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眉县志
眉县志

眉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24051187
  • 页数:990 页
图书介绍:
《眉县志》目录

概述 1

第一编 行政建置 7

第一章 县域 7

第一节 今昔县域 7

第二节 境界四至 9

第二章 建置沿革 10

第一节 置县始末 10

第二节 县的隶属 11

第三节 县名初考 13

第四节 郡、州(国、邑、都尉)考 14

第五节 古城要塞 15

第三章 行政区划 19

第一节 明代以前 19

第二节 清代 20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2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6

第四章 今村庄名录 29

第二编 自然地理 32

第一章 地质 32

第一节 地层 32

第二节 地质构造 34

第三节 岩浆岩 35

第二章 地貌 35

第三章 矿藏 37

第一节 金属矿藏 37

第二节 非金属矿藏 37

第一节 地表水 39

第四章 水文 39

第三节 矿质 39

第二节 地下水 42

第三节 泉水、地热水 44

第四节 水质 44

第五章 山脉 45

第一节 秦岭在眉境 45

第二节 太白山 45

第六章 气候 47

第一节 气候 47

第二节 气压和风向 48

第三节 光照 49

第四节 气温 50

第五节 地温 51

第六节 降水 52

第七节 物候 53

第七章 土壤 54

第一节 土壤种类和分布 54

第二节 土地资源评价 55

第八章 植被 55

第九章 野生动、植物 57

第一节 野生动物 57

第二节 野生植物 58

第三编 人口 59

第一章 人口源流、规模与变动 59

第一节 人口源流 59

第二节 人口规模与变动 61

第一节 管理制度 64

第二章 人口管理 64

第二节 人口调查 65

第三节 人口统计 68

第四节 管理经费 68

第三章 人口构成 69

第一节 年龄构成 69

第二节 性别构成 70

第三节 民族构成 71

第四节 文化构成 71

第五节 职业构成 72

第四章 婚姻家庭 74

第一节 婚姻 74

第二节 家庭 76

第二节 妇女生育状况 77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77

第五章 人口再生产 77

第三节 出生胎次 78

第六章 人口控制 78

第一节 人口规划 78

第二节 宣传教育 79

第三节 晚婚节育 79

第四节 政策规定 81

第五节 社会效果 81

第七章 人口经济 82

第一节 人口和劳动力 82

第二节 人口经济水平 83

第三节 人民生活 83

第一章 土地面积 85

第四编 土地管理 85

第二章 土地制度 8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8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89

第三章 土地资源调查 91

第一节 查田定产 91

第二节 核实耕地 92

第三节 土壤普查 92

第四节 土地资源详查 94

第四章 土地管理 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5

第二节 地籍管理 96

第三节 征用土地管理 96

第四节 清理非农业建设用地 100

第五章 开荒与复垦 101

第六章 土地等级 103

第七章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 104

第八章 土地监察 105

第一节 土地权属纠纷处理 105

第二节 土地违法案件处理 106

第五编 自然灾害 107

第一章 自然灾害纪实 107

第一节 旱情灾害 107

第二节 水情灾害 111

第三节 大风与干热风灾害 115

第四节 霜冻灾害 116

第五节 冰雹灾害 117

第六节 生物灾害 119

第七节 地质灾害(地震) 120

第八节 地表灾害(滑坡) 123

第二章 测报和防灾、抗灾 124

第一节 测报 124

第二节 防灾 125

第三节 抗灾 125

第六编 城乡建设 127

第一章 县城建设 127

第一节 县城变迁 127

第二节 县城规划 128

第三节 基础设施 128

第四节 城区供水、排水 130

第五节 城区安全 131

第一节 集镇建设 132

第二章 乡镇建设 132

第二节 农村建设 134

第三章 环境保护 135

第一节 环境管理 135

第二节 环境污染 136

第三节 环境治理与保护 137

第四章 住宅建设 139

第一节 农村住房 139

第二节 城镇住宅 139

第三节 房产管理 140

第五章 古代建筑 140

第六章 建设管理 1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41

第二节 资金管理 142

第三节 质量管理 143

第七编 农牧业* 144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及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144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14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45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145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46

