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阿富汗史
阿富汗史

阿富汗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树智等撰写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4181010X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南亚中东史博士点学科建设项目:本书从阿富汗地区的远古时期一直叙述到当代
上一篇:续范亭与毛泽东下一篇:西北行
《阿富汗史》目录
标签:撰写

绪论:阿富汗概貌 12

面积和人口 12

内陆山国的两大山脉 13

三大地理区域 14

气候 15

行政区划 17

宗教 18

语言 18

阿薄健国与阿富汗斯坦 19

阿帕加、阿布干和阿瓦汗 20

伐剌拿国和稽疆那国 21

阿富汗人的民族起源问题 22

卡拉·卡马尔遗址的旧石器 26

达尔拉伊·库尔遗址的旧石器和人头盖骨 26

第一编 上古时期的阿富汗 26

第一章 阿富汗的上古文明 26

第一节 阿富汗的原始文化 26

阿克·库普鲁克的古老雕刻艺术 27

山羊崇拜 28

梅尔加尔居民村落遗址 29

孟吉卡克的官邸遗址和莫拉希神殿遗址 30

锡斯坦文化 31

阿富汗文化的三种类型 33

《波斯古经》与古代阿富汗 34

第二节 阿契美尼德王朝 34

琐罗亚斯德 37

冈比西斯 38

居鲁士 38

大流士一世 39

高墨塔 39

巴克特里亚总督 40

巴克特里亚、阿拉霍西亚和德兰吉安纳的农业和贸易 41

帕克提伊人 41

喀布尔银库遗址中的硬币 42

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城的修筑 44

巴克特里亚总督比苏斯 44

第二章 东西方文明在阿富汗的交融 44

第一节 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塞琉古国家 44

巴克特里亚的罗克姗娜的政治婚姻 45

塞琉古及其所建立的国家 47

阿育王在坎大哈的石柱敕铭 48

巴克特里亚国家(大夏国) 49

第二节 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国家 49

塞琉古城和安提俄城的建设 49

张骞 50

攸提德谟斯、德米特里和特里亚斯 51

海尔马尤斯 52

攸克拉提德斯 52

巴克特拉城(“城市之母”)之谜 53

“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发现 54

公元前3世纪初期希腊人的格言铭文 55

米南德罗斯国王 56

塞种人的大夏政权 59

第三节 塞种部落和大月氏人的贵霜王朝 59

萨迦斯坦 60

丘就却 61

大月氏人的大夏政权和五翖侯 61

古里吉亚别月的氏贵族墓 61

阎膏珍 62

迦腻色迦 63

胡维什迦 64

瓦西色迦 64

巴格拉姆古城 65

迪里别尔金古城 66

巴克特里亚农村居民点的类型 67

丝绸之路 67

贵霜文化在阿富汗 68

?哒人的起源、构成和族属 72

第一节 ?哒人在阿富汗的统治 72

第二编 中古时期的阿富汗 72

第三章 伊斯兰文化与阿富汗政治 72

?哒人与波斯人的战争 73

?哒、波斯与中国的关系 75

巴拉斯、居和多和库斯老一世 75

突厥人在阿富汗的统治 76

农业贵族的庄园经济 77

家长制 78

7世纪中期到9世纪初阿拉伯人对阿富汗地区的征服 79

四大哈里发 79

第二节 阿拉伯人的入侵 79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语的普及 81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81

