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师必读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履宽,王玉元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6413904
- 页数:684 页
(一) 应知篇 1
1. 经济学基础知识 1
1—1 商品经济 1
目 录 1
1—2价值规律 2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
2—4 古典管理理论 (3 3
23—5 综合指标和指标体系法 (54 3
1—4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3
1—5经济机制 4
1—6市场 4
1—7货币及其职能 5
1—8 供给 6
1—9需求 7
1—10需求弹性 8
1—12产品价格的决定 9
1—11供给弹性 9
1—13卖方市场 10
1—14买方市场 10
1—15竞争与垄断 11
1—16收益 12
1—17成本 12
1—18机会成本 13
1—19利润最大化原则 14
1—20生产函数 14
1—21收入分配 15
1—22投入—产出分析 16
1—23一般均衡理论 16
1—24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17
1—25总供给 18
1—26总需求 19
1—27投资乘数 19
1—28财政 20
1—29税收 21
1—30银行 22
1—31财政政策 23
1—32货币政策 23
1—33收入政策 24
1—34产业政策 25
1—35二元经济结构 26
1—36经济发展战略 27
1—37通货膨胀 27
1—38恩格尔定律 28
1—39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29
2. 管理学基础知识 30
2—1 管理的涵义 30
2—2管理的职能 31
2—3 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32
2—5 科学管理理论 34
2—6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 35
2—7 X理论—Y理论 35
2—8 双因素理论 36
2—9管理方格理论 37
2—10经理角色理论 38
2—11管理科学学派 39
2—12管理过程学派 40
2—13行为科学学派 41
2—14决策理论学派 42
2—15权变理论学派 43
2—16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44
2—17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5
2—18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46
2—19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47
2—20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48
2—21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9
2—23技术引进 50
2—22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 50
2—24补偿贸易 51
2—25国家预算 52
2—26货币流通量 53
2—27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 53
2—28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54
2—29生态平衡 55
2—30可行性研究 56
2—31商品流通费用 56
2—32以销定产 57
2—33管理的转轨变型 58
2—34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59
2—35企业经营决策 59
2—36价值工程的应用 61
2—37新产品开发 62
2—38技术改造 63
2—39财务管理 63
2—40财务收支计划 65
2—42生产技术准备 66
2—41生产作业计划 66
2—43经济核算 67
2—44成本控制 69
2—45目标成本 69
2—46物资管理 71
2—47管理信息系统 72
3—2人的社会化 73
3. 社会学基础知识 73
3—1 社会学 73
3—3劳动者继续社会化 74
3—4 角色、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 75
3—5劳动行为与劳动者行为 76
3—6业缘关系及其基本类型 77
3—7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78
3—8 劳动组织的社会功能 79
3—9 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80
3—10劳动中的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81
3—11职业 83
3—1 2职业声望 84
3—13职业期望 85
3—14职业指导 86
3—15职业流动 87
3—16妇女阶段就业 88
3—17劳动资源的基本来源—人口 88
3—18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89
3—19口结构 91
3—20人口迁移 94
3—21人口过剩 95
3—22人口预测 96
3—23人口政策 96
3—24劳动资源的特性 97
3—25劳动社会学 98
4. 统计学基础知识 100
4—1 统计的涵义 100
4—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特点 101
4—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01
4—4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02
4—5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03
4—6标志 103
4—7统计指标 104
4—8 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 104
4—9原始记录 105
4—11普查 106
4—10统计台帐 106
4—12典型调查 107
4—13统计分组及其作用 107
4—14总量指标及其作用 108
4—15相对指标及其作用 109
4—16相对数的种类 109
4—17平均指标及其作用 111
4—18标志变动度及其主要指标 112
4—19时间数列的种类及其编制原则 113
4—20序时平均数 114
4—21时间数列的基本分析指标 116
4—22平均发展速度 117
4—24综合指数的编制 118
4—23统计指数及其作用 118
4—25平均指标指数 119
5. 劳动经济学 121
5—1 劳动经济的含义 121
5—2微观劳动经济 122
5—3宏观劳动经济 123
