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德育环境研究
德育环境研究

德育环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钢书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10035830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
《德育环境研究》目录

序 王玄武 1

绪论 1

对德育、德育环境等概念的界定 2

1.德育 2

2.德育环境 3

3.德育环境分类 4

研究德育环境的意义 4

自序 5

1.对德育环境进行研究是当代德育环境建设实践合理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5

2.对德育环境进行研究体现了德育工作者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科学提升 8

3.对德育环境进行研究是当代德育科学体系自我建构的必要环节 10

研究德育环境的方法 12

1.历史与逻辑统一、以逻辑为主的认识方法 12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以定性为主的研究方法 13

第一章 西方德育环境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24

第一阶段:注重对人性探讨的外铄论 26

1.德谟克利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从外界获得的“第二本性” 26

2.柏拉图:天赋的美德需要环境、教育把它引导出来 29

3.奥古斯丁:关于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环境来改造的思想 33

1.孟德斯鸠:关于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思想 35

第二阶段:注重对环境探讨的外铄论 35

2.伏尔泰:关于教育、环境、人的职业、性别决定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思想 36

3.洛克:关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生活经验、习俗熏染形成说 38

4.爱尔维修:关于社会政治环境决定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学说 43

5.欧文:关于性格形成学说 46

第三阶段:注重对中介因素探讨的外铄论 50

1.赫尔巴特:心理过程和教育管理等是环境影响人的中介因素的思想 51

2.桑代克:关于本能、学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 55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57

第二章 中国德育环境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74

1.墨子:“人性”来自“天赋”和“习染”的二元论 76

第一阶段:“人性”天赋的德育环境思想 76

2.荀子:“性本恶”论与“化性起伪”说 78

3.管子:以水性喻民性的理论 80

第二阶段:“人性”有等级的德育环境思想 83

1.贾谊:“人性有三等”、“引导有差别”的思想 83

2.王充:“性有善恶”、“善恶可变”以及“化不在性”的理论 85

3.白居易:“性由习分”、“教待久成”的学说 87

4.王安石:“性情一体”、“善恶由习”的学说 90

第三阶段:“人性”是后天形成的德育环境思想 93

1.王阳明:“无善无恶”与“知行合一”说 93

2.王船山:性“日生日成”、“习与性成”和“继善成性”的思想 95

3.颜元:“引蔽习染”与“作圣之具”的思想 100

4.龚自珍:善恶的形成与后天的经济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 101

5.章太炎: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产物 102

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育环境思想 1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育环境思想的理论来源 106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环境的界定 111

关于环境创造人的思想 115

1.理实有生命个人的存在是环境创造人的前提 115

2.物质生产活动是环境创造人的逻辑起点 115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环境创造人的实质 117

4.经验的观察是得出“环境创造人”结论的基本方法 120

5.环境是个人自由的前提等观点是“环境创造人”思想的重要认识成果 121

6.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状况制约环境创造人所达到的水平 122

7.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创造人的思想与旧唯物主义环境创造人思想的区别 123

关于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125

1.人对环境的创造包含对生产力、社会关系等的创造 126

2.人对环境的改造包括对社会对人自身的改造 128

3.人对环境的创造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128

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统一于社会实践 130

在环境与教育、环境与人的关系上,以改变环境为主 133

1.无产阶级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134

2.包括脑力劳动者在内的无产阶级的素质含有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136

3.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统一于实践 138

4.在“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等问题的关系上强调“人创造环境”为主 140

社会环境不同,对社会各种群体带来的影响不同 142

1.社会环境对工人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142

2.社会环境对农民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145

3.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145

4.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149

第四章 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德育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53

列宁对环境创造人思想的发展 153

列宁对人创造环境思想的发展 159

列宁对科学实践观思想的发展 162

1.毛泽东对环境创造人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167

第五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德育环境思想的深化和创新 167

毛泽东对人与环境关系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167

2.毛泽东对人创造环境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170

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化和发展 172

邓小平对人与环境关系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175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环境内部各个要素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175

2.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创造环境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183

3.邓小平对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和创新 186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187

1.江泽民对经济环境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187

3.江泽民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三者统一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190

2.江泽民对政治环境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190

第六章 关于德育环境“三维结构”理论的数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93

关于德育环境“三维结构”理论概念的简析 193

1.关于德育环境的构成 194

2.关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构成 194

3.关于认知、实践与评价等中介因素的构成 197

对德育环境、中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三维理论框架的操作化 203

数学结构方程模型、LISREL软件和环境、中介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结构模型介绍 204

1.结构方程模型和LISREL软件介绍 205

2.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5个主要步骤 207

3.环境、中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结构 208

4.环境、中介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结构模型数据结果解释 210

第七章 经济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决定作用 214

经济环境的定义和经济环境的地位 214

经济环境的基本功能 216

1.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16

2.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 218

3.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222

所有制构成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 224

1.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给人们社会地位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224

2.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 226

3.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9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230

分配制度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的动力作用 230

2.按生产要素分配构成分析 232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特点 236

4.按劳分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39

5.当前分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及其应对措施 243

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活动舞台 245

1.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带来的矛盾和负面效应 246

2.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负面效应及其对我们如何消除这些负面效应的启示 248

3.社会主义国家应对市场经济体制负面效应的对策与措施 255

1.政治环境的定义 262

第八章 政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导向作用 262

政治环境的定义、性质及地位 262

2.政治环境的性质 263

3.政治环境在社会中的地位 265

政治环境的基本功能 266

1.政治环境的支配功能 266

2.政治环境的直接教育功能 267

3.政治环境的保证功能 269

现实政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导向作用 272

1.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272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创新有助于人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273

3.依法治国、发展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向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74

4.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极大地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75

5.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果增强了人们对党的信任 275

政治环境建设的若干对策 278

1.用邓小平政治观武装人们头脑,引志人们认清时代性质和发展方向 278

2.按照“双治”方略,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281

3.以“三个代表”为思想武器,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塑造 286

第九章 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上) 290

文化环境的含义、性质和地位 290

1.文化环境的定义 290

2.文化环境的性质 291

3.文化环境在社会中的地位 293

文化环境的基本功能 296

1.文化环境塑造作用的依据 296

2.文化环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总体作用的表现 298

现实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上) 302

1.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 302

2.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 308

第十章 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下) 327

现实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下) 327

1.西方文化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 327

2.大众文化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 342

1.原始社会:原始的公有观、朴素的平等观、自然的集体观 351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作用的历史演变 351

2.奴隶社会:野蛮的占有观、森严的等级观和鄙视劳动的道德观 352

3.封建社会:超经济强制的私有观、严格的等级观、三从四德的道德观 352

4.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自由平等观、欺骗性极大的民主参与观、利益驱动的道德观 353

5.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 354

文化环境建设的若干对策 356

环境影响与德育作用之间的关系 360

第十一章 人的认识与实践是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中介 361

认知因素的构成分析 361

1.观察学习 362

2.舆论引导 364

3.德风感化 366

4.精神塑造 371

5.理论武装 374

6.信任激励 378

实践活动因素构成分析 381

1.实践活动 381

2.群体评价 384

第十二章 结论和建议 389

附录: 403

环境、中介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三维理论框架结构方程模型数据结果 403

主要参考文献 4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