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西洋现代史
西洋现代史

西洋现代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迈先著
  • 出 版 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78
  • ISBN:
  • 页数:806 页
图书介绍:
《西洋现代史》目录
标签:现代史

西洋现代史 1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

第一节 1900年的世界 1

一 欧洲的优势地位 1

前言页 1

二 欧洲以外的世界 6

第二节 新帝国主义对於殖民地的争夺 11

一 新帝国主义的产生与特性 11

插图 13

一 帝国主义对於亚洲的掠夺 13

二 殖民地的争夺战 14

二 非洲的瓜分 17

一 军国主义 19

第三节 军国主义与军备竞赛 19

二 军备竞赛 21

第四节 敌对集团的形成 22

一 三国同盟 23

二 三国协约 25

第五节 国际危机 29

一 摩洛哥危机 30

二 波斯尼亚危机 32

三 特黎波里战争 33

四 巴尔干战争 34

五 桑德斯危机 35

三 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38

第一节 大战的爆发 38

一 导火线:萨拉耶佛危机 38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38

二 各国卷入战团 40

四 浦林西普桥 40

三 敌对双方优劣形势的比较 43

第二节 初期战役(1914-16) 45

一 德军的初步胜利 45

五 第一次大战西线形势图 46

六 第一次大战东线形势图 48

二 1916年各线战役 49

三 海上战役 51

第三节 战局的转变时期(1917) 53

一 俄国革命与退出战争 53

七 拉斯普丁一恶名昭著的「神人」 55

二 美国的参战 59

一 西线的最后决战 62

第四节 最后决战和联军的胜利 62

八 德皇威廉二世与兴登堡、鲁登道夫检阅作战地图 63

九 福煦元帅欢迎潘兴率美军抵法助战 64

二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保、土、奥、匈的投降 65

三 德国求和与大战的结束 66

一 巴黎和会的指导原则 69

第一节 和会与和约 69

第三章 战后世界的重建 69

二 和会的召开 72

一○ 凡尔赛宫:巴黎和会的举行地点 73

一一 巴黎和会中的四强代表 74

三 巴黎和约 76

一二 第一次大战后德国领域的变更 78

一三 第一次大战后欧洲领域的变化 80

一四 列强对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计划 83

一五 第一次大战后的中东形势 85

一 国际联盟的创议 87

第二节 国际联盟 87

二 国际联盟的组织 89

三 国际联盟的成败 92

一 裁军运动 95

第三节 追求安全保障的尝试 95

二 国际和平运动 98

三 双边和多边条约的签订 99

第四节 战后经济危机 101

一 赔款和战债 102

二 世界经济大恐慌 106

一 国际形势的变化 112

第五节 大战、和会及经济危机的综合影响 112

二 民族主义的发展 114

三 民主政治的进步 115

四 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116

五 经济危机的冲击 117

六 和平理想的幻灭 118

第四章 战间期的俄国 121

第一节 十月革命 121

一 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与列宁 121

二 苏维埃的夺权和临时政府的失败 128

三 十月革命之经过 131

一六 列宁 134

第二节 共产政权的初建 135

一 战斗共产主义 136

二 红白内战与国际干涉 138

三 新经济政策 145

一 权力斗争和史达林的胜利 147

第三节 史达林的崛起 147

一七 史达林 148

二 五年计划的实施 150

一八 聂伯河水坝:五年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154

一九 集体农场 156

一 政府组织 158

第四节 苏联的党政组织 158

二○ 战间期的苏联 161

二 俄国共产党 162

第五节 战间期的苏联外交 163

一 二十年代的外交活动 164

二 集体安全与人民阵线的运用 167

三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171

二一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字 173

一 法西斯成长的背景 175

第一节 法西斯党的执政 175

第五章 法西斯统治下的义大利 175

二 墨索里尼与法西斯党的成立 177

二二 墨索里尼与张伯伦会晤於慕尼黑 178

三 进军罗马 179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与法西斯党 181

一 法西斯主义 181

二 法西斯党的组织与运用 183

第三节 法西斯的内政 184

一 企业组合国家 184

二 财经文教措施 186

第四节 法西斯的外交 189

一 外交政策 189

二 初期外交活动 190

三 侵略衣索比亚及其后果 191

二三 衣皇塞拉西向国际联盟控诉义大利侵略 192

第一节 威玛共和 197

第六章 战间期的德国 197

一 共和国的建立与威玛宪法 197

二 共和国的瓦解 200

第二节 纳粹的崛起 204

一 希特勒与纳粹党 204

二四 希特勒 205

二 取得政权的经过 208

二五 希特勒与兴登堡 209

三 纳粹胜利的因素 210

一 集权与独裁统治 212

第三节 纳粹的内政 212

二 经济政策 214

三 种族政策 217

四 文教政策 219

第四节 纳粹的外交 221

一 外交政策 221

三 初期外交活动(1933~36) 223

三 后期外交活动(1936~39) 226

二六 慕尼黑会议 230

第七章 战间期的英国与法国 233

第一节 英国战后的内政 233

一 经济的萧条 233

二 内阁的更迭与工党的兴起 236

二七 英王乔治六世加冕 240

第二节 由「大英帝国」到「大英国协」 240

一 自治领政治地位的提高 241

二 爱尔兰的独立 244

三 印度的初期独立运动 246

二八 印度圣雄甘地 248

第三节 法国第三共和战后的内政 249

一 经济问题 249

二 政府的不安 251

三 殖民地独立运动的萌芽 253

第四节 英法战间期的外交 254

一 英国的外交 255

二 法国的外交 257

二九 战间期的法国结盟体系 259

第八章 第一次大战前后的美国 261

第一节 参战以前的美国 261

一 帝国主义与进步主义 261

二 威尔逊的「新自由」 268

一 由中立到参战 272

第二节 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72

二 由参战到孤立 277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共和党政府 282

一 「回复常态」口号下的粃政 282

二 经济的表面繁荣 284

第四节 罗斯福与「新政」 287

一 罗斯福之执政 287

三○ 罗斯福总统就职 288

二 新政的基本精神 290

三 新政的内容与评价 292

三一 新政的橱窗:TVA的水坝 296

第五节 战间期的美国外交 301

一 美国与拉丁美洲:由干涉到睦邻 301

二 美国与欧洲:由孤立到干涉 304

三 美国与亚洲:两洋并重 308

一 芬兰 312

第一节 波罗底海诸国 312

第九章 战间期的新东欧 312

三二 第一次大战后的东欧 313

二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315

第二节 波兰 318

一 国家的重建 318

二 毕苏斯基的独裁 320

三 战间期的内政问题 322

第三节 捷克斯拉夫 324

一 独立运动????过 324

二 战间期的内??瓜分 327

第四节 奥地利与匈牙利 329

一 奥地利 330

二 匈牙利 332

第五节 巴尔干诸国 336

一 南斯拉夫 336

二 罗马尼亚 339

三 保加利亚 340

四 阿尔巴尼亚 342

五 希腊 343

第六节 东欧诸国的外交关系 344

一 东欧诸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345

二 东欧诸国与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 348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4

