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水文志
中国水文志

中国水文志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水利部水文司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1244109
  • 页数:68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岩石化学换算指南下一篇:找矿方法
《中国水文志》目录
标签:水文 水利

目 录 1

序 1

编辑说明 1

凡例 1

概述 1

目 录 1

序 1

概述 1

凡例 1

编辑说明 1

第一节 地势 15

第一章自然环境 15

第一篇水文环境 15

第一篇水文环境 15

第一章自然环境 15

第一节 地势 15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 17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 17

第三节 水文地质 19

第三节 水文地质 19

第四节 河流 22

第四节 河流 22

第五节 湖泊 26

第五节 湖泊 26

第六节 河口与近海 28

第六节 河口与近海 28

第七节冰川 32

第七节冰川 32

第八节 沼泽 33

第八节 沼泽 33

第二章社会环境 35

第二章社会环境 35

第一节 人口与水土资源 36

第一节 人口与水土资源 36

第二节 改造与利用 37

第二节 改造与利用 37

第三节 城市化及影响 43

第三节 城市化及影响 43

第四节 水土保持 44

第四节 水土保持 44

第一章降水 49

第二篇水文特征 49

第一节 年降水 49

第一节 年降水 49

第一章降水 49

第二篇水文特征 49

第二节暴雨 51

第二节暴雨 51

第一节 水面蒸发 54

第一节 水面蒸发 54

第二章蒸发 54

第二章蒸发 54

第二节 陆面蒸发 55

第二节 陆面蒸发 55

第三章径流 56

第一节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56

第一节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 56

第三章径流 56

第二节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57

第三节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57

第三节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57

第二节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57

第一节 洪水 59

第四章洪水与干旱 59

第一节 洪水 59

第四章洪水与干旱 59

第二节 干旱 62

第二节 干旱 62

第一节 河流泥沙 63

第五章河流泥沙及水质 63

第五章河流泥沙及水质 63

第一节 河流泥沙 63

第二节 河流水化学 64

第二节 河流水化学 64

第三节 水污染 66

第三节 水污染 66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 68

第六章水资源 68

第六章水资源 68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 68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 69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 69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 69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 69

