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东平县志
东平县志

东平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东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9003266
  • 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欧洲列国志下一篇:台州地区志
《东平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1735~1985年) 7

第一编 建置 28

第一章 建置沿革 28

第二章 境域区划 33

第一节 境域变迁 33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3

第三章 县城、区(社)乡(镇)驻地 44

第一节 县城 44

第二节 区(社)乡(镇)驻地 45

第二编 自然地理 48

第一章 地质 48

第一节 构造特点 48

第二节 地层 48

第二章 地貌 51

第一节 地貌类型 51

第二节 微地貌类型 52

第四节 低山丘陵 53

第三节 灾害性地貌 53

第五节 河流·湖泊 56

第三章 气候 58

第一节 气候特征 58

第二节 灾害性气候 62

第三节 季节特征 64

第四节 物候历 65

第一节 土壤 66

第四章 土壤与植被 66

第二节 植被 68

第五章 自然资源·物产 69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9

第二节 光资源 69

第三节 热资源 69

第四节 水资源 70

第五节 动物 72

第六节 植物 73

第七节 矿物 74

第六章 自然灾害 75

第三编 人口 80

第一章 人口变动 80

第一节 机械变动 80

第二节 自然消长 82

第三节 人口规模 83

第二节 年龄构成 85

第一节 性别构成 85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5

第三节 民族构成 87

第四节 姓氏 88

第五节 文化构成 89

第六节 行业·职业 91

第三章 计划生育 93

第一节 机构 93

第二节 措施 93

第四节 婚姻状况 94

第三节 效果 94

第五节 育龄妇女 95

第四章 身体状况·寿命 97

第一节 身体状况 97

第二节 寿命 98

第四编 经济综述 99

第一章 经济状况 99

第一节 经济结构 99

第二节 居民生活 104

第二章 经济管理 1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08

第二节 计划管理 109

第三节 土地管理 110

第四节 工商管理 110

第五节 物价管理 112

第六节 度量衡管理 116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1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8

第五编 农业 118

第一章 机构 118

第二章 土地所有制变革 120

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 120

第二节 农民集体所有制 123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 124

第三章 耕地·劳动力·农机具 124

第一节 耕地 124

第二节 劳动力 126

第三节 农机具 127

第四章 种植业 13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30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33

第三节 蔬菜·瓜类 134

第四节 耕作制度 135

第五节 农技农艺 136

第一节 家畜 140

第五章 畜牧业 140

第二节 家禽 142

第三节 优良畜禽 142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43

第六章 家庭副业 144

第一节 种类 144

第二节 名产 14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46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46

第一章 机构 146

第六编 林业 146

第二章 林地面积·树种分布 147

第一节 林地面积 147

第二节 树种分布 147

第三章 育苗·植树造林 149

第一节 育苗 14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51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52

第四章 果树·桑蚕 153

第一节 果树 153

第二节 桑蚕 154

第五章 苗圃·林场 155

第一节 国营苗圃 155

第二节 国有山林 155

第三节 集体林场 157

第六章 林业政策 158

第一节 林木所有权 158

第二节 林木承包责任制 159

第三节 改革探索·林工商结合 159

第七编 水利 160

第一章 机构 16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6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60

第一节 防汛 161

第二章 防汛·抗旱 161

第二节 抗旱 162

第三章 水利工程 163

第一节 治河修堤 163

第二节 治理涝洼 165

第三节 闸坝 167

第四节 水库·塘坝 168

第五节 机电排灌 170

第二节 水井·引泉 176

第四章 农田水利 176

第一节 水土保持 176

第三节 提水机具与灌溉 177

第五章 水文事业 178

第六章 管理 180

第一节 河道堤防管理 180

第二节 灌溉工程管理 180

第一节 湖域沿革 181

第一章 沿革 181

第八编 东平湖 181

第二节 机构沿革 183

第二章 治理 183

第一节 自然滞洪区治理 183

第二节 湖改水库 184

第三节 湖堤修复加固 185

第四节 工程管理 189

第三章 蓄洪·排灌 189

第一节 蓄洪 189

第二节 排灌 192

第四章 湖内生产 195

第一节 渔民 195

第二节 渔船·渔具 196

第三节 养殖 196

第四节 采捕 198

第一节 养鱼 200

第五章 湖滨水产 200

第二节 苇、蒲、藕种植 201

第九编 工业 202

第一章 机构 202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02

第二节 县属企业 202

第二章 所有制形式 204

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工业 204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 205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205

