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宏波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24047686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哲学与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1

一、什么是哲学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哲学思维的特点 7

第二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8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 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1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途径 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3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26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 28

第一节 物质 28

一、物质范畴的提出和发展 29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当代科学实在论 33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39

第二节 意识 47

一、意识的起源 47

二、意识的本质 50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52

四、当代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 56

第三节 实践 60

一、实践范畴的生成和发展 61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7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2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8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联系、发展与演化 81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81

二、辩证发展与系统演化 85

三、唯物辩证法与系统思想的关系 89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91

一、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92

二、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93

三、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95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8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2

一、质、量、度 103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06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1

一、辩证的否定观 111

二、否定之否定 114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5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19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形式 119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20

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24

三、认识的基本形式 127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133

一、主体与客体 133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6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的特点和意义 138

第三节 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142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43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150

三、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及其规律 156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方法 161

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162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65

三、辩证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71

第五章 真理、价值与理想 178

第一节 真理 178

一、客观真理 179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88

第二节 价值 195

一、价值的含义及特点 196

二、价值的本性 198

三、价值评价与选择 201

四、几个重要的价值辩证关系 205

第三节 理想 211

一、理想的含义及特征 211

二、理想的本质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216

三、建构理想的逻辑要求 220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3

第六章 社会历史的本质 229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演变 229

一、古代社会历史观的演变与特征 230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发展理论的共同缺陷 239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理论特征 241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46

一、问题的提出 246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48

三、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 251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55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56

二、社会历史发展体现为人的自觉活动 259

三、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 261

四、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65

第七章 社会存在 268

第一节 地理环境 268

一、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269

二、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作用的特点方式 272

三、生态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275

第二节 人口因素 278

一、人口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条件 279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81

三、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的解决 285

第三节 生产方式 287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 288

二、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295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00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03

第八章 社会意识 30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结构 308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08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 316

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320

第二节 政治、法律思想与道德 324

一、政治思想 324

二、法律思想 326

三、道德 328

第三节 艺术、宗教、哲学、科学 332

一、艺术 332

二、宗教 334

三、哲学 338

四、科学 340

第四节 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 341

一、精神生产的特点和功能 341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文明 34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49

第九章 社会形态 353

第一节 经济基础 353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 354

二、阶级结构是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表现 356

三、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360

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发展趋势 362

第二节 上层建筑 364

一、上层建筑及其结构 364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67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70

四、社会形态及其方法论意义 372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 374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规律 374

二、社会革命 376

三、社会改革 379

四、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改革 381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384

一、历史活动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84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386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89

第十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92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历史总趋势 392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 392

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96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398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398

二、人的价值与理想人格 400

三、科学的人生观 404

第三节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405

一、人类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 405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407

三、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 410

编后语 4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