反抗阿拉伯人的起义 82

税收制度 82

穆斯林的分化对阿富汗的影响 83

苏菲教派的广泛传播 85

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瓦解的因素 86

第三节 阿拔斯时期的独立王朝 86

与阿富汗有关的亚洲的独立王朝:塔希尔王朝 87

麦蒙对喀布尔的征服 87

萨曼王朝 89

萨法尔王朝 89

加兹尼王朝 91

古里王朝 93

农业 94

建筑 95

采矿业 95

手工业 95

商业 95

普什图人 96

蒙古人的军事行政组织 98

第一节 伊尔汗国和库尔特王国 98

第四章 蒙古人入侵和中古晚期的阿富汗 98

巴米扬的抵抗 99

赫拉特的起义 99

蒙古军队占领赫拉特 99

蒙古统治阶层的构成 100

赋税制度 101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101

阿富汗部落 102

库尔特国家 103

基亚斯·金 104

赫拉特的破坏和重建 104

帖木尔 105

第二节 赫拉特的帖木尔王朝 105

赫拉特居民的起义 106

攻占巴尔赫 106

从游牧向农耕的过渡 107

阿富汗部落加入帖木尔的军事征伐 107

赫拉特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中心之一 108

卡伊德在加兹尼、坎大哈和喀布尔的统治 108

苏尔丹·侯赛因·贝卡拉时期的赫拉特 110

税收制度 112

豁免权 112

采邑封地制度 112

胡卢菲特教派 113

扎希尔丁·巴布尔 114

第三节 莫卧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对阿富汗的争夺 114

罗沙尼特运动和巴亚济德 115

对坎大哈的争夺 115

胡什哈尔·哈塔克 117

卡里姆达德 117

阿夫扎尔 119

阿什拉夫 119

米尔·瓦依斯 120

古尔金汗 120

阿不杜勒·萨多查依和阿萨杜勒 121

纳第尔 122

穆迪默德·沙比尔沙 125

哈吉·贾马尔汗 125

第三编 近代时期的阿富汗 125

第五章 阿富汗民族国家的形成 125

第一节 “珍珠中的珍珠” 125

阿赫马德在加冕仪式上的讲话 126

查尔古娜和朱尔斐卡尔 126

阿赫马德 126

查曼汗 126

阿赫马德当选的原因 127

氏族部落首领的主导思想 128

加兹尼、喀布尔和白沙瓦的占领 130

早期的政府机构 130

第二节 阿赫马德的东征西战 130

穆因—乌尔—穆尔克被迫签订和约 131

多次入侵印度 132

掠劫内沙布尔 132

攻占赫拉特 132

对外战争的掠夺性质 134

帕尼帕特战争 135

萨尔达尔·亚罕汗 136

达福塔尔—依—尼查姆司令部 136

第三节 杜兰尼王朝的社会结构 136

中央行政机构 136

新坎大哈城的征地 137

马吉利斯 137

威拉雅特和哈库玛特—依—阿拉 138

部落社会 139

税收是中央与省之间联系的主桥梁 139

锡克人的崛起 142

第四节 杜兰尼王朝的衰落 142

中央和省的矛盾 143

坎大哈副总督卢奇曼的叛乱 144

哈吉·加马尔汗和阿布杜尔·卡利克汗宣布为国王 145

中央和部落贵族的矛盾 145

马克思论阿富汗社会 146

帖木儿 146

阿赫马德的去世 146

1747年前后阿富汗的区别 147

王位继承问题 148

