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家论文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艾平,松亭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2808181
- 页数:393 页
第一编本质论 1
一、文艺的源泉 1
1.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1
马克思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1
列宁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
目 次 1
毛泽东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2
毛泽东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2
鲁迅论描写神鬼的作品也是植根于社会生活 2
赵树理谈自己写作材料的来源 3
司马迁等论作家是在现实中有感而发 3
峻青论创作冲动源自生活实践 4
歌德论现实生活为诗人提供了“机缘”、“材料” 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不能脱离生活 5
2.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5
马克思论文艺的真实性 5
恩格斯论作者的使命在于对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写 6
列宁论文学贵在真实 6
庄子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7
李贽论《水浒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7
斯大林论写真实 7
黄越论生活中的事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 8
鲁迅论《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无讳饰 8
鲁迅论夸张与写真 9
鲁迅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 10
焦菊隐论舞台艺术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10
陆时雍论诗之真趣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 12
亚里士多德等论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 12
圣·奥古斯丁论艺术的真实性成就于它所特有的虚假性 13
去掉的东西 14
莱辛论艺术的使命在于使我们不再发见在自然中希望 14
歌德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15
巴尔扎克论艺术的任务不在于摹写自然,而在于反映 15
自然 15
别林斯基论艺术应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 1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与纪事的异同 17
雨果论艺术真实与生活自然事实之不同 17
高尔基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的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粹” 18
高尔基论怎样创造艺术的真实 18
二、文学的社会属性 19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9
恩格斯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9
毛泽东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0
周恩来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形式和特点 21
邓小平论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但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 22
胡乔木论文艺为人民服务比为政治服务更准确更清楚 23
瞿秋白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得力武器 24
鲁迅论“为艺术而艺术”的后面往往隐藏着一种政治 25
态度 25
周扬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文艺和 25
人民的关系 2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纯艺术”论的虚伪实质 26
别林斯基论“纯艺术”论的虚妄之言 28
2.文学的阶级性 29
马克思恩格斯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9
马克思恩格斯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 30
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30
马克思恩格斯论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的复杂表现 31
恩格斯论作家、作品的阶级性 32
列宁论阶级社会中的人是有阶级性的 32
刘少奇论人的阶级性 32
鲁迅论作家、作品的阶级性 33
周扬论阶级社会里的任何文艺都有一定的阶级性 34
蒋孔阳论有一些文学作品,并不一定都反映作家的阶级意识 35
高尔基论“文学家是阶级的耳目与喉舌” 36
高尔基论生活材料具有抵抗作家的阶级的爱好和厌恶的偏向的能力 37
3.文学的人民性 37
列宁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 37
毛泽东论文艺为人民服务 38
毛泽东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的文艺作品,必须首先检查 38
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 38
周恩来论有人民性的东西才能够流传 39
