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培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100018579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国债研究的上述三个方向,似可概括为:对国债的制度研究、对国债的微观经济基础分析、对国债运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三者互相关联。对国债的制度研究,目的应在于其改善和优化;但如果对受债人等的行为反应心中无数,如果对政府借债的宏观决策的缘由不甚了解,也就无从改进和完善国债制度。对国债的微观经济基础分析可以比较具体地了解各类经济主体对国债的反应,从而比较切实地把握国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对国债运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从国债这一侧面探索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可能性与条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方能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政策与制度相一致、市场运行与政府调控相协调的情况下,处理好与国债有关的问题。 高培勇同志这本著作,如其书名所示,乃是对国债运行的经济分析,而且主要是在宏观方面。但作者也并没有忽视国债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本章第2、3章中所考察的国债对收入、消费、投资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综合地说明个人家庭、企业、非政府部门对国债的行为反应,只是作者在此并未作实证分析。作者在本书中对国债制度并未作全面的考察,但由于本书的重点在于国债运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势必对政府的国债管理给予重视,因而在第8章探讨了国债管理与宏观经济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目录

第1章 引论 1

1.1 主题与背景 1

1.2 前人的研究:李嘉图等价定理之争 4

1.2-1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 5

1.2-2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伸 8

1.2-3 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托宾的分析 10

1.3 思路、结构与方法 12

1.4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国债与国债运行机制 15

1.4-1 国债 15

1.4-2 国债运行机制 20

上篇 22

第2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发行期的考察 22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的体制前提 22

2.2 即期的税收减少 24

2.2-1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 25

2.2-2 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与可能的收入引致效就 26

2.2-3 即期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暂时性和长期性 28

2.2-4 对可能的收入引致效应作一个归纳:一般表达式 29

表2-1 即期税收减少对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LT)和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AT) 29

2.2-5 深一层的思考 31

2.3 预期的偿债费税 33

2.3-1 预期的偿债费税与政府债券所代表的净财富 33

2.3-2 国债幻觉及其可能的影响 35

2.3-3 偿债费税、国债幻觉与预期可支配收入的调整 36

表2-2 预期偿债费税对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和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 40

2.3-4 关于预期偿债费税影响的归纳:一般表达式 41

2.3-5 国债的滚动循环:更贴进现实的分析 42

2.4 均衡利率的变动 44

2.4-1 对储蓄的需求的增加与均衡利率的上升 44

图表目录 45

图2-1 对储蓄的供给与需求:均衡利率的决定 45

2.4-2 均衡利率的上升与可能的利息引致效应 46

2.4-3 一般表达式 47

2.5 举借国债与民间消费:初始性影响 48

2.5-1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模型 48

图2-2 举借国债对民间消费的初始性影响 51

2.5-2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示意性图解 51

2.5-3 民间消费的增加幅度:参数β0、β0′、J0和J′0的值 53

图2-3 举借国债所带来的民间消费的变化幅度 54

2.6 举借国债与民间投资:初始性影响 55

2.6-1 均衡利率变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三种不同的情况 56

图2-4 S有弹性而I无弹性下的民间投资 57

图2-5 S无弹性而I有弹性下的民间投资 58

2.6-2 预期投资收益率变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投资曲线的位移 59

图2-7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与民间投资 61

图2-6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与民间投资 61

第3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偿付期的考察 63

3.1 偿债费税的开征和国债利息的支付 64

3.1-1 偿债费的影响实质是一个国债利息问题 65

3.1-2 偿债费税的开征 67

3.1-3 偿债费税与债息支付:综合影响 68

3.1-4 均衡利率的可能变动 70

3.2-1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模型 71

3.2 举借国债与民间消费:继发性影响 71

3.2-2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示意性图解 73

图3-1 举借国债对民间消费的继发性影响 74

3.3 举借国债与民间投资:继发性影响 77

3.3-1 均衡利率的变动与民间投资的趋向 78

3.3-2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变动与民间投资的趋向 79

图3-2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与民间投资 81

3.4 综合考察:举借国债的长期影响 82

第4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宏观上的考察 86

4.1 举借国债与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87

4.1-1 偿债费支出 87

4.1-2 预算约束的弱化 88

图4-1 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极大化 90

4.2-1 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并不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等额增加 94