第一节 杜兰尼诸王子的王位之争 148

第六章 阿富汗的内乱与外患 148

王室的政治婚姻与多妻制问题 149

帖木儿和苏莱曼 150

查曼、胡马云和马穆德的争权斗争 151

查曼的失败与马穆德登上王位 152

马穆德重登王位 153

凯萨尔·密尔扎 153

希尔·穆罕默德拥舒佳为王 153

阿尤布和阿兹姆汗 154

第二节 巴拉克查依兄弟的分治 154

卡木兰被谋杀 154

锡克人的威胁 155

道斯特·穆罕默德加冕 155

英国和波斯条约 156

英国势力的渗透 156

俄国的介入与波斯围攻赫拉特 157

伦吉特·辛格 158

波斯再围赫拉特 159

维特卡维奇 160

伯恩斯 160

约翰·安东尼 161

伯恩斯给麦克纳顿的信 161

第三节 阿富汗第一次抗英战争 161

舒佳被推上阿富汗王位 162

英军占领坎大哈和加兹尼 162

埃尔芬斯顿 163

道斯特降英 163

洛德和皮特的残暴 164

喀布尔起义 165

赛尔将军 165

马克思论英军的撤退 166

阿克巴汗 166

阿富汗的再统一 168

第四节 阿富汗第二次抗英战争 168

道斯特重登王位 168

阿布杜尔·拉赫曼 169

希尔·阿里 169

阿富汗与英国谈判 170

俄土战争 171

李顿勋爵 171

英国关于出兵阿富汗的辩论 172

斯托莱伊托夫 172

亚库布与冈达马克条约 173

罗伯茨 174

英军撤退 175

梅旺德战役 175

阿布杜尔·拉赫曼面临的任务 176

第一节 阿富汗国家的重新统一 176

第七章 阿富汗统一国家的巩固 176

与阿尤布的战争 177

穆罕默德·伊撒克汗的叛乱 178

哈扎腊问题的解决 179

吉尔查依人的暴动 179

“民族和宗教之光” 180

对卡菲里斯坦的征服 180

强制部落迁移政策 181

第二节 “铁腕国王”的内政改革 181

加强和重设中央各部 182

打击部落贵族的土地政策 182

征兵制代替强迫募兵制 184

防止总督权力过大 185

利用和限制“大议会” 185

严密的情报网 186

严刑酷法 186

发展经济的措施 187

限制人口流动 187

“二狮间之羔羊” 188

第三节 阿布杜尔·拉赫曼的对外政策 188

俄国的攻势 189

阿俄边界初步议定书 190

俄国吞并潘狄绿洲 190

英俄关于帕米尔协议及其执行的前提 191

俄国出兵帕米尔 191

普什图部落 192

杜兰协定 193

寇松的政策 194

农民的社会地位 195

土地分配 195

第四节 阿布杜尔·拉赫曼时期阿富汗的社会生活 195

城市状况 196

医疗卫生变化 197

教育 198

伊斯兰法与血亲复仇 199

浓厚的奴隶残制余 200

妇女地位 200

一夫多妻制 200

服饰 201

对阿布杜尔·拉赫曼的评价 202

希尔·阿里建立新型火器兵工厂 204

手工业 204

第八章 阿富汗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204

第一节 现代工商业的出现 204

商业 205

民用工业的发展 205

萨尔特·皮纳为新军事工业总管 205

英俄在阿富汗的争夺 206

阿布杜尔·拉赫曼保护商人的政策 207

哈比布拉的引进政策 208

第二节 塔尔齐与阿富汗民族主义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的宗教民族主义政治文化观 209