周恩来论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 39
邓小平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40
狄德罗论艺术家要为不幸人洒同情之泪 41
鲁迅论文学如果背离了人民,就会被人民所唾弃 41
别林斯基论“人民”与“民族”之区别 42
高尔基论人民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文学 42
4.文学的人性 43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 43
恩格斯论人的一切都是历史地发展的、有社会性的 45
费尔巴哈的以“爱”为核心的人性观 45
列宁论“自由、平等”的虚伪本质 46
毛泽东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46
毛泽东对“人类之爱”的批判 47
周恩来论无产阶级的“人性” 48
周恩来论革命者的感情和理智 49
胡乔木论人性是具体的 50
孟子论人性 51
荀子论人之性恶 51
董仲舒论性有三品 52
鲁迅论文学不可能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52
何其芳回忆毛泽东谈共同美感 53
梁实秋谈文学与人性 55
列宁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 56
5.文学的党性 56
毛泽东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57
邓小平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58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 58
马克思论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行为的本质区别 58
马克思论艺术能培养人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 59
马克思论狄更斯等作家作品的社会作用 59
恩格斯论许布纳尔的一幅画比一百本小册子起的作用还要大 60
恩格斯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62
列宁论《怎么办》这种作品能使人一辈子精神饱满 62
钟嵘论诗歌的作用 63
班固论文学可“善民心” 63
孔子论诗歌的社会作用 63
斯大林论电影的教育作用 63
白居易谈“周衰秦兴”时,作诗不重社会作用的毛病 64
鲁迅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64
梁启超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64
梁启超论小说有“熏、浸、刺、提”四力 65
莎士比亚论戏能使坏人供认自己的罪恶 65
狄德罗论艺术对人的感染教育作用 65
赫尔岑论剧院“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最高法院” 66
杜勃洛留勃夫从萨米洛夫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6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的作用 67
别林斯基论“一个民族的诗歌是一面镜子” 67
季米特洛夫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影响了 68
自己的性格 68
高尔基论文学比哲学等更具说明作用 68
第二编作品论 69
一、作品的“外表”——语言 69
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69
恩格斯论语言应简洁富有表现力 69
斯大林论语言是全民的、无阶级性的 70
毛泽东对“党八股”语言的批评 71
刘勰论语句的安排 72
毛泽东论学习语言的三条途径 72
苏东坡论语言的真正成熟在其淡雅 73
刘大櫆论“文贵简” 73
鲁迅论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 73
郭沫若论怎样运用文学语言 74
茅盾论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77
老舍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78
老舍论运用语言要注重生活 78
冰心论语言要讲究音乐美 79
亚里士多德论恶劣的文风来自四种形式 79
贺拉斯论语言要因人物身分不同而相异 80
亚里士多德论语言的生动性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能力 80
郎加纳斯论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特有的光辉 81
但丁论俗语 81
狄德罗论戏剧人物语气的性格化 82
左拉反对没有创造性的语言 82
莫泊桑论语言的选炼 83
雨果论作家应该纯洁自己的语法 83
雨果论语言是发展的 84
歌德论语言表现思想要间接 84
普希金论学习人民口语 84
契诃夫论语言应简洁易懂 85
别林斯基论用字要准 85
托尔斯泰论理想的表达方法 85
高尔基论艺术作品必须有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 86
高尔基论文学语言应该纯朴生动可感 86
阿·托尔斯泰论语言的产生 87
绥拉菲摩维奇论引用“粗话” 87
二、作品的“大脑”——主题 88
毛泽东论文学作品应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88
周恩来论主题要鲜明 89
李渔论文之“主脑” 89
唐弢论主题的倾向性 90
王夫之论主题如统兵之帅 90
郑板桥论“意在笔先” 90
唐弢论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91
王朝闻论主题的涵义 91
王朝闻论深刻的主题来自反复的思索 92
黎汝清论主题思想 92
李国文论如何提炼主题 93
布瓦洛论发挥不能离开题旨 94
布瓦洛论“点”题要早 94
狄德罗论主题的交待应随剧情逐步完成 95
狄德罗论主题的“专制”地位 95
三、作品的“血肉”——题材 97
鲁迅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97
茅盾论题材的选炼 97
陆定一论题材的多样性 98
浩然论选材要“小气”“吝啬” 99
姚雪垠论大量资料是构成题材的基础 99
