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梅县志
梅县志

梅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 版 社: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18014046
  • 页数:1231 页
图书介绍:本志取事从南朝齐(公元479-502)置县时始,各类事物的记述,上限尽可能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87年,共设28篇计128章519节,全面记述梅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总述、农业、林业、水利水电……。
《梅县志》目录

目录 1

凡例 1

概述 1

序 1

大事记 10

第一篇 建置 70

第一章 建置沿革 70

第一节 沿革 70

第二节 县治变迁 75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6

第一节 乡里 都堡 厢都 76

第二节 区乡 78

第三节 县城 81

附:建国后梅城平面图(见书前插页)第三章 乡、镇、城区办事处简况 83

第一节 城东镇 83

第二节 城北乡 84

第三节 程江乡 85

第四节 梅江镇 86

第五节 石扇镇 87

第六节 梅西镇 88

第七节 石坑镇 89

第八节 大坪镇 90

第九节 南口镇 91

第十节 瑶上镇 92

第十一节 荷泗镇 93

第十二节 径义乡 94

第十三节 畲江镇 94

第十四节 水车镇 95

第十五节 梅南镇 96

第十六节 长沙镇 97

第十七节 西阳镇 98

第十八节 白宫镇 99

第十九节 丙村镇 101

第二十节 雁洋镇 102

第二十一节 三乡乡 103

第二十二节 松北乡 104

第二十三节 松东乡 105

第二十四节 松南乡 106

第二十五节 松源镇 107

第二十六节 隆文镇 108

第二十七节 桃尧镇 109

第二十八节 白渡镇 110

第二十九节 扶大乡 111

第三十节 松口镇 112

第三十一节 东郊乡 113

第三十二节 西郊乡 114

第三十四节 南区办事处 115

第三十三节 东区办事处 115

第三十五节 西区办事处 116

第三十六节 中区办事处 116

第三十七节 北区办事处 117

第二篇 自然地理 118

第一章 境域 118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118

第二节 县境演变 118

第二章 自然概况 119

第一节 地质 119

第二节 地貌 127

第三节 水文 129

第四节 气候 136

第三章 自然资源 145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145

第二节 水资源 151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55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57

第四章 自然灾害 164

第一节 水灾 164

第二节 旱灾 166

第三节 风灾 167

第四节 虫灾病害 167

第五节 冰雹霜冻 168

第六节 地震 169

第三篇 人口 170

第一章 民族 姓氏 170

第一节 民族 170

第二节 姓氏 172

附:梅县部分姓氏源流 201

第二章 人口 201

第一节 历代人口 201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03

第三节 人口构成 204

第一节 生育政策 209

第三章 计划生育 209

第二节 节育措施 210

第三节 生育状况 212

第四节 优生 优育 214

一 216

第四篇 经济总述 216

二 217

第五篇 农业 232

综述 232

第一章 机构 238

第一节 农业委员会 238

第二节 农牧局 238

第三节 水产公司(局) 239

第四节 气象局 239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 239

农业经营管理 239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239

第二节 农业经营管理 244

第三章 生产条件变革 248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248

第二节 农业机具 250

第三节 气象服务 252

第四章 农业生产 255

第一节 农业区划与作物分布 255

第二节 水稻 257

第三节 其它粮食作物 264

第四节 经济作物 266

第五节 油料作物 269

第六节 水果 270

第七节 名优土特产 274

第五章 畜牧家禽 276

第一节 饲养 276

第二节 品种引进推广 280

第三节 饲料 281

第四节 防疫 282

第六章 渔业 284

第一节 水产养殖 284

第二节 鱼苗人工孵化 285

第三节 鱼类品种引进推广 286

第六篇 林业 288

综述 288

第一章 机构 290

第一节 县行政管理机构 290

第二节 管理体制变革 291

与社会主义改造 291

第一节 林业生产关系变革 291

第二章 林业生产关系与体制变革 291

第二节 直属机构 291

第三章 林业生产 293

第一节 林业分区 293

第二节 树(林)木品种 294

第三节 林木分布 296

第四节 采种育苗 302

第五节 植树造林 303

第六节 林业科研 307

第七节 林场 307

第四章 森林保护 309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309

第二节 林政与公约 310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311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 312