第二章 管理机构 14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47

第二节 事业单位 147

第三节 企业单位 148

第三章 农业生产 150

第一节 耕地 150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52

第三节 粮食作物 154

第四节 经济作物 158

第五节 主要特产 160

第四章 农技农艺 161

第一节 良种推广 161

第二节 土壤培肥 163

第三节 植物保护 164

第四节 其他技术推广及科技承包 167

第五章 果树园艺 168

第一节 苹果 168

第二节 杂果 169

第一节 饲草饲料 171

第六章 畜牧业 171

第四节 贮藏加工 171

第三节 瓜菜 171

第二节 家畜家禽 172

第三节 良种培育 173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73

第五节 产品加工 174

第七章 农业机械 174

第一节 耕作机械 174

第二节 运输机械 175

第三节 加工机械 176

第四节 植保机械 176

第五节 管理监理 176

第一节 采集 177

第二节 编织加工 177

第八章 副业生产 177

第三节 工匠劳务 178

第九章 农业区划 178

第八编 林业 182

第一章 机构 1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2

第二节 事业单位 183

第三节 企业单位 186

第四节 学术团体 186

第二章 森林资源 186

第一节 林业面积 186

第二节 人工林 187

第三节 林木蓄积量 187

第五节 药用动植物 188

第四节 经济林木 188

第六节 野生鸟兽 190

第七节 病虫害 191

第三章 林木权属 192

第四章 植树造林 193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93

第二节 荒山荒滩绿化 194

第三节 平原绿化 195

第五章 森林管理 196

第一节 林木抚育及采伐 196

第二节 封山育林 196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97

第四节 护林防火 197

第六节 林场和苗圃 198

第五节 林产品利用 198

第六章 林业科技 200

第一节 良种引进 200

第二节 科技推广 200

第二节 试验与研究 201

第七章 经营体制改革 201

第八章 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202

第九编 水利 204

第一章 机构 2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4

第二节 事业单位 204

第三节 企业单位 205

第一节 水利概况 206

第二章 水利建设 206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07

第三节 蓄水工程 210

第四节 提水工程 211

第五节 防洪工程 213

第六节 饮水工程 214

第七节 小水电工程 215

第三章 水利管理 217

第一节 组织管理 217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18

第三节 用水管理 218

第四章 水土保持 219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19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220

第二节 水保治理 220

第五章 渔业 221

第六章 防汛 222

第十编 工业 224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24

第一节 县属工业行政机构 224

第二节 电力工业管理机构 224

第二章 县属国有工业企业 225

第一节 石墨矿业 225

第二节 酒业 226

第三节 橡胶、水泵业 228

第四节 水泥、玻璃业 229

第五节 机械、炭素、木器业 230

第一节 纺织业 231

第三章 私营和县属集体工业企业 231

第二节 五金、机瓦、骨胶、胶鞋业 233

第三节 服装、家具业 235

第四节 印刷、造纸业 236

第五节 供销、建筑、家具公司 237

第四章 企业管理 23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39

第二节 生产管理 239

第三节 能源管理 240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41

第五节 劳资管理 242

第五章 电力工业 243

第一节 线路架设 243

第六节 经济效益 243

第二节 线路大修改造 248

第三节 电站建设 250

第四节 生产管理与电力使用 251

第六章 电业经营管理 252

第一节 用电管理 252

第二节 财务和资产管理 253

第七章 部、省属企业 255

第一节 电子工业部第39研究所 255

第二节 省常兴氮肥厂 255

第十一编 乡镇企业 256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56

第二章 企业 257

第一节 重工业 257

第二节 轻工业 259

第三节 建材业 264

第四节 运输业 265

第五节 服务业 266

第六节 乡镇企业近况 267

第三章 名优特产品 268

第一节 山货、土特产品 268

第二节 地方风味小吃 269

第四章 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 271

第十二编 交通邮电 276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7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76

