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土地法学通论
土地法学通论

土地法学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守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0975223
  • 页数:939 页
图书介绍:
《土地法学通论》目录

第一编 土地法学导论 1

第一章 土地法学概述 1

第一节 土地法学的概念 1

第二节 土地法学的研究目的 6

第三节 土地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9

第四节 土地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第五节 土地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19

第六节 土地科学与土地法学 22

第七节 土地法制、体制与机制 23

第八节 土地法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30

第九节 法学与土地法学 36

第十节 土地法学的教学要求 41

第二章 土地法学的理论基础 44

第一节 土地法学的本土资源理论 44

第二节 土地改革学派的理论 48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的土地公有学说 54

第四节 孙中山平均地权理论 58

第五节 现代不动产物权理论 61

第六节 土地法的生态职能理论 66

第七节 土地法的社会价值优先理论 71

第八节 土地的非完全商品性理论 75

第九节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功能统一性理论 79

第十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81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环境保护 88

第一节 土地资源概述 88

第二节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93

第三节 土地与环境保护 100

第四节 地质灾害和湿地效应 114

第四章 法系与土地法律体系 120

第一节 法系概述 120

第二节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22

第三节 中华法系 133

第四节 土地法律体系 141

第五节 土地法应为独立部门法 163

第五章 土地法律关系 171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171

第二节 土地法律关系 176

第三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81

第四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分类 188

第五节 土地法律关系的保护 192

第六章 土地政策 195

第一节 土地政策概述 195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政策 20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地政策 210

第四节 一般市地政策 217

第五节 政策和法的区别与联系 233

第六节 政策法律学派简析 243

第二编 土地立法 246

第七章 土地法的产生与发展 246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土地法 24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法 251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法 259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法 264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土地立法 270

第八章 土地管理立法 277

第一节 土地管理立法的时代背景 27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立法经过 283

第三节 土地有偿使用立法 287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实施中存在问题评析 290

第五节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296

第九章 现行土地管理法 306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经过 306

第二节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309

第三节 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几项基本原则的思考 320

第十章 土地法制的科学技术支撑 329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土地法制的促进作用 330

第二节 土地物证技术的法律特征在土地执法中的作用 332

第三节 土地管理技术规程及其主要作用 337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支撑的对策 342

第十一章 海洋国土法 344

第一节 海洋国土法概述 344

第二节 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 346

第三节 大陆架 352

第四节 东海大陆架问题 356

第五节 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357

第六节 迎接海洋新世纪 360

第三编 地权与土地产权 367

第十二章 地权总论 367

第一节 地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367

第二节 确立地权对完善土地法制的重要性 375

第三节 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地权制度的演变 387

第四节 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地权观 392

第五节 对把所有权、使用权统称土地权利的反思 396

第六节 研究地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99

第十三章 土地规划权 407

第一节 土地规划权概述 407

第二节 我国土地规划的历史和现状 413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7

第四节 城市规划法 421

第五节 村镇规划法律规定 425

第十四章 土地整治权 429

第一节 土地整治权概述 429

第二节 土地整治的目的和任务 437

第三节 农地和工矿地整治 439

第四节 大江大河及交通运输地的整治 441

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与土地整治 448

第十五章 土地管制权和限制权 453

第一节 土地用途管制权的概念 453

第二节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产生及国外运用概况 457

第三节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立法依据及其法律效力 461

第四节 土地用途管制的法权特性和法律特征 464

第五节 依法行使土地用途管制的途径 470

第六节 土地用途限制权 475

附录 481

第十六章 土地征用权 485

第一节 土地征用概述 485

第二节 土地征用程序 491

第三节 土地征用补偿 496

第四节 土地征用相关问题 508

第十七章 空间权与农地发展权 515

第一节 空间权概述 515

第二节 空间权的构成 524

第三节 农地发展权概述 529

第四节 农地发展权属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537

第十八章 土地行政管理权 542

第一节 土地行政管理概述 542

第二节 土地行政管理的几个具体问题 547

第三节 我国地政制度的沿革 556

第四节 我国现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561

第五节 土地行政管理权分类细化表 567

第十九章 土地产权总论 572

第一节 土地产权概述 572

第二节 地权与土地产权辨析 584

第三节 土地所有权产生、发展、变革、淡化和产权化 590

第四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602

第五节 对我国土地产权权利束的构想 606

第二十章 基地用益权 611

第一节 用益权概述 611

第二节 基地用益权的法律特征 616

第三节 土地无偿划拨使用制度确立的经过 621

第四节 划拨土地使用权与罗马法用益权的比较 625

第五节 规范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思考 628

第六节 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规范 635

第二十一章 耕作权 647

第一节 土地耕作权的发生 647

第二节 耕作权发展概述 652

第三节 土地耕作权为物权 656

第四节 农村土地承包权 662

第五节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耕作权 668

第二十二章 土地垦拓权 673

第一节 土地垦拓权的设定 673

第二节 垦拓权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675

第三节 垦拓权的基本内容 680

第四节 土地垦拓权的法律关系 691

附录 694

第二十三章 土地租赁权 696

第一节 土地租赁制度的历史概况 696

第二节 土地租赁权概述 702

第三节 土地租赁权利在物权债权上的区分 704

第四节 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商品房中的权益问题 708

第五节 地租理论简介 712

第六节 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转为租赁的依据 718

第二十四章 地表权 722

第一节 地表权概述 722

第二节 地表权的法律关系 724

第三节 地表权的取得和消灭 729

第四节 地表权的上下空间限度 731

第五节 分层地表权 737

第二十五章 担保物权 740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概述 740

第二节 抵押权概述 741

第三节 抵押制度的比较 744

第四节 抵押权的设定 748

第五节 抵押权的效力 750

第六节 抵押权的实现和消灭 754

第七节 权利质押 759

第八节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762

第二十六章 地役权与相邻权 766

第一节 地役权 766

第二节 空间役权 775

第三节 相邻关系 778

第四节 占有和占有权 780

第四编 依法行政 784

第二十七章 土地税收法律制度 784

第一节 土地征税概述 784

第二节 我国土地税制的历史演变 793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土地税制 798

第四节 现行土地税制的完善和改革的设想 816

第五节 各国土地税制简介 822

第二十八章 土地交易制度 830

第一节 土地交易概述 830

第二节 地产交易的理论问题 833

第三节 城市土地交易制度的新发展 839

第四节 国外有关土地交易概况 843

第五节 土地产权的登记管理 846

第六节 农地市场创设的思考 852

第七节 土地资本化 856

第八节 土地储备与不动产证券化 860

第二十九章 土地行政执法 866

第一节 土地行政执法概述 866

第二节 阳光行政概述 872

第三节 土地争议行政调处 875

第四节 土地争议行政处理程序 881

第五节 行政复议规定 888

第六节 土地纠纷仲裁 891

第七节 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893

第三十章 土地监察与法律责任 903

第一节 我国监察制度的沿革 903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监察制度 905

第三节 土地监察 906

第四节 法律责任 913

第五节 破坏土地资源罪 921

第六节 行政责任的司法审查 926

主要参考文献 935

跋 9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