第二节 采伐与加工 313

第一节 基建与调运 313

第五章 森林工业 313

第三节 林产品经销 314

第七篇 水利水电 315

第一章 机构 315

第一节 水电管理机构 315

第二节 “三防”指挥部 316

第二章 水利建设 316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16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2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24

第四节 防洪 排涝 325

第五节 溪河治理 329

第六节 水利投资 330

第七节 抗灾纪略 332

第三章 水力发电 334

第一节 水电建设 334

第一节 水土流失 338

附:梅县现有主要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分区示意图第二节 水电管理 338

第四章 水土保持 338

第二节 治理措施与投资效益 339

第五章 水文工作 340

第一节 站点布设 340

第二节 观测设施 341

第三节 服务 342

第六章 移民安置 342

第一节 移民 342

第二节 安置 342

第八篇 乡镇企业 345

第一章 机构 345

第一节 县行政管理机构 345

第二节 基层机构 346

第二章 主要行业 346

第一节 采矿 349

第二节 电力 351

第三节 化工 352

第四节 五金 机械 电子 352

第五节 建材 353

第六节 食品 355

第七节 造纸 文教用品印刷 357

第八节 建筑 358

第九节 交通运输 360

第十节 商业 饮食服务业 361

第十一节 其它工业 361

第一节 经营体制 364

第三章 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 364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65

第三节 收益分配 366

第九篇 工业 368

综述 368

第一章 机构 378

第一节 经济委员会 378

第二节 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 379

第三节 第一轻工业公司 379

第四节 第二轻工业公司 379

第八节 医药联合公司 380

第七节 化学建材工业公司 380

第六节 机械工业公司 380

第五节 煤炭工业公司 380

第九节 矿产锰业开发公司 381

第十节 电子工业公司 381

第十一节 包装装潢公司 381

第十二节 烟草公司 381

第二章 经营体制 382

第一节 私营工业企业 382

第二节 集体工业企业 383

第三节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 385

第四节 地方国营工业企业 386

第五节 “三资”工业企业 387

第三章 工业门类 389

第一节 采矿 389

第二节 冶金 394

第三节 化工 397

第四节 机械 399

第五节 五金 铝品制作 401

第六节 电子 402

第七节 建材 402

第八节 林产化工 405

第九节 食品 406

第十节 卷烟 407

第十一节 纺织 408

第十二节 缝纫 409

第十三节 针织 刺绣 410

第十四节 皮革、橡胶加工 410

第十五节 造纸 411

第十六节 印刷 412

第十七节 制药 413

第十八节 火柴 414

第十九节 玻璃 陶瓷 415

第二十节 木器家具竹藤棕草编织 416

第二十一节 建筑 417

第四章 工厂与名优新 421

产品简介 421

第一节 工厂选介 421

第二节 名优新产品选介 425

第十篇 能源 427

第一章 煤炭 427

第一节 开采 427

第二节 利用 431

第三节 管理 433

第一节 发电 434

第二章 电力 434

第二节 输变电设施 436

第三节 用电 437

第三章 石油 43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石油成品利用 438

第二节 建国后石油成品利用 438

第四章 柴草 沼气 439

第一节 柴草 439

第二节 沼气利用 440

第一节 太阳能 441

第二节 地热 441

第五章 其它能源 441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442

第一章 机构 442

第一节 交通行政管理机构 442

第二节 邮电行政管理机构 443

第二章 交通 444

第一节 交通设施 444

附:梅县交通图 456

第二节 交通运输 456

第三节 交通监理 466

第一节 设施 468

第二节 函件包裹 468

第三章 邮政 468

第三节 邮路 投递 469

第四节 汇兑 储蓄 469

第五节 报刊发行 470

第四章 电信 470

第一节 设施 470

第二节 电话 471

第三节 电报 电传 474

第一节 城市建设行政管理机构 475

第二节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 475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机构 475