第二节 事业单位 276

第二章 褒斜栈道 277

第三节 市属交通单位 277

第三章 公路 279

第四章 桥涵 281

第一节 常兴渭河大桥 281

第二节 中型桥 281

第三节 小型桥 282

第五章 渡口 283

第一节 渡口分布 283

第二节 渡价 284

第三节 渡口管理 285

第四节 渡工收入 285

第六章 交通管理 286

第一节 路政管理 286

第二节 公路养护 286

第三节 交通监理 287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288

第七章 运输 288

第二节 汽车运输 289

第三节 交通流量 292

第四节 铁路运输 293

第八章 邮政 294

第一节 古代驿站 294

第二节 邮电组织 294

第三节 邮政业务 294

第四节 邮政运输 295

第五节 邮政投递 296

第一节 长途电话 297

第二节 乡村电话(含乡镇) 297

第九章 电信 297

第三节 市内电话及电话会议 298

第四节 电报 298

第十章 邮电管理 300

第一节 业务管理 300

第二节 职工队伍 301

第三节 体制改革 301

第十三编 商业 303

第一章 商业体系 303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03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 304

第三节 供销社商业 305

第四节 国营商业 306

第一节 商业网点 307

第二章 商业网点和商品购销、储运 307

第二节 商品购销 310

第三节 商品储运 312

第三章 服务业 313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14

第五章 粮油业 314

第一节 粮油工作机构 314

第二节 粮油市场 315

第三节 粮油产品购销 316

第四节 粮油储运 318

第五节 油脂、油料购销 321

第六节 城镇粮油供应 322

第七节 粮油加工 323

第一节 预算内财政收入 325

第十四编 财政税务 325

第一章 财政收支 325

第二节 预算内财政支出 328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收支 336

第二章 财政管理 3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3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39

第三节 预算管理 343

第四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 343

第五节 财政监督(财税大检查) 345

第三章 税制税种 348

第一节 税制 348

第二节 流转额征税 349

第三节 收益额征税 350

第四节 财产征税 352

第五节 行为及其他征税 353

第六节 其他收入 355

第四章 税务管理 3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体制 356

第二节 征收管理与征收办法 357

第十五编 金融 359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59

第一节 典当、钱铺 359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359

第三节 银行 360

第二节 金属货币 362

第一节 出土货币 362

第二章 货币流通 362

第四节 保险公司 362

第三节 纸币 363

第四节 解放区货币 364

第五节 人民币 364

第六节 收回三种人民币 364

第七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 364

第八节 货币管理 365

第九节 黄金、白银的经营管理 367

第十节 结算 367

第三章 贷款 368

第一节 民间借贷 368

第二节 工商贷款 369

第三节 农业贷款 370

第四节 农贷豁免 371

第五节 乡镇(社队)企业贷款 372

第六节 信用社贷款 372

第七节 基建拨(贷)款 373

第四章 人民储蓄 374

第五章 人民保险 377

第六章 会计核算 377

第七章 金融体制改革 378

第一节 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信贷 378

第二节 专业银行体制改革 379

第三节 信用社体制改革 379

第八章 代办委托业务 380

第一节 代理发行公债、国库券 380

第二节 农业拨款监督 381

第十六编 经济综合管理 383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83

第一节 计划体制 383

第二节 国民经济建设投资 384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 385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388

第二章 统计管理 390

第一节 统计体制 390

第二节 统计调查和监督 390

第三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391

第三章 物价管理 395

第一节 物价体制 395

第二节 物价的制定与调整 396

第三节 物价监督和检查 397

第四章 物资管理 398

第一节 物资体制 398

第二节 物资购销 399

第三节 物资供应 40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02

第一节 机构 402

第二节 市场管理 402

第三节 企业登记 406

第四节 商标注册 408

第五节 合同管理 410

第六节 广告管理 410

第六章 审计 411

第二节 标准计量的实施与管理 413

第一节 体制 413

第七章 标准计量 413

第三节 量器检查、监督与鉴定 414

第八章 对私改造 416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416

第二节 对私营手工业改造 419

第九章 体制改革 420

第十七编 党派 群团 政协 42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眉县组织 4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23

