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三晋经济论衡
三晋经济论衡

三晋经济论衡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纪馨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4417904
  • 页数:703 页
图书介绍:
《三晋经济论衡》目录
标签:主编 经济

绪论 1

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21

第一章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1.1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1

1.2 民族边界和农牧业的兴衰 23

1.3 山西古代的国际商道和山西商人 25

进入丝绸之路(25)开创茶马之路(25)海上贸易(28)晋商精神(28)商务衰徽与商路的冷落 30

1.4 阎锡山的经济“畅想曲” 32

设计划案》(36)《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 42

的实施(38)建设资金的筹措 42

“畅想曲”的理论基础(35)《山西省政十年建 42

“用民政治”和“六政三事”(33)阎锡山经济 42

1.5 生产力的解放 45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48

2.1 “半岛”式山地型高原 48

“半岛”式的高原地势(48)经向型地貌形态 49

组合格局 49

2.2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 51

破碎黄土塬(52)黄土丘陵(53)黄土台地 54

(53)山间黄土盆地 54

2.3 多变的高原性气候 54

气温(55)降水(56)无霜期(56)气候区划 57

2.4 没有境外水源的水系 58

(59)河川流量 60

山西河流的经济特征(59)河流的自然特征 60

2.5 丰富的地下宝藏 61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62)首屈一指的铝土矿 66

产(65)品位较低而储量丰富的铁矿资源 66

名列前茅的铜矿资源(67)我国东部特有的 67

“盐池资源” 67

第三章四十年来的经济建设 69

3.1 恢复国民经济 69

统一财经工作(69)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70

土地改革(70)开展“三反”、“五反”,调 73

整工商业(71)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71)基 73

本经验 73

3.2 “一五”时期经济的协调发展 74

农业、手工业走上合作化道路(74)改造资本 75

主义工商业(75)引进苏联先进技术 75

“一五”时期的经济成就(75)“一五”的基 76

本经验 76

3.3 “大跃进”中的经济滑波与调整 78

“大跃进”、“公社化”的经济恶果(78)经 82

济调整的“八字方针”(79)调整后的经济高 82

涨(81)经验与教训 82

3.4 “文革”十年的经济衰退 83

政治动荡酿成经济衰退(83)难忘的教训 85

3.5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新生 86

开放(89)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91

农村经济率先改革(8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 91

4.1 重型化的产业结构 98

第四章山西经济结构 98

多维视野中的产业结构(98)产业结构的透视与比较(101)主要问题剖析(106)优化山西产业结构断想 109

4.2 初级化的产品结构 112

产品结构的涵义及分类(112)产品结构的现实 117

图象与特征(113)存在的问题(115)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117

4.3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技术结构 118

技术结构的涵义与分类(118)现阶段技术结 124

构的特点(119)技术结构的优化 124

4.4 二元化的经济组织结构 125

构的特征(126)经济组织结构的优化 129

经济组织结构的科学界定(125)经济组织结 129

4.5 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130

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特点(130)所有制结构的 138

现实态势(132)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 138

分析(137)山西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138

第二篇产业部门经济纵论 143

第五章黄土农业的发展与困境 143

5.1 黄土农业增长四十年 144

农业建设的基本成就(144)山西农业增长的 148

周期特征及成因 148

5.2 农业地域差异及农业区划 160

划 163

显著的农业地域差异(161)简明综合农业区 163

5.3 脆弱的黄土农业 167

农业发展水平(168)农业生态条件恶化(169)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薄弱(171)农业投资份额长期偏低(172)经济环境不利于农业稳定增长 175