第三节 土地行政管理机构 476

第二章 城乡建设 476

第一节 市政建设 476

第二节 圩镇建设 487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 490

第四节 土地管理 491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494

第一节 房产管理 494

第二节 私房改造 496

第四章 环境保护 496

第一节 环境质量状况 497

第二节 防治环境污染及措施 498

第三节 环境绿化 501

第十三篇 商业服务 502

第一章 机构 502

第一节 财贸委员会 502

第二节 商业局 502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503

第四节 粮食局 50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504

第二章 经营体制 504

第六节 外贸局(公司) 504

第五节 物资局 504

第二节 集体商业 506

第三节 国营商业 508

第四节 集市贸易 511

第三章 商品购销 514

第一节 粮油购销 514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523

第三节 土特产品购销 524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购销 526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529

第七节 废品收购利用 531

第六节 药品购销 531

第八节 物资经营与管理 532

第九节 对外贸易 533

第四章 饮食 服务 533

第一节 饮食业 533

第二节 旅馆业 534

第三节 其它服务业 535

第四节 旅游业 536

第一章 机构 537

第一节 财政机构 537

第十四篇 财税 金融 537

第二节 税务机构 538

第三节 金融机构 539

第二章 财政 542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542

第二节 财政收支 545

第三节 财政管理 554

第四节 财政监督 561

第三章 税务 562

第一节 税收制度 562

第二节 税收收入 568

第三节 税收管理 572

第四节 农业税征收 573

第一节 货币 581

第四章 金融 581

第二节 民间金融 586

第三节 储蓄 588

第四节 信贷 591

第五节 侨汇 594

第六节 金库 债券 596

第七节 结算 598

第八节 保险业务 599

第九节 信用社业务 599

第一节 计划委员会 600

第二节 统计局 600

第一章 机构 600

第十五篇 经济管理 600

第三节 审计局 601

第四节 劳动局 601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局 601

第六节 物价局 601

第七节 计量所(局) 602

第二章 计划 统计 审计 603

第一节 计划编制和监督 603

第二节 统计 603

第三节 审计监督 604

第一节 劳动就业与管理 605

第三章 劳动工资 605

第二节 工资 福利 611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615

第四节 劳动保险 617

第四章 工商管理 618

第一节 工商行政及市场管理 618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621

第三节 个体商贩管理 622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623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624

第五章 物价 625

第一节 物价管理 625

第二节 市场物价 628

第六章 计量 641

第一节 计量器具演进及制度 641

第二节 计量器具生产与管理 642

第三节 工业计量和标准化管理 642

第一节 中共梅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644

第十六篇 党派群团 644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644

第二节 县(市)委工作机构 651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654

第四节 党员教育 656

第五节 统一战线 659

第六节 纪律检查 662

第七节 县委、县纪委(监委)历任正副书记 663

附:建国后主要政治运动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680

第一节 国民党梅县县党部 680

第二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 681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82

第三章 民主党派 68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梅县市委员会 683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梅县市委员会 68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梅县市委员会 686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梅县市委员会 687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梅县市委员会 688

第六节 中国致公党梅县市委员会 689

第七节 九三学社梅县市直属小组 690

第四章 群众团体 69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90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697

第三节 妇女组织 705

第四节 农民组织 710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712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714

第七节 梅县市科学技术协会 715

第八节 梅县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716

第九节 强民体育会 718

第十七篇 政权 政协 719

第一章 州署 县署 719

第一节 州、县级机关 719

第二节 基层机构 720

第三节 历任知州、知县(县令、县尹) 72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29

第二章 民国县公署、县政府 729

第二节 主要政务活动 732

第三节 历任县长(县知事)、副县长 737

第三章 人民政府 7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40

第二节 主要政务活动 744

第三节 历任县长(革委主任、市长)副县长(革委副主任、副市长) 752

第四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75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5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759

第五章 政协 767

第一节 政协梅县市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 767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768

第六章 议政机构 774

第一节 议会 774

第二节 县参议会 775

第一章 公安 777

第一节 机构 777

第十八篇 司法 777

第二节 清匪反霸 779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779

第四节 敌伪人员登记 780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780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781