5—4 劳动经济体制 124
5—5 两种劳动经济运行模式 125
5—6两种劳动经济管理模式 126
5—7劳动市场 127
5—8 劳动市场的类型 128
5—9劳动资源 129
5—10劳动资源的开发利用 130
5—11劳动资源的保护 131
5—12人力资本投资 132
5—13劳动投入机理 133
5—14劳动投入的生产理论 133
5—15劳动投入的收益理论 134
5—16劳动投入的成本理论 135
5—17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137
5—18劳动需求 138
5—19劳动需求模型 139
5—20企业短期劳动需求 139
5—21企业长期劳动需求 141
5—22产品垄断企业劳动需求 142
5—23劳动买方垄断企业劳动需求 143
5—24劳动需求曲线 144
5—25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45
5—26劳动需求结构 146
5—27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147
5—28劳动固定成本与劳动需求 147
5—29市场劳动需求 148
5—30劳动供给 149
5—31时间经济 150
5—32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151
5—34工作决策 152
5—33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152
5—35家庭工作决策 153
5—36个人长期劳动供给 154
5—37家庭长期劳动供给 155
5—38职业的经济选择 156
5—39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57
5—40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58
5—41特殊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59
5—42工资及其构成 160
5—43工资水平 161
5—44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162
5—45工资差别 162
5—46产品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决定 163
5—47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决定 164
5—48均衡就业量决定 165
5—49充分就业与失业 166
5—50失业类型 167
6. 企业劳动人事管理 167
6—1 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167
6—2 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原则 169
6—3企业劳动人事组织的原则 170
6—4 劳动分工与协作 171
6—5 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基本类型 172
6—6 劳动协作的时间组织 173
6—7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174
6—8 工作分析 175
6—9工作评价 176
6—10工作设计 178
6—11编制定员的方法 180
6—12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182
6—13人力发展规划 182
6—14人事录用 184
6—15人事任命 186
6—16人事考核 187
6—17人力资源开发 188
6—18工资制度的分类 190
6—19工资支付形式 191
6—20基本工资制度的种类和特点 192
6—21辅助工资制度的种类和特点 193
6—22计件工资与定额工资 194
6—23工资职能和结构工资 195
6—24理顺工资关系 197
6—25工资与效益挂钩 198
6—26劳动保护管理 199
6—27 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诊断 199
7.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202
7—1 社会保障制度 202
7—2 社会保障范围 203
7—4 社会保障的普遍性与强制性 204
7—3社会保障功能 204
7—5社会保障原则 205
7—6社会保障措施 206
7—7社会保障基金 207
7—8 社会保障管理 207
7—9 社会保险的类型 208
7—10贝弗里奇设计 209
7—11社会保险费率 210
7—1 3老年社会保险 211
7—12劳动保险 211
7—1 4退休年龄 212
7—15退休条件 213
7—16 休待遇 214
7—17人寿保险的类型 215
7—18 “恐老症” 215
7—19安乐死 216
7—20失业社会保险 217
7—21失业保险享受条件 218
7—22确定失业保险待遇的原则 218
7—23失业保险基金 219
7—24失业保险管理 220
7—25医疗社会保险 221
7—26医疗保险享受条件 222
7—27医疗保险待遇 222
7—28医疗保险基金 223
7—29工伤社会保险 223
7—30工伤保险待遇 224
7—31死亡社会保险 225
7—32生育社会保险 226
7—33享受生育保险的条件 227
7—34生育保险待遇 227
7—35子女补助 228
7—36社会福利 228
7—37福利国家理论 229
7—39 “瑞典病” 230
7—38 “福利国家” 230
7—40社会救济 231
7—41失业救济 232
7—42社会优抚 232
8. 中国劳动经济沿革 233
8—1 建国初期的失业 233
8—2 建国初期的失业救济措施 235
8—3 建国初期的就业政策 236
8—5 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 237
8—4 劳动力统一招收和统一调配制度的形成 237
8—6 编制定员工作的开展 238
8—7 有计划地进行后备技术工人的培训 238
8—8 “二五”期间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混乱状况 239
8—9 60年代对城镇新劳动力人口的安排 239
8—10两种劳动制度的试行 240
8—11 “二五”期间职业技术培训的混乱与整顿 240
8—12十年动乱期间所形成的失业 241
8—13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 242
8—14调整就业结构 243
8—15创建劳动服务公司 243
8—16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招工制度 244
8—17实行劳动合同制 245
8—18企业内“优化劳动组合” 247
8—19建立劳动市场 249
8—20 “先招生,后招工,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 249
8—21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的建设 250