贺拉斯论要选择力能胜任的题材 100
布瓦洛论累赘无用的细节应一概不要 100
莫泊桑论选材要典型 101
渥兹华斯论题材的重要性 101
契诃夫论发现题材 102
绥拉菲摩维奇论选材 102
四、作品的“骨骼”——结构 103
刘勰论文意和文辞的安排 103
王骥德论创作犹造“宫室” 104
李渔论结构工作的重要及方法 105
姚雪垠谈《李自成》的结构 106
理由论报告文学的结构 108
亚里士多德论结构的布局方式 109
狄德罗论开场决定全剧 110
贺拉斯论作家应该懂得表现整体 110
雨果论要自然的秩序,不要造作的匀称 111
冈察洛夫论结构工作的艰辛 112
阿·托尔斯泰论结构先要确立中心 113
五、作品的“脉络”——情节 114
老舍论作品的情节安排 114
茅盾论安排情节“人物是本位” 114
周立波论情节应该曲折生动合乎逻辑 115
唐弢论情节要曲折深厚 115
高缨论情节要有特殊性 116
布瓦洛论剧情的纠结必须逐场继长增高 117
亚里士多德论情节要合情理 117
贺拉斯论凶杀、怪诞的情节只宜口述,不宜实演 117
狄德罗论情节要围绕主题来安排 118
莱辛论情节是由人物性格决定的 118
黑格尔论艺术只用符合理想的那一类“动作” 119
阿·托尔斯泰论情节来自沸腾的生活 119
高尔基论情节的涵义 119
六、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120
马克思论形式不能离开内容 120
恩格斯论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 120
连续性 121
周扬论各类艺术的形式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 121
毛泽东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 121
吴淇论诗之“内”“外” 121
统一 121
柏拉图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22
歌德论形式的作用 122
别林斯基论内容和形式密不可分 123
高尔基论形式主义 123
布罗夫论什么是艺术的内容 124
毛泽东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生活 125
马克思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125
1.生活积累的重要性 125
一、生活积累 125
第三编创作论 125
刘熙载论深入生活的重要 126
鲁迅论不处身“旋涡”中写不出好作品 126
茅盾论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创作的重要条件 126
黄宗英论作家出什么成果,要看存进了怎样的信息 127
歌德论熟悉自然,方能运用自如 127
黑格尔论创作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 128
雪莱谈自己诗歌养料的来源 128
冈察洛夫论他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129
果戈理论“我最近的著作都是我的心史” 129
屠格涅夫论作家必须把手伸向生活深处 130
高尔基论“见解”“视野”与社会经验成正比 130
辰浓和男论写一百行的报道,要用两千行素材垫底 130
2.生活积累的方法 131
马克思谈自己收集资料 131
列宁谈掌握资料的方法 131
王国维论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131
鲁迅谈收集材料 132
茅盾论收集材料 132
茅盾论聚材要象“奸商”一样,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起来 136
艾芜谈怎样获得文学的材料 137
秦牧论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 13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作家应超出自己的职业范围观察生活 138
莫泊桑论要善于发见别人未曾发见过的东西 138
福楼拜对观察事物的要求 139
乔治·桑论要多方面观察生活 139
二、作品构思 140
马克思论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的 140
刘勰论“草创鸿笔,先标三准” 140
茅盾论“写大纲” 140
姚雪垠论考虑开头应同时考虑作品的全部轮廓 143
王愿坚谈《七根火柴》的构思过程 144
黄飞卿谈怎样避免构思雷同 145
任大霖谈构思的“突破点” 146
布瓦洛论写作之前先要构思清楚 149
冈察洛夫谈自己构思和创作时的状态 149
法捷耶夫谈人物修正艺术构思的情况 150
奥洛什科娃论完美构思的条件 151
三、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152
1.灵感的客观性 152
何其芳论灵感及其客观性 152
黑格尔论灵感及其起源 153
毛星论灵感是客观存在的 153
2.灵感的突发性 156
郭沫若论灵感来了,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没有 156
朱光潜论灵感是“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的 157
毛星论灵感是突发的、非预期的 158
郎廷槐论灵感到来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 159
袁守定论灵感得在俄顷,积在平日 159
3.灵感的亢奋性 160
陆机论写作的“感兴”、“机遇”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160
郭沫若谈自己创作时的“迷狂”之态 160
王汶石论灵感就象一支擦亮了的火柴,能使一切需用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 161
4.灵感的创造性 161
周扬论灵感到来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162
曹禺论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162
柏拉图论不得到灵感就没有能力创造 163
四、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163
1.形象思维 163
马克思论想象在神话、传奇和传说文学中的作用 163
毛泽东论作诗要用形象思维 164
