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农业发展途径模式·探讨·推广  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研究
农业发展途径模式·探讨·推广  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研究

农业发展途径模式·探讨·推广 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从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7707431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
《农业发展途径模式·探讨·推广 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研究》目录

第一篇 理论研究与发展对策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概念 2

一、概念 2

二、特征 2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开发指导思想 4

一、指导思想 5

二、原则 5

一、区别 6

第三节 农业区域试验区(点)综合开发与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别及联系 6

三、研究对象和目标 6

二、共性 7

三、联系 7

第二章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背景与发展趋势 9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背景 9

一、社会背景 9

二、工作背景 10

三、发展过程 11

三、试点生产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12

二、试点发展速度加快的可能性存在 12

一、试点数量增加的可能性大 12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发展趋势 12

四、试点生产结构调整会日趋合理 13

五、观光农业试点可能出现 13

六、从发展规律推测试点开发是上升的趋势 13

第三章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现状 17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区域现状 17

一、区域类型与布局现状 17

二、生产结构现状 23

一、工程开发现状 24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工程现状 24

二、工程投入现状 25

第三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效益分析 26

一、经济效益 26

二、生态效益 27

三、社会效益 28

第四节 适于农业区域试验区(点)综合开发的潜力分析 37

一、后备土地资源潜力 37

二、浅薄层淡水资源潜力 37

三、农村庭院资源潜力 37

四、劳力资源潜力 38

二、我省农业自然资源也相对短缺 39

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紧缺 39

第四章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意义与作用 39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是合理挖掘农业资源的需要 39

三、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点能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40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点的开发建设,可以加大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科技含量 40

一、区域开发试点是农业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温床 41

二、开发建设农业区域试点,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42

第三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点是“两高一优”农业的实验基地 44

一、区域综合开发试点,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了“两高一优” 44

二、区域综合开发试点,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了“两高一优”农业的途径 44

一、搞区域综合试点开发,有利于促进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水平 45

第四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点建设,可为农民奔小康实施硬指标 45

二、试点开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46

第五章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对策 48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选择 48

一、准备工作 48

二、外业调查 48

三、室内分析,确定方案 49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点的开发措施 49

一、加强领导,加强管理,促进试验区(点)的开发建设 49

二、农科教相结合,促进开发的进程 50

一、推广山区丘陵区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1

三、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51

第三节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验区(点)的开发与推广 51

二、推广坝上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3

三、推广平原地区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4

四、推广沿海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5

五、推广沙荒沙滩地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5

六、推广低洼盐碱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8

七、推广废弃地资源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8

八、推广城郊型农业试验区的开发内容 59

第一节 碳酸盐岩类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61

第二篇 试点模式与探讨推广 61

第六章 山区丘陵区试验区开发模式 61

第二节 燕山东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67

第三节 干旱丘陵区紫色砂页岩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75

第四节 遵化市党峪镇西山沟试点开发模式 81

第五节 石灰岩矿区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87

第六节 “掘顽石 聚缝土 拓荒山 成桑田”开发模式 92

第七节 浅山丘陵区“围山转”工程开发模式 99

第八节 山区农业区域立体开发模式 104

第九节 燕山地区生态农业村试点开发模式 108

第十节 丘陵山地生态经济开发模式 112

第十一节 应用区划成果 开发低山丘陵区模式 116

第十二节 怀安县王虎屯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118

第十三节 赞皇县荒山 荒地 荒滩开发模式 123

第十四节 万全县河川粮食及经济作物开发模式 127

第十五节 唐县张合庄经济沟开发模式 130

第十六节 丘陵区以农为本 林果先行综合开发模式 132

第十七节 丘陵区改造中低产田 134

第一节 实行区域开发 发展种草养畜模式 137

第七章 坝上和临坝试验区开发模式 137

第二节 实施林业区划 兴办乡村林场模式 142

第三节 康保县大沟坊井灌农业模式 148

第四节 崇礼县西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152

第五节 科技兴牧试点模式 155

第八章 平原地区试验区开发模式 159

第一节 献县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159

第二节 葡萄种植向立体空间发展模式 162

第三节 抓龙头带一业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166

第四节 资源配置示范推广模式 174

第五节 永定河故道葡萄开发模式 177

第六节 实行林农间作大小行配置的造林模式 181

第七节 任县大陆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185

第八节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模式 188

第九节 大城县胡家洼农业小区综合治理模式 190

第十节 肃宁县特菜生产模式 194

第十一节 大名县节水灌溉模式 196

第十二节 建设高产高效农田模式 198

第九章 沿海地区试验区开发模式 203

第一节 沿海盐碱瘠薄地 开发稻田模式 203

第二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206

第一节 赞皇县河滩荒地资源开发模式 211

第十章 沙荒沙滩地试验区(点)开发模式 211

第二节 昌黎县中部沙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216

第三节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模式 222

第四节 卵石滩开发试点模式 228

第五节 荒沙滩 变良田发展模式 230

第六节 黑龙港流域沙荒地开发模式 233

第七节 荒滩地变绿洲开发模式 237

第八节 漳河故道 沙荒变粮仓开发模式 239

第九节 “技术培训 示范推广 系列服务”式河滩开发模式 243

第十节 沙滩植树 杨柳成荫模式 246

第十一节 农林牧综合开发沙荒地模式 248

第十二节 集体开发 共同致富模式 250

第十三节 调整布局与结构开发沙荒地模式 252

第十四节 “给政策 重人才 敢投入”开发沙荒资源模式 255

第十五节 引用区划成果 治理沙荒模式 257

第十一章 低洼盐碱类型区试点开发模式 260

第一节 阜城县千顷洼综合治理模式 260

第二节 洼淀资源开发模式 262

第三节 中捷农场盐碱薄地开发模式 266

第四节 苦水区开发治理模式 270

第五节 曲周县碱地资源开发模式 273

第六节 “靠农民 抗干旱 治盐碱 求效益”模式 276

第十二章 废弃地类型区试点开发模式 279

第一节 塌陷地区搬迁村旧址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279

第二节 废窑坑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282

第三节 利用废弃荒地 发展养牛模式 286

第十三章 城效类型区试点开发模式 288

第一节 邯郸邯山区蔬菜发展模式 288

第二节 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299

第三节 “一优两高”农业开发模式 302

第四节 东光县城郊蔬菜发展模式 304

第一节 搞好区域开发试点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08

第十四章 试验区的发展探讨 308

第二节 太行山区土特产资源开发刍议 314

第三节 滦河中下游沙土地区农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321

第四节 太行山、燕山中药材种植的气侯适应性 326

第五节 后董景生态农业开发及发展规划 333

第六节 山地旅游气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38

第七节 沧州生态农业青县试区开发和发展规划 353

第八节 挖掘劳力资源 搞好副业加工 359

第九节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冬小麦生产的应用研究 361

结束语 368

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项目查新报告 370

附录 成果评价与参考资料 370

农业科技项目查新报告附件一 376

农业科技项目查新报告附件二 396

计算机程序附件1:1992年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区(点)样本与总体年产值计算程序 400

计算机程序附件2:1992年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区(点)样本与总体年增经济效益计算程序 401

计算机程序附件3:1992年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区(点)样本与总体开发总面积计算程序 402

计算机程序附件4:1992年河北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试区(点)样本与总体涉及总人口计算程序 403

课题介绍 404

后记 4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