8—30 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 251
8—2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资制度 252
8—23 1952年的工资改革 253
8—24机关、事业单位变供给制为工资制的改革 254
8—25 1956年的工资改革 255
8—26 一五”期间计件和奖励制度的发展 257
8—27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258
8—28 “大跃进”导致工资制度的崩溃 259
8—29 1963年的工资调整 260
调整………………………………………………… 262
8—31 “十年动乱”对工资、保险制度的摧残 262
8—32对按劳分配向题的“拨乱反正” 263
8—33 1977年至1979年的工资调整 264
8—34 1976年以后的劳动保险制度的调整 265
8—35 1981年和1982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 266
8—36 1983年企业职工的工资调整 266
8—37 1979年以来奖励制度的改革 267
9. 法学基础知识与劳动法 268
9—1法 268
9—2法学 269
9—3法的制定、适用、遵守和监督 269
9—5 法律规范的构成及特点 271
9—4 法的渊源 271
9—6宪法 272
9—7行政法的内容及特征 273
9—8 民法的作用及原则 274
9—9刑法的任务和原则 275
9—10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及诉讼程序 275
9—11刑事诉讼法 276
9—12劳动法 277
9—13劳动法的作用 278
9—1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79
9—15劳动法律关系 280
9—16劳动法律事实 281
9—17劳动合同 282
9—18个体劳动者单位劳动立法 283
9—19私营企业劳动立法 284
9—20集体合同 285
9—21工资的法律保障 286
9—22劳动保护立法 287
9—23工厂安全卫生立法 288
9—24女职工保护立法 289
9—25未成年工保护立法 290
14—26社会服务 292
9—26职业培训立法 292
9—27社会保险立法 293
9—28 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立法 295
9—29企业工会的法律地位 296
9—30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立法 297
9—31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立法 298
9—32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立法 299
9—33国际劳动法 300
10—1 管理心理学 301
10. 管理心理学 301
10—2经济人理论 303
10—3社会人理论 303
10—4成就人理论 304
10—5复杂人理论 305
10—6劳动心理学 305
10—7劳动者的个性心理 306
10—8劳动者的群体心理 307
10—9劳动者的心理健康 308
10—1 0劳动者的疲劳心理 308
10—11农民工心理特征 309
10—12人员甄选心理 310
10—1 3择员心理测验 311
10—14工作心理图示 312
10—1 5人员培训心理 313
10—16练习曲线 314
10—17人员激励心理 315
10—18人员考核心理 315
10—19人员奖惩心理 316
10—20 目标导向行为 317
10—21人际冲突与沟通 318
10—22人缘儿与嫌弃儿 318
10—23团体的竞争与合作 319
10—24团体凝聚力 320
10—25团体矛盾的协调 321
10—26企业非正式团体 322
10—27组织中的信息沟通 322
10—28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323
10—29领导决策心理 324
10—30领导效率心理 325
10—31领导权力 326
10—32态度测量 326
10—33态度改变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27
10—34工作环境设计 328
10—35个体心境的调节 329
10—36赫布曲线 330
10—37焦虑与工作效率 331
10—38叶克斯—多德森法则 332
10—39集体风气 332
10—40消费者心理 333
10—41广告心理 334
11. 行政管理学 335
11—1 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及其内容 335
11—2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336
11—3行政管理的职能 336
11—5 行政组织及其建设的基本原则 337
11—4 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337
11—7 行政决策及其基本程序 338
11—6 行政领导干部的素养和作风 338
11—8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339
11—9 人事行政及其基本原则 340
11—10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340
11—11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341
11—12行政法规的制度与实施 342
11—1 3行政监督与诉讼 343
11—14行政心理及其基本原理 343
11—15行政心理的应用 344
11—16行政管理的主要方法 345
11—17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途径 346
11—18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347
12.领导科学 348
12—1 领导是一门科学 348
12—2 现代领导工作的特点 349
12—3现代领导观念 350
12—4 领导与领导者 350
12—5领导与组织 352
12—6领导班子结构科学化 353
12—7现代领导者素质 354
12—8领导与决策 355
12—9领导与信息 356
12—10领导与用人 357
12—11领导与激励 359
12—12领导艺术 360
12—13领导与调查研究 361
12—14领导与科学预测 362
12—15领导效能 363
12—16领导效能的考核与评价 365
13. 人才学 366
13—2人才在历史上的作用 366
13—1 人才的基本特征 366
13—3人才成长的战略 367
13—4 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368
13—5 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 369