陆机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 165
刘勰论作家在创作时的想象特点 166
蔡仪论形象思维的三种方法 167
亚里士多德论想象与感觉、判断的关系 169
伏尔泰论消极想象与积极想象 170
李博论创造性想象 171
布罗夫论艺术想象的特质 175
涅陀希文论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特殊地位 175
库勃拉诺夫论形象思维的主要特性 176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177
茅盾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创作中交错进行 177
郑季翅论作家的思维和一般人一样必须经过抽象才能 178
进行 178
尼古拉耶娃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179
郎加纳斯论情感要受理智的控制 179
五、文学形象及其塑造 180
马克思论不要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180
周扬论文学艺术的根本特点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 182
茅盾论写人物及其应注意的两个危险 182
玛拉沁夫论写人物 186
亚里士多德论刻划性格应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191
贺拉斯论人物性格须符合人物年龄 191
布瓦洛论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 192
狄德罗论要根据人物处境决定人物性格 194
狄德罗论“没有两张叶子是同样绿的” 194
莱辛论刻划人物性格要保证其一致性和目的性 196
别林斯基论艺术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 197
六、文学典型及创造 198
1.文学典型的概念、特点及其要求 198
恩格斯论典型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198
列宁论一般与个别的辨证关系 199
毛泽东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9
周恩来论典型同真实有区别 200
茅盾论“阿Q”这个典型 200
蔡仪论典型应以鲜明的个性体现有社会意义的普遍性 201
何其芳论典型的“共性个性统一说”,并不能解决关于典型的种种问题 202
歌德论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 203
黑格尔论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 203
巴尔扎克论典型是“类”的样本 204
别林斯基论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 205
叶果罗夫论在典型中一般性并不排斥特殊性和个性 206
2.典型的创造 207
鲁迅论作小说要用模特儿 207
鲁迅论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 208
王国维论“有我”“无我”之境 209
别林斯基论描写的典型性在于从人物身上提取鲜明的本质特征 209
柯瓦辽夫论作家的艺术概括是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10
托尔斯泰论观察同样的许多人,才能塑造出特定的典型 210
高尔基论文学典型是根据抽象化和具体化的法则创造出来的 211
七、文学作品的修改 212
曹植论世人著述,不能无“病” 212
刘勰论改章难于造篇 212
张炎论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 213
唐彪论文章草创已定,须精思细改 213
鲁迅论文章写完之后,至少要看两遍 213
茅盾论最好的修改方法是到“活人”中间去 214
茅盾论自己检查自己 215
杜鹏程谈《保卫延安》的修改 217
布瓦洛论写作要慢慢推敲反复修改 218
布瓦洛论不要矫正太过 218
契诃夫论写完小说,应该把开头和结尾删掉 219
富曼诺夫论短篇小说象酒一样, “收藏”得愈久愈好 219
第四编方法论 221
一、创作方法与世界观 221
马克思论作家世界观的变化 221
恩格斯论世界观模糊不定对创作的影响 221
恩格斯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的矛盾 222
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 222
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创作 223
鲁迅论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224
茅盾论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 224
二、现实主义 225
马克思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贡献 225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225
茅盾论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共同点 226
亚里士多德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 227
乔治·桑论她与巴尔扎克创作方法的区别 227
福楼拜论他与乔治·桑创作方法的区别 228
高尔基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228
卢那察尔斯基论现实主义 229
高尔基论批判现实主义 229
三、浪漫主义 230
马克思对消极浪漫主义者的批评 230
格拉特科夫论写实主义 230
列宁论应当幻想 231
朱光潜论浪漫主义的特征 232
司汤达论浪漫主义 233
波特莱尔论浪漫主义 234
雪莱谈自己诗歌的浪漫主义因素 234
别林斯基论浪漫主义与“新艺术”之别 235
高尔基论浪漫主义的产生 236
日丹诺夫论革命的浪漫主义 236
卢那察尔斯基论浪漫主义的多样性 237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38
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38
