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  修订版
环境监测  修订版

环境监测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旦立等编(东华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040053993
  • 页数:4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制订的基本要求,由国家教委审批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十章,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监测,并以污染物为主线较为详细地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等内容。该书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使内容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当前学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及环境监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专业及环境技术人员使用。
《环境监测 修订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2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2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3

三、监测技术概述 4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5

第三节 环境标准 7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7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7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8

四、水质标准 9

五、大气标准 14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6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17

复习题和习题 17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9

第一节 概述 19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19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20

三、监测项目 20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4

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4

二、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7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8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9

一、地面水样的采集 29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 30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31

四、底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31

五、流量的测量 31

六、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33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36

一、水样的消解 36

二、富集与分离 37

第五节 物理性质的检验 42

一、水温 42

二、颜色 42

三、臭 43

四、残渣 44

五、电导率 44

六、浊度 47

七、透明度 47

八、矿化度 48

九、氧化还原电位 48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49

一、汞 49

二、镉 51

三、铅 58

四、铜 58

五、锌 59

六、铬 60

七、砷 61

八、其他金属化合物 62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63

一、酸度和碱度 63

二、pH值 65

三、溶解氧(DO) 66

四、氰化物 68

五、氟化物 70

六、含氮化合物 72

七、硫化物 77

八、其他非金属无机物 78

第八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78

一、化学需氧量(COD) 78

二、高锰酸盐指数 81

三、生化需氧量(BOD) 82

四、总有机碳(TOC) 85

五、总需氧量(TOD) 85

六、挥发酚类 86

七、矿物油 87

八、其他有机污染物质 88

第九节 水质污染生物监测 88

一、生物群落法 88

二、细菌学检验法 92

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 96

四、其他方法 96

第十节 底质监测 97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及采样方法 97

二、底质样品的制备和分解 97

三、污染物质的测定 98

第十一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99

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99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100

复习题和习题 102

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104

第一节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104

一、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 104

二、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 104

三、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105

四、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106

五、大气污染源 108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109

一、监测目的 109

二、有关资料的收集 109

三、监测项目 110

四、监测网点的布设 110

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113

六、采样方法和仪器 113

七、监测方法 114

第三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114

一、直接采样法 114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115

三、采样仪器 120

四、采样效率 125

五、采样记录 126

六、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126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127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127

二、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134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38

四、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 144

五、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147

六、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149

七、氟化物的测定 151

八、汞的测定 152

九、其他污染物质的测定 153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154

一、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154

二、可吸入尘(飘尘,IP)的测定 155

三、自然降尘的测定 157

四、总悬浮颗粒物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158

第六节 大气降水监测 163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 163

二、样品的采集 164

三、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165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166

一、固定污染源监测 166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178

第八节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180

一、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 180

二、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 182

三、监测方法 183

第九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 185

一、标准气体的制取 185

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 186

复习题和习题 190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192

第一节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192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194

一、样品的采集 194

二、样品的制备 196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 196

四、样品的保存 197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197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 197

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 198

三、腐蚀性的试验方法 198

四、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198

五、浸出毒性试验 198

第四节 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199

一、城市垃圾及其分类 199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199

三、渗沥水分析 201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201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202

二、吸入毒性试验 204

三、口服毒性试验 205

四、鱼类毒性实验 205

五、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 207

复习题和习题 208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209

第一节 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209

一、土壤组成 209

二、土壤背景值 212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214

一、土壤样品采集 214

二、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 217

三、土壤样品测定 218

复习题和习题 221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223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23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 223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224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227

第二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7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7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9

第三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230

一、消解和灰化 230

二、提取和浓缩 233

第四节 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237

一、常用的分析方法 237

二、测定实例 238

复习题和习题 241

第七章 噪声监测 242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 242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242

一、声音的产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242

二、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243

三、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243

四、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244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245

一、响度和响度级 246

二、计权声级 247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247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 249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 250

一、声级计 250

二、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251

第五节 噪声标准 252

第六节 噪声监测 256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256

二、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260

三、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261

四、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265

复习题和习题 266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267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67

一、放射性 267

二、照射量和剂量 269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271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271

二、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273

三、人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危害 274

第三节 放射性防护标准 275

一、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标准 275

二、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 276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277

一、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277

二、放射性检测仪器 277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281

一、监测对象及内容 281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 281

复习题和习题 285

第九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286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286

第二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 287

一、实验用水 288

二、试剂和试液 290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290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291

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293

一、基本概念 294

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298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303

四、直线相关和回归 305

五、方差分析 307

六、模糊聚类分析 311

第四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320

一、名词解释 320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22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29

第五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 331

一、标准分析方法 331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331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332

第六节 环境标准物质 334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334

二、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338

第七节 环境监测管理 339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339

二、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340

第八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341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 341

二、环境质量图 342

复习题和习题 347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349

第一节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49

一、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349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350

三、子站内的仪器装备 351

四、大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 352

五、气象观测仪器 356

六、大气污染监测车 356

第二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56

一、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356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357

三、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358

四、水质污染监测船 365

第三节 遥感监测技术 365

一、摄影遥感技术 365

二、红外扫描遥测技术 366

三、相关光谱遥测技术 367

四、激光雷达遥测技术 368

第四节 简易监测方法 369

一、简易比色法 369

二、检气管法 371

三、环炉技术 374

复习题与习题 377

实验部分 378

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378

一、悬浮固体的测定 378

二、浊度 379

实验二 颜色的测定 380

一、铂钴比色法 380

二、稀释倍数法 381

实验三 氨氮的测定 381

一、纳氏试剂比色法 381

二、滴定法 383

三、电极法 384

实验四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85

实验五 水中铬的测定 387

一、六价铬的测定 387

二、总铬的测定 388

实验六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389

一、重铬酸钾法(COD-Cr) 389

二、库仑滴定法 391

实验七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393

实验八 废水中酚类的测定 397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397

二、气相色谱法 400

实验九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401

实验十 污水中油的测定 404

一、重量法 40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406

实验十一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407

实验十二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409

实验十三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412

实验十四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414

实验十五 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15

实验十六 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 416

实验十七 环境噪声监测 418

实验十八 工业废渣渗漏模型试验 420

附录 常用名词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421

参考文献 4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