5.4 振兴黄土农业之路 177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产出功能 178

推广有机旱作农业(179)走科技兴农之路 181

第六章 任重道远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 184

6.1 决定现代化经济命运的“先行官” 184

6.2 五通六达的古代大道 186

隋唐要道分布(187)明清道路布局 189

6.3 “过五关”、斩太行 190

业中的地位(195)铁路干线 198

山西铁路发展概况(191)铁路运输在全省运输 198

6.4 覆盖三晋大地的公路网与综合发展中的民航业 201

公路运输的优点及建设条件(201)公路建设发 207

展概况(203)主要公路干线(204)民航事业的建立与发展(205)专业航空的诞生及其迅速发展 207

第七章超重型的现代工业体系 209

7.1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的兴起 209

历史悠久的手工业(209)现代工业的诞生及其 210

发展 210

7.2 畸形现代工业结构 211

极度倾斜的重工业投资(213)以重工业为主 215

体的工业结构(213)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 215

的超重型工业体系 215

7.3 支柱产业之一——能源工业 216

全国的煤炭生产基地(216)六大煤矿 217

生产与输出(220)电力工业布局 223

地方煤矿(219)煤炭外销状况(220)电力 223

7.4 支柱产业之二——冶金工业 225

钢铁工业(225)有色金属工业 226

7.5 支柱产业之三——化学工业 228

7.6 支柱产业之四——机械工业 230

7.7 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轻纺工业 232

市场短缺的轻工业品(233)自给不足的食品 235

工业产品(234)落后的日用化学工业 235

品种短缺的日用品工业(235)发展缓慢的纺 236

织工业 236

7.8 前途广阔的建筑业与建材工业 237

业的发展 239

建筑业的过去与现在(237)现代建筑材料工 239

7.9 工业生产的高消耗与低效益 241

高消耗的工业生产(241)低效益的工业生 244

产(242)高耗低效原因剖析 244

7.10集中于盆地的工业布局 247

工业布局的形成(248)工业分布的基本格 252

局(249)工业均衡布局问题 252

第八章晋商精神与现代贸易 255

8.1 出类拔萃的山西商人 255

晋商概观(256)古为今用的晋商精神 257

8.2 内外贸易的发展 259

展 262

内贸发展概况(259)对外经济贸易的发 262

8.3 国营商业 265

8.4 农村商业供销合作社 268

8.5 服务业的春天 271

8.6 前进中的个体商业 272

8.7 敞开“关”门做生意 274

8.8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76

第九章支出短绌的山西财政 279

9.1 财政管理体制 279

9.2 财政收入构成 282

财政收入构成(283)财政收入回顾 285

财政收入结构的问题(287)扩大山西财政收入的出路 289

9.3 国税与地方税 291

建国以来的税制演变(292)完善中的地方 294

税 294

9.4 财政支出结构 296

财政支出构成(296)财政支出回顾 298

“七五”以来山西财政支出分析(301)合理 303

调整山西财政支出结构 303

9.5县财政与扶贫脱补 304

山西县级财政概况(304) “定补县”吃补贴 308

的原因剖析(306)补贴县“脱补”途 308

径 308

9.6 完善乡财政 309

理(311)完善乡财政的几个问题 311

乡财政的建立(309)乡财政的收支范围与管 311

10.1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314

第十章借差发行的山西金融 314

10.2山西金融结构 318

组织结构(318)管理结构(322)融资结 325

构 325

10.3信贷借差省 328

山西信贷资金运动特征(328)信贷资金借差 332

成因(330)山西信贷收支平衡 332

10.4破土而出的金融市场 333

期证券市场(337)证券市场(338)金融市 339

场存在问题(338)金融市场完善 339

同业拆借市场(334)票据贴现市场(336)短 339

10.5重新腾飞的保险业 341

发展中的保险业(341)保险业的作用 342

保险业展望 345

第十一章双向价值流失的山西物价 347

11.1价格管理体制 347

传统价格体制及其弊端(347)价格管理体制 349

改革(348)价格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 349

11.2价格结构 350

价格结构的演变(351)价格结构存在的问 356

题(353)价格结构优化趋势 356

11.3价格水平分析 357

件和途径 366

的影响(364)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条 366

解放前夕的价格水平(357)解放后价格水平 366

的变化(359)价格水平变化对居民生活水平 366

第三篇 山西经济的宏观研究 371

第十二章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 371

12.1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 371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371)省级宏观 372