第七节 户口管理 781

第九节 消防 783

第八节 出入境管理 783

第十节 城市交通管理 784

第十一节 基层治安保卫 785

第十二节 公共秩序管理 785

第二章 检察 787

第一节 机构 787

第二节 检察业务 788

第三章 审判 792

第一节 机构 792

第二节 审判制度 793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94

第四节 民事审判 796

第五节 经济纠纷审判 797

第六节 申诉复查 79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98

第一节 机构 798

第二节 法律宣传 798

第四节 律师公证 800

第三节 民事调解 800

第十九篇 民政 802

第一章 机构 802

第一节 民政管理机构 802

第二节 革命老根据地建设 802

委员会 802

第二章 优抚安置 803

第一节 拥军优属 803

第二节 烈士褒扬 804

第三节 抚恤 804

第四节 优待 808

第六节 退役军人安置 809

第五节 扶优 809

第七节 烈属养老 811

第三章 救灾救济 811

第一节 社会救济 811

第二节 自然灾害救济 815

第四章 社会福利 816

第一节 主要慈善团体 816

第三节 扶贫 816

第二节 收容遣送 817

第三节 殡葬改革 817

第五章 婚姻登记 818

第一节 结婚 离婚 818

第二节 涉外婚姻 819

第六章 老区建设 821

第一节 老区分布 821

第二节 老区建设 821

第二章 职官 公职人员 823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人事机构 823

第一节 清代官吏 823

第二十篇 人事 823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的人事机构 823

第一章 管理机构 823

第二节 民国公职人员 824

第三节 建国后国家机关 824

工作人员 824

第三章 工资福利 830

第一节 工资 830

第二节 福利 832

第二十一篇 军事 835

第一章 武装建制 835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835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 836

第二章 驻军 838

第一节 建国前驻军 838

第三章 兵役 839

第一节 募兵制 839

第二节 征兵制 840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841

第五节 预备役制 841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841

第一节 组建 842

第二节 训练 842

第四章 民兵 84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843

第五章 兵事 844

第一节 林朝曦起义 844

第二节 太平军两次进兵嘉应州 845

第四节 “南军”、“北军”松口之战 846

第五节 五·一二工人武装暴动 846

第三节 东征军两次到梅 846

第六节 畲坑暴动 847

第七节 红四军进军梅城 847

第八节 宝坑之战 848

第九节 胡琏残部窜占梅城 848

第十节 畲坑全歼胡琏后卫加强营 849

第一章 教育行政 852

第一节 机构 852

第二十二篇 教育 852

第二节 体制与制度 853

第二节 社学和义学 854

第一节 书院 854

第三节 私塾 854

私塾 854

第二章 书院 社学 义学 854

第一节 幼儿教育 85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855

第三章 普通教育 855

附:重点小学简介 858

第三节 中学教育 858

附:重点中学简介 864

第四节 女子教育 864

第五节 特殊教育 865

第四章 专业教育 866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66

第二节 医学教育 867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 867

第四节 其它职业教育 868

附:重点中等专业、职 871

业学校简介 871

第五章 成人教育 871

第一节 农民教育 871

第二节 职工教育 872

第三节 干部教育 872

第一节 大专院校 873

第六章 高等教育 873

第二节 函授 电大 劳大 874

第七章 教育制度 875

第一节 学制 875

第二节 教学方法 877

第三节 勤工俭学 878

第八章 师资 880

第一节 教师队伍 880

第二节 师资培训 882

第三节 工资福利 883

第九章 人才培养 885

第一节 秀才 举人 进士 885

第二节 出国留学生 889

第三节 1949—1987年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毕业生 890

第四节 建国后考取中专、大专人数 890

第十章 教育经费与设备 894

第一节 教育经费 894

第二节 教学设备 895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8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97

第二十三篇 科技 897

第二节 科研机构 898

第三节 科技团体 902

第四节 科技队伍 902

第二章 科学普及 904

第一节 科普活动 904

第二节 科技培训 905

第三节 地震群测群防 905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推广 906

第三章 科技成果 908

第一节 获奖项目 908

第二节 重点科技成果选介 911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设施 9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13