周恩来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38
高尔基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描写第三种现实 238
法捷耶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包含着革命的浪漫精神 239
五、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39
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239
王国维论理想与写实 240
周恩来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240
刘勰论奇与真、华与实的结合 240
周扬论“两结合”艺术方法的提出及其意义 241
高尔基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合流” 241
六、现代主义和自然主义 242
列宁论现代派 242
茅盾对现代派的评论 242
袁可嘉论西方现代派文学 244
高尔基论自然主义无力描写“具有人的全部复杂性 246
的人” 246
左拉论自然主义 247
丹纳论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 247
第五编风格论 249
一、文学作品的风格 249
马克思论应允许作家用自己的风格去写 249
恩格斯论海涅等作家作品的风格 250
毛泽东论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50
周恩来论要有独特风格 251
曹丕论文学风格决定于作家个人气质 251
李卓吾论作家情性不同,作品风格也异 251
鲁迅论魏晋文章的风格及其成因 252
鲁迅论自己后期杂文的风格及其因缘 252
基础 252
屠隆论丰富的生活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 252
茅盾论作品风格的着眼点 253
老舍论风格及其重要性 254
王朝闻论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254
唐弢论风格是成熟的标志 255
唐弢论民族风格的特点 255
亚里士多德论优良风格的要求 255
伏尔泰论从作家风格可以辨认民族和国籍 256
布封论风格即是本人 256
席勒论欧洲古代和近代文学的不同风格 257
歌德论风格是作家内心生活的标志 257
威廉·李卜克内西论马克思的风格 258
渥兹华斯谈自己作品的风格 258
二、文学的流派 259
马克思论前拉斐尔派 259
毛泽东论应允许多风格多流派并存发展 260
周扬论好的流派应当赞成 260
卢那察尔斯基论流派内部也应有多样性风格 261
三、文学的民族特点 261
马克思恩格斯论世界文学的形成 261
恩格斯论欧洲各民族语言的特点 262
毛泽东论艺术的民族形式问题 263
列宁关于民族文化的著名论断 263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264
周恩来论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 265
周扬论我国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65
茅盾论我国古典小说表现方法上的民族形式 265
朱光潜论歌德对各民族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 266
唐弢论我国民族风格的特点 267
伏尔泰论向外民族学习 268
丹纳论拉丁民族文学和日耳曼民族文学的区别 268
歌德论要了解外民族情况 268
果戈理论文学的民族性 269
别林斯基论作家是民族精神的代表 270
别林斯基谈作家的民族性应具有世界意义 270
法捷耶夫论鲁迅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271
第六编体裁论 272
一、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272
曹丕把文章分成四类 272
陆机把文体分成十种 272
蔡仪论艺术分类 272
亚里士多德论文艺的分类标准 276
别林斯基把文学作品分成三类 278
1.诗歌 279
毛泽东论律诗要讲平仄 279
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特点 279
毛泽东论诗当以新诗为主体 280
白居易把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 280
谢榛论作诗本乎情景 280
王夫之论诗之情景 280
郭沫若论诗要有节奏 281
郭沫若论诗人是感情的宠儿 281
何其芳论诗的特点 281
朱光潜论诗之三要素 282
艾青论诗本于情 282
艾青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282
德谟克利特论诗人须有天才、灵感和热情 283
薄伽丘论诗的形成 283
薄伽丘论诗人须讲求表现技巧 284
马佐尼论诗的三种定义 284
马佐尼论想象是驾御诗之故事情节的能力 285
伏尔泰论什么是史诗 285
莱辛论诗人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 286
歌德论诗人 287
赫尔德尔论歌的本质是唱,而不是画 287
别林斯基论诗必须有思想 288
别林斯基论史诗 288
高尔基论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 288
2.小说 289
鲁迅论小说的起源 289
茅盾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区别 289
老舍论短篇小说最需要技巧 290
歌德论中国古典小说 291
巴尔扎克论小说应该突破历史的局限 292
契诃夫论小说无需加进主观成份 293
别林斯基论长篇小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293
高尔基论短篇小说必备的条件 294
高尔基论学写小说应从短篇入手 294
3.散文 295
鲁迅论杂文 295
鲁迅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和投枪 295
巴金论什么叫散文 296
刘白羽论特写的特征 296
杨朔论写散文 297
亚里士多德论散文结构的形式 298
萧云儒论散文形散神不散 298
柯灵论散文是文学的轻骑队 298
师陀论散文忌“散” 298
莱辛论什么是寓言 299
4.戏剧 299
周恩来论剧本写作 299
周恩来论话剧 300