经济调控的特点 372

12.2山西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373

省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373)省级宏观经济 375

调控任务(374)省级宏观目标和任务的量化 375

及其原则 375

12.3省级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376

国民经济计划(376)产业政策(377)财政政 381

策(379)货币政策(379)行政手段 381

12.4山西经济宏观调控的组织系统与操作 382

省级宏观调控的组织系统(382)省级宏观经 384

济调控的操作 384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调控中的资金流量分析 387

13.1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基本概念的界定 387

13.2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的意义 389

13.3 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结构与平衡关系 391

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结构(391)资金流量表的 396

平衡关系 396

13.4区域资金流量表的编制 397

编制区域资金流量表的资料来源(397)区域 399

资金流量表编制中各部门交易项目的推 399

算 399

13.5区域资金流量的分析 407

区域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要求(407)区域资 410

金流量分析方法(408)区域资金流量的实证 410

分析 410

第十四章省内外经济联系与技术合作 412

14.1 区际、省际间的经济联系与技术合作 412

历史悠久的外向经济联系(413)充满活力的 415

现代经济技术合作 415

14.2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418

企业集团的优越性(419)山西省主要企业集 419

团 419

14.3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421

改革开放前山西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 421

改革开放中山西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422

劳务与技术输出(425)建立友好城市关 427

系(426)国际旅游业 427

第十五章山西经济中心 428

15.1省会——际山枕水的秀丽城市 429

襟四塞之地理位置(429)由剧变到稳定的政 432

区和人口(429) “富有”与“匮乏”并存的 432

自然资源(430)历经盛衰的千年历史 432

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 433

15.2煤海古城——大同 438

自然历史概况(438)鲜明的经济特征 440

双项经济高度发展的未来 441

15.3宝藏之乡——阳泉 442

经济发展的基础(442)经济特征 444

15.4上党古邑——长治 446

自然历史概况(446)经济特征 448

15.5崛起中的晋城 450

自然历史概况(450)经济特征 451

15.6忻州、临汾和运城三市 452

晋北“三关总要”忻州市(452)晋南战略要 456

地临汾市(454)盐化都邑运城市 456

16.1省内经济区的划分 459

第十六章省内经济区 459

山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460)省内区 463

域差异(462)经济区划分 463

16.2雁北经济区 464

地理位置(464)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特 465

点(465)煤炭资源与能源经济的发展 465

经济中心与经济分区 467

16.3忻州经济区 468

划分忻州经济区的成熟条件(468)复杂的自 471

然条件(469)忻原区(470)五寨区 471

16.4中部经济区 472

石区(476)阳泉区 478

自然经济特点(472)太原盆地区(474)离 478

16.5上党经济区 480

自然经济特点(480)长治区(481)晋城 483

区 483

16.6晋南经济区 484

自然经济特点(484)临汾区(486)侯马 489

区(489)运城区 489

第四篇 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因素 493

第十七章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潜在的水土资源危机 493

17.1恶化的山西生态环境 493

危机时刻 503

应——大自然的惩罚(498)到了刻不容缓的 503

三晋大地的环境变迁(493)环境恶化效 503

17.2潜在的山西水土资源危机 507

匮乏的水资源(507)贫瘠的土地资源 515

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522

第十八章亟待开拓的市场 527

18.1公平竞争的市场狭小 527

资源配置仍以计划导向为主(527)市场政策 535

浅浮且存在差异(529)企业市场运行机制仍 535

未形成,竞争乏力(532)职工收入对市场供 535

应的影响乏力 535

18.2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 537

品——国家调拨率高,市场成交额低 539

农产品——自给率商品率均低(537)能源产 539

消费品——省内货源率下降,省外货源率上 543

升(542)市场价格扭曲与价值流失 543

18.3市场发育不良 549

市场规模小(549)没有形成全国性市 552

场(550)期货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551)规 552

范化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还未形成 552

第十九章正在改善的投资环境 554

19.1负重偏沉的“先行官” 555

“密、偏、沉”的交通运输(555)畸形发展 560

的货运结构(557)滞后发展的民航交通运 560

输(560)一个有待解决的矛盾 560

19.2勉强支撑的信息通讯 561

邮电通信的曲折发展(561)邮电通信发展中 562

的问题 562

19.3偏倚的价值取向和封闭的传统观念 564

农本思想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传统观 565

念(564)农本思想的延续力演化为现代的畸 565

形病态 565

19.4人的素质低与人才的浪费 567

