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国刚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0917749
  • 页数:1185 页
图书介绍: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目录

目录 10

第一章政治事件与人物 10

目录 10

第一章政治事件与人物 10

一、隋文帝评价 11

一、隋文帝评价 11

(一)对隋文帝的总体评价 12

(一)对隋文帝的总体评价 12

(二)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原因何在 13

(二)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原因何在 13

(四)对隋文帝其它各项政绩的分析 14

(四)对隋文帝其它各项政绩的分析 14

与开皇之治的评价 14

(三)对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14

(三)对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14

与开皇之治的评价 14

(五)关于隋文帝的历史教训 15

(五)关于隋文帝的历史教训 15

(一)隋亡的原因 16

二、隋炀帝评价及隋亡原因分析 16

二、隋炀帝评价及隋亡原因分析 16

(一)隋亡的原因 16

(二)对隋炀帝的整体评价 18

(二)对隋炀帝的整体评价 18

(四)隋炀帝为何营建东都 19

(三)怎样看待隋炀帝的“暴政” 19

(四)隋炀帝为何营建东都 19

(三)怎样看待隋炀帝的“暴政” 19

三、隋末农民起义 20

三、隋末农民起义 20

(一)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1

(一)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1

(二)关于李密的评价 22

(二)关于李密的评价 22

(三)对隋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 23

(三)对隋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 23

四、李渊、李建成评价与玄武门之变 25

(一)晋阳首谋者是谁 25

四、李渊、李建成评价与玄武门之变 25

(一)晋阳首谋者是谁 25

(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 26

(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 26

(三)对李渊、李建成的评价 27

(三)对李渊、李建成的评价 27

五、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9

五、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9

六、武则天评价 30

六、武则天评价 30

(一)武则天的政治倾向 31

(一)武则天的政治倾向 31

(二)武则天的历史作用 33

(二)武则天的历史作用 33

(三)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问题 34

(三)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问题 34

七、唐玄宗与开天盛世 35

七、唐玄宗与开天盛世 35

(一)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6

(一)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6

(二)开元天宝时期由盛转衰的原因 37

(二)开元天宝时期由盛转衰的原因 37

(三)对唐玄宗的评价 38

(三)对唐玄宗的评价 38

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9

(一)安史之乱 39

(四)吐蕃的向外扩张 39

(四)吐蕃的向外扩张 39

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9

(一)安史之乱 39

(二)藩镇割据 41

(二)藩镇割据 41

九、牛李党争 46

九、牛李党争 46

(一)党争的发端时间 48

(二)牛李党争的焦点 48

(二)牛李党争的焦点 48

(一)党争的发端时间 48

(三)牛李党争的社会基础及其评价 49

(三)牛李党争的社会基础及其评价 49

十、唐末农民战争 50

十、唐末农民战争 50

(一)唐末农民起义提出“平均”口号的内容 51

(一)唐末农民起义提出“平均”口号的内容 51

(二)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52

(二)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52

(四)其它一些问题及观点 53

(四)其它一些问题及观点 53

“乞降”问题的争论 53

(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受敌“诱降”、 53

(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受敌“诱降”、 53

“乞降”问题的争论 53

十一、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 54

十一、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 54

(一)唐代的历史事件及人物 55

(一)唐代的历史事件及人物 55

(二)五代史上的事件及人物 59

(二)五代史上的事件及人物 59

一、概括性论著 64

一、概括性论著 64

第二章典章制度 64

第二章典章制度 64

(一)通论 67

二、职官制度 67

二、职官制度 67

(一)通论 67

(二)中央职官 68

(二)中央职官 68

(三)地方职官 83

(三)地方职官 83

(四)使职、藩镇体制和宦官 91

(四)使职、藩镇体制和宦官 91

(五)选举及学校 100

(五)选举及学校 100