4.2 举借国债与社会总需求:总量效应 94

4.2-2 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和财政支出乘数 97

图4-2 政府消耗性支出增加所带来的乘数过程 99

4.3-1 认购国债的资金来源 101

4.3 举借国债与社会总需求:结构效应 101

4.3-2 举借国债收入的投向 104

表4-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的对比(%) 105

4.3-3 来源和投向的综合 107

4.4 小结 108

第5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从货币供给角度所作的考察 111

5.1 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个简要的考察 111

5.1-1 财政的支出过程:基础货币扩张为存款货币 112

5.1-2 财政的收入过程:存款货币收缩为基础货币 114

图5-1 财政支出过程对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效应 114

图5-2 财政收入过程对货币供给量的收缩效应 116

5.1-3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过程的综合效应:扩张还是收缩? 116

5.2 国债的认购主体与货币供给 117

5.2-1 社会公众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118

图5-3 社会公众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20

5.2-2 商业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121

5.2-3 中央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123

图5-4 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23

图5-5 中央银行从财政机关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25

图5-6 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26

图5-7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28

5.2-5 各种情形的组合 129

5.2-4 政府机构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129

5.3 国债的流动性与货币供给 130

5.3-1 政府债券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130

5.3-2 政府债券的结构性特征与其流动性效应的增大 132

5.4 国债的偿付活动与货币供给 134

下篇 137

第6章 中国的国债(1950-1994):总体考察 137

6.1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国债 138

6.1-1 50年代的中国国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与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39

表6-1 1950-1958年中国国债发行情况 142

6.1-2 中国国债的“空白”时期(1959-1978) 143

图6-1 1950-1958年中国国债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走势 143

图6-2 特殊的财政收入形成机制 146

6.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国债 147

6.2-1 中国国债的重新启用:背景何在? 148

6.2-2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中国举债实践的飞跃 151

表6-2 1978-1992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153

表6-3 中国的财政收支(1979-1993) 154

表6-4 1981-1994年各种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156

表6-5 1981-1993年国债购买者结构 157

表6-6 1981-1994年各种政府债券发行条件 159

图6-3 1981-1994年中国国债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走势 162

6.3 国债规模膨胀探源:无偿性财政收入的相对下降 163

6.3-1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数度提高 164

表6-7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78-1992) 165

表6-8 来自农业部门的无偿性财政收入(1978-1991) 166

6.3-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 166

表6-9 全国企业留利额和留利率(1978-1991) 168

表6-10 来自工业部门的无偿性财政收入(1978-1991) 169

表6-11 1981-1990年财政对国有工交企业让利情况 170

6.3-3 国家税收的大面积流失 171

6.3-4 预算内收入向预算外收入的转移 173

表6-12 全国预算外资金收入增长情况(1978-1991) 174

6.4 国债规模膨胀探源:偿债费支出的逐年加大 177

表6-13 国家债务支出情况(1980-1992) 180

6.5 小结 181

第7章 中国的国债与社会总需求 183

7.1-1 可支配收入 184

7.1 可支配收入、偿债费税和利息率:导致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变化的三个传导因素 184

7.1-2 偿债费税 186

7.1-3 利息率 188

表7-1 1981-1990年国内债券、股票发行情况 190

表7-2 1981-1988年国内各种债券利率对照表 191

7.2-1 作为“过路财神”的企业部门 192

7.2 举借国债条件下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 192

表7-3 中国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的变化(1980-1990) 194

7.2-2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与消费需求的膨胀 195

表7-4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1978-1991) 196

表7-5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结构(1978-1991) 197

7.2-3 利息率的上升与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张 198

表7-6 各机构部门的总投资和净投资(1979-1988) 199

表7-7 总投资和净投资的部门结构(1979-1988) 200

表7-8 居民储蓄和利息率的对比分析(1978-1991) 202

表7-9 中国总储蓄的部门结构(1980-1991) 204

7.2-4 进一步的思考 205

7.3 举借国债条件下的政府部门行为 206

7.3-1 中国国债的发行与政府支出的规模 206

表7-10 1979-1993年国家财政收支指数 207

7.3-2 对社会总需求总量的影响 208

表7-11 1979-1993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208

7.3-3 对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影响 209

表7-12 1979-1992年国家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比重 211

7.4 结合货币供给的考察 213

第8章 国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217

8.1 独特的传导作力机制: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219

8.1-1 流动性效应 219

8.1-2 利息率效应 221

8.2 国债管理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24

8.2-1 同一性和差异性 224

图8-1 国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226

8.2-2 应当遵循的原则 227

8.3 深一层的思考:国债管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228

8.4 举借国债的数量界限 231

第9章 基本结论 235

参考文献 239

本书英文目录(content) 245

后记 2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