第二节 县委机构设置 424

第三节 中心工作 426

第四节 组织建设 427

第五节 宣传教育 431

第六节 统一战线 433

第七节 纪律检查 434

第八节 党校教育 435

第九节 中共眉县历次代表大会 436

第二章 国民党 438

第一节 县党部和区分部 43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39

第三节 三青团 440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4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41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 442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443

第四节 各办事机构的主要活动 444

第一节 民主同盟 446

第四章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446

第二节 工商联 447

第五章 群众团体 449

第一节 农民组织 449

第二节 工人组织 451

第三节 妇女组织 453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456

第五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459

第十八编 政权 461

第一章 县署及代议机关 461

第一节 县衙 461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 470

第三节 参议会及议员选举 473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 474

第二章 地方权力机关 47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76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480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481

第一节 县政权机构沿革 48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议事规则 484

第三节 区、乡、村政权机构沿革 485

第四节 档案 485

第五节 信访 487

第四章 检察 489

第一节 检察机构 48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89

第三节 法纪检察 490

第四节 经济检察 491

第五节 监所检察 49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494

第五章 审判 495

第一节 审判机构 495

第二节 审判程序 496

第三节 刑事审判 496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00

第五节 经济审判 501

第六节 “三案”复查 502

第十九编 军事 504

第一章 军事地理 504

第二章 军事机构 505

第三章 兵役制度 508

第二节 国民兵团 510

第一节 团练保甲 510

第四章 地方武装 510

第三节 游击大队 511

第四节 民兵 511

第五章 驻军 513

第六章 红军及八路军过境 515

第七章 防空及军事设施 517

第一节 防空 517

第二节 军事设施 517

第八章 主要战事 518

第一节 蜀魏之战 518

第二节 东晋时七次战事 518

第四节 扶眉战役 519

第三节 围追堵截吴新田 519

第九章 人民革命斗争 522

第十章 兵燹 526

第二十编 公安司法 528

第一章 机构沿革 528

第二章 公安 530

第一节 剿匪 530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532

第三节 清理敌特组织 534

第四节 对敌党团登记和取缔反动会道门 536

第五节 内部肃反 537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537

第七节 社会治安管理 538

第八节 监所管理 541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42

第三章 司法行政 542

第二节 民事调解 544

第三节 公证管理 545

第四节 律师管理 547

第二十一编 民政 劳动 人事 549

第一章 管理机构 549

第二章 优抚 550

第一节 支援前线 550

第二节 抚恤 552

第三节 优待 553

第四节 拥军优属 554

第三章 救灾、救济、扶贫 556

第二节 敬老院 559

第一节 农村五保户 559

第四章 社会福利 559

第三节 社会福利生产 560

第五章 侨务 561

第一节 侨民分布 561

第二节 侨务工作 562

第六章 安置 563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返城 563

第二节 城镇居民下乡与返城 565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565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 565

第七章 劳动管理 567

第一节 待业青年管理 567

第二节 劳动保护 568

第一节 编制 570

第八章 干部管理 570

第二节 招干、招工、招聘 571

第三节 干部职工调配 572

第四节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 574

第五节 干部工人精简下放 575

第六节 离休、退休、退职、退养 575

第九章 工资福利 576

第一节 工资 576

第二节 福利 579

第二十二编 “文化大革命”与拨乱反正 58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发动 581

第一节 批判“三家村”与开展“四大” 581

第二节 大搞“红色海洋” 582

第三节 学生串联与破“四旧” 583

第四节 造反夺权 585

第五节 “三支”“两军” 585

第六节 组建“革命委员会” 586

第七节 斗、批、改 586

第八节 工、贫宣队进驻机关、学校 587

第二章 “文革”中两派武斗 587

第一节 打砸抢抓和首次武斗 587

第二节 八次流血的武斗 588

第三节 对历次武斗骨干的处理结果 589

第三章 继续动乱 589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与“一打三反” 589

第二节 评法批儒 590

第三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591

第四节 普及大寨县 592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593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593

第四章 拨乱反正 593

第三节 转移工作重点 594

第二十三编 文化艺术 59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595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95

