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
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

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房玉清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1050968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
《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语法和语法规则 1

1.1.1 语法是构词造句的规则 1

1.1.2 学习语法的目的 2

1.1.3 强制性规则和非强制性规则 2

1.1.4 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 3

1.2 汉语语法的特点 3

1.3 古今语法的差别 9

1.4 方言和语法 9

1.5 语体和语法 10

1.6 语音、文字和语法 11

1.7 实用语法和理论语法 12

习题 13

第二章 语法单位和语法分析 16

2.1 汉语的语法单位 16

2.1.1 语法分析需要把一句话切分成若干语法单位 16

2.1.2 语素 16

2.1.3 词 17

2.1.4 短语 17

2.1.5 句子 17

2.2.2 汉语的结构类型 18

2.2.1 结构和短语 18

2.2 汉语的结构规则概述 18

2.3 分析句子的基本方法 19

2.3.1 句子成分分析法 19

2.3.2 层次分析法 20

2.3.3 综合分析法 21

2.4 结构和语义 24

习题 24

3.1.1 汉语语素和汉字 26

3.1.2 自由语素、黏着语素和半自由语素 26

3.1 汉语语素的特点和分类 26

第三章 词的构造 26

3.1.3 实语素和虚语素 27

3.1.4 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8

3.2 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28

3.2.1 联合式合成词 29

3.2.2 偏正式合成词 30

3.2.3 述宾式合成词 30

3.2.4 述补式合成词 30

3.2.5 主谓式合成词 30

3.2.6 附加式合成词 31

3.2.7 重叠式合成词 32

3.3.2 简称的类型 33

3.3.3 简称构成新词 33

3.3.1 简称和全称 33

3.3 简称 33

3.4 词和非词的界限 34

3.4.1 自由和黏着 34

3.4.2 能不能扩展 34

3.4.3 语义有没有变化 35

习题 35

第四章 词的分类 37

4.1 词的分类原则 37

4.3.1 名词 38

4.3 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 38

4.2.2 体词和谓词 38

4.2.1 实词和虚词 38

4.2 词类概述 38

4.3.2 处所词 39

4.3.3 时间词 39

4.3.4 方位词 39

4.3.5 数词 39

4.3.6 量词 39

4.3.7 动词 40

4.3.8 形容词 41

4.3.9 指代词 42

4.4.2 介词 43

4.4.1 副词 43

4.4 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 43

4.4.3 连词 44

4.4.4 助词 45

4.5 叹词和象声词 47

4.5.1 叹词 47

4.5.2 象声词 47

4.6 同音词和兼类词 48

习题 48

第五章 短语的结构和分类 52

5.1 短语是句法分析的基本单位 52

5.1.1 汉语不必把词作为句法分析的基本单位 52

5.1.3 把短语作为基本的句法单位可以简化语法分析 53

5.1.2 短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固定 53

5.2 短语的结构 54

5.2.1 附加结构 54

5.2.2 重叠结构 55

5.2.3 数量结构 56

5.2.4 同位结构 56

5.2.5 偏正结构 56

5.2.6 述宾结构 57

5.2.7 述补结构 57

5.2.8 联合结构 58

5.2.9 连动结构 58

5.3.1 附加结构的层次分析 59

5.3 短语的层次分析 59

5.2.11 主谓结构 59

5.2.10 兼语结构 59

5.3.2 附加结构和述补结构 60

5.3.3 重叠结构和联合结构 61

5.3.4 数量结构的层次分析 61

5.3.5 同位结构的层次分析 62

5.3.6 偏正结构的层次分析 62

5.3.7 连动结构的层次分析 62

5.3.8 兼语结构的层次分析 63

5.4 短语的命名和分类 63

5.4.3 形容词短语 64

5.4.2 动词短语 64

5.4.1 名词短语 64

5.4.4 副词短语 65

5.4.5 介词短语 65

5.4.6 四字语 66

习题 66

第六章 句子的类型 71

6.1 句子是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 71

6.2 整句和零句 72

6.3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73

6.4 单句和复句 75

6.5 句子按语气分类 76

习题 78

第七章 主语和谓语 81

7.1 句子成分 81

7.2 主语与谓语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82

7.2.1 主语是话题,谓语是说明 82

7.2.2 主语代表已知信息,谓语说明新信息 83

7.2.3 主语表示定指的人和事物 83

7.2.4 主语强调周遍性 84

7.2.5 主语和谓语的联系比较灵活 85

7.3 主语的类型 86

7.3.1 名词和名词短语作主语 86

7.3.2 动词和动词短语作主语 87

7.3.3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作主语 89

7.4 谓语的类型 90

7.4.1 名词和名词短语作谓语 90

7.4.2 动词和动词短语作谓语 91

7.4.3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93

习题 95

第八章 述语和宾语 99

8.1 述语与宾语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99

8.1.1 述语是跟宾语或补语相对的直接成分 99

8.1.2 述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表示动作或状态涉及的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 99