第一节 早期的设站计划 73

第一章站网规划 73

第三篇水文站网 73

第三篇水文站网 73

第一节 早期的设站计划 73

第一章站网规划 73

第二节 全国水文基本站网规划(第一次站网规划) 74

第二节 全国水文基本站网规划(第一次站网规划) 74

第三节 基本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第二次站网规划) 80

第三节 基本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第二次站网规划) 80

第四节 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 82

第四节 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 82

第五节 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 85

第五节 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 85

第六节 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规划 89

第六节 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规划 89

第二章站网建设 92

第二章站网建设 92

第一节 水文站(流量站) 92

第一节 水文站(流量站) 92

第二节水位站 100

第二节水位站 100

第三节 泥沙站 101

第三节 泥沙站 101

第四节 雨量站 102

第四节 雨量站 102

第五节 蒸发站 105

第五节 蒸发站 105

第七节 地下水观测井 106

第六节 水化学站和水质监测站(水质站) 106

第七节 地下水观测井 106

第六节 水化学站和水质监测站(水质站) 106

第八节 实验站 107

第八节 实验站 107

第四篇水文测验 114

第一章测验技术 114

第一节 水位观测 114

第一节 水位观测 114

第一章测验技术 114

第四篇水文测验 114

第二节 流量测验 118

第二节 流量测验 118

第三节 泥沙测验 123

第三节 泥沙测验 123

第四节 降水量观测 125

第四节 降水量观测 125

第五节 蒸发、水温、冰凌、地下水观测 127

第五节 蒸发、水温、冰凌、地下水观测 127

第六节 水质监测 129

第六节 水质监测 129

第七节 测验工作方式 131

第七节 测验工作方式 131

第八节 测验规范与测验方法研究 133

第八节 测验规范与测验方法研究 133

第二章水文仪器 139

第一节 生产厂家和研制、检测单位 139

第一节 生产厂家和研制、检测单位 139

第二章水文仪器 139

第二节 流域和地方水文机构的仪器测具研制 142

第二节 流域和地方水文机构的仪器测具研制 142

第三节 仪器的配备和使用 145

第三节 仪器的配备和使用 145

第四节 仪器的技术管理与交流 147

第四节 仪器的技术管理与交流 147

第三章水文调查 150

第一节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150

第一节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150

第三章水文调查 150

第二节 历史洪枯水调查 152

第二节 历史洪枯水调查 152

第三节 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 155

第三节 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 155

第四节 调查技术 158

第四节 调查技术 158

第一节 初期的资料整编 160

第四章资料整编和水文数据库 160

第四章资料整编和水文数据库 160

第一节 初期的资料整编 160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整编 161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整编 161

第三节 逐年资料的整编和水文统计 162

第三节 逐年资料的整编和水文统计 162

第四节 整编技术 164

第四节 整编技术 164

第五节 计算机的应用 167

第五节 计算机的应用 167

第六节 水文数据库 168

第六节 水文数据库 168

第五篇水文情报与预报 174

第一章水文情报 174

第一章水文情报 174

第五篇水文情报与预报 174

第一节 水情站网 175

第一节 水情站网 175

第二节 水情拍报办法与标准 176

第二节 水情拍报办法与标准 176

第三节 水情传递与资料处理 179

第三节 水情传递与资料处理 179

第四节 水情机构设置及演变 182

第四节 水情机构设置及演变 182

第一节 预报方法研究 184

第二章水文预报 184

第一节 预报方法研究 184

第二章水文预报 184

第二节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194

第二节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194

第一节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 196

第三章水情服务效益 196

第一节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 196

第三章水情服务效益 196

第二节 生产建设方面的效益 203

第二节 生产建设方面的效益 203

第一节 洪水分析 213

第一节 洪水分析 213

第一章暴雨、洪水分析计算 213

第一章暴雨、洪水分析计算 213

第六篇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 213

第六篇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 213

第二节 洪水频率计算 214

第二节 洪水频率计算 214

第三节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 216

第三节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 216

第四节 暴雨量的分析计算 217

第四节 暴雨量的分析计算 217

第五节 暴雨径流关系的分析计算 220

第五节 暴雨径流关系的分析计算 220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223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223

第一节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226

第二章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226

第一节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226

第二章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226

第二节 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229

第二节 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229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分析计算 232

第三章泥沙、水质、水温和冰情的分析计算 232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分析计算 232

第三章泥沙、水质、水温和冰情的分析计算 232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分析评价 235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分析评价 235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水温的分析计算 236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水温的分析计算 236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冰情的分析计算 238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冰情的分析计算 238

第四章特定水体的水文调查分析计算 241

第一节 地下水的分析计算 241

第四章特定水体的水文调查分析计算 241

第一节 地下水的分析计算 241

第二节 湖泊、水库和沼泽的水文调查分析 244

第二节 湖泊、水库和沼泽的水文调查分析 244

第三节 冰川、积雪和冻土的水文考察分析 247

第三节 冰川、积雪和冻土的水文考察分析 247

第四节 泥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 250

第四节 泥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 250

第五节 河口的水文观测分析 252

第五节 河口的水文观测分析 252

第一节 区域水文 255

第五章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 255

第一节 区域水文 255

第五章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 255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 257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 257

第一章水文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265

第七篇水文科学研究 265

第一节研究机构 265

第一节研究机构 265

第一章水文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265

第七篇水文科学研究 265

第二节 研究领域 267

第二节 研究领域 267

第二章水文实验研究 278

第二章水文实验研究 278

第一节 径流实验研究 278

第一节 径流实验研究 278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实验研究 281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实验研究 281

第三节 湖泊水库冰川与沼泽实验研究 284

第三节 湖泊水库冰川与沼泽实验研究 284

第三章泥沙研究 288

第三章泥沙研究 288

第一节 泥沙特性研究 288

第一节 泥沙特性研究 288

第二节 泥沙运动研究 290

第二节 泥沙运动研究 290

第三节 水库冲淤及演变研究 294

第三节 水库冲淤及演变研究 294

第四节 河道、河口冲淤及河床演变研究 295

第四节 河道、河口冲淤及河床演变研究 295

第五节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 298

第五节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 298

第一节 学校教育 306

第八篇水文教育与宣传 306

第八篇水文教育与宣传 306

第一章水文教育 306

第一节 学校教育 306

第一章水文教育 306

第二节 职工教育 310

第二节 职工教育 310

第一节发展过程 315

第一节发展过程 315

第二章水文宣传 315

第二章水文宣传 31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1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16

