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上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上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家治,李咏梅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7520870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明代以前的巴蜀诗学入手,重点研究明清时的巴蜀诗学,对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论述,可说是一部系统的古代巴蜀诗学通论。
上一篇:空山 3下一篇:梦圆双月街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上》目录
标签:诗学 研究

引论 明代以前巴蜀诗学简论 1

第一章 汉代的辞赋家及其诗学理论 2

一 汉赋第一人司马相如的辞赋与“作赋之迹”、“赋家之心” 3

二 王褒的辞赋与“赋体物而浏亮” 5

三 学者型辞赋大家扬雄的辞赋与儒家文论 7

第二章 唐、五代的诗学理论 15

一 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的风骨兴寄论 16

二 诗仙李白的诗歌及诗学思想 20

三 古代第一篇词论——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24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诗学词学理论 28

一 宋初田锡重性情重个性的诗论 29

二 苏舜钦重性情及劲健之美的诗论 32

三 苏洵的诗文创作论 35

四 苏辙重视养气的诗文理论 38

五 宋代文学第一人——苏轼的诗词文论 42

六 中国第一部词论——王灼的《碧鸡漫志》 60

七 南宋时期诗人理学家的诗文理论 69

八 元代文宗虞集的正统儒家正统诗论 73

第一编 明代前中期一般诗学家研究 80

第一章 明代巴蜀第一部诗话——安磐《颐山诗话》研究 81

一 安磐的诗歌本质论 83

二 安磐的诗歌美学论 85

三 安磐的诗歌创作论 90

第二章 谢东山、熊过、赵贞吉的诗学研究 98

一 谢东山诗学简说 98

二 熊过诗话研究 100

三 赵贞吉诗学研究 104

第三章 心学家来知德的诗学思想研究 108

一 来知德的诗歌本质论 108

二 来知德的诗歌美学论 111

三 来知德的诗歌创作论 115

四 来知德的诗歌接受论 122

第四章 性灵派的先驱——张佳胤的诗学研究 123

一 张佳胤的诗歌本质论 124

二 张佳胤提倡性灵说 133

三 张佳胤的诗歌美学论 137

四 张佳胤的诗歌创作论 145

第二编 明代博学第一人——杨慎的诗学研究 155

第一章 杨慎的诗歌本质论 157

一 从不同角度直接论述诗歌的本质 157

二 在论述才学关系时论及诗歌本质 160

三 在批评宋人“诗史”观时论述诗歌本质 162

四 在论诗歌构思创作时论述诗歌本质 164

第二章 杨慎的诗歌美学论 165

一 杨慎诗歌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166

二 主情求真,以表现真情为美 169

三 继承风雅,提倡温柔敦厚之美 176

四 倾心六朝初唐,提倡含蓄蕴藉天然清新之美 182

五 博采众长,提出了多种相对的美学范畴 199

第三章 杨慎的诗歌创作论 230

一 强调独创,认为“同能不如独胜” 230

二 重视独创,而又不废学习与读书 234

三 论述创作的基本原则 243

四 具体论述创作的各个方面 248

第四章 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263

一 杨慎诗歌体式论立论的基础较为坚实 263

二 从诗句长短的角度对诗歌体式进行纵向考察 264

三 注意考察论述较少见的古体诗歌体式 267

四 探索五言律诗的起源 269

五 探索七言律诗与绝句的起源 271

第五章 杨慎词学研究 274

一 杨慎的词作及词学著作简述 275

二 杨慎的词体渊源论 280

三 杨慎的词本质论初探 298

四 杨慎的百花齐放美学论 305

五 杨慎词学创作论及对词牌、典故、意象的考释 317

第三编 明代诗学百科全书《雅伦》及《汉诗总说》研究 326

第一章 《雅论》的成书经过与宗旨、体例及总体评价 328

一 《雅伦》成书的经过与宗旨 328

二 《雅伦》的编撰体例 329

三 对《雅伦》的总体评价 331

第二章 费经虞的诗歌发生论与本质论 335

一 引用前人观点证明其诗歌发生论与本质论 336

二 自己论述诗歌发生论与本质论 338

第三章 费经虞的诗歌风格论与美学论 346

一 分时代、流派、个人来划分论述风格体调 347

二 具体论证各种风格美与意境美 357

三 在《琐语》等其他地方更广泛深入地论述风格及风格美 368

第四章 费经虞的诗歌体式论 379

一 费经虞的楚辞论 380

二 费经虞的赋论 383