第一节 二次大战的背景 354

一 国际危机与世界安全制度的破坏 354

三三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弗朗哥主持内阁会议 359

二 德义日轴心集团的形成 360

一 日本侵华与中日战争的再起 363

第二节 轴心国家的初期胜利 363

二 波兰战役与东欧的再瓜分 365

三 北欧、西欧与东南欧战役 367

三四 英国战时首相邱吉尔 371

三五 轴心集团控制下的欧洲 374

一 德苏战争:欧洲战局的扩大 375

第三节 战局的扩大 375

三六 第二次大战的欧洲与北非战场 376

二 美日战争:亚洲战局的扩大 381

三七 滇缅公路 382

三八 第二次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 384

三 东西战场的合流 385

三九 罗斯福在美国对日宣战决议书上签字 387

第四节 轴心国家的败降 388

一 敌对双方胜败的关键 388

二 北非反攻与义大利的败降 392

三 第二战场的开关与德国的败降 394

四○ 欧洲联军统帅艾森豪 396

四一 托高会师 399

四 亚洲太平洋区的反攻与日本的败降 401

四二 开罗会议 403

四三 雅尔达会议 404

四四 波茨坦会议 406

四五 美国投於日本长崎的原子弹 407

四六 日本代表呈?降书 408

第一节 联合国 411

第十一章 战后和平的艰难缔造 411

一 成立的经过 411

四七 联合国大会 414

二 联合国的组织 414

四八 联合国的组织 415

三 联合国的成就与缺失 423

第二节 五国和约与对奥条约 425

一 五国和约磋商及签订的经过 425

二 五国和约的内容 428

三 对奥条约的签订 430

一 日本的占领与管制 431

第三节 日本的占领与对日和约 431

二 对日和约的分别签订 436

一 德国的分区占领 439

第四节 德国的占领与分裂 439

四九 战后德国的分区占领 440

二 「非纳粹化」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 442

三 经济问题的处理 444

一 苏俄附庸政权的建立 447

第一节 铁幕笼罩下的东欧附庸 447

第十二章 国际共产势力的扩张与分裂 447

五○ 第二次大战以后东欧疆域的变更 451

二 东欧的「人民民主」政权 456

三 苏联控制东欧附庸的方法 458

第二节 国际共产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461

一 中国大陆的易色 461

二 韩国的分裂 463

三 共党在东南亚的活动 465

第三节 共产势力对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渗透 468

一 古巴的赤化 468

五一 古巴总统卡斯楚 469

二 昙花一现的智利共产政权 470

三 俄共、东欧与中共对非洲的渗透 471

第四节 国际共产集团的分裂 474

一 南斯拉夫与苏俄的分裂 475

五二 狄托 476

二 阿尔巴尼亚的转向 477

三 东欧叛离与「民族共产主义」的兴起 478

四 苏俄与中共的决裂 481

第十三章 冷战与围堵 483

第一节 冷战 483

一 冷战的意义 483

二 冷战的发展 484

第二节 南方的围堵 489

一 苏俄与伊朗 490

二 苏俄与土耳其 492

三 巴格达公约(中部公约) 494

第三节 西方的围堵 495

一 希腊危机的获救 495

二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497

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98

五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 499

第四节 东方的围堵 501

一 东北亚的围堵:韩战 501

二 东南亚的围堵:东南亚公约组织与越战 504

第十四章 亚洲的新兴国家 509

第一节 欧洲殖民帝国的瓦解 509

一 战后殖民主义衰落的原因 510

二 殖民国家的对策 512

五四 今日之东南亚诸国 515

一 英属殖民地的独立: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 516

第二节 南亚与东南亚的新兴国家 516

二 法属殖民地的独立:越南、寮国、高棉 524

三 荷属殖民地的独立:印尼 526

四 美属殖民地的独立:菲律宾 528

五 泰国政局的演变 532

五五 今日之西亚诸国 533

第三节 西亚的回教国家 534

一 土耳其 535

二 伊朗 542