第三章 轻工业 207

第一节 食品 207

第二节 纺织 209

第三节 服装 211

第四节 木器 211

第五节 造纸 211

第四章 重工业 212

第一节 电力 212

第六节 印刷 212

第二节 煤炭 215

第三节 冶炼 216

第四节 机械 216

第五节 化工 217

第六节 建材 217

第五章 名牌产品 219

第十编 城乡建没 220

第一章 机构 220

第二章 建筑单位 220

第三章 县城建设 222

第一节 县城 222

第二节 州城 227

第四章 区乡驻地建设 231

第一节 区驻地建设 231

第二节 乡镇建设 232

第一节 住房 234

第五章 农村建设 234

第二节 公共建设 235

第六章 环境保护 237

第一节 污染状况 237

第二节 污染防治 237

第一节 机构 239

第二节 陆路 239

第一章 交通 239

第十一编 交通·邮电 239

第三节 水路 249

第二章 邮电 251

第一节 机构 251

第二节 邮递 252

第三节 电话 253

第四节 电报 254

第十二编 商业 256

第一章 机构 2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6

第二节 企业机构 257

第一节 私人所有制 260

第二章 所有制形式 260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263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 264

第三章 国营商业 265

第一节 批发零售 265

第二节 水产品购销 266

第三节 药材购销 267

第一节 收购 269

第四章 供销商业 269

第二节 供应 271

第五章 饮食服务·旅游 272

第一节 饮食服务 272

第二节 旅游业 274

第六章 物资供应 274

第一节 重点物资供应 274

第二节 燃料 275

第四节 建材 276

第三节 机电·金属材料 276

第七章 粮油购销 277

第一节 征购 277

第二节 销售 278

第三节 调拨 280

第四节 储存 282

第八章 集市·物资交流会 283

第一节 集市 283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283

第九章 对外贸易 284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284

第二节 生产·加工 286

第十三编 财税 287

第一章 机构 287

第一节 财政机构 287

第二节 税务机构 287

第一节 财政体制 288

第三节 审计机构 288

第二章 财政 288

第二节 财政收入 289

第三节 财政支出 292

第四节 管理·监督·审计 295

第三章 税收 296

第一节 工商税 296

第二节 农业税 297

第十四编 金融 303

第一章 机构 303

第一节 钱庄 303

第二节 银行 303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304

第四节 保险公司 304

第二章 货币 304

第一节 铜币 304

第三节 纸币 305

第二节 银币 305

第四节 流通·收兑·管理 308

第三章 典当业 309

第四章 贷款 310

第一节 高利贷 310

第二节 工商贷款 310

第三节 农业贷款 311

第四节 基建拨款 313

第二节 集体企业存款 314

第五章 存款 314

第一节 国营企业存款 314

第三节 农业存款 315

第六章 储蓄 315

第一节 城镇储蓄 315

第二节 农村储蓄 316

第一节 企业财产保险 317

第八章 保险 317

第三节 侨汇 317

第二节 国库券 317

第一节 公债 317

第七章 公债·国库券·侨汇 317

第二节 农村保险 318

第三节 其它保险 318

第十五编 党派·政协·社团 32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东平县组织 320

第一节 组织发展 320

第二节 县委机构 324

第三节 党员教育 327

第四节 统一战线 328

第五节 纪律检查 330

第六节 代表会议·代表大会 330

第二章 政协东平县委员会 33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33

第一节 联合团体 334

第三章 社会团体 334

第二节 工人团体 335

第三节 农民·渔民团体 336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338

第五节 妇女团体 340

第六节 工商团体 342

第七节 科学技术团体 342

第八节 中苏友好协会东平县分会 343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东平县团部 344

第四章 国民党·三青团 34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东平县党部 344

第十六编 政权 346

第一章 权力机构 346

第一节 各界人士代表会议 346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4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348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51

第一节 州署 351

第二节 县政府 354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355

第四节 民主政府 356

第五节 人民政府 356

第六节 县(州)以下行政机构 360

第三章 选举 364

第十七编 民政 366

第一章 社会福利 366

第一节 福利 366

第二节 救济 367

第三节 救灾 368

第四节 扶贫 369

第二章 优抚 370

第一节 优属 370

第二节 抚恤 371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73

第三章 信访工作 374

第二节 劳动就业 3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6

第一章 劳动 376

第十八编 劳动·人事 376

第三节 劳动保护 378

第四节 劳动保险 379

第五节 劳动工资 380

第六节 职工福利 382

第七节 知青安置 383

第二章 人事 3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5

第二节 清代官吏 385

第三节 民国职员 387

第四节 人民干部 389

第十九编 政法 397

第一章 公安 397

第一节 机构 397

第二节 剿匪反特 398

第五节 取缔反动道会门 399

第三节 镇反 399

第四节 肃反 399

第六节 刑事侦察 400

第七节 管制 400

第八节 监督改造 400

第九节 社会治安 401

第十节 消防 401

第十一节 监狱·看守所 402

第二节 检察业务 403

第一节 机构 403

第二章 检察 403

第三章 法院 405

第一节 机构 40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0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06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08