13—6 人才创造的程序 369
13—7人才的智能要素 370
13—8 人才成长的阶段性 371
13—9人才群体的功能 372
13—11人才与教育的关系 373
13—10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 373
13—12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 374
13—1 3发现和鉴别人才的方法 375
13—14人才使用的原则 376
13—15人才管理的原则 377
13—16人才预测的基本原理 378
13—17人才考核的基本原则 378
13—18人才培养的方法 379
14. 公共关系 380
14—1 公共关系定义 380
14—2公共关系学 381
14—3公共关系职能 382
14—5公共关系状态 383
14—6公众概念 383
14—4 公共关系模式 383
14—7 公众的分类 384
14—8 员工关系 385
14—9股东关系 385
14—10顾客关系 386
14—11社区关系 386
14—12媒介关系 387
14—13政府关系 387
14—15个体传播 388
14—14公共关系媒介 388
14—18广播传播 389
14—17印刷品传播 389
14—16大众传播 389
14—19电视传播 390
14—20新闻宣传 390
14—21新闻稿 390
14—22 广告 390
14—23广告效果 391
14—24展览 391
14—25赞助 392
14—28产品形象 393
14—27企业刊物 393
14—29组织形象 394
14—30公共关系调查 394
14—31民意测验 395
14—32公众心理分析 395
14—33双向沟通 396
14—35危机处理 396
14—34内部沟通 396
14—36公共关系部门 397
14—37公共关系顾问公司 397
15. 全面质量管理 398
15—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398
15—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399
15—3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 399
15—4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403
15—5 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工具 404
15—6全面质量管理的新七种工具 405
15—7 方针目标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405
15—8 方针目标的制定 406
15—9 方针目标的实施与成果评价 407
15—10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构成及作用 408
15—1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活动内容及……………形式 409
15—12质量管理诊断 409
16. 外国劳动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概况 410
16—1 美国的劳动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 410
16—2 日本的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险 420
16—3 苏联的劳动管理、工资和保险制度的改革 429
16—4 民主德国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 435
16—5 匈牙利的劳动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 443
16—6 南斯拉夫的“个人收入”和福利保险制度 451
17. 社会调查方法 461
17—1 普遍调查法 461
(二) 应会篇 461
17—2个案调查法 462
17—3典型调查法 463
17—4 抽样调查法 464
17—5 专家调查法 465
17—6 访问调查法 466
17—7通信调查法 467
17—8现场观察法 467
17—9调查主题的确定 468
17—10调查对象的选择 469
17—11调查大纲的编制 470
17—12调查表格或问卷的设计 470
17—13调查资料的搜集 471
17—14调查资料的整理 472
17—15调查报告的写作 473
18—1 经验判断法 475
18. 预测技术 475
18—2一般调查法 475
18—3头脑风暴法 476
18—4 德尔菲法 477
18—5交叉影响法 478
18—6主观概率法 479
18—7类推法 480
18—8弹性系数法 481
18—9趋势外推法 482
18—10产品经济寿命周期预测法 483
18—11移动平均法 484
18—12指数平滑法 485
18—13线性回归法 486
18—14非线性回归法 487
18—15马尔可夫链预测法 488
19. 决策技术 489
19—1 决策分析 489
19—2决策方案 489
19—5确定型决策 490
19—4 决策准则 490
19—3决策距阵 490
19—6非确定型决策 491
19—7最大最小收益法 491
19—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492
19—9赫威兹决策法 493
19—10期望值决策 494
19—11决策树技术 495
19—12多级决策 496
19—13多目标决策 498
19—14贝叶斯决策 499
19—15马尔科夫决策技术 501
19—17价值分析 503
19—16费用分析法 503
19—18量本利分析法 504
19—19资源利用的线性规划法 505
19—20货物调运的图表作业法 506
20. 制定方案的方法 509
20—1方案创造 509
20—2 方案评价 509
20—3方案试验 510
20—5价值分析法 511
20—4 优选法 511
20—6诸葛亮会法 512
20—7检查提问法 513
20—8专家检查法 514
20—9希望点列举法 514
20—10输入输出法 515
20—11缺点列举法 515
20—12抛物线法 516
20—13形态分析法 516
20—14关连图法 516
21—1 计划、计划方法、国民经济计划方法 517
21—2 计划组织系统 517
21. 编制计划方法 517
21—3计划编制程序 519
21—4 综合平衡法 520
21—5 平衡表法 521
21—6 经济计量模型方法 522
21—7 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523
21—8优化模型方法 524
21—9 目标规划法 525
21—10定额法 526
21—11弹性系数法 527
21—12因素分析法 528
22—1 统计表的概念和结构 529
22—2统计表的种类 529
22. 图表设计与绘制方法 529
22—3宾词指标的设计 531
22—4 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532