第二节 事业单位 595

第二章 剧种和班(社)团 597

第一节 主要剧种 597

第二节 其他剧种 598

第三节 华庆班(社) 599

第四节 剧团 600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603

第三章 电影 603

第一节 电影队(站) 603

第三节 电影院 604

第四章 图书发行 605

第五章 民间艺术和民歌 606

第一节 民间艺术 606

第二节 民歌 609

第六章 著作 610

第一节 历代眉人著述 610

第二节 文学作品选 611

第七章 新闻、广播、电视 619

第一节 新闻 619

第二节 广播 620

第三节 电视 622

第八章 文物 623

第一节 古遗址 623

第二节 古墓葬 625

第三节 石刻 627

第四节 馆藏出土文物 628

第五节 上缴出土文物 628

第六节 文物保护 630

第九章 胜迹 631

第一节 斜峪关 631

第二节 太白山风景区 632

第三节 汤峪温泉 634

第四节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635

第五节 钟吕坪 636

第六节 张载祠 637

第七节 净光寺斜塔 638

第十章 新志编修 638

第一节 大县编志记略 638

第二节 本届新志编纂机构 639

第三节 县志编委会议纪要 641

第四节 本届新志编纂 642

第二十四编 教育 64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645

第二章 儒学书院、义学、学堂 646

第三章 普通教育 648

第一节 幼儿教育 648

第二节 小学教育 649

第三节 中学教育 651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学校 653

第四章 中等专业教育 653

第二节 师范教育 654

第三节 职业教育 655

第五章 工农业余教育 656

第一节 民众教育 656

第二节 农民教育 657

第三节 职工教育 658

第六章 办学经费 65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659

第二节 勤工俭学 661

第三节 集资办学 662

第四节 校舍建设 662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63

第七章 教师 663

第二节 生活待遇 664

第三节 社会地位 665

第四节 进修培训 666

第八章 教育、教学改革 667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 670

第二十五编 卫生体育 673

第一章 医疗卫生组织 673

第二章 医疗事业 677

第一节 医疗设施 677

第二节 医疗队伍 677

第三节 临床治疗 682

第四节 急性传染病防治 683

第五节 慢性传染病防治 684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685

第七节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686

第八节 疫情管理 687

第九节 疾病监测 688

第十节 医药 689

第十一节 公费医疗 690

第十二节 药政管理与制剂 690

第十三节 卫生经费 691

第三章 卫生事业 695

第一节 环境卫生 695

第二节 劳动职业卫生 696

第三节 妇幼卫生 696

第四节 食品卫生 698

第六节 卫生检验 699

第五节 学校卫生 699

第四章 医疗卫生体改 700

第五章 体育 702

第一节 体育组织 702

第二节 体育种类 703

第三节 竞技体育 705

第四节 场地设施 707

第五节 体坛骨干 707

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 709

第一章 科技组织 7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09

第二节 科研机构 709

第一节 科技人才 710

第三节 学(协、研究)会组织 710

第二章 科技队伍 710

第二节 职称评定 711

第三章 科技普及 714

第一节 科普宣传 714

第二节 农科网建设 714

第三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714

第四节 学术交流与情报交流 715

第五节 科技培训 716

第四章 科技推广 716

第一节 新技术推广 716

第二节 技术承包 719

第一节 科研项目 720

第五章 科技研究 720

第二节 科研成果 723

第二十七编 氏族 民俗 宗教 731

第一章 氏族 731

第一节 氏族与姓氏 731

第二节 望族 735

第二章 民俗 738

第一节 生育 738

第二节 婚姻 738

第三节 丧葬 740

第四节 寿庆及其他节仪 740

第五节 衣食住行 741

第三章 传统节日 743

第一节 剪辫放足 745

第四章 革除陋俗 745