鲁迅论悲剧和喜剧 300
郭沫若论写历史剧 300
老舍论写戏须先找矛盾冲突 301
曹禺论写戏 301
瓜里尼论悲喜剧 302
亚里士多德论悲剧和喜剧 302
维伽论悲剧和喜剧的混合 303
高乃依论悲、喜剧的异同 303
狄德罗论戏剧台词的性格化 304
莱辛论喜剧的功用 304
5.电影电视文学 305
夏衍论蒙太奇 305
袁文殊论电影的特性 305
司徒兆登论电视剧 307
汉得森论电影符号学 308
贝拉·巴拉兹论电影剧本 308
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性 308
第七编发展论 310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310
1.文艺起源于劳动 310
恩格斯论劳动和自然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310
恩格斯论劳动创造了文艺产生的物质基础 310
墨子论人须先饱、暖、安,然后求美、丽、乐 311
王国维论歌舞之兴 311
常任侠论人类早期歌舞表演的各种动因 312
鲁迅论文艺起源于劳动 314
普列汉诺夫论劳动先于艺术 315
高尔基论语言艺术直接随着劳动而产生 316
2.文艺起源于摹仿、游戏、巫祝、感情传达 317
德谟克利特论艺术起子摹仿 317
亚里士多德论诗起源于摹仿 317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起源于感情传达 317
席勒论艺术起源于力量过剩的游戏 319
厨川白村论文艺起源于象征的梦 320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20
马克思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20
因素 321
马克思论艺术发展水平与物质生产水平的不平衡现象 321
恩格斯论经济并非是决定文学发展的唯一的、直接的 321
刘勰论时代和世情对文学的影响 322
库贝尔论时代与艺术家的关系 322
别林斯基论诗人和社会的关系 323
高尔基论民间创作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323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类历史发展的继承性 324
恩格斯论文化的继承性 324
毛泽东论现实的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 324
1.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324
三、文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324
陆机论文学的历史继承性 325
刘勰论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325
叶燮论自《三百篇》至今,诗的承传关系 325
鲁迅论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承传关系 327
吕钟论文艺发展史是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 327
2.继承文学遗产的态度、原则和方法 328
马克思论对黑格尔哲学遗产的态度 328
恩格斯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329
列宁论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原则 330
列宁论怎样对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 330
毛泽东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原则 331
周恩来论对待民族财富的态度和标准 332
毛泽东论衡量古代文化的标准 332
孟子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333
刘勰论继承前人与适应新变之法 333
叶燮论不可忽略古人,也不可附会古人 333
方董论诗“病”在窠臼 334
林昌彝论学之太似,反与古人远矣 334
袁枚论“学古”与出新 334
胡佩衡、胡橐论齐白石对待古人遗产的态度 335
胡适论我国文学遗产 335
鲁迅论传下去与剔出来 335
周扬论对待文艺遗产的原则 336
高乃依论对待古代悲剧的态度 336
卢那察尔斯基论遗产中既有瑰宝,也有糟粕 337
高尔基论不要担心古人会“抓住”学生的腿子 337
3.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337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将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337
斯大林论无产阶级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38
毛泽东论对待外国文化的方针 338
鲁迅论学习外国文艺 339
普列汉诺夫论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339
马克思论艺术能生产出欣赏美的大众 341
马克思论文艺具有审美价值 341
第八编鉴赏论 341
1.文艺欣赏的性质 341
一、文艺欣赏 341
梁启超谈阅读李商隐《锦瑟》等诗的感受 342
鲁迅论文艺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欣赏 342
鲁迅论一切美术皆在使人兴感怡悦 342
茅盾论什么叫欣赏 342
蔡仪论艺术的美与欣赏者美感的关系 343
王朝闻论审美对象化的条件 343
康德论文艺欣赏的性质 345
狄德罗论什么是艺术鉴赏力 345
黑格尔论文艺欣赏的主体 346
厨川白村论文艺鉴赏 346
2.文艺欣赏的一般规律 347
马克思论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347
马克思论思想感情不相通不能产生共鸣 347
恩格斯论欣赏的“移情”现象 348
刘勰论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348
沈括论观赏 348
鲁迅论文艺欣赏的主观差异性和客观一致性 349
葛洪论“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 349
王夫之论文艺欣赏的主观性 349
鲁迅论经验不同不能产生共鸣 350