(六)监察、考课、俸禄与封爵品阶 110

(六)监察、考课、俸禄与封爵品阶 110

三、法律制度 118

三、法律制度 118

(二)律令法典体系 119

(一)通论 119

(二)律令法典体系 119

(一)通论 119

(三)隋律 120

(三)隋律 120

(四)唐律 121

(四)唐律 121

六典施行问题 125

(五)唐令、格、式、出土法律文书及 125

六典施行问题 125

(五)唐令、格、式、出土法律文书及 125

(六)法制 129

(六)法制 129

四、军事 131

(一)府兵制 131

(一)府兵制 131

四、军事 131

(二)唐中后期兵制的变化 138

(二)唐中后期兵制的变化 138

(三)神策、禁军、监军与边防(骑兵) 139

(三)神策、禁军、监军与边防(骑兵) 139

(四)出土军制文书研究 143

(四)出土军制文书研究 143

一、经济 145

(一)通论 145

第三章经济 145

第三章经济 145

(一)通论 145

一、经济 145

(二)农业 152

(二)农业 152

(三)手工业 158

(三)手工业 158

(四)商业 161

(四)商业 161

(五)交通运输 177

(五)交通运输 177

(一)通论 181

二、财政 181

(一)通论 181

二、财政 181

(二)财务行政及财政机构 187

(二)财务行政及财政机构 187

(三)财政收入 195

(三)财政收入 195

(四)财政支出 212

(四)财政支出 212

三、人口与徭役 218

三、人口与徭役 218

(一)人口 219

(一)人口 219

(二)徭役 233

(二)徭役 233

四、土地 237

四、土地 237

(一)均田制 238

(一)均田制 238

(二)庄园制 256

(二)庄园制 256

(三)屯田和营田 257

(三)屯田和营田 257

(四)职田及其它 258

(四)职田及其它 258

(五)租佃制 260

(五)租佃制 260

第四章社会生活 264

第四章社会生活 264

(一)社会结构总论 265

一、社会结构与等级身份 265

(一)社会结构总论 265

一、社会结构与等级身份 265

(二)各种等级身分的研究 267

(二)各种等级身分的研究 267

(一)家庭与婚姻 291

(一)家庭与婚姻 291

二、社会群体与社区 291

二、社会群体与社区 291

(二)社会组织与社区 299

(二)社会组织与社区 299

(一)人口问题 317

三、人口问题与社会救济 317

三、人口问题与社会救济 317

(一)人口问题 317

(二)人口类别——妇女与外侨 326

(二)人口类别——妇女与外侨 326

(三)社会救济及慈善事业 332

(三)社会救济及慈善事业 332

四、生活方式与风俗习尚 335

(一)物质生活习尚 335

(一)物质生活习尚 335

四、生活方式与风俗习尚 335

(二)丧葬礼俗与时令节日 347

(二)丧葬礼俗与时令节日 347

第五章民族 357

一、对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357

(一)民族政策 357

第五章民族 357

一、对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357

(一)民族政策 357

(二)民族关系 362

(二)民族关系 362

二、突厥史的研究 365

(一)突厥族源 365

二、突厥史的研究 365

(一)突厥族源 365

(二)突厥社会 367

(二)突厥社会 367

(三)西突厥政权 368

(三)西突厥政权 368

三、回纥、铁勒及于阗史 370

三、回纥、铁勒及于阗史 370

(一)回纥族源 371

(一)回纥族源 371

(二)回纥汗国的社会性质、制度与发展 372

(二)回纥汗国的社会性质、制度与发展 372

(三)回鹘的迁徙及以后的回鹘政权 373

(三)回鹘的迁徙及以后的回鹘政权 373

(四)关于铁勒的研究 379

(四)关于铁勒的研究 379

(五)关于于阗史研究 380

(五)关于于阗史研究 380

四、吐谷浑和党项史的研究 382

(一)关于吐谷浑史 382

(一)关于吐谷浑史 382

四、吐谷浑和党项史的研究 382

(二)关于党项 385

(二)关于党项 385

(一)吐蕃史料的考订 386

五、吐蕃史的研究 386

(一)吐蕃史料的考订 386

五、吐蕃史的研究 386

(二)吐蕃的族源 387

(二)吐蕃的族源 387

(三)吐蕃的社会性质与制度 389

(三)吐蕃的社会性质与制度 389

六、?鞨族与渤海史研究 394

六、?鞨族与渤海史研究 394

(一)渤海族源、族属及渤海族的形成 395

(一)渤海族源、族属及渤海族的形成 395

(二)渤海政权与周边各族关系 397

(二)渤海政权与周边各族关系 397

(三)渤海政治制度与文化、宗教 399

(三)渤海政治制度与文化、宗教 399

(四)渤海经济 403

(四)渤海经济 403

(六)渤海历史地理与内外交通 404

(五)渤海社会性质 404

(五)渤海社会性质 404

(六)渤海历史地理与内外交通 404

(七)渤海文献 405

(七)渤海文献 405

七、契丹族早期历史 407

(一)契丹族名 407

(一)契丹族名 407

七、契丹族早期历史 407

(二)契丹族源 408

(二)契丹族源 408

(三)契丹早期宗教 409

(三)契丹早期宗教 409

(四)契丹与唐朝及其他民族关系 410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410

(四)契丹与唐朝及其他民族关系 410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410

八、奚族的研究 411

(一)奚族族源 411

八、奚族的研究 411

(一)奚族族源 411

(三)奚族流向 412

(二)奚族族称 412

(二)奚族族称 412

(三)奚族流向 412

九、室韦族的研究 413

(一)室韦族源 413

九、室韦族的研究 413

(一)室韦族源 413

(二)室韦经济与社会性质 414

(二)室韦经济与社会性质 414

十、南诏的研究 415

(一)南诏史料的考订 415

十、南诏的研究 415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 415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 415