8.1.3 有的述语带有“致使”的意义 100

8.1.4 宾语表示不定指的事物 100

8.1.5 有些宾语有补充述语的作用 101

8.2 述语的类型 102

8.2.1 述宾式动词短语作述语 102

8.1.6 述语的复杂化是汉语发展的新趋势 102

8.2.2 联合式动词短语作述语 105

8.2.3 其他动词短语作述语 106

8.2.4 形容词短语作述语 106

8.3 宾语的类型 107

8.3.1 体词和体词性短语作宾语 107

8.3.2 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作宾语 109

习题 113

9.1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17

第九章 定语、状语和中心语 117

9.2 定语和状语的位置 118

9.3 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119

9.4 状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120

9.5 助词de在偏正结构中的语法作用 120

9.6 定语的类型 122

9.6.1 名词和名词短短语作定语 122

9.6.2 动词和动词短语作定语 123

9.6.3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作定语 124

9.6.4 介词短语作定语 125

9.7.1 副词和副词短语作状语 126

9.7 状语的类型 126

9.6.6 象声词短语作定语 126

9.6.5 四字语作定语 126

9.7.2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作状语 128

9.7.3 介词短语作状语 129

9.7.4 数量词短语作状语 129

9.7.5 四字语作状语 130

9.7.6 象声词短语作状语 130

9.8 偏正结构的顺序和层次 130

9.8.1 多项修饰语和多项中心语 130

9.8.2 多项定语的顺序 132

9.8.3 多项状语的顺序 132

9.8.4 定语和状语的层次分析 133

习题 135

第十章 补语 141

10.1 补语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 141

10.1.1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头的补充说明成分 141

10.1.2 补语和宾语的区分 141

10.1.3 不用“得”联系的补语和用“得”联系的补语 141

10.1.4 “得”的语法作用 142

10.1.5 述补结构的表述重心 142

10.1.6 补语和状语的比较 143

10.1.7 述补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比较 143

10.1.8 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给补语分类 143

10.2 不用“得”联系的补语 143

10.2.1 结果补语 144

10.2.2 趋向补语 146

10.2.3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虚化 148

10.2.4 可能补语 152

10.2.5 程序补语 156

10.3 用“得”联系的补语 157

10.3.1 程序补语 157

10.3.2 情态补语 157

10.4 补语的层次分析 160

习题 162

第十一章 句子的复杂化 169

11.1 句子成分的扩展造成句子复杂化 169

11.2.1 主语的扩展 170

11.2 句子成分的扩展 170

11.2.2 谓语的扩展 171

11.2.3 述语的扩展 171

11.2.4 宾语的扩展 172

11.2.5 补语的扩展 173

11.2.6 定语的扩展 173

11.2.7 状语的扩展 174

11.2.8 中心语的扩展 175

11.2.9 多种成分扩展 176

11.3 句子的特殊成分 176

11.3.1 关联成分 176

11.3.2 独立成分 177

习题 179

第十二章 句式的变换 182

12.1 肯定和否定 183

12.1.1 肯定句和否定句 183

12.1.2 “不”和“没有” 183

12.1.3 双重否定 184

12.2 陈述和疑问 184

12.2.1 是非问句 185

12.2.2 非是非问句(持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 185

12.3 主动和被动 187

12.3.1 主动句和被动句 187

12.3.2 “把”字句和“被”字句 188

12.4 位置和状态 191

12.4.1 存在句 191

12.4.2 隐现句 193

12.5 起点和终点 194

12.6 强调和减弱 195

12.6.1 表示强调(用“是”表示强调;用“连”表示强调) 195

12.6.2 表示减弱 198

习题 201

第十三章 句子的组合 206

13.1 用意合法组合复句 206

13.1.1 小句的主语相同 207

13.1.2 小句的主语不同 208

13.1.3 发端句是后续句的主语 209

13.2 用关联词语组合复句 209

13.2.1 并列关系 210

13.2.2 因果关系 213

13.2.3 转折关系 217

13.3 复句和句群的层次 221

13.3.1 复句的层次 221

13.3.2 句群的层次 223

习题 224

14.2.1 汉语名词有数量范畴 232

14.2 数量范畴概述 232

14.1 汉语的语法范畴 232

第十四章 数量范畴 232

14.2.2 汉语动词、形容词也有数量范畴 233