三 费经虞的乐府论 390

四 费经虞的古体诗论 398

五 费经虞的近体诗论 404

第五章 费经虞的诗歌创作论 421

一 “诗不妙悟而不能入,不力学则不能精” 422

二 不可随人转动,又不可妄自主宰 425

三 规模出之古人,意兴直抒胸臆 430

四 诗歌学习及创新的要领 432

五 对创作过程、步骤与方法的论述 437

第六章 费经虞的诗歌鉴赏批评论 459

一 费经虞的鉴赏论 460

二 费经虞的批评论 462

第七章 费经虞的诗歌发展论 468

一 《雅伦》之《体调》实际也是诗歌发展史与诗歌发展论 468

二 《琐语》讨论诗歌发展论 469

三 在《时代》中专论诗歌发展史 472

第八章 费经虞对诗歌的其他具体论述 482

一 有关诗人品德及诗歌功能的论述 483

二 费经虞论题引 489

三 费经虞论音韵 492

第九章 费锡璜诗学研究 501

一 高度赞扬汉诗,得出了诗以代降的诗歌发展论 501

二 重视诗歌的抒情本质而不废诗教 506

三 费锡璜的诗歌美学论 509

四 费锡璜的诗歌解读论 514

五 费锡璜的诗歌创作论 518

第四编 彭端淑《雪夜诗谈》研究 527

第一章 《雪夜诗谈》的成书经历与体例及宗旨 528

一 纵向评论从汉魏至今的诗歌,即“上下千古,纵横百家” 529

二 以彭氏自己的评论为主,又“兼采古人名评及所摘佳句” 531

三 以具体鉴赏为主,以综合论述为辅 531

四 以客观评赞为主,即“弃瑕录瑜,披沙拣金” 532

第二章 彭端淑的诗歌发展论 533

一 诗以代变、诗以代进的诗歌发展观 536

二 以作家作品的评鉴为依据,梳理从汉魏到清代前中期的诗歌发展史 541

第三章 彭端淑的诗歌美学论 548

一 标举真实自然之美 549

二 崇尚阳刚之美 557

三 标举多种诗歌美学范畴 570

第四章 彭端淑的诗歌创作论 581

一 论述创作态度,强调以生命为诗 581

二 强调生活阅历与学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583

三 论述创作意兴与灵感 585

四 强调人品胸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586

五 极力提倡独创而又不废学习 588

六 具体论述诗歌创作的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 592

结语 609

第五编 清代“百科全书”——李调元诗学研究 611

第一章 李调元的诗歌发展嬗变论与诗歌本质论 612

一 李调元的诗歌发展嬗变论 613

二 李调元的诗歌本质论 617

第二章 李调元的诗歌美学论 621

一 提倡天然平易之美 621

二 提倡阳刚之美 624

三 提倡清远闲放之美 626

四 提倡清倩秀艳之美 627

五 提倡刚柔二美兼备 628

六 李调元鄙弃的诗歌风格 630

第三章 李调元的诗歌创作论 632

一 注意诗歌的声律 633

二 论述诗歌创作的方法 635

三 论述学诗方法 642

四 论学诗作诗之忌讳 647

第四章 李调元词学研究 649

一 渊源发生论:主张“词乃诗之源” 650

二 美学论:主张百花齐放 655

三 李调元词创作论 677

第六编 “独立乾嘉一诗豪”——张问陶诗学研究 683

第一章 张问陶的诗歌本质论 684

一 张问陶对性情的论述 685

二 张问陶对性灵的论述 689

第二章 张问陶的诗歌美学论 695

一 以真为美 695

二 标举各种风格美 702

第三章 张问陶的诗歌创作论 718

一 论创作的总原则:为诗要创新要有我,反对摹拟及以考据为诗 719

二 论诗歌的表现对象 722

三 论述具体的创作方法 730

第四章 张问陶的诗歌渊源论 739

一 一般性论及的诗人及诗歌 740

二 评价袁枚其人其诗 747

三 论述李白与苏轼 756

四 论述杜甫其人其诗 765

第五章 历代对张问陶诗歌及诗学评价的再评价 784

一 现代人有关张问陶评价的评论 784

二 清代及近代人有关张问陶评价的评论 791

结语 801

余论 古代巴蜀诗学的分期与特点及产生原因初探 806

第一章 古代巴蜀诗学分期及简单回顾 806

一 巴蜀诗学的萌生期——汉唐时期 807

二 巴蜀诗学的发展繁盛期——两宋时期 809

三 巴蜀诗学的专门化时期——元明清时期 812

第二章 古代巴蜀诗学的成就与特点 821

一 成就巨大,创造了多个第一 821

二 巴蜀诗学多是诗人作家之论,很少专门文论家、诗论家之论 823

三 巴蜀诗学多产生于盛世,是巴蜀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交融的结晶 827

四 巴蜀诗学没有门户之见,很少偏颇之论 828

五 巴蜀诗学在基本理论上有一以贯之的观点与特点 830

第三章 古代巴蜀诗学产生原因初探 851

一 特殊地域及经济影响 852

二 深厚的文化文学传统及积累的影响 858

三 时代发展——开放与交流的影响 864

结语 巴蜀诗歌创作及诗学对近现代的影响 880

主要参考书目 893

后记 8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