第二节 禁止鸦片 746

第三节 禁止赌博 746

第四节 禁止娼妓 747

第五章 宗教信仰 747

第一节 道教 747

第二节 佛教 749

第三节 天主教 751

第四节 基督教 752

第五节 伊斯兰教 754

第二十八编 方言 755

第一章 方言概述 755

第二章 语音分析 766

第三章 本县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769

第四章 主要词汇 771

第五章 语法特点 774

人物 776

第一章 传 776

第一节 政治人物 776

法雄 776

法正 777

王珪 778

张戬 780

曹大中 782

郭钧 782

郝土膏 783

王卺 783

李著与岳嵩 783

何回 783

王聚奎 784

王步瀛 784

朱天顺与贺德茂 786

马德 787

余政 789

郭锡龄 792

武彦昌 792

孙鸿 794

汶洁甫 795

张衡 797

李金泉 801

辛述峻 803

魏建鳌 804

何彦斌 805

第二节 军事人物 806

白起 806

鲁芝 807

鲁宗之 808

鲁轨 808

鲁爽与鲁秀 809

马仙碑 810

鲁悉达 811

鲁广达 812

刘感 813

丘和 814

丘行恭 814

张中彦 815

张中孚 815

曾子贤 816

王会 817

李秉乾 817

许权中 819

李炳南 821

刘志勘 822

李达 824

第三节 经济与科技人物 827

李冰 827

孟陀 827

王焘 827

孔天监 828

郭伯玉 829

梅遇 829

焦子和与焦世雄 831

芬茨尔 831

傅俊修 833

严协和 833

史建民 835

赵西虎 836

第四节 文化教育人物 836

井丹 836

法真 837

张载 837

萧? 840

李柏 841

刘九经 841

冯云程 843

张素 844

舒德禄 844

黄天寿 844

张庭梅 845

程阁卿 846

王海洲 847

王录 849

王集荣 849

董铎 851

王舒荣 853

李化虎 854

第五节 英雄模范人物 854

陈秀贞 855

马成龙 856

杨德清 857

高岁成 858

张勤社 859

张新奎 861

杨明喜 862

蔡金同 866

杨志刚 867

第六节 奸佞人物 868

董卓 868

丘神勣 868

王旭 869

刘兆基 870

陈义海 871

陈日章 872

汤皎如与汤翰如 873

第七节 其他人物 874

马枢 874

张中伟 875

宋巧姣 875

张圆泰 876

王谦梅 877

崔献楼 878

尚生财 881

第二章 表 881

第一节 古代隐居眉地人物表 881

第二节 国民党眉籍抗日阵亡将士简况表 882

第三节 眉县革命烈士简况表 885

第四节 老红军战士登记表 888

第五节 眉县有关历史人物简况表 889

第六节 眉县全国、西北和省劳动模范表 890

第七节 眉籍当代副地师级及副教授以上人员登记表 891

第八节 眉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表 893

第三章 录 895

第一节 眉籍县团级干部名录 895

第二节 眉县离休干部名录 895

第三节 民主同盟眉县支部盟员名录 896

第四节 黄埔同学会眉县成员名录 896

大事记(远古至1998年底) 897

附录 958

一、眉县旧志评介 杨志春 958

(一)《西铭》原文和译文 宋·张载著,喻博文译 964

二、文章、文件选辑 964

(二)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 宋·包拯 965

(三)武扶眉沿渭夹滩纪要(选录) 民国·高家骥 965

(四)眉县人民政府布告之一 968

(五)眉县人民政府布告之二 968

(六)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 968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 970

三、太白山记 970

(一)太白山祷雨记 清·贾鉝 970

(二)太白山纪游略 清·倔道人 972

(三)太白山纪游歌 民国·于右任 975

(四)登太白山的感想(录十至十四) 民国·邵力子 977

(一)关于眉县大鼎铭辞考释 郭沫若 980

四、眉县大鼎铭辞考释 980

(二)眉县杨家村大鼎 史言 981

五、碑文选辑 983

(一)宁曲食水记略碑文 金·高褒 983

(二)“张子故里”碑阴的碑文 清·张明行 张明忠 983

(三)袁家庄志古渠堰碑记 清·王域 983

(四)重建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碑文 984

(五)三国古战场葫芦谷遗址碑文 杨志春 985

六、其他文辑 985

(一)居官八戒 清·陈石麟 985

(二)荒年歌中的“六劫” 民国·黄天寿 986

七、眉县县名来历的传说故事 袁瑛 987

八、关于明代民女宋巧姣诉状的初考 杨志春 988

新编《眉县志》总纂与资料提供者名录 9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