第二十四篇 文化 913

第二节 文化设施与文化团体 914

第二章 文学艺术 920

第一节 文学创作 920

附:主要书目 927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927

附:五句板(竹板歌)、猜调曲调第三节 音乐 舞蹈 933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935

第五节 民间文学 937

第二节 建国后驻军 939

附:梅县客家情歌选录、新编山歌选录第六节 民间艺术 947

第三章 图书 档案 948

第一节 图书 948

第二节 档案 948

第四章 报刊 通讯 949

第一节 报纸 949

第二节 刊物 952

第三节 通讯报道 952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954

第一节 广播 954

第二节 电视 956

第六章 文物胜迹 957

第一节 文物 957

第二节 地方名胜 96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970

附:梅县第一、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十五篇 医疗卫生第一章 机构 970

第二节 医疗卫生单位 971

第二章 中西医 975

第一节 中医 975

第二节 西医 97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979

第三章 预防保健 980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980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982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982

第四节 妇幼保健 983

第五节 公共卫生 984

第四章 药品生产管理 986

第一节 药品生产 986

第一节 经费 987

医疗制度 987

第二节 药政管理 987

第五章 卫生事业经费与 987

第二节 医疗制度 988

第二十六篇 体育 990

第一章 机构 990

第一节 体育运动委员会 990

第二节 群众体育团体 990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992

第二节 业余体育学校 992

第二章 学校体育 992

第三章 群众体育 993

第一节 农村体育 993

第二节 职工体育 994

第三节 残疾人体育 995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995

第四章 足球运动 996

第一节 兴起和普及 996

第二节 队伍 1000

第三节 场地设施 1001

第四节 人才培养和输送 1002

第一节 篮球 1008

第五章 其它体育项目 1008

第二节 排球 1009

第三节 乒乓球 1009

第四节 羽毛球 1010

第五节 田径 1010

第六节 体操 1011

第七节 武术 1012

第八节 象棋 1012

第九节 划龙舟 1013

第六章 体育竞赛 1013

第一节 历届运动会 1013

第二节 参赛优胜记录 1014

第三节 破(创)县以上体育项目记录 1019

第七章 经费与设施 1021

第一节 经费 1021

第二节 设施 1022

第二十七篇 社会 1024

第一章 人民生活 1024

第一节 国民收入 1024

第二节 人民消费 1026

第二章 家庭 婚姻 1027

第一节 家庭 1027

第二节 婚姻 1027

第一节 礼节礼貌 1029

第三章 民俗 1029

第二节 节日礼俗 1032

第三节 人生礼俗 1035

第四节 祭祀礼俗 1040

第五节 生活习俗 1041

第六节 生产习俗 1043

第七节 陋习 1044

第八节 社会新风 1046

第四章 宗教 1048

第一节 佛教 1048

第二节 道教 1049

第三节 天主教 1050

第四节 基督教 1051

第五章 方言 1053

第一节 语音系统 1054

第二节 词汇 1062

第三节 语法特点 1068

第四节 标音举例 1073

第五节 谚语 歇后语 1073

第二十八篇 华侨、港澳台同胞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 1077

第一节 华侨 1077

第二节 港澳同胞 1081

第三节 台胞 1083

第二章 华侨在侨居地和对祖国的贡献 1084

第一节 华侨在侨居地的贡献 1084

第二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贡献 1087

第三章 华侨事务 1091

第一节 侨务机构 1092

第二节 出入境工作 1093

第三节 接待安置 1094

第四节 为华侨投资服务 1095

第五节 保护侨汇 1095

第六节 落实侨务政策 1096

一、人物传 1098

人物 1098

二、烈士英名录 1186

附录 1194

一、梅县历代修志简况 1194

二、旧志序辑录 1195

三、文献辑存 1198

四、碑记 1210

五、诗词选 1213

六、楹联 1218

附记 1220

一、1988—1991年大事记 1220

二、编纂始末 12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