22—5 统计图的概念、用途和种类 532
22—6 绘制统计图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533
22—7条形图的绘制方法 533
22—8 曲线图的绘制方法 534
22—9 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536
22—11统计地图的绘制方法 538
22—10象形图的绘制方法 538
23. 统计分析技术 540
23—1 统计分析的基本任务 540
23—2 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541
23—3 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分类和结构 542
23—4 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 542
23—6统计对比分析法 544
23—7统计分组法 545
23—8季节变动的测定 546
23—9长期趋势的测定 547
23—10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 548
23—11对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548
23—12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549
23—13相关分析法 550
24. 工资核算与分析 551
24—1 工资核算的任务 551
24—2 工资总额及其组成内容 551
24—3 计划期工资总额的核算 554
24—4 企业当年应提工资总额的核算 555
24—5 企业当年可以实际使用的工资总额 560
24—6 工资基金的绝对节余或超支的分析 561
24—7 工资基金的相对节余或超支的分析 562
24—8 对工资基金超支情况的分析 562
24—9 计划期工资水平变动程度的分析 563
24—10工资效益分析 564
25. 劳动争议处理方法 565
25—1 劳动争议的概念 565
25—3 劳动争议当事人 566
25—2 劳动争议事项 566
25—4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567
25—5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567
25—6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568
25—7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 568
25—8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569
25—9 调解 569
25—10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的范围和 570
程序…………………………………………………… 570
25—12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572
25—11仲裁 572
25—13仲裁会议 575
25—14法院判决 576
26.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576
26—1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 576
26—2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 578
26—3测评指标的设计方法 581
26—4 测评标准的设计方法 584
26—5 测评标准编制的程序 585
26—6 测评标准编制与设计的原则 585
26—7测评标准的格式设计 586
26—8 测评信息的处理与应用 587
27. 公文写作方法 589
27—1 公文的定义 589
27—2公文的种类 589
27—3公文的格式 590
27—4 经济合同的写作 591
27—5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 593
27—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595
27—7综合反映的写作 596
27—8 经济信息报导的写作 597
27—9 审计报告的写作 599
27—10经济学术论文的写作 600
28. 面谈技巧 602
28—1 面谈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602
28—2面谈对象分析 604
28—3面谈的作用 605
28—4面谈的原则 606
28—5面谈的方式 607
28—6面谈的程序 607
28—7 面谈考核 608
28—8 面谈障碍 608
28—9面谈技巧 609
28—10劝说技巧 610
28—11倾听技巧 610
28—12提问技巧 611
28—1 3观察技巧 612
28—14动作语言识别技巧 613
29. 计算机技术 614
29—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614
29—2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及其分类 614
29—3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615
29—4计算机的软件结构 616
29—5 计算机的应用与选用 617
29—6 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的选用 618
29—7程序设计方法 619
29—8 磁盘操作系统的使用 620
29—9 BASIC语言的使用 621
29—10 COBOL语言的使用 624
29—11 dBASEⅢ语言的使用 625
30. 英汉、俄汉、日汉专业词汇对照表 628
30—1 英汉专业词汇对照表 628
30—2 俄汉专业词汇对照表 65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
- 《经济侵略与中国》高尔松,高尔柏 1925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环境启动经济》张继亮 2019
- 《微观经济学》(美)罗伯特·S. 平狄克,(美)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 2019
- 《“知识新探索”百科丛书 经济学的世界 全彩版》(英)泰吉万·帕丁格 2019
- 《海河干流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于航白景峰,张春意 2019
-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规制政策问题研究》冯卓著 2019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蔡昉主编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