(一)南诏史料的考订 415

(二)南诏族属 416

(二)南诏族属 416

(三)南诏社会性质 422

(三)南诏社会性质 422

(四)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424

(四)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424

(五)南诏德化碑的作者 426

(五)南诏德化碑的作者 426

(六)从南诏灭亡到大理国建立前云南地区的政权更替 427

(六)从南诏灭亡到大理国建立前云南地区的政权更替 427

十一、南方其他民族 428

(一)关于隋唐五代时期南方少数民族 428

的综合介绍 428

十一、南方其他民族 428

的综合介绍 428

(一)关于隋唐五代时期南方少数民族 428

(二)茫蛮、黑齿、金齿等部落 429

(二)茫蛮、黑齿、金齿等部落 429

(三)板楯蛮 430

(三)板楯蛮 430

(四)西山诸羌 431

(四)西山诸羌 431

一、通论 432

第六章中外关系 432

一、通论 432

第六章中外关系 432

(一)朝鲜 437

二、与东亚的关系 437

(一)朝鲜 437

二、与东亚的关系 437

(二)日本 442

(二)日本 442

三、与中亚的关系 449

三、与中亚的关系 449

(一)通论 450

(一)通论 450

(二)粟特地区 451

(二)粟特地区 451

(三)昭武九姓粟特人的东迁 453

(三)昭武九姓粟特人的东迁 453

(一)波斯 458

(一)波斯 458

四、与西亚的关系 458

四、与西亚的关系 458

(二)大食 462

(二)大食 462

(三)西亚宗教的传播 465

(三)西亚宗教的传播 465

五、与南亚的关系 478

五、与南亚的关系 478

六、与南海诸国的关系 484

六、与南海诸国的关系 484

第七章宗教、文化 486

一、宗教 486

一、宗教 486

第七章宗教、文化 486

(一)佛教 488

(一)佛教 488

(二)道教 530

(二)道教 530

(三)摩尼教 537

(三)摩尼教 537

(四)袄教 541

(四)袄教 541

(五)景教 544

(五)景教 544

(六)伊斯兰教 547

(六)伊斯兰教 547

一般论述 550

(七)地方宗教、迷信与关于宗教的 550

一般论述 550

(七)地方宗教、迷信与关于宗教的 550

二、哲学 552

二、哲学 552

(一)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553

及其历史地位 553

(一)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553

及其历史地位 553

(二)关于隋唐五代时期著名思想家 558

及其学说 558

(二)关于隋唐五代时期著名思想家 558

及其学说 558

(一)对于隋朝史学的研究 586

三、史学 586

三、史学 586

(一)对于隋朝史学的研究 586

(二)对于唐代史学的研究 588

(二)对于唐代史学的研究 588

(三)对五代十国时期史学的研究 613

(三)对五代十国时期史学的研究 613

四、文学 615

四、文学 615

(一)唐诗兴盛的原因 617

(一)唐诗兴盛的原因 617

(二)科举与文学 621

(二)科举与文学 621

(三)唐代边塞诗 626

(三)唐代边塞诗 626

(四)佛教与文学 632

(四)佛教与文学 632

(五)唐代古文运动 638

(五)唐代古文运动 638

(六)唐传奇 643

(六)唐传奇 643

(七)敦煌文学 649

(七)敦煌文学 649

(八)断代文学史 652

(八)断代文学史 652

第八章文物考古 659

第八章文物考古 659

一、隋唐城址 660

一、隋唐城址 660

(一)隋唐大兴、长安城 661

(一)隋唐大兴、长安城 661

(二)隋唐东都洛阳城 665

(二)隋唐东都洛阳城 665

(三)隋唐扬州城 669

二、隋唐墓葬 669

(三)隋唐扬州城 669

二、隋唐墓葬 669

(一)陵墓 670

(一)陵墓 670

(二)墓葬的分区与分期 671

(二)墓葬的分区与分期 671

三、隋唐五代的手工业遗物与遗迹 676

(一)金银器 676

三、隋唐五代的手工业遗物与遗迹 676

(一)金银器 676

(二)陶瓷器 681