14.2.3 “(一)个”既表示数量又表示指称和个体化 233

14.2.4 有些句法形式非有数量短语不可 234

14.3 数词和数量助词 235

14.3.1 基数和序数 235

14.3.2 “零”和“半” 236

14.3.3 “二”和“两” 236

14.3.4 分数、小数和倍数 237

14.3.5 复数 238

14.3.6 概数 239

14.3.7 “许多”、“好些”和“好多” 240

14.3.8 问数法 241

14.4 量词的语法性质及其分类 241

14.4.1 量词的语法性质 241

14.4.2 量词的分类 243

14.5 数量短语的类型及其语法功能 247

14.5.1 数量短语的类型 247

14.5.2 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247

习题 254

第十五章 动态范畴 259

15.1 动态范畴概述 259

15.2.1 汉语用单个动词作谓语的局限性 260

15.2 动态范畴和动态助词 260

15.2.2 动词表示动态要有动态助词辅助 261

15.2.3 动态助词的来源及其语法特征 262

15.3 动态助词表示的基本语义 263

15.3.1 了 263

15.3.2 着 264

15.3.3 过 266

15.3.4 “了”“着”“过”用法比较 267

15.3.5 “来”和“去” 269

15.3.6 来着 271

15.4 表示动态的其他语法手段 271

15.4.1 动词重叠 272

习题 275

15.4.2 “的”和“呢” 275

第十六章 动态助词和动词分类 283

16.1 动态的表示跟动词的词义密切相关 283

16.2 结束性动词和持续性动词 284

16.3 趋向性动词和非趋向性动词 286

16.3.1 起来 287

16.3.2 出来/出去 291

16.3.3 上来/上去 293

16.3.4 下来/下去 294

16.3.5 过来/过去 296

习题 299

16.3.6 开来 299

第十七章 动态助词的组合和变换 305

17.1 动态助词的组合 305

17.2 “来”和“去”的变换形式 306

17.2.1 “来”和“了”的组合 306

17.2.2 “去”和“了”的组合 308

17.3 “起来”的变换形式 309

17.3.1 动词/形容词+起来 309

17.3.2 动词/形容词+起来+了 310

17.3.3 动词/形容词+了+起来 310

17.3.5 动词+起+名词/名词性短语+来 311

17.3.4 动词+起来+名词/名词性短语 311

17.3.6 动词+起+名词/名词性短语+来+了 312

17.3.7 动词/形容词+得/不+起来/起…来 313

17.3.8 动词+起来+后续成分(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小句) 313

17.4 “出来”的变换形式 313

17.5 其他动态助词的变换形式 315

17.6 动态助词的呼应 317

17.7 动态的比较 318

17.7.1 “想起来了”和“想了起来” 318

17.7.2 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动态助词语义相近 319

17.7.4 动态和趋向 320

17.7.3 不同的动态助词互相替换,一般都有语义差别 320

17.7.5 完成和完成进行 321

习题 321

第十八章 时空范畴 326

18.1 时空范畴概述 326

18.1.1 时空范畴和方位词 326

18.1.2 汉语表示时间的方式 329

18.1.3 汉语表示空间的方式 331

18.1.4 起点和终点的表达 332

18.2 时间词语的类型和功能 334

18.2.1 时间词的类型 334

18.2.2 时间短语的类型 335

18.2.3 时间的相对性 339

18.3.1 “已经”和“曾经” 340

18.3 时间副词 340

18.3.2 “正在”和“将要” 342

18.3.3 “就”和“才” 343

18.3.4 “又”和“再” 344

18.4 处所词语的类型和功能 344

18.4.1 处所词的类型 344

18.4.2 处所短词的类型 346

习题 347

第十九章 语气范畴(上) 353

19.1 语气范畴概述 353

19.1.1 用语气助词表达语气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353

19.1.2 叹词是独立的语气助词 353

19.1.4 叹词的分类 354

19.1.3 语气助词的分类 354

19.1.5 语气的类型 355

19.2 确定语气 358

19.2.1 确认 358

19.2.2 显然 359

19.2.3 辩解 360

19.2.4 提醒 361

19.2.5 不满 362

19.3 夸张语气 362

19.4 停顿语气 365

习题 367

20.1.1 是非问 371

第二十章 语气范畴(下) 371

20.1 疑问语气 371

20.1.2 非是非问 373

20.2 反问语气 376

20.3 假设语气 379

20.4 测度语气 380

20.5 祈使语气 380

20.6 感叹语气 382

20.6.1 赞叹 感慨 382

20.6.2 意外 惊讶 383

20.6.3 提醒 领悟 385

20.6.4 不以为然 无可奈何 386

20.6.5 鄙视 责难 387

20.6.6 招呼 应答 388

20.6.7 高兴 389

20.7 语气助词的组合层次 389

20.8 副词和语气 391

20.9 语序和语气 393

习题 394

附录 399

1. 名词、量词组合表 399

2. 动词、动态助词组合表 414

3. 例句来源 438

4. 主要参考文献 4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