三 肥沃月弯及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国家 544

四 阿拉伯国家的统治与分裂 554

一 巴勒斯坦问题 558

第四节 以色列 558

二 以色列的建国 560

三 以阿战争 564

五六 以阿战争以后以色列占领的领土 567

第十五章 战后的美国 569

第一节 杜鲁门时代(1945一53) 569

五七 杜鲁门 570

一 冷战的开始:波兰问题与杜鲁门主义 570

二 美国与韩战 574

三 内政问题:「公政」与「麦加锡主义」 578

第二节 艾森豪时代(1953一61) 581

一 杜勒斯与「艾森豪主义」 582

二 内政问题 584

一 第三世界的争取:「和平工作团」与「进步联盟」 587

二 冷战的升高:古巴危机,「越战美国化」 589

五八 甘廼廸与赫鲁雪夫 589

第三节 甘迺迪与詹森时代(1961一69) 589

三 内政:「新境界」·反传统运动 591

一 外交政策的突变:由对抗转为谈判 594

第四节 尼克森与福特时代(1969一77) 594

二 「尼克森主义」与越战的结束 597

一 党政结构的改组 601

第一节 史达林的晚期统治(1945一53) 601

第十六章 战后的苏联 601

二 思想箝制的加强:日丹诺夫运动 602

三 经济的重建 605

四 史达林时代的终结 607

第二节 集体编制时代的内政 608

一 党政权力的争夺与转移 608

二 「融解」 610

三 经济政策的变化 611

四 俄共党务政策的变革 614

第三节 集体统制时代的对外关系 615

一 苏联与东欧 615

二 苏联与西方世界:冷战与「和平共存」 617

第十七章 战后的欧洲 621

第一节 英国 621

一 政局的演变 621

二 经济的依附性 624

三 殖民地的丧失 625

四 国协的变革与功能 627

一 第四共和(1946一56) 634

第二节 法国 634

二 第五共和(1958迄今) 637

五九 戴高乐 638

三 殖民地的丧失与外交路线 640

第三节 德国 642

一 西德东德的分裂 642

二 柏林问题 644

三 基督教民主党与社会民主党的交互执政 646

六○ 亚德诺 647

四 西德的对外关系 649

第四节 义大利及其他欧洲非共国家 651

一 义大利 651

二 西班牙与葡萄牙 653

三 其他欧洲非共国家 655

第五节 欧洲的统合运动 656

一 西欧统合运动的背景 656

二 经济的统合——欧洲共同市场 658

三 政治的统合——欧洲理事会 661

第一节 独立以前的非洲 663

一 瓜分前的非洲 663

第十八章 现代非洲 663

六一 现代非洲 664

二 非洲的瓜分 667

第二节 北非及东北非的独立 669

一 埃及与苏坦 670

六二 「不结盟国家」的主要领袖 677

二 东北非义属殖民地的独立:利比亚、衣索比亚、索马利亚 679

三 西北非法属殖民地的独立:突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680

第三节 西非的独立 683

一 英属西非的独立:迦纳、奈及利亚、狮子山、冈比亚 684

六三 迦纳总统恩克鲁玛 685

二 法属西非的独立:茅利塔尼亚、马利、尼日、查德、塞内加尔、几内亚、象牙海岸、上伏塔(附:马拉加西) 687

第四节 东非与中南非的独立 689

一 英属东非的独立:坦桑尼亚、乌干达、肯亚 689

二 比属及法属刚果的独立 691

三 英属中非的独立:马拉威、尚比亚、罗德西尼 693

四 葡属殖民地的独立:莫三鼻克、安古拉、几内亚·比索 694

第五节 南非的独立运动 696

一 南非共和国 696

二 波扎那、史瓦济兰与赖索托 698

三 西南非(纳米比亚) 698

第六节 新非洲面临的新问题 699

一 内政问题:「非洲社会主义」与「一党制」 699

二 国际关系的分与合 703

一 物理学 707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 707

第十九章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707

二 化学 709

三 生物学 710

四 心理学 711

五 太空科学 712

第二节 哲学、宗教与社会科学 714

一 哲学 714

二 宗教 716

三 社会科学 719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 723

一 文学 723

二 艺术 730

附录 737

一 参考书目 737

二 中西名词对照表及索引 7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