英俄协定 211

寇松与哈比布拉的通信 211

马赫穆德·塔尔齐 212

阿富汗落后的原因 213

青年阿富汗派的民族主义报纸:《光明新闻》 213

伊斯兰教与西方科学 214

摆脱落后的出路 214

《儿童之光》 215

现代化纲领 217

《阿富汗和平》 218

老年阿富汗派 219

青年阿富汗派与阿马努拉 219

第三节 阿富汗统治阶层内部的分化 219

德国和土耳其使团 220

纳斯努拉 220

中间派别 220

哈比比亚学校 220

哈比布拉同英国的交涉 222

阿马努拉宣布为王 223

纳斯努拉宣布为王 223

第四编 现代时期的阿富汗 223

第九章 阿富汗的完全独立与现代化改革 223

第一节 阿马努拉政权的建立 223

哈比布拉遇刺 223

加冕宣言 224

阿布杜尔·昆杜斯 224

纳第尔·汗和沙阿·瓦里·汗 224

苏俄承认阿富汗 225

阿马努拉致蔡姆斯福函 225

第二节 第三次抗英战争 225

双方军力对比 226

圣战宣言 226

同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联系 226

英军进犯阿富汗边防军 226

英军占领达卡 227

阿军攻克巴格拉 228

阿军攻占塔尔要塞 228

拉瓦尔品第和约 230

穆索里会谈 231

第三节 阿英条约的签订和阿富汗的对外关系 231

阿英条约的签订 232

喀布尔会谈 232

瓦里·汗赴苏俄谈判 233

阿英关系 233

阿苏友好条约 234

“巴斯马奇”在中亚 234

阿马努拉的泛伊斯兰或泛突厥国家意向 234

乌尔塔·塔盖勒岛的争执 235

恩维尔 235

与欧美关系 236

同其他穆斯林国家关系 236

三个阶段的历程 237

改革的地位 237

第四节 阿马努拉的改革及其失败 237

经济改革 238

法制改革 238

行政改革 238

教育改革 239

文化改革 240

军事改革 241

社会习俗改革 241

在帕格曼召开的大国民议会 242

阿马努拉出访亚非欧12国 242

反改革的叛乱 242

改革失败的原因 243

巴恰·沙考攻占喀布尔 247

巴恰·沙考在库道曼县投降并被处死 248

纳第尔的“穆沙赫班”王朝 249

巴恰·沙考死后的混乱局面 249

第十章 纳第尔王朝的建立及其政策 249

第一节 1931年宪法和纳第尔的对外政策 249

十点政策宣言 250

1931年宪法 251

马茂德平息叛乱 251

阿英关系 252

阿苏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 252

阿富汗与土耳其伊朗关系 253

首相哈希姆 254

第二节 哈希姆的中立主义外交和早期的外援 254

纳第尔遇刺身亡 254

查希尔即位 254

英国和苏联的援助 255

美国承认阿富汗 256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活动 256

阿富汗、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四国联盟 257

交通 258

财政收入 258

第三节 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58

三十年代的阿富汗经济 258

商人隆杜尼 259

教育 259

国民银行 260

国家银行 261

纳粹首脑及间谍的活动 262

战争初期的经济困难 262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富汗 262

查希尔的中立政策 263

盟国的军事物资需求 264

科·万·恩格特为美国驻阿公使 264

苏联和英国的最后通牒 264

沙阿·马茂德接替首相职位 266

战后经济形势的恶化 266

第五编 当代时期的阿富汗 266

第十一章 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 266

第一节 马茂德政府与自由主义议会运动 266

七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67

稳定形势的措施 267

赫尔曼德水利工程的建设 268

觉醒青年党 269

自由主义议会试验 269

查布里辞职 269

祖国党和人民党 270

镇压群众示威运动 271

加强阿美关系 272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冲突 273

加入联合国 274

1953年宫廷政变 275

求助北方邻国苏联 276

同美国关系冷淡 276

第二节 达乌德的对外政策 276

苏联重视阿富汗的原因 277

美国调整对阿的政策 278

与东欧国家关系密切 280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 281

联邦德国的援助 281

实行计划经济 283

建立国营金融机构 283

第三节 “有指导的经济”与社会改革 283

改革内阁制度 283

对工业、牧产品和外汇确立国家控制 283

第二个五年计划 284

第一个五年计划 284

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动 288

六十年代初面临的问题 292

穆罕默德·尤素夫 293

第一节 查希尔国王的对外政策 293

第十二章 十年“宪政”的政治风云 293

与西欧日本贸易加强 294

美援下降 294

阿富汗苏联贸易进一步发展 295

同邻国关系 297

有指导的混合经济 298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演变 298

对外政策上的“巴·塔拉菲”传统 298

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99

第三个五年计划 299

面临严重问题 301

人口增长 303

大众传播媒介 304

现代教育的进展 304

部落和宗法社会结构 305

城市居民的职业联系 306

知识阶层 307

马吉鲁和1964年新宪法 308

第三节 动荡不定的政局 308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巴勃拉克·卡尔迈勒 309

