一、阳明心学是《明儒学案》的线索 411

二、明代初期理学 411

三、明代中期理学 413

四、明代晚期理学 415

第三节 《明儒学案》对阳明“心即理”的阐释 416

一、“心”“理”释义 416

二、“心即理”之界说 419

三、《明儒学案》释“心即理” 421

第四节 《明儒学案》对阳明“致良知”的阐释 426

一、“良”“知”释义 426

二、“致良知”之界说 427

三、《明儒学案》释“致良知” 429

第五节 《明儒学案》对阳明“知行合一”的阐释 435

一、“知”“行”释义 435

二、“知行合一”之界说 436

三、《明儒学案》释“知行合一” 438

第六节 《明儒学案》对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阐释 442

一、儒家的性善论 442

二、“无善无恶”到底是指“心”还是指“性”? 443

三、《明儒学案》释“无善无恶心之体” 445

第六章 《明儒学案》的理学史观及理学史方法论 453

第一节 “一本万殊”的理学史观 453

一、“一本万殊”的含义 453

二、从“理一分殊”到“一本万殊” 455

三、“一本”之“不变”与“万殊”之“变” 460

第二节 理学观点由二元论向一元论的转变 463

一、从“理气二分”到“理气合一” 463

二、从“心性二分”到“心性合一” 466

三、从“心理二分”到“心理合一” 468

四、从“本体工夫二分”到“本体工夫合一” 470

第三节 从重道德理论到重道德实践的变化 474

一、忠君臣之义 476

二、孝父子之亲 478

三、守正气之节 480

四、为侠义之行 489

第四节 传主学术师承的变化 492

一、传主师承的概况 492

二、传主的师承在学派内与学派间的变化 498

三、传主师承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505

第五节 传主为学宗旨的“变”与“不变” 510

一、“宗旨”的含义及特点 510

二、传主“不变”的为学宗旨 514

三、传主为学宗旨的“内部变化与外部变化” 524

四、传主为学宗旨“变”与“不变”的关系 541

第六节 理学史叙述方法中层次与结构的变化 544

一、“正宗”与“别派”——学派层面的衍变 544

二、“墨守”与“转手”——师承传授层面的变化 548

三、“次序”与“衍变”——传主个人为学层面的变化 555

第七章 补《明儒学案》学案表 559

第一节 《明儒学案》中的“家学”与“师学” 559

一、两汉魏晋时期的“家学” 559

二、唐宋时期的“家学” 561

三、由《明儒学案》所见明代的“家学”与“师学” 562

第二节 《明儒学案》学术师承统系表 567

一、《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学案 567

二、《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学案 569

三、《泰州》《甘泉》《诸儒》学案 581

四、《东林》《蕺山》学案 586

第三节 《明儒学案》学派内分卷的原则与结构 587

第八章 《明儒学案》的缺点和不足 589

第一节 传主学术资料选编方面的不足 589

一、五十四位传主无“录” 589

二、缺乏目录性的提炼 590

三、“纂要钩玄”过程中有“去‘理’存‘心’”的主观倾向性 592

第二节 《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案的文献依据 594

一、李赞的师承、宗旨、德行事迹 595

二、李贽入“佛禅、道、儒学异端”的记述 598

第三节 收录人物不全、神秘主义、传主学派划分争议、门户之见 600

一、收录人物不全 600

二、小传中“梦象、灾异、星变、术占”的神秘主义倾向 602

三、对耿定向、蒋信、周汝登学派归属划分的争议 604

四、门户之见 605

第九章 《明史》《四库全书总目·〈明儒学案〉提要》与《明儒学案》思想观点之比较 612

第一节 《明史》补《明儒学案》传主学术资料选编之缺失 612

第二节 《明史》与《明儒学案》对传主评价相同者之比较 614

第三节 《明史》与《明儒学案》对传主评价不同者之比较 624

第四节 《四库全书总目·〈明儒学案〉提要》与《明儒学案》思想观点之比较 632

结语 638

附录 640

参考文献 688

后记 6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