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道德观通论
道德观通论

道德观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希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40083396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道德观通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观 1

一 道德概念释义 2

二 道德与道德观 3

三 道德观与道德哲学 7

第二节 道德观与思想意识 8

一 道德观与世界观 8

二 道德观与人生观 9

三 道德观与价值观 11

第三节 道德观的研究与教育 12

一 道德观研究的意义 12

二 道德观研究的方法 15

三 道德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16

第二章 道德观的发生与历史演变 20

第一节 道德观的发生 20

一 关于道德观发生的哲学观点 20

二 道德观发生的历史前提 23

三 原始道德观念的特征 27

第二节 私有制社会的道德观 30

一 奴隶社会的道德观 30

二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34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 3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观 40

一 社会主义道德观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0

二 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43

三 社会主义道德观与共产主义道德观的关系 46

第三章 善恶观与道德价值根据 48

第一节 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 48

一 道德生活的善与恶 48

二 社会本位与个人的善恶观念 50

三 善恶观的自发与自觉 53

第二节 善恶观与道德价值根据 55

一 价值与道德价值 55

二 善恶价值的根据 58

三 道德的他律与自律 61

第三节 善恶观与社会意识形态 64

一 善恶观的社会化 64

二 社会意识形态对善恶观的影响 67

三 善恶观与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69

第四节 道德恶的表现及惩治 71

一 道德恶的本质 71

二 道德恶的根源 74

三 道德恶的类型及其表现 77

四 道德恶的制裁及社会对策 78

第四章 公正观与公民道德 81

第一节 公正观与社会主义公正 81

一 公正观的历史与现实 81

二 社会主义公正原则 84

三 树立社会主义公正观 86

第二节 社会公德 88

一 公德的历史反思 88

二 社会公德的特点 90

三 社会公德规范 91

第三节 公民道德精神 94

一 人道主义精神 94

二 集体主义精神 97

三 爱国主义精神 100

第五章 义务观与行为选择 105

第一节 伦理关系和道德义务 105

一 伦理关系的客观要求 105

二 道德冲突和行为选择 108

三 意志自由和责任意识 112

第二节 行为选择的内外机制 115

一 行为选择的义利之辩 115

二 行为选择的内部机制 119

三 行为选择的外部机制 121

第三节 道德权利和个人选择 123

一 道德权利 123

二 行为选择中的目的和手段 125

三 道德义务感的培养 126

四 自觉的服从 128

第六章 良心观与道德评价 132

第一节 良心的本质与特点 132

一 良心的本质及其形式 132

二 良心中的理性和情感 137

三 良心的限度 141

第二节 良心的评价作用 143

一 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 143

二 道德评价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45

三 道德评价标准 148

四 道德评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51

第三节 道德评价的方法 152

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 152

二 自我解剖与“内自讼” 154

三 “以见占隐”的经验方法 155

一 荣辱的社会价值 158

第一节 荣辱观与节操 158

第七章 荣辱观与道德品性 158

二 荣辱的道德心理 160

三 大节与小节 163

第二节 性道德与贞操观 166

一 性科学与性道德 166

二 贞操观的演进 170

三 现代贞操观和性道德教育 173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结构和类型 176

一 品德的形成 176

二 品德的结构 178

三 品德的类型 180

第八章 人格观与社会角色 185

第一节 人格观与道德人格 185

一 人格与道德人格 185

二 道德人格的特殊性 187

三 道德人格的形成 190

一 个人的生存处理和角色观 194

第二节 生存处境和角色意识 194

二 角色道德的类型与范型 195

三 角色道德的特殊意义 198

第三节 道德境界与美德典范 199

一 道德境界及其层次性 200

二 金钱与道德境界 203

三 道德典范的特征 205

四 理想人格与成人 207

第一节 幸福的追求 209

第九章 幸福观与人生目的 209

一 存在的目的 210

二 幸福的要素 213

三 幸福的可能 218

第二节 幸福的体验 220

一 幸福与快乐 220

二 幸福与痛苦 224

三 幸福与创造 228

第三节 幸福的实现 229

一 奉献与享受 230

二 自爱与博爱 231

三 个人幸福与社会公正 232

第十章 道德观的继承与发展 237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237

一 传统道德观的源流 237

二 传统道德观的基本精神 239

三 传统道德观的批判继承 244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 245

一 社会发展与道德观的进步 246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 247

三 知识经济和道德培育 249

第三节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建设 253

一 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道德 253

二 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55

三 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57

后记 2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