人民民主党 310

“八·三”事件 311

《人民报》 312

“火焰派”、“进步民主党”和“穆斯林青年会” 313

“人民派”和“旗帜派” 313

哈菲祖拉·阿明 313

1968年的学潮和工潮 314

穆罕默德·穆萨·沙菲克 316

“达乌德的旗帜派” 319

阿卜杜尔·瓦利 320

第一节 1973年政变 320

第十三章 阿富汗共和国的内政外交 320

海勃尔、卡尔迈勒和阿娜希塔 321

阿富汗共和国成立 321

达乌德7月18日宣言 321

达乌德对苏援的认识 322

与苏联关系的再次改善 322

第二节 共和国的对外政策 322

亨利·基辛格访问喀布尔 324

阿苏领导人莫斯科会谈 324

阿巴边界冲突 325

阿总统特使纳依姆访美 325

伊朗的援助 326

致力发展与第三世界关系 327

土地改革 328

第三节 共和国的经济 328

农业情况的好转 329

七年发展计划 329

落后的农业国 330

国际收支 330

工业状况 330

人民派被排挤 331

共和国的政治实体 331

第四节 共和国的政治 331

重用前王室显贵 332

旗帜派被限制活动 332

穆斯林青年会遭受沉重打击 332

司法改革 333

社会经济改革 333

1977年宪法 335

人民派的秘密活动 335

人民派与旗帜派的联合 336

达乌德的专断 338

人民派加紧政变准备 339

逮捕游行军官 340

人民民主党组织的游行 340

第十四章 人民民主党政权与全民抗苏战争 340

第一节 1978年政变 340

中央军团第七师受阻 341

瓦坦加尔少校宣布起义开始 341

国名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342

政变军队文告 342

达乌德中弹身亡 342

三项改革措施 343

新政权30点纲领 343

第二节 塔拉基政权 343

同周边国家关系恶化 344

外交上对苏联一边倒 344

旗帜派遭贬 345

与西方国家为敌 345

人民派内部矛盾表面化 346

反对新政权的群众起义 346

与苏联关系恶化 348

第三节 阿明政权与苏联入侵 348

阿明任总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席 348

入侵动机的各种观点 349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定 349

对其它国家采取缓和姿态 349

对内的过激政策 349

阿明被苏军击毙 351

全世界的广泛抗议 352

苏军侵占阿富汗 352

八十年代的三大“热点”之一 353

苏联控制下的政治经济 354

无法弥补的党内分歧 354

第四节 卡尔迈勒政权与全民抗苏战争 354

卡尔迈勒一身四任 354

改变政府形象的措施 354

六大类抵抗组织 357

抵抗运动的蓬勃兴起 357

苏军 调整 军事 战略 358

抵抗运动的发展和深入 360

潘杰希尔山谷保卫战 360

国际社会对抵抗力量的援助 361

第五节 苏联撤军与阿富汗内战 361

纳吉布拉代替卡尔迈勒为总书记 362

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363

富汗民主共和国”改为“阿富汗共和国” 363

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 363

苏联撤军完毕 364

抵抗力量各派的严重分裂 365

美国和巴基斯坦调整对阿政策 367

游击队临时委员会成立和阿富汗伊斯兰国建立 369

张骞关于阿富汗地区的报告 371

东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 371

第十五章 阿富汗和中国的关系 371

第一节 悠久的友好关系 371

南北朝及隋时使臣的往来 372

制造琉璃技术传入中国 372

两国使者的往来 372

法显及其《佛国记》 372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见的阿富汗地区 374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与中阿关系 375

唐代与阿富汗地区的交往与月氏都督府 377

元明时期使者 378

周恩来总理访问喀布尔 379

阿富汗和中国正式建交 379

《圣武记》的记载 379

《中阿友好条约》 379

第二节 中国和阿富汗的外交关系 379

阿富汗承认新中国 379

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 380

达乌德首相访问北京 380

查希尔国王访华 381

陈毅副总理两次访问喀布尔 381

中国承认塔拉基政府 383

阿富汗共和国时期的阿中关系 383

苏军入侵后的阿中关系 384

附录一 阿富汗王朝表 385

附录二 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英国同阿富汗缔结的撤退协定 386

附录三 布莱顿致赛尔少将的一封信 388

附录四 冈达马克条约 391

附录五 杜兰协定 393

附录六 1919年8月8日的英阿和约 396

附录七 阿富汗王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398

附录八 宪政时期的阿富汗历届内阁 400

附录九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纲 405

附录十 阿富汗祖国党党纲 414

附表一 历届联合国大会关于阿富汗问题决议草案表决情况表 422

附表二 在联合国主持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举行间接会谈一览表 423

小传三 布尔汉努丁·拉巴尼 424

小传二 尤尼斯·哈里斯 424

抵抗运动领导人小传 424

小传一 古尔布丁·希克马蒂亚尔 424

小传六 西卜加图拉·穆贾迪迪 425

小传五 赛义德·艾哈迈德·盖拉尼 425

小传四 阿卜杜勒·拉苏尔·萨亚夫 425

小传八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 426

小传七 穆罕默德·纳比·穆赫默迪 426

后记和本书分工表 42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