茅盾论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选择 351
朱光潜论文艺鉴赏中的“移情”作用 351
朱光潜论人的心习不同对于同一对象的态度不同 352
王朝闻论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353
洪毅然论美感的心理过程 353
德谟克利特论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354
贺拉斯论鉴赏方法 355
伏尔泰论各民族的鉴赏趣味 355
狄德罗论快感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 356
歌德论不要把审美对象看得太死 357
歌德论鉴赏力的培养 358
席勒论审美主体要有身心感觉的必要条件 358
费尔巴哈论欣赏者要有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理智 358
别林斯基论欣赏者要能动地再创造 359
高尔基谈阅读福楼拜《一颗纯朴的心》的体验 359
二、文艺欣赏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360
毛泽东论作宣传工作的人要研究宣传对象 360
茅盾论欣赏力和表现力的关系 361
王朝闻论艺术家要适应多数欣赏者的需要塑造形象 361
王朝闻论艺术欣赏既是再创造也是再评价 362
黑格尔论群众有权利要求在艺术中重新发见它自己 362
马佐尼论作家应该努力使普通人和有学问的人对他的 363
作品都满意 363
莫泊桑论不同读者对艺术家的要求 364
高尔基论作家要顾及读者的经验 365
列宁论理论批评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66
马克思论要理论说服人得抓住事物的根本 366
毛泽东论文艺批评应当容许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 366
一、文艺批评的性质、原则、方法 366
第九编批评论 366
孟子论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 367
刘勰论审查文情,先标“六观” 367
胡乔木论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艺术中的是非问题 367
王骥德论论曲当看全体 368
鲁迅论批评必须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368
刘勰论评价作品不要贵古贱今、崇己抑人 368
鲁迅论评论文章最好顾及全篇 369
鲁论论批评不能求全责备 369
周扬论应该允许和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 370
周扬论评价作品要谨慎 370
郭沫若论批评家要谋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371
郭沫若论批评家要爱憎分明 371
王朝闻论批评家不要替读者“走子” 372
伏尔泰反对学究式注释和论说 373
菲尔丁论读者有权批评不合口味的作品 374
菲尔丁论不要把书中某些情景误解为影射某人 374
普希金论文艺批评是一门科学 376
别林斯基对文艺批评的要求 376
二、文艺批评的标准 377
马克思论人民是作家的唯一判断者 377
毛泽东论文艺批评的标准 377
邓小平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78
胡乔木论不要把作品的思想内容仅仅归结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性 378
曹丕论文以气为主 379
鲁迅论文艺批评家须有一定的“圈子” 379
孔子论删诗的标准 379
蒋孔阳论文艺批评中的艺术标准 380
王朝闻等论批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 381
布瓦洛论只有后代的赞许才可以确定作品的真正价值 382
狄德罗论作品要为普通人所理解 382
杜勃罗留波夫论衡量作家或作品价值的尺度 383
列夫·托尔斯泰论好的艺术永远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383
别林斯基论公众是文学的最高法庭 383
毛泽东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主要斗争方法之一 384
马克思论文艺批评的作用 384
瞿秋白论文学批评的用处 384
三、文艺批评的任务和作用 384
王朝闻论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 385
贺拉斯把文艺批评比作磨刀石 385
鲁迅论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385
别林斯基论文艺批评的任务 386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艺批评的任务、作用 386
狄德罗论天才的艺术家也需要批评的帮助 386
普列汉诺夫论别林斯基对帮助理解普希金的诗所起 387
普列汉诺夫论批评家的任务 387
的作用 387
契诃夫论文艺批评的作用 387
四、文艺批评家的修养 388
斯大林反对只给文坛“要人”的作品作序 388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389
贺拉斯论批评家要不怕得罪人 392
狄德罗论评画人必备的条件 393
普希金论批评者要热爱艺术 393
亚里士多德论文艺欣赏中的理性活动 555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 张懿院士论文集精选 上》《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编写组编 2019
- 《名校名师名家谈读书》黄耀新编著 2020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 王季思推荐古代戏曲》王季思 2017
-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2006
- 《亚太名家别墅室内设计典藏系列 异域风情》北京大国匠造文化有限公司 2018
- 《管道科学研究论文选集 2009-2013》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编 2014
- 《古今名家养生经》胡岱平编著 2017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