第九篇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 325

第九篇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 325

第一章国际政府间多边合作 325

第一节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和水资源计划 325

第一章国际政府间多边合作 325

第一节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和水资源计划 325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 331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 331

第三节 台风委员会水文活动 335

第三节 台风委员会水文活动 335

第四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活动 336

第四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活动 336

第五节 联合国其他机构水文活动 338

第五节 联合国其他机构水文活动 338

第一节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339

第二章国际非政府间多边合作 339

第一节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339

第二章国际非政府间多边合作 339

第二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委员会 341

第二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委员会 341

第三节 其他有关国际组织 342

第三节 其他有关国际组织 342

第一节 中苏水文合作 344

第三章政府间双边合作 344

第一节 中苏水文合作 344

第三章政府间双边合作 344

第二节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 348

第二节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 348

第三节 中朝水文合作 352

第三节 中朝水文合作 352

第四节 中越水文合作 354

第四节 中越水文合作 354

第五节 中国与印、巴、孟等国的水文合作 357

第五节 中国与印、巴、孟等国的水文合作 357

第六节 其他政府间双边合作 358

第六节 其他政府间双边合作 358

第四章非政府间双边合作 361

第四章非政府间双边合作 361

第一章管理体制 3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 36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 366

第十篇水文管理 366

第十篇水文管理 366

第一章管理体制 3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 36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 366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 367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 367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68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68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370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370

第一节 中央机构 371

第二章水文机构和有关机构 371

第二章水文机构和有关机构 371

第一节 中央机构 371

第二节 流域机构 372

第二节 流域机构 372

第三节 地方机构 375

第三节 地方机构 375

第四节 其他有关机构 376

第四节 其他有关机构 376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79

第三章水文工作方针 379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 379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79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 379

第三章水文工作方针 379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 381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 381

第四章管理措施 384

第一节 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 384

第四章管理措施 384

第一节 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 384

第二节 经费管理 385

第二节 经费管理 385

第三节 业务管理 387

第三节 业务管理 387

第四节 人事管理 390

第四节 人事管理 390

第一章领导干部 396

第一节 中央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6

第十一篇水文人物 396

第一节 中央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6

第一章领导干部 396

第十一篇水文人物 396

第二节 流域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7

第二节 流域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7

第三节 地方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9

第三节 地方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399

第四节 其他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408

第四节 其他水文机构领导干部 408

第一节 全国和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和集体 410

第二章先进人物和集体 410

第一节 全国和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和集体 410

第二章先进人物和集体 410

第二节 省(区、市)表彰的先进人物 418

第二节 省(区、市)表彰的先进人物 418

第三章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 425

第三章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 425

第四章水利人物志中的水文人物 431

第四章水利人物志中的水文人物 431

附录一 水文基本情况统计 434

附 录 434

附录一 水文基本情况统计 434

附 录 434

附录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获奖成果 443

附录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获奖成果 443

附录三 历代长度单位换算 450

附录三 历代长度单位换算 450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453

大 事 记 453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453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453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453

大 事 记 453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458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45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462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462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464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464

(五)宋元时期(960~1367年) 467

(五)宋元时期(960~1367年) 467

(六)明代(1368~1643年) 473

(六)明代(1368~1643年) 473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 478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 478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 488

(一)清代后期(1841~1911年) 488

(一)清代后期(1841~1911年) 488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 488

(二)民国时期(1912~1948年) 498

(二)民国时期(1912~1948年) 4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522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522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52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52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30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30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 547

(一)“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47

(一)“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47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 547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571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571

(三)在徘徊中前进时期(1977~1978年) 589

(三)在徘徊中前进时期(1977~1978年) 589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0年) 598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 598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 598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0年) 598

(二)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607

(二)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607

(三)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627

(三)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627

《大事记》索引 650

《大事记》索引 6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