(二)陶瓷器 681

四、隋唐佛教遗迹遗物 688

四、隋唐佛教遗迹遗物 688

(一)隋唐石窟寺 689

(一)隋唐石窟寺 689

(二)隋唐舍利塔基 692

(二)隋唐舍利塔基 692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及收藏情况 695

第九章敦煌吐鲁番文书 695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及收藏情况 695

第九章敦煌吐鲁番文书 695

二、目录的刊布与敦煌吐鲁番目录学研究 697

二、目录的刊布与敦煌吐鲁番目录学研究 697

三、资料的整理与刊布 700

三、资料的整理与刊布 700

四、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历史研究 708

四、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历史研究 708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与隋唐五代史研究 709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与隋唐五代史研究 709

(二)经济 710

(二)经济 710

(三)政治 717

(三)政治 717

(四)西北地方史研究 723

(四)西北地方史研究 723

五、台湾地区的敦煌学研究 749

五、台湾地区的敦煌学研究 749

六、法国对敦煌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754

六、法国对敦煌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754

七、日本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756

七、日本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756

(一)二次大战前的研究概况 756

(一)二次大战前的研究概况 756

(二)二战后至七十年代的研究概况 758

(二)二战后至七十年代的研究概况 758

(三)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概况 760

(三)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概况 760

(一)基本史料 763

一、史料 763

第十章 史料、工具书与专著 763

一、史料 763

第十章 史料、工具书与专著 763

(一)基本史料 763

(二)一般史料 774

(二)一般史料 774

二、工具书 786

二、工具书 786

(一)索引、目录 787

(一)索引、目录 787

(二)辞书及其他类 794

(二)辞书及其他类 794

三、综合类论著 799

三、综合类论著 799

附录: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811

中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大陆地区) 811

中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大陆地区) 811

附录: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811

中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台湾地区) 1007

中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台湾地区) 1007

日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1068

日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1068

西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1117

西文隋唐五代史论著索引 11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