人口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失衡(567)人口素 569

质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569

第二十章残存的产品经济管理办法 572

20.1产品经济的管理思想 572

科学管理意识差(573)重计划,轻市场 575

重速度,轻效益(576)主体意识差 577

20.2管理改革滞后 578

政府企业管理职能错位(578)权力集中现象 580

减而不弱(579)条块分割尚未改变 580

机构重叠,冗员过多 580

20.3管理服务软弱无力 582

服务体系不健全(582)服务内容狭窄 582

服务质量低 583

20.4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584

第五篇 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589

第二十一章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589

21.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589

21.2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 590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 591

《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592

《1988——200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94

(593)《14888工程》(594)《关于实现山西 594

省国民经济总值第二个翻番的对策》 594

《整体创新,综合开发》(595)《中共山西 597

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上新台 597

阶的意见》 597

21.3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 598

是“参与竞争” 602

构”还是“重——轻型结构”(600)农业为 602

基础还是能源为基础(601)“承东启西”还 602

“资源导向”还是“需求导向”(598)“一 602

元目标”还是“二元目标”(599)“重型结 602

21.4战略指导思想 604

转变重政治轻经济的观念(605)转变重生产 606

轻流通的观念(605)转变重官场轻市场的观 606

念 606

21.5山西经济战略重点 606

工业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607)农业和农村 613

经济的发展 613

第二十二章流通兴晋市场突破 615

22.1经济理论是流通战略的理论基础 616

市场突破(619)流通中心——经济中心的基 621

点 621

通是现代经济繁荣的基石(617)流通兴晋, 62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6)大市场、大流 621

22.2以市场为突破口,推动山西经济发展 623

培育多维市场(623)市场一元化规则 625

重塑市场主体:将企业推向市场(626)政府 627

要转变职能,规范行为 627

22.3市场逐级推进: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628

发展资金市场(628)开拓劳务市场和房地产 633

市场(631)轻重有别,协调发展 633

第二十三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634

23.1资源开发战略 634

建设并重 638

发展相结合(637)水土资源:规划、管理、 638

源:综合开发(636)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 638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界定(635)矿产资 638

23.2农业发展战略 639

农业和非农业协调发展(639)建立农村经济 646

新体制(641)增加农业投入(645)科技兴 646

农 646

23.3能源重化工发展战略 647

深加工战略(647)煤炭深加工(648)铝深 650

加工(648)钢铁深加工(649)其他深加 650

工 650

23.4轻工业发展战略 650

点 651

轻工业发展战略思想(651)轻工业战略重 651

23.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652

23.6交通、通讯业发展战略 654

23.7贸易发展战略 655

重塑商业体制(655)把流通摆在再生产之首 657

(656)贸易与生产双向延伸,相互配合 657

(657)东进西展,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657

发展专业市场和商品期贷市场 658

23.8旅游业发展战略 658

旅游资源:山西第二大资源(659)旅游业发 661

展战略目标(660)旅游业发展战略重点 661

24.1环境保护战略问题 665

第二十四章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问题 665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65)生态环境意识 670

与生态环境道德观(666)两种思想的拨乱 670

反正(666)环保法制管理(668)增加环保 670

投资(669)山西环保战略思想选择 670

九十年代山西环保战略选择:协调共进,持 671

续发展 671

24.2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672

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类型(672)实施企业战略 676

的外部环境(674)发展股份制企业 676

24.3贫困地区脱贫战略问题 679

略 681

脱贫致富的国际经验(680)贫困地区脱贫战 681

24.4投资与筹资战略问题 682

投资体制(682)资金筹集(684)理财观念 688

与筹资措施 688

24.5科技进步战略问题 690

科技进步及其在山西的特点(690)科技进步 692

战略(691)科技产业一体化 692

24.6教育发展战略问题 694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94

教育发展战略 694

24.7社会文化发展问题 695

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695)传统观念的转 696

变 6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