第五节 人民陪审 408

第二节 法制宣传 409

第一节 机构 40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09

第三节 人民调解 410

第四节 律师 413

第五节 公证 413

第二十编 军事 415

第一章 军事机构 415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17

第一节 县(州)属武装 417

第二节 区、乡武装 419

第三节 地主武装 420

第三章 民兵 421

第一节 民兵组织 421

第二节 军政训练 423

第三节 拥军支前 423

第四节 生产建设 423

第三节 人民军队 424

第二节 国民军 424

第一节 清军 424

第四章 驻军 424

第四节 国民党军队 426

第五章 兵役 427

第一节 募兵 427

第二节 志愿兵 428

第三节 义务兵 429

第六章 主要军事行动 430

第一节 战事 430

第二节 军事情报活动 435

第二十一编 教育 440

第一章 教育行政 4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40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41

第三节 教育经费 441

第四节 校舍设备 443

第二章 学前教育 444

第一节 塾·学 445

第三章 普通教育 44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4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50

第四章 职业教育 454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54

第二节 技术教育 455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56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56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57

第三节 干部教育 458

第六章 教师队伍 460

第一节 教师发展 460

第二节 教师地位 461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62

第四节 教师素质 463

第一节 科技机构 466

第二十二编 科技 466

第一章 科技组织 466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67

第二章 科技普及 468

第一节 科技推广 468

第二节 科技情报 469

第三章 科技成果 470

第一节 农业 470

第三节 水产 471

第二节 林业 471

第四节 工业 472

第五节 文教 473

第二十三编 文化 475

第一章 机构 475

第二章 文艺 476

第一节 文化馆(站) 476

第二节 农村文化室 476

第六节 戏剧 477

第五节 舞蹈 477

第三节 曲艺 477

第四节 音乐 477

第七节 会演 479

第八节 电影 479

第九节 艺文 481

第十节 展览 490

第三章 广播·电视·报刊 491

第一节 广播 491

第二节 电视 492

第三节 报刊 492

第四章 图书 493

第一节 图书馆(室) 493

第二节 图书发行 493

第五章 档案 494

第一节 档案馆(室) 494

第二节 馆藏 494

第三节 利用 495

第六章 文物·名胜 496

第一节 古、近代文物 496

第二节 现代文物 501

第三节 地方名胜 502

第二十四编 卫生 503

第一章 机构 50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03

第二节 医疗机构 504

第三节 专业机构 505

第二章 医疗 507

第一节 医疗队伍 507

第二节 医疗技术 509

第三节 医疗设施 511

第四节 医疗制度 512

第三章 防治 514

第一节 爱国卫生 514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515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516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517

第五节 妇幼保健 517

第四章 医药 518

第一节 药材 518

第二节 药政 519

第五章 经费 519

第二节 设施 521

第一节 机构 521

第一章 机构·设施 521

第二十五编 体育 521

第二章 学校体育 522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522

第二节 业余体校 523

第三节 体育教师队伍 523

第三章 群众体育 523

第四章 体育竞赛 524

第一节 生活习惯 528

第二十六编 社会 528

第一章 民俗 528

第二节 岁时·祝祭 529

第三节 社会礼仪 531

第四节 婚姻 532

第五节 丧葬 533

第二节 结构 534

第三节 习俗 534

第一节 数额 534

第二章 家庭 534

第三章 历史陋习 535

第一节 蓄婢·纳妾 535

第二节 缠足 535

第三节 赌博·吸毒 535

第四节 迷信鬼神 536

第四章 道德风尚 537

第一节 热爱祖国 537

第三节 舍己救人 538

第二节 热爱集体 538

第四节 敬老爱幼 539

第五节 男女平等 539

第六节 互助互济 540

第七节 五讲四美 540

第八节 拾金不昧 541

第五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541

第一节 方言 541

第二节 谚语 545

第三节 歇后语 546

第六章 宗教 546

第一节 佛教 546

第二节 道教 546

第三节 天主教 547

第四节 基督教 547

第五节 伊斯兰教 547

第一节 烈士传略 549

第二十七编 人物 549

第一章 革命烈士 549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 559

第二章 名人传略 583

附录 603

一、重要文献辑存 603

东平县大队关于夏季工作总结报告 603

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县表彰抗日爱国立功人员大会上的颂词 605

东平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对结束土改中政策的决议 605

中共东平县委关于整理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 606

落实完善大包干责任制 608

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志编委会《关于贯彻执行行署[1983]60号文件做好县志编纂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609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给东平县委的信 610

关于《东平县志》编纂工作的决议 610

须昌城考 611

改筑东平州城记 611

二、文辞选录 611

泰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东平县志》稿的审定意见 611

三、报刊摘选 613

提高编纂水平 保证志书质量 613

四、民间故事 614

无盐娘娘 614

阮氏兄弟的传说 615

“土八路”火烧北寨门 616

五、轶闻 616

“龙门连跃”的传说 616

击毙秦老道 617

六、地名 619

七、历史纪年对照表(1735~1949) 625

八、历次修志简介 628

东平县志编纂委员会 630

编委会办公室 630

县志编委会顾